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張衡——公元78年-139年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科學,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算術詩賦,發明制造,無所不會,無所不精。
張衡反對學習時死記硬背,強加灌輸,他主張學習各家各派的學識,比較長短,評論得失,才能得到真實的學問,這種思想在今天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張衡一生反對神學,崇尚自然,從容淡靜,不交接俗人,他還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他的文學作品《二京賦》(《西京賦》,《東京賦》)的中心思想:批評統治階級殘害百姓,追求享樂,以奢侈為榮,他要求統治者關心百姓,提倡節儉,以緩和社會矛盾。這里看出了張衡還是一個憂國憂民,敢于直言的正人君子。
他的算術著作《算罔論》把《周髀算經》中圓周率的算法“徑一周三”更加精確的算到了3.1632,得出了圓周率等于10的平方根的簡便算法。
渾天儀
他的“渾天儀”更是巧奪天工,震爍古今,渾天是當時的張衡對宇宙的認知:“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里的意思大概闡明了天與地在宇宙中的形態和從屬關系。張衡是古代中國無神論思想的最杰出代表。
歷史教科書為什么要刪去張衡的地動儀
在2010年的教學大綱里,“張衡地動儀”已從人教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刪除,甚至從2017年起,七年級的歷史教科書中張衡的全部介紹也都被刪除了。
1-起因
王振澤復制的地動儀模型
在2010年之前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一直都有張衡以及他的地動儀的教學內容,但是引用的地動儀圖片,卻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西晉文人范曄所著的《后漢書-張衡傳》中的一篇短文而復制的地動儀模型。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榜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引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
王振鐸采用的中柱為“直立桿”
由于在1700多年前,張衡的地動儀就已經神秘的消失了,為了解開這個千古謎題,在1951年由考古學家王振鐸歷經數年,嘔心瀝血的研究考證古籍,最終成功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并且制造出了地動儀的模型。從此這個被復原的地動儀就被視為國寶,不但被印到教科書上,還發行了郵票,一直被國內外公認為是古代中國偉大的科技發明典范。
2-爭論
由于王振鐸復原地動儀的時候,中柱采用了“直立桿”,當時王振鐸曾經仔細的考量了“中有都柱”這四個字的含義,因為在古代的歷史文獻中“都柱”應該是一根立著的柱子,所以王振鐸復制的地動儀模型也是直立桿式中柱。
但就是這個直立桿式地動儀,在各國學者的驗震中卻都不能成功,自1969年起國外的學術刊物上陸續出現了對張衡地動儀的質疑和批評,他們發現靈敏的立柱無法穩定站立,而不靈敏的能站立的立柱在受到震動時又會無序的亂倒,不能準確的指向震源。
奧地利學者雷立柏在《張衡-科學與宗教》一書中寫道:“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我國教育部因為國際上的廣泛質疑,被迫刪除了歷史教科書中關于張衡和地動儀的所有內容,只因復原后的地動儀不能成功驗震就否定了張衡以及他的地動儀,這是非常不夠自信的表現,能記錄在史書中被后人廣泛承認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要仔細認真的對待,不能被外人的一些否定而自己就先沒了底氣。
3-再次復原
在2003年,河南博物院找到地震專家馮銳,讓他再次復原真正能驗震的張衡地動儀,到了2004年8月,馮銳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成立課題小組,一起合作復原張衡的地動儀。
馮銳在研究古籍時發現,古人對記載的地震,經常用“搖”,地面的震動就是搖,在皇帝的詔書中曾用“地搖京師”來記錄地震時的情形。
而《后漢書-張衡傳》中有一段“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馮銳據此推斷,“振”說明都柱是“懸垂擺”而不是“直立桿”。
而“懸垂擺理論”是現代地震學之父英國人約翰-米爾恩在1880年創立的。距今只有100多年。難道1800年前的張衡用的也是“懸垂柱”嗎?
后來馮銳在大量出土的漢代石刻和文物中,發現了很多的懸掛物,這對馮銳來說無異是一次心靈之旅,仿佛自己穿越到了東漢,接觸到了先人的精神世界。他由此斷定張衡制作的地動儀用的是“懸垂擺”式的都柱。
馮銳復原的張衡地動儀
在復原過程中馮銳還找出了王振澤對蟾蜍的擺放位置的錯誤,《后漢書-張衡傳》中提到“員徑八尺”,如果將蟾蜍散放在地動儀四周,一是不嚴謹,二是超過了八尺。
在古中國文化里,獸體頭內而背向外是對皇權的大不敬,所以馮銳還改動了蟾蜍的方向,讓蟾蜍的頭向外,并且后背緊貼在地動儀外壁處。
時間到了2005年,馮銳復制出了張衡地動儀新的模型,經過了7天168小時的強干擾實驗,沒有一次誤觸發,得到了考古界,科技界的一致認可。
4-直立桿式地動儀的再次驗震成功
2013年,離休了多年的中國科學院原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胡寧生先生。成功的實現用直立桿式地動儀驗震,胡寧生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儀器和精密機械專家,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通過嚴謹的力學分析和實驗,最終證明了張衡的直立桿式地動儀完全正確可行。并在2014年出版《張衡地動儀的奧秘》一書中有詳細的力學證明。
胡寧生老先生制作的直立桿式驗震器
2013年11月,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聯合在南京召開了張衡地動儀復原學術研討會。到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胡寧生提出的立柱驗震的原理是正確的,他演示的實驗也是成功的。
2016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召集國內的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南京對胡寧生的“候風地動儀”的復原研究與實驗成果進行學術鑒定,專家組一致認可“候風地動儀”中的“都柱”應為立柱形而非懸掛擺型,說明《后漢書》關于地動儀的記載是可靠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出具了正式鑒定意見書。
張衡是我國古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星,他一生反對神學,崇尚自然科學,為人從容淡靜,不與小人為伍,為官期間清正廉明,懲惡揚善,他還采納各家學派之長,相互比較,論證求索。他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早于西方1800多年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他的地動儀在近代長期曾遭受到外國學者的質疑,但是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張衡永遠是一個偉大的天文學家,偉大的發明家。
經過了第三次復原張衡地動儀的驗震成功,那么就懇請教育部再次修改歷史教科書,給張衡和他的“候風地動儀”應有的歷史地位和對中華古文化中的科學貢獻予以承認。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懇請教育部再次修改歷史教科書,給張衡和他的“候風地動儀”應有的歷史地位和對中華古文化中的科學貢獻予以承認
2020-02-2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