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吳新:追根究底論“公知”(一)
點擊:  作者:吳新    來源:紅色文化網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02-24 13:12:22

 

“公知”的要害在用“說”欺負“做”

 

一、特定意義下的“說”與“做”

 

2020年,“公知”在中國基本臭了大街,幾乎沒人對“公知”有好感——除了“公知”自己。

 

但許多人對“公知”卻“知其壞不知其所以壞”——壞在哪兒?為什么壞?能有多壞?如果無大害,那何必大驚小怪?如果是大害,那為什么不消滅?“公知”是怎么產生的?怎么就會造成危害?能不能防范?如何防范?判斷“公知”的標準是什么?為社么?——有些人把“公知”跟“人文類知識分子”劃等號,這不符合實際情況——比如老一代革命家好些就是文人出身。不問青紅皂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顯然大錯特錯。既然如此,那該如何區分正常的知識分子和“公知”?為什么?……

 

不弄清這些,“公知”最多蟄伏一時,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興風作浪卷土重來。

 

要弄清這些,就得追根究底,從本質上看透“公知”。

 

簡單講,“公知”就是一伙專門以知識為軟暴力、以“利國利民”為名禍國殃民的知識分子。

 

這里有三大特色:

 

第一,是“某些知識分子”——不是全部知識分子,也不一定是真知識分子,但一定號稱“知識分子”,一定有“知識分子”的頭銜,其它人都不夠格。

 

第二,以“利國利民”為名禍國殃民——大奸似忠,大惡似善,表面上悲天憫人,實際上傷天害理——不是小打小鬧的小壞事,而是亡國滅族反人類的大手筆。

 

第三,以知識為軟暴力——不一定真有知識,也不一定是真知識,但一定號稱“有知識”,這樣才能以“知識”為武器。“公知”的最大賣點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力量是精神層面的“軟力量”。“軟力量”可以被用來干好事,也可以被用來干壞事。一旦被用來干壞事,那就是破壞性的“軟暴力”。

 

“公知”最大的危害,就在于“軟暴力”的危害獨特——劫持受害者的頭腦,讓受害者自己毀滅自己,用自己的手拿自己的刀割自己的頭,“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如果明火執仗用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性硬暴力、硬刀子直接殺人越貨行兇作惡,那是非敵我一目了然,容易定性,也容易抵御。但如果用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軟暴力、軟刀子暗中下手,不見直接的血淋淋的為非作歹,不見直接的有形的物質性財富轉移,只見“利國利民“的沁人心脾口號和貌似無害的精神層面的東西——“知識”“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實際結果卻是殺人不見血,劫財不露金,用魯迅的話說,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的”。國破家亡,腦袋掉了還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回事,更不用說防范了——這才是最高級、最可怕的危害。

 

應對軟暴力劫持受害者的頭腦、讓受害者自己毀滅自己這一非常規挑戰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無論刑法刑律還是規章制度都只能應對加害者與受害者涇渭分明、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的能物質化量化的的硬暴力,對加害者似乎就是受害者自己、看不見摸不著、毀滅受害者于無形的軟暴力無能為力——軟暴力跟只要沒有跟有形的物質性硬暴力、有形的物質性財產破壞或轉移直接掛鉤,就無法定性定罪。但導致禍國殃民的軟暴力一旦變成客觀事實,定性定罪又有何意義?國破家亡,國家都不存在了,誰來定性定罪?誰定誰的罪?即使定了性定了罪又能怎么樣?——蘇聯解體,再追究罪責,又能如何?

