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政治等層面的變化,將是空前的。
一
縱觀人類社會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重塑全球經濟和政治運行體系,拿最近半個多世紀的全球發展來說,二戰使得英國霸權跌落,美國迅速崛起;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得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成了美國制造業的代工基地,奠定了其經濟起飛的基礎(有了亞洲四小龍)。
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使得美國重心轉移到了中東,不再阻止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開啟了真正的全球化發展時代;2007年開始的美國金融危機,遲滯了美國復蘇實體經濟的計劃,把主要資源投在了金融市場,而中國把大規模刺激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使得而后的十多年里,中國實體經濟突飛猛進,連續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一次疫情引發的危機,是人類的災難,純屬黑天鵝事件,但這個時間節點正處在美國重振制造業,重返亞洲,圍堵中國的戰略背景之下,那么中國如何在此次危機之后面對美國的圍堵,美國是否有能力挽狂瀾復蘇實體經濟,從中國手中奪回全球制造業領導者地位,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正在采取的救市措施,也取決于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刺激計劃。
接下來我們認真分析一下這足以影響未來數十年經濟發展的不同刺激政策。
二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大手筆計劃。
美國應對此次疫情的巨額刺激法案已經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法案有880頁之多,總規模為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美聯儲也將推出4萬億美元來穩定金融市場。
法案簽署現場,看上去大家都很開心
特朗普在簽署法案之后,發了一條社交媒體言論:“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是有史以來頒布的任何救助法案的兩倍。”
可能大家對這種刺激除了一個比較大的數字之外,沒有一個特別的具象理解,我這里跟大家舉一個例子,也就是說,如果把白宮和美聯儲的刺激計劃全部綜合到一起,相當于美國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向市場提供超過6萬億美元的資金。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日本現在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日本全年的GDP總量,還不到6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這次向市場注入的資金,可以把整個日本一年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產出和交易都給買斷。
那這些資金都花在哪里呢?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白宮這個2萬億美元的刺激法案,在參議院爭論的時候,民主黨特別反對把錢直接給波音等大企業,民主黨自己也提出了一個差不多的法案,只是更注重減稅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
我可以跟大家這么說,美國這個法案的通過,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恐慌情緒加劇,再不拯救的話美國可能就要出大問題了,要知道一周內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達到了328萬,這個數字是歷史最高值的6倍。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法案,大部分人根本就看不懂,很多政客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搞明白,只要打著拯救美國經濟的旗號,各方再渲染一下問題的嚴重性,大家都會支持。
所以,美國這次大規模的刺激法案,首先當然是拯救美國經濟,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各企業界將乘此機會,得到很大的財政資金和人事權限支持,獲得持續補貼。你相信880頁的法案是議員們按照美國經濟受到的創傷,一字一句的斟酌出來的嗎?非也,這些法案,是所有利益代表,把各自的需求,全都匯總起來,放到一起,然后尋求批準。
也就是說,之所以兩黨沒有太大的爭論(象征性的爭論了一下),是因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所反饋的需求,都體現在法案里了。在這個法案里,共和黨是石油、航空、地產金融等傳統大企業的代表,而民主黨是工會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中小企業的代表。共和黨希望借此機會擴大美國傳統大型企業的競爭力,民主黨希望借此機會能夠擴大工會實力制衡大企業,然后讓中小企業更加活躍。
所以,美國的這套刺激法案,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應該引起中國的重視。因為這個法案,不是簡單的關于疫情應對的法案,而是早就想推,但平常不可能通過的,全面的提升整個美國企業競爭力的法案。如果中國不能做好更大的應對措施,未來可能會面臨美國企業新一輪的全球化壓制。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說,我這是傳授陰謀論。其實你仔細去看一下整個法案的關鍵點就明白了,我連兩黨象征性的辯論會都仔細聽了,共和黨罵民主黨要在法案里加上對工會的支持,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企業的支持,這不是搞笑嗎(意思是這跟疫情有什么關系?),你們民主黨就是為了借此機會強行加入利益訴求。民主黨則說,你們共和黨的方案,不就是給波音等大企業給錢嗎?你們這么做,不就是乘此機會給大企業搞利益輸送嗎?不擴大工會利益,以后怎么制衡大企業啊。
最后當我看到整個經過兩黨都滿意之后的這個法案主要條款,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是皆大歡喜。反正大家都很恐慌,什么法案都能批,趕緊把自己想要的利益都寫進去,你也別阻止我,我也不阻止你,都是美聯儲印出來的錢,都是聯邦政府借的債,又不是給大家加稅,何樂而不為。
其實這個法案里,直接用于處理疫情的資金,一個是提供160億美元用于國家戰略藥品和醫療用品儲備,還一個是撥款1170億美元用于醫院和退伍軍人醫療。其他的都是為了拯救實體經濟的措施,包括給減稅、發放現金,以及給企業信貸支持等。
這意味著什么呢?
