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對方方日記的看法,我和許多人相同,認為它同疫情一樣,火爆一陣就會過去,以后雖還有人不時會記起它,但也不必太在意。誰知又傳出馬上要在國外出版并改名武漢日記,又是一番爆炒。真應了專家的話了,這病毒恐怕要和人類長期共存,方方日記的影響可能也會長期存在,隨著病毒發作的起伏,時不時虐一下支持和反對者們的心。不是人們非要這么虐自己,而是肯定會有人及時拿出這割裂情緒的工具。
對日記本身的內容,有太多的人以對立的觀點進行辯論甚至叫罵,持續了這么長的時間,連國內疫情都基本得到了控制,爭論還在持續,這讓我之前的幾點疑惑更加強烈起來。其實,類似疑惑之前就有,只不過這次因為日記的影響而更加鮮明。
一、為什么參與辯論的大多是自媒體?
參與討論的自媒體多,這很好理解。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只要不違法違規都可以在海量的自媒體上發布自己的看法。參與其中的公辦媒體寥寥無幾,卻讓人很難理解。我國以各種形式獲得公共資源支持的傳統媒體,雖然不像自媒體那樣隨意增加,但也是數量眾多,若要將有影響的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也許有正規刊號的傳統媒體還要多。
這么多的公辦媒體中,明確支持方方的不多,一般都是以模糊的方式給予支持。明確反對的更少,印象中只看過《環球時報》胡總編以委婉的方式提出過異議,被支持和反對者包括方方本人予以駁斥。胡總編被稱為著名的紅色“大V”,他的態度都是如此,真的讓人生出一些疑問。
是公辦媒體人落后于時代不敏銳?這些公辦媒體雖說是由傳統媒體傳承而來,但都辦有自己的網媒。記得前段時間某云社一名相聲演員在演出中有出格言辭,在網絡中引發了不大不小的爭議,某重量級公辦媒體立即對其進行了點名譴責,盡管該演員進行了道歉,還是遭到了口誅筆伐。因此,公辦媒體不但有流量制造的控制權,也很善于捕捉熱點。公辦媒體的這次行動也值得點贊。
是日記現象不熱、不火、不值得關注?日記所引發的關注甚至已經超過疫情了,就流量創造看,它可能已經超過任何一個單一事件。就事件的影響看,據說已經引起家人反目、朋友成仇,有的老同志甚至血壓升高,心臟不適,完全發展成了一場嚴重的網絡群體事件,事件的后續影響可能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對社會情緒和心理所造成的撕裂是不可估量的。一般情況下,任何媒體都不會對這么熱的題材充耳不聞。
公辦主流媒體發聲會影響言論自由?言論自由首先應該是主流媒體的自由。這些媒體由國家資源支撐,這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絲毫也不會改變它首先是一個媒體,應該履行媒體的責任。將其等同于政府管理部門,這是西方攻擊我們的借口,不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社會熱點、引導社會情緒的障礙。
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極其惡劣,因為疫情發展,這種狀況更加惡化。國際輿論環境中這種被動局面暫時可能無法改善,那么國內社會情緒這種著了魔似的對立還要持續下去?除了聽之任之的“群體免疫法”,還有誰有力量能彌合當前社會心理的分裂與對抗?除了主流媒體,沒有其他力量了。因為它們掌握的資源最多,占據的位置最有利。
其實,希望主流媒體出來說話的遠遠不止我一個人。前段時間,我看到一篇“為什么主流媒體不譴責方方日記”的自媒體文章。文章說,爭論到現在,主流媒體還沒有譴責方方,是因為方方盡管批評了國家的體制,被西方作為指責的托詞,但她在日記中并沒有明確說疫情的起源來自武漢,西方也就無法根據日記將病毒起源的“鍋”扣在中國身上。方方是以另一種方式幫了國家。天哪,這是一種什么推理,病毒的起源是由方方說了算么?方方沒說過的話西方就不會說么?就算真要證明病毒不是起源于中國,一定要用這種殺敵一個、自損一萬的方法?當然,從字里行間,該文作者絕對沒有惡意。這說明,有些人已經被日記的爭論折磨得魔怔了,久等主流媒體而不到,只好將方方阿Q成西方輿論界的“余則成”了。
為了改善國際輿論環境,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化身成戰士沖鋒陷陣了。干好國內的事永遠最重要,我們常說,只要我們自己不亂,別人就拿我們沒辦法。那些拿著國家工資的理論專家和占據公共資源的主流媒體們,還在躲什么呢?等什么呢?失去了戰斗性,就失去了價值。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快拿起你們的理論武器,加入戰斗吧。不要讓國內民眾真的成為輿論控制者們手掌心的“烏合之眾”。
二、為什么方方日記能在網絡中大行其道,而批評、舉報某些官員和部門的情況反映卻屢遭封禁?