 

既然承受不起禍國殃民的后果,那對導致禍國殃民的軟暴力就只能靠事先的防范使其無法發生,不能靠秋后的算賬來嚇阻。這就需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找出一個客觀科學可靠可行的辦法,確保在禍國殃民的軟暴力成氣候之前即劫持受害者頭腦、轉化成硬暴力、造成物質世界的既成事實之前就能客觀準確地予以識別、定性、防范。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法判斷問題的性質:認識問題還是立場問題?蓄意作惡還是無心之過?你死我活還是不同意見?對抗性矛盾還是非對抗性矛盾?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不能正確判定問題的性質,就必然寬嚴皆誤,不是無處下手就是因噎廢食;不是認敵為我,導致國破家亡;就是認我為敵,導致自相殘殺人人自危。

 

有這樣的辦法嗎?有。那就是從對知識這種軟力量的運用入手——人類獲取知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用知識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就是人間正道;用知識損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是邪門歪道。以此為最基本的是非判斷標準,就不難判斷各種人間是非。

 

但“知識”“生存”“發展”等是抽象概念,有個實際的可操作性問題,碰到具體情況馬上就會扯皮——怎么才算“知識”?真知識還是假知識?怎么才算有利于生存、有利于發展?誰的生存、誰的發展?……

 

要避免這種扯皮,就需要換個既能概括本質、又準確具體、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的提法。

 

人類的“知識”是精神世界層面的東西。人類所有精神世界層面的東西的表達都可以概括為“說”——口頭表達是“說”,文字表達是“筆談”“著書立說”。因此可以用打了引號的“說”泛指一切精神層面的東西——理論、知識、經驗、宣言、鼓動等等,從而跟僅僅單純表示說具體某句話的說相區別。

 

人類的“生存”“發展”是物質世界里有目的的物質力量的動作。人類所有有目的的物質力量的動作都可以概括為“做”。因此可以用打了引號的“做”泛指一切有目的的物質力量的動作——實踐、行動、行為等等,從而跟僅僅單純表示做具體某件事的做相區別。

 

這樣一來,就把提法從“知識運用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演繹成了“‘說’與‘做’的關系”。

 

二、人間正道在用“說”服務“做”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

 

“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毛澤東

 

人類世界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連人類本身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按照傳說是上帝造人、女媧造人,按照科學是“勞動創造人類”,都是“做”而不是“說”——世界上有哪個人是“說”出來的?如果說這一切太遙遠,那至少有一條近在身邊的實例:沒有“做”就沒有人——“愛”可以“談”,但最終離不開“做”。“談”是為了“做”。不“做”,人類何以延續?

 

人類世界的一切財富更不例外,歸根到底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光有“說”沒有“做”,再能也休想“說”出哪怕一顆火星來,想吃熟食都沒門,而人類的文明就是從會用火、吃熟食開始。換句話說,只有“說”沒有“做“,連擺脫野蠻、進入文明都做不到。如果誰說人類世界的財富能不用“做”、光憑“說”就“說”出來,那等于說只要請某些高人出來“念動真言”就天上掉餡餅,地下冒黃金。這樣的“說”是不折不扣的“神話”——神一般的話。這套玩藝兒拿來哄小孩叫講童話,拿來當正兒八經的真理宣示于眾就叫詐騙。

 

中華文明的精髓在于“做”,不管歷史事實還是理想夢想都彰顯了一個“做”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鉆木取火、倉頡造字、神農嘗百草、嫘祖先蠶、蒙恬造筆、蔡倫獻紙、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李春造趙州橋、黃道婆紡棉、畢升發明活字印刷……統一中國是“做”出來的,“車同軌、書同文”是“做”出來的,馳道是“做”出來的,長城是“做”出來的,靈渠是“做”出來的,大運河是“做”出來的,下西洋是“做”出來的,四大發明是“做”出來的,抗戰勝利是“做”出來的,建立新中國是“做”出來的,“兩彈一星”是“做”出來的,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做”出來的……

 

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沒有“說”還可能生存,沒有“做”不可能生存——沒有“說”而有“做”,活得會很艱苦,很低效,很多事會做不成,但能生存,比如與世隔絕的人,比如原始人類。沒有“做”只有“說”,再能“說”、外部條件再好,也無法靠自己生存——養老院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臨終服務的對象,有幾個是不能“說”的?