三
大家可能忘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人說美元快崩潰了,美國金融機構要完蛋了,結果呢,通過美國大規模的救市,以及對華爾街的重新改造(推出了保羅沃爾克法案),美國不僅度過了金融危機,而且美元在全球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了,更重要的是美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更強了,把歐洲諸多金融機構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比如在金融危機前還很牛的英國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以及德國的德意志銀行,法國的巴黎銀行等,現在已經被美國整得元氣大傷了。
我給大家一個數據,比如英國的巴克萊銀行,2007年的時候,股價最高達到41美元,現在不到5美元,跌了超過76%;德意志銀行2007年股價最高是124美元,現在是6.47美元,跌了超過90%。匯豐銀行稍微好點,但也跌了45%。法國的巴黎銀行股價也從90歐元跌到了現在的不到30歐元。
我們再去看看美國的前兩大銀行,比如摩根大通,同期股價從34美元,飆升到了今年最高的140美元,富國銀行從20美金左右,漲到了2018年的61美元,就算經歷了這次大跌,富國銀行的股價依然還在30美元上方。
大家自己去做個對比
所以你看,通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不僅拯救了美國經濟,還重塑了美元信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華爾街的競爭力,同時還找機會打擊了競爭對手。
你可以說這都是巧合,是巴克萊、巴黎銀行、德意志、匯豐等銀行本身都有問題。這一點沒錯,所以在打擊這些銀行的同時,美國也同時打擊了花旗等,但問題是,這根本動搖不了美國金融業,而經此一役,英國、德國、法國的主要銀行,也可以說對于這些國家來說舉足輕重的金融機構,已經無法再跟美國金融機構全面競爭了。
現在的德意志銀行(原德國第一大銀行)、巴克萊銀行(英國第二大銀行),加上巴黎銀行(法國第一大銀行),其總市值還不到摩根大通的四分之一。盡管花旗等也遭遇重創,但這就好比美國用犧牲一小股部隊的代價,把三大對手的主力都干掉了,你說值不值。
過去十年在金融市場發生的這一事實,不管你用什么理論去解釋,都無法回避金融行業已經發生的顛覆性變化,為什么危機是由美國引起的,反而到頭來美國獲益最大?