方方日記在國外預出版時,宣稱她在國內受到了言論封鎖,這不是真實情況。方方最初在微博上發表日記被禁,這大概是某個反對者舉報,微博根據規則進行了屏蔽,她后來通過別人在微信上正常發表,如果真是某個部門要對其禁言,她的日記肯定在哪也發表不了。不過,方方有言論自由,不代表其他人都有言論自由。很多時候,涉及到某些具體單位、官員、名流的舉報或批評經常會被刪帖、禁言,甚至跨省追捕。方方日記的海外出版者深知國內實情,將有些人的遭遇安到方方身上,無非是為了裝弱者、博同情、求關注。
然而,事情的關鍵并不在此。方方日記大部分是從宏觀層面對政府的應對和體制進行批評,是一種“大”批評;而對某些具體單位、個人的批評無疑是一種“小”批評。為什么“大”批評可以暢通無阻,而“小”批評卻經常遭受禁閉?這顯然是一種反常現象。對此,《環球時報》胡總編在他的《我們為什么刪帖多?胡錫進:就像球場上鋒線和中場出了問題,全指著守門員了》中有過專門論述。他認為:
“問題出在很多地方和部門在事情涉及到自己的時候,本位主義立刻沖到了前頭,這個時候他們為了工作方便,或者為了某個官員個人的利益,就會用權力壓輿論,要求宣傳部門和媒體“配合”他們的工作,并且偷換概念,把輿論支持黨對國家的領導異化成對他們具體地方和部門工作的無縫支持,甚至幫他們掩蓋問題,避禍消災。其實這個時候他們是與黨的執政理念和宗旨相背離的。”
這下說清楚了。網絡輿論中存在的抓“小”放“大”現象,其實是個別部門或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將輿論引導變為私器,但又為了顯示對言論自由的支持,或者其他原因,對危害更大卻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言論聽之任之。
抓“小”放“大”現象不改變,不但不會有真正的言論自由,還會使老百姓的利益受到雙重損害。一方面,由于抓“小”,群眾的具體利益損害可能無法及時糾正;另一方面,由于放“大”,群眾的整體利益即國家利益終究會受到損害。如果由方方日記的反思能使這一現象得到改觀,倒也是一大貢獻。
三、為什么我們在課本里遠離了魯迅,而有些人卻扛起了魯迅的招牌?
有人將方方稱為“當代魯迅”,這是日記粉絲們一個有力的心理支撐。當日記準備在國外出版的消息傳回國內受到眾多譴責時,馬上有一篇《魯迅,你憑什么出版狂人日記?》的自媒體文章走紅網絡。
拋開二者的歷史背景、藝術成就不說,方方和魯迅有沒有相同之處?應該有,起碼表面上有,不然不會得到這么多人的贊賞。二者都是反對當時所處的體制。魯迅以筆為槍,與當時社會、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黑暗勢力進行激烈、英勇的戰斗。方方說她的日記和國家之間沒有張力,記錄的都是一些溫和的批評,看來她的粉絲們首先就不同意。
近幾年,中學語文課本進行了調整改編,魯迅的文章有的被刪除,有的被調整,但魯迅的名字還是被人們所熟知。魯迅是“一個好人、專門罵體制、反強權、幫助弱者”,魯迅的文章讀的少了之后,人們心目中便留下了這樣直白的印象。方方之所以支持者眾,恐怕和人們心中這種“罵體制”便是“反強權”,也是“幫弱者”的邏輯有關。
當某種邏輯擁戴者眾的時候,不要輕易地去指責他們是“烏合之眾”。是誰造成了這種邏輯盛行?在過去許多年中,是不是有不少侵害民眾利益的事得不到糾正?某些部門和領導是不是對批評的話語越來越不耐煩?魯迅的一些文章被刪除、調整,除了教學需要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作為一名普通群眾,我覺得,別怕魯迅,別把魯迅的精神丟了,不然就會有人扛著魯迅的招牌給我們找來更大的麻煩。
作者:尹建杰 來源:昆侖策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