 

人類的“做”實際是動物的“動”的延申。除了人,一切動物都是不能“說”而只能“動”。之所以生存,靠的是“動”而不是“說”。足見動物生存之本是“動”而不是“說”——動物動物,不動就不是“動物”而是沒有生命的“死物”。

 

由此可見,動物生存之本是“動”,人類生存之本是“做”。

 

對人類而言,既然“做”是生存之本,那“說”就只能是第二位的,只有為“做”服務才能發揮其作用,才有存在價值。也就是說,人間正道是用“說”服務“做”——理論要為實踐服務,解釋世界要為改變世界服務,精神力量要為物質力量服務,虛的要為實的服務。不服務,就失掉了存在意義,有也等效于沒有——軟件如不為硬件服務,再先進也失掉了存在意義,有也等效于沒有。食譜如不為烹飪服務,再高明也失掉了存在意義,有也等效于沒有。古往今來存在過的人不知多少。如果有人說其中必有比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等等更厲害的人,誰也沒法證明不對。但也沒必要證明——即使真有,即使真比誰都厲害,但沒有通過轉化為物質世界的東西證明自己的存在,人一死一切全完,誰也不知道有過這個人,對人類社會而言還不是有也等效于沒有?

 

歸根結底,社會的存在靠“做”,社會的發展更靠“做”。對社會來說,一切“說”只有為“做”服務才有存在價值,否則就毫無意義,一切不為“做”服務的“說”都等效于胡說、瞎說、邪說,對人類社會純屬多余,沒有存在的價值。一切靠“說”謀生的人只有用“說”為“做”服務的人才有現實意義,才有存在價值,否則就是寄生蟲,沒有理由向社會索取生存必須——憑什么要社會養活一群對社會的生存毫無貢獻、毫不相干的人?

 

(“說”與“做”孰輕孰重?不妨先看看魯迅的一段話:“歐戰時候的參戰,我們不是常常自負的么?但可曾用《論語》感化過德國兵,用《易經》咒翻了潛水艇呢?儒者們引為勞績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再看看外國對中國的封鎖清單:見過對中國封鎖高科技、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之類屬于“做”的,見過對中國封鎖律師、經濟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之類屬于“說”的嗎?最怕中國掌握的是“說”還是“做”?)

 

三、“公知”命根在用“說”欺負“做”

 

1.“公知”只能通過用“說”欺負“做”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搞理工的只要學以致用,就自然用“說”服務“做”。搞人文的則一分為二:承認并身體力行用“說”服務“做”的,就跟一切用“說”服務“做”的人是一家子。不承認或做不到用“說”服務“做”的,則自成另一家,號稱“公知”。“公知”以“說”為唯一生計,不屑“做”、不會“做”、不敢“做”,無法通過用“說”服務“做”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要證明自己有存在價值,就只能絕承認“做”是人類生存之本在、拒絕承認“說”必須為“做”服務、堅持“說”比“做”重要、用“說”把“做”踩在腳下,也就是用“說”欺負“做”——用“理論”欺負實踐,用“知識”欺負生存與發展,用“言”欺負行……用俗話說就是光說不干的欺負埋頭苦干的。正常人要證明自己不是廢物,就只有靠自己做出成績來;廢物要證明自己不是廢物,就只有靠挑出別人的毛病來——不踩著別人的肩膀怎么往上爬?連立足之地都沒有。

 