大部分人看這些事,不是站在歷史背景之下,而是被消耗在技術和細節上,所以這種顛覆性變化,是感受不出來的。
四
這次因疫情引發的危機,按照美國現在推出的救市方案,幾乎是全方位的,更重要的一個方向是,美國將會用大量的資金來扶持中小企業。
這里我只提兩個,一個是向小企業提供3500億美元貸款,用于支付薪酬、工資和福利,相當于雇主每月工資的250%,最高貸款額為1000萬美元;另一個是,建立5000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池,用于向受危機影響的企業、州和市發放貸款、提供貸款擔保或進行投資。
僅這兩項就占去了2萬億救助資金的42%。
美國是一個必須要打著企業自由競爭旗號的國家,所以如果沒有危機,美國政府絕對不敢去直接支持(補貼)企業,否則那就無法再以什么反補貼等理由來打壓其他國家的企業了。
美國天天在批評中國的企業補貼等等,但不管怎么指責,美國想跟中國的企業競爭,就要生產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更加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問題是中美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在不斷的縮小,所以如果要保持更大的優勢,美國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國內企業的成本或直接給予國內企業大量資金支持。
所以這次危機,對于美國實體企業來說,有可能是獲得不正常補貼,以及大降低成本,一次性提升競爭效率的最佳機會。這個話怎么說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
美國企業在很多時候裁員等的成本是很高的,但這次危機來臨之后,很多企業就迅速裁員了,基本上裁員壓力也就變小了。而且這一次聯邦政府的救助法案,根本就沒有呼吁企業減少裁員,也就是說,企業自己做決策,聯邦政府根本就不會干涉。
所以上周一次性失業超過了300萬人。這意味著什么呢,并不是企業都破產了,而是企業迅速的減輕了壓力,把這個壓力及時轉嫁給了政府,對企業反而是有幫助的。
這無形當中會導致兩個結果,一個是失業率提高(但有美國政府兜底),但另一個就是,會觸動美國企業未來的人工智能化和電子化。
很多制造業企業,未來將更多的借此機會,使用機器人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樣美國制造業最大的人工成本就降下去了,至于失業者,政府目前有足夠的錢來救助(反正全球買單)。
要知道美國2018年全年的創業企業所融到的資金也就1000億美金出頭,這次直接向小企業提供3500億美元的貸款,這種貸款按照美國現在的利息,幾乎可以說是白拿,比股權融資的成本要低多了。
另外對于很多市場來說,就會有更大可能的電子化改造。同時也在刺激美國移動支付的需求,而移動支付本身是中國的優勢市場。
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另外一個重要消息,那就是此前因為737 Max丑聞,使得信用受損的波音,竟然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候,要啟動737 Max復產。
如果我沒有預期錯的話,等這次疫情過后,波音將很可能重新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其他競爭對手可能就要注意了。美國不僅會像2008年之后,開始打擊歐洲銀行業一樣打擊其他航空領域的競爭對手,還會打壓其他的潛在競爭對手。
美國打擊空客連累了英國
向中國禁止出口航空發動機這事,表面看上去可能對波音也有損失,特朗普也并不贊同,但這決定不了整個航空利益集團的戰略性運作,對此我并不樂觀。
所以,如果認真研究美國的此次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以及背后的真實意圖,不難發現,美國從中夾雜了復蘇實體經濟,補貼美國大型制造企業,大規模支持中小企業,以及同時打擊競爭對手的計劃。
我再讓你看看法案的其他幾個小細節。包括禁止接受政府貸款的企業在償還貸款滿一年前回購股票(防止拿錢去炒股);禁止去年至少獲得42.5萬美元收入的員工或高管加薪(防止把錢給高收入者);阻止總統特朗普及其家族企業接受納稅人緊急救助(這項規定也適用于副總統彭斯、行政部門負責人、國會議員及其家人);在9月30日之前暫停支付聯邦學生貸款,并且不收取利息。
你相信這樣的方案,是緊急時刻,草率的做出來的嗎?
五
面對美國這種全方位的經濟刺激和振興計劃,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其實中國的策略依然是以不變應萬變,這不是討巧的說法,也不是無計可施之后的安慰,而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那就是直到現在,美國還沒有搞清楚,中國制造業為什么有如此之強的競爭力(也可能是裝糊涂)。
中國整體出口競爭力的產生,并不是因為中國人工成本低,靠剝削工人而獲得的,如果美國還停留在這個層面理解中國制造,那就根本就不用擔心美國了。
在全球來看,人工成本比中國低的地方有很多,越南、緬甸、印度、孟加拉,還有人口更多的非洲,以及中東很多地區,人工成本都比中國低,而且整個政治方面,都可以由美國主導。為什么這些地區沒有形成制造業新的中心呢?
中國出口競爭力的提升,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高效的綜合性大規模統一市場。這句話如何理解呢?
