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奪話語權領域,一場罕見的漂亮仗!”
01
先說一下背景吧。
新冠肺炎在歐洲、北美蔓延開來之后,“中國病毒”一詞就登上了推特的熱搜榜。
在此之前,美國部分高官、媒體與議員就已經使用“中國病毒”來稱呼新冠肺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則公開將新冠病毒稱作“武漢冠狀病毒”。
除此之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在接受采訪時說,由于中方不公開、不透明,美方獲得的信息不完善,導致美方落后于疫情挑戰。
這意味著,美國官方公然要把應對疫情不力的責任甩鍋給中國,并且煽動美國公眾仇視中國的情緒。
在這樣背景下,法國《費加羅報》居然把“鼠疫”、“西班牙流感”的發源地都歸到中國、維基百科英文版中的“西班牙流感”詞條,發源地也被改為中國。
事實上,很少有人知道,導致全世界2500萬到4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其真正的發源地是美國——“零號病人”出自美國得克薩斯州哈斯克爾美軍訓練營,時間是1918年3月4日。
02
這種把病毒的起源向中國甩鍋的行為,未來對中華民族的危害將不下于新冠肺炎,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如果中國對這種攻擊只是一味辯解,甚至采取清者自清、公道自在人心、事久自然明之類的“佛系”態度,會產生什么后果呢?
第一, 中華民族的每一份子,甚至每一個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人都會成為受害者,中國人尤其會受到歧視,走到哪里都會被視為“移動的傳染源”,不管是去旅游、去消費、去投資,都不能免于被歧視;
第二, 如果未來由于某種原因,中國和西方發生戰爭,對方可能會把中國人視為“病毒的攜帶者”,采取殘酷戰爭手段而不會有任何心理障礙,也不會有道德上的愧疚;
第三, 由于中國率先取得了對抗新冠病毒的勝利,中國事實上正在領導著全球的抗疫之戰,并以中華民族固有的慷慨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和民族。但是,如果聽任這種把病毒起源、擴散歸咎于中國的說法蔓延,中國在世界上就成了“戴罪立功”的形象,無論我們做得再多,也不能獲得感恩和應有的回報;
第四, 中國由此會背負傳播疫病的“原罪”,在國際社會中再難抬起頭來,甚至可能遭遇天文數字的索賠。
03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3月12日晚,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他的推特上,用中英雙語連發5條推文,對所謂新冠肺炎起源于中國的說法,強勢反擊。
這樣幾條最為有力——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周三在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承認,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國人在死后的診斷中被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個現行。零號病人是什么時候在美國出現的?有多少人被感染?醫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了武漢。美國要透明!要公開數據!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
“美國報告了3400萬例流感病例,其中2萬人死亡,請告訴我們其中有多少與新冠肺炎有關?”
04
如何評價趙立堅的這次反擊?
用軍事術語來說,這次反擊可以用“批亢搗虛”來形容,打出了我軍最擅長的“打穿插”戰術,從敵軍防線的結合部直沖要害,恰似戰史上有名“奇襲白虎團”之戰!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趙立堅選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承認美國有流感死者可能罹患新冠肺炎之后——這正是美軍防線的明顯缺口——顯得有理有據。
從選擇平臺看,趙立堅具有外交部發言人的官方身份,但平臺是個人推特賬號,這就可進可退,為主力部隊的回旋預留了巨大空間。
正因為如此,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當有西方記者挑釁性提出這個問題后,發言人耿爽就從容優雅地把球踢了回去:
“你是在關心趙立堅的觀點是否代表中國政府的觀點,我想你更應該先去問一問,最近一段時間來,美國個別的政府高官攻擊抹黑中國的言論,是不是代表美國政府的觀點?”
這是最近三十多年來,中國在爭奪話語權領域,罕見的一場漂亮仗,美國國務院因此召見中國大使,恰恰證明趙立堅擊中了要害,美國因找不到反撲的著力點而氣急敗壞!
05
趙立堅的奇襲是出神入化的神來之筆,效果也很明顯。
這幾條推文已經迫使美國在“病毒起源”以及“擴散責任”這兩個問題上轉入防御,事實上陷入被動。
但是,要取得這場輿論戰的勝利,單靠一次奇襲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楊育才(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的奇襲不能決定金城反擊戰的勝負一樣,趙立堅的奇襲也不能決定輿論戰的勝利。
關鍵,要看政府及民間輿論界的覺醒與跟進,但恰恰在這方面,中國并沒有準備好!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