否定“做”是“公知”的生存必須。不管是誰,不管做什么,只要“做”,“公知”就要橫挑鼻子豎挑眼貶低否定,無需理由,不問是非,不計后果。不這樣,“公知”就沒有理由存在——“無事生非”,做不了正經事,就一定要惹事壞事,而且一定要把惹事壞事說成正經事,這才有理由向社會索取生存必須。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公知”給自己的社會定位是“罵”(美其名曰“批評”)——“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一定是批評的,如果他不批評他就不要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定義就是一群永遠在批判現實的人”“進行批評是知識分子的義務”“批判精神是知識分子高貴的靈魂”“知識分子就是以批評為己任”“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批判”“知識份子最大的貢獻是保持異議”“真知識分子應該敢于批評人民”……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公知”那么狂熱鼓吹“絕對的言論自由”——只有有了“絕對的言論自由”,“公知”才能想罵誰就罵誰,想怎么罵就怎么罵,想怎么用“說”欺負“做”就怎么欺負,不受任何約束,不受任何懲罰,不承擔任何后果,才能靠用“說”欺負“做”謀生。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公知”面前總是“說”的罵“做”的,拼命苦干的不如啥也不干的,啥也不干的不如罵人搗亂的,干得越多,挨罵越多。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公知”總是吹捧外國的“做”——“德國抗洪神器”“青島下水道百年奇跡”……用“說”欺負“做”,欺負的是本國的“做”——吃誰欺負誰。不敢指望吃外國的“做”,那就敞開了捧。捧高了外國的“做”,自然就貶低了本國的“做”,就實現了欺負本國的“做”的目的。

 

“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明白用“說”欺負“做”是“公知”的生存需要,就無法理解“公知”為什么總是跟“做”的人過不去,越“做”越罵。

 

2.用“說”服務“做”與用“說”欺負“做”的區別

 

“公知”說,不對,我不是用“說”欺負“做”,而是用“說”服務“做”,通過“批評”為“做”服務——“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職能就是批判現實,通過批判現實推動社會的進步”。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用“說”服務“做”與用“說”欺負“做”的區別何在?

 

用“說”服務“做”的本質是建設——最終目標一定不是整人而是“做”事,追求的一定是什么應該“做”、必須“做”、怎么“做”;最后結論一定是“做”而不是“說”——不尚空談,落實到行動上;最后結果一定是繼續“做”該做的,而且“做”得更好更來勁。

 

用“說”欺負“做”的本質是破壞建設——最終目標一定不是“做”事而是整人,追求的一定是借題發揮,陷人于罪,最后結論一定是“說”而不是“做”——什么也別做,回家讀書去,大家一起比“說”去;最后結果一定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一個一定是為了“做事”——解決問題,對事不對人,關心的是“事”辦了沒有,最終步調一致對外發力;一個一定是為了“整人”——挑剔問題,對人不對事,關心的是“人”辦了沒有,是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最終內斗內耗一地雞毛。

 

——一個一定有破必有立,批評錯的,肯定對的,最終是如何更好地“做”;一個一定有破無立——“根本不該做”,永遠只說不能做什么、怎么做都不對,絕對不說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才對,繞來繞去實際結論是“不管怎么做都錯,只有‘不做’才對”“什么也不能做,做就是錯,就該死”。

 

——一個一定為“做”創造必要條件:鼓舞士氣,增強信任,鼓舞決心,加強凝聚;一個一定破壞這些必要條件:瓦解士氣,破壞信任,干擾決心,摧毀凝聚。

 

——一個一定是能干的吃香,一個一定是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拆臺搗亂的。

 

魯迅是這樣揭露用“說”欺負“做”的:

 

——“古來就這樣,所謂讀書人,對于后起者卻反而專用彰明較著的或改頭換面的禁錮。近來自然客氣些,有誰出來,大抵會遇見學士文人們擋駕:且住,請坐。接著是談道理了:調查,研究,推敲,修養,……結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則,便得到‘搗亂’的稱號。我也曾有如現在的青年一樣,向已死和未死的導師們問過應走的路。他們都說:不可向東,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說應該向東,或西,或南,或北。我終于發見他們心底里的蘊蓄了:不過是一個‘不走’而已。”

 

——“從這些人們的批評的指示,則只要不完全,有缺陷,就不行。但現在的人,的事,那里會有十分完全,并無缺陷的呢,為萬全計,就只好毫不動彈。然而這毫不動彈,卻也就是一個大錯。”

 

——“古訓所教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動。不動,失錯當然就較少了,但不活的巖石泥沙,失錯不是更少么?”