大家想想,中國最近幾年推動的一些措施,比如電商進村,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還在嘲笑,現在如果你在甘肅青海等一個人跡罕見的村子,都能用手機下單網購,而且快遞員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快遞送到你手上。這不是簡單的一個網購的問題。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道路、網絡等建設,這是做不到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網購的成本不夠低,偏遠地區民眾的收入沒有增長,也是發展不起來的。
中國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使得中國形成了朝發夕至的統一物流網絡;中國統一的行政和語言、法律等體系,使得14億人口和34個省級行政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也基本都貿易暢通)成為一個統一整體,中國企業能夠非常低成本的進行商業擴張,從而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一旦形成,就會建立全球任何市場都難以匹敵的分工體系,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收聽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已經不是簡單的用人工成本低就能概括的,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將周邊的韓國等都納入了這個分工體系,使得中國成為整個亞洲制造業,乃至全球工業體系的中樞。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中國制造業到底有多強,當然,你說中國汽車有德國好嗎?當然沒有,中國能造大飛機嗎?確實暫時還在試飛階段。但問題的關鍵點不在這里,中國形成的統一市場,不僅僅是出口競爭市場,還是進口消費市場。
德國、日本對中國都是貿易順差,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大國,德國和日本是中國的供應商,得依賴中國市場來消化自己的產能。中國已連續十二年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也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這里面,并不是簡單的我們購買德國和日本的成品,更多的是我們購買其零部件,然后自己組裝形成出口產品。這就是我說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制造業中樞的意思。
美國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但美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新能源裝備,最終都要靠中國來實現量產。而不能量產的創新,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因為降低成本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
大家知道特斯拉最近一年來為什么連續降價嗎?股價迅速飆升嗎?不是因為什么行業競爭問題,而是自從馬斯克把工廠建到上海之后,發現可以以各種方式降低成本,這是其他國家難以做到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的4萬億刺激計劃都做了什么(自己懶得去找的,請看下圖)。
2008年4萬億投向
很多人說,自從4萬億之后,房價大漲,大家都炒樓去了,給中國民眾帶來了很大的意見。但請注意,你買房子,你以為真的就是買一個房子?房子價格之所以貴,是因為你買的是中國投下去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價值都體現在房子上了,因為你買房子的同時,買的是干凈的自來水,買的是燃氣入戶,買的是垃圾處理能力,以及周邊的商場、公交車站、學校、高鐵站、高速公路、機場等等,以及周邊可以隨時找到工作機會的工廠,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房子。
所以,面對美國新一輪的實體經濟復蘇計劃,中國依然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以不變應萬變。先不要擔心基礎設施建設的泡沫問題,你去看美國胡佛大壩,美國的鐵路網絡,美國的機場,半個世紀以前就建好了,當時也是泡沫,但這個泡沫,奠定了美國上百年的國內大統一經濟規模的形成,今天依然為美國制造業和整個社會在服務,這種泡沫中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相比股市一輪又一輪的泡沫,基建泡沫遠遠不夠。
我估計很多人還得拿出日本的例子來反駁,比如日本房價泡沫、基建泡沫等,但請注意,日本那么點小國土面積(只相當于中國的云南省),就算全部改造得像東京一樣,又能容納多大規模的統一市場?
中國現在還有多少人沒坐過飛機,知道嗎?答案是10個億,請問泡沫在哪。
六
關于此輪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另一個重要作用,我已經寫過一篇了,《肖磊:中國超大規模基建計劃將徹底改變地緣政治格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
當然,基礎設施建設會有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債務問題,比如貪腐的問題等等,但這是一個權衡和管理的問題,不能因為有這個問題,就停止建設。
中國要想進一步做大這個統一市場,進一步整合全球產業鏈,成為全球制造業長期依賴的中樞,必須要持續改造中國的基礎設施,使得中國本身就可以承接自身的產業轉移。
比如東部沿海的一些產能,可以轉移到中部、南部,中部一些產能可以轉移到西部,而中西部,以及南部地區,才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改造這些地區,將成為決定中國未來是否能夠保持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
如果要應對此次疫情之后全球格局的變化,當然僅僅依靠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不夠的,因為要應對美國未來形成的全方位反撲,中國不僅要把內部的事情解決好,還需要用解決內部事情的能力,去解決國際問題。
在這里我需要大家記住兩個字:“脫貧”(默念三遍)。
其實就在美國政府決定推出2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的同時,3月27日中國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雖然討論了防疫和復工復產等事情,但真正的主題是,審議《關于2019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等情況的匯報》和《關于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情況的綜合報告》。
會議部分內容
脫貧對于中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對內我已經說了,脫貧本身就是大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沒有脫貧,就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正是由于脫貧的戰略任務,才使得更多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投入到偏遠山區,才使得更多的資源可以互聯互通,把中國所有的制造業極限,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疆果子溝大橋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中國制造的火車,可以跑在青藏高原,可以跑在戈壁荒漠,可以幾小時之內,經歷幾十度的氣溫變化,可以橫跨橫斷山脈,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鐵路和火車,是中國造不了的,還有什么工程是中國接不了的?