 

——“自己不做事,而罵別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若與此輩理論,可以被牽連到白費唇舌,一事無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無益處。”

 

——“活動而有若干失錯,也不要緊。惟獨半死半生的茍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智識高超而眼光遠大的先生們開導我們:生下來的倘不是圣賢,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寫出來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寫;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變成極樂世界,或者,至少能給我(!)有更多的好處,就萬萬不要動!……那么,他是保守派么?據說:并不然的。他正是革命家。惟獨他有公平,正當,穩健,圓滿,平和,毫無流弊的改革法;現下正在研究室里研究著哩,——只是還沒有研究好。什么時候研究好呢?答曰:沒有準兒。”

 

——“有一個工頭在背后用鞭子打我,無論我怎樣起勁的做,也是打,而我回頭去問自己的錯處時,他卻拱手客氣的說,我做得好極了,他和我感情好極了,今天天氣哈哈哈……”“有些手執皮鞭,亂打苦工的背脊,自以為在革命的大人物,我深惡之,他其實是取了工頭的立場而已”“我憎惡那些拿了鞭子,專門鞭撲別人的人們”“抓到一面旗幟,就自以為出入頭地,擺出奴隸總管的架子,以鳴鞭為唯一的業績”。(“公知”跟奴隸監工相同之處在于都是“不做”的欺負“做”的,不同之處在于,奴隸監工是因為嫌“不做”而打,而“公知”因為嫌“做”而打,“不做”反而不打。)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魯迅是這樣比喻用“說”服務“做”的:

 

——“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清澈,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

 

——“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愚婦人,卻總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決不會因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礙闊人的路線而‘逼死’他;也決不至于將他禁在床上,使他躺著研究到能夠飛跑時再下地。因為她知道:假如這么辦,即使長到一百歲也還是不會走路的。”

 

大數據,見規律。“公知”如此“批評”不是個別的偶然的情況,而是全面如此,一貫如此,凡中國人“做”的一切——高鐵、高科技、工業化、農業、國防、“兩彈一星”、四大發明、中華文明……凡是從事“做”的人——勞動者、人民群眾、科技工作者、軍人、烈士……“公知”無不全盤否定,一棒子打死。有用如此“批評”推動“進步”的嗎?說是用“說”服務“做”,服務了半天,實際結論卻是“啥也不許做”——這是“服務”還是破壞?

 

這并不意外。利益一致才談得上“服務”。利益沖突談不上“服務”。“公知”的利益在通過否定“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否定就是一切,其他一切都不顧”。這樣的利益關系怎么可能“服務”?

 

而“公知”是怎么“批評”的?

 

——“他媽的奇跡!”“死亡快車”“起來,不愿做高鐵奴隸的人們”“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狂飆突進的中國高鐵亟須反思”“飛奔的高鐵啊,請停下來等等你的人民”“中國喲,請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讓高鐵剎車”“整個列車空空蕩蕩”“焉能不賠”“破壞環境”“能力閑置,浪費嚴重”……

 

——“老說兩彈一星,那玩意頂什么用呢?餓死那么多人弄出來的玩意,根本保護不了這個國家”“兩彈一星是搞熱出來了,但有什么用呢?”“原子彈還沒有茶葉蛋管用,茶葉蛋好歹能裹腹。不造原子彈還可以少餓死點人。造原子彈是為了不遭受侵略,遭受侵略會造成南京大屠殺;結果因為你造原子彈餓死的人比南京大屠殺多的多”……

 

——“犧牲了農民,并沒有實現工業化。建立的重工業體系是沒有用的”“至于重工業,基本沒有用”“中國不需要任何的產業政策”“炸掉南京長江大橋”……

 

——“祈禱天宮一號發射失敗”“神九上天了,公知們有權力不高興,也應當不高興”“它一不代表正義,二不代表恒久,三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耽誤了民生的進步”“好不容易,把人送到太空,居然就是為了讓她給孩子們上課。上課在地上不行嗎?”“在太空上講課水平高嗎?當然高,人家都站到太空上了。這一堂課,得用多少錢來堆呀”“用炮仗裝潢門面”“載人航天是滿身膿瘡穿了條時尚內褲”“它射得世界第一,也改變不了你沒有公平正義的環境”“為了這個大炮竹,幾百萬的兒童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這值得激動嗎?”“載人航天確實是個形象工程,認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圖一樂”……

 

——“不要拿我交的稅款去建航空母艦”“中國不應該發展航母遠程導彈等攻擊性武器”“解除中國核武裝以取信美國”“銷毀核武裝取信美國”“中國不該造太空戰機應省錢發展經濟”“中國造大飛機沒有市場優勢”……

 

——“液晶面板投資是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波峰投資、波谷產出的失敗案例”“京東方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悲劇”“燒錢王京東方”“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很危險”……

 

——“所謂‘四大發明’是無稽之談”“專家稱‘四大文明古國’說法不規范中國應出局”“四大發明對中國今天惟一的意義,就是遮羞布!”

 

——“勞動不創造財富”“‘人民’?要‘人’,不要‘民’!”“‘民’,是一個不好的字眼”“‘民’卻是一片沒有長成的草,是敵囚,是奴隸,是社會的下層”“‘人’一旦被抽象成‘人民’,‘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草民”“愚民”“墮民”“刁民”“暴民”“屁民”“民粹”“憤青”“群氓”……

 

——“‘群眾’永遠是一些沒有身份與人格的工具,是一些從來也不要負責、不需要腦子,只需要聽從號令、遵守指揮的沖鋒隊員。‘群眾’并非個體的‘人’,就算是在網絡這樣的公共空間,‘群眾’也是作為一股威脅力量,供‘領袖們’驅遣、揮耍、消耗與儲存。它(而不是他們)不是一種可以對話、需要對話的理性個體,而是永遠只作為一種壓力、一股污穢物,一種語言巫術出現。”“毛主義和毛黨之下的群眾都是一群沒有姓名、沒有人格、不顧忌任何道德底線與法律的群氓,一群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群氓”……

 

——“中國人從肉體到精神統統陽痿!”“中國人缺乏創造力”“中國人有什么?中國只有一堆非驢非馬的大雜燴”“對傳統文化我全面否定。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該后繼無人”……

 

——“工程師都是造機器的,造機器的怎么能夠治理好國家?一個問題解決不了,他就拿榔頭來硬敲了。所以中國經濟運營硬著陸、軟著陸不斷”“文人的思維特征是瞧不起工匠式技術思維,有問題喜歡向上走,走向云端,引出一個統攝一切的本源,然后再俯瞰下來,向下作哲學的批判或文學的抒情……而工匠式的經驗性思維就比較笨拙,總是貼著地面步行,就事論事,局部問題局部解決,甚至是技術性地解決,輕易不敢把很多不相關的問題攪在一個大局里,然后發一通宏觀議論了事”……

 

——“中國沒有糧食安全問題”“在全球化條件下,安全的概念要重新考量”“我從來不認為糧食是個安全問題。如果真打起仗來,糧食到處可以種,北大校園都可以種糧食。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包括資本、人力的流動,依存度高了以后,大家不愿意動干戈,我覺得沒有經濟安全問題”“取消十八億畝紅線”……

 

——“獵鷹計劃在行動”“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羅援’、‘戴旭’戰役意義深遠”“中國鷹派軍人慘遭人肉痛極端孤立”“中共鷹派少將羅援微博遭圍剿亂了方寸”“中國鷹派軍人遭到網民群毆式圍攻”“圍攻羅援的行為體現了高度的愛國責任感”“一大批公共知識份子討伐羅援”……

 

——“烤肉”“半面熟”“掛爐烤鴨”……

 

……

 

這一切足以證明“公知”的“批評”是不折不扣的用“說”欺負“做”。“公知”就是專門靠用理論欺負實踐、即用“說”欺負“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的一伙人。

 

來源:紅色文化網  作者:吳新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