如果中國可以把云南、貴州、西藏、新疆、黑龍江、海南的特產,在一天之內送到北京上海的超市里,那中國難道沒有能力把巴西、非洲的產品,送到國內,以及世界各地嗎?
脫貧的另一個重大意義是,中國必須要走出一條跟西方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類發展道路。
歐美掌握著輿論話語權,掌握著普世價值觀的最終“解釋權”,但縱觀歐美這幾百年的發展,對非洲、中東、拉美等,都是一種掠奪式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尊重這些地區的人自己來解決問題,但最終的結果,并沒有讓這些地區的人過得更好,喝不上不上干凈的水,修不出好走的路,用不上電,僅僅搞點名譽性質的慈善,就能解決這些地區發展問題?
所以,如果要證明中國有這個能力,就必須要讓自己國家的人全部“脫貧”,如果中國能讓西藏、貴州等地的所有偏遠山區的人都能脫貧,中國就有能力幫助其他國家脫貧,這是比普世價值觀“解釋權”更實實在在的事情。
去年,中國人均GDP正式突破1萬美元,這看上去跟發達國家還有好幾倍的差距,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達到和超過中國這個水平的人數,在中國沒有出現之前,地球上只有12億(地球總人口超過70億)。也就是說,中國在短短四十年里,把全球人均GDP1萬美元的人口,推升了一倍。而同樣的數字,發達國家用了至少兩百年。
中國需要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國際化道路,這一點基礎設施建設和脫貧是核心中的核心,沒有了這兩個東西,就好比歐美沒有了“自由民主”這個旗號,皮球就泄氣了。只不過我們需要實實在在的付出更多,需要真真實實的造福人類,而不是僅僅喊喊口號。當然,如果我們的祖宗,兩百年前跟上了西方社會改革和工業化的步伐,我們今天也就不這么累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中國自己不去韜光養晦,這樣到處搞建設,到處跟西方競爭,不是給自己找事嗎?我可以這么告訴大家,中國自改革開放那一刻起,中國就已經不是中國自己的中國,而是世界的中國。
如今,中國的就是世界的,必須要有這個邏輯,否則你的每一個舉動,都不可能有更具競爭力的結果,你去看美國的企業,只要誕生就是立足于國際市場,所以本身就帶有潛在的“定位”優勢,因為基于全球來做事,跟基于區域市場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難度也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擁有那么多國際競爭力的原因,因為人家天天介入的就是國際問題,天天針對的就是國際市場,天天討論的也是全球危機和機會。
另一個層面來說,中國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是超出大家想象的,中國能夠讓14億人緊盯一個目標發家致富,走到如此之大的經濟體量,那么中國所影響到的,絕對不是僅僅14億人。
現在全球至少有30億人本身就被整合在中國的產業鏈當中,如果中國不考慮這種溢出效應,那意味著中國就是對這30億人不負責,而不僅僅是14億人。你去看看東南亞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如果中國停止采購,會出現什么,還有一些地區,你看看中國停止出口、不去旅游,經濟會發生什么?
中國已經是世界的中國,中國要以自己的方式,應對世界的變化,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應對美國的不解和挑釁,甚至是戰爭,這是逃不掉的,必須直面來應對。
正是由于中國的人口、土地,以及統一市場的規模,戰略上已經沒有任何的發展經驗可以借鑒,所以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美國,都無法給中國的發展給出答案,這就使得中國必須要探索出屬于自己造福世界的方式,才能真正突破美國的圍堵,最終使其接受,然后坐下來合作。
所以,你要問未來十年中國如何突破美國的圍堵,我可以這樣說,中國不僅要學美國,激活中小企業活力,激發更多創新點,增強制造業競爭力,還要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脫貧”攻堅,并將這種能力輸出到全球,來對抗西方輿論的空洞化,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文/肖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