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張海鵬 |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提出及重大意義
點擊:  作者:張海鵬    來源:新法家網站 微信號  發(fā)布時間:2021-05-12 11:48:22

 

作者簡介:張海鵬,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文章原刊:《北京日報》2021412日。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在今天,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了。這個常識為廣大民眾接受,卻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既經歷了黨內的認識過程,也經歷了學術理論界的論辯。1939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一重要論著里,對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做了科學的論證和總結,此后,中國共產黨內和中國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基本上統(tǒng)一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概念的提出和接受過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社會形態(tài)(或者社會性質),是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概念的核心內容是經濟。“半封建”概念,在經典作家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已經開始使用,而“半殖民地”概念則是列寧在闡述民族殖民地問題時的用語,且最早用“半殖民地”或者“半封建”概念指稱中國的也是列寧。早在1912年和1915年,列寧曾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與《社會主義與戰(zhàn)爭》等文章中,分別提到中國是半封建國家和半殖民地國家。1916年,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文中稱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1920年,在《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的報告》中,他堅持了上述觀點。他是從過渡階段的社會這樣的角度分別提到這兩個“半”的,他把半殖民地稱為“過渡形式”,他認為這些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而過渡到蘇維埃制度,然后經過一定的發(fā)展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但尚未進一步作詳細論證,也沒有把這兩“半”概念連接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列寧的觀點為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所接受。1922年,蔡和森在《中國勞動運動應取的方針》中提到中國是半封建的國家。1922年中共二大的宣言和幾個決議案中提到中國是帝國主義勢力支配的半獨立國家、半殖民地。同年9月,蔡和森在《統(tǒng)一、借債與國民黨》和《武力統(tǒng)一與聯(lián)省自治——軍閥專政與軍閥割據》等文章中,明確地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來說明中國社會的性質。在此前后,陳獨秀、蔡和森、鄧中夏、蕭楚女、李大釗、羅亦農等人均明確認識到中國是半殖民地。19241月,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宣言提到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這個宣言由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起草,瞿秋白翻譯成中文,李大釗參加過審定)。192512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提到半殖民地的中國。蔡和森在1925年至1926年間寫的《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中提到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提到半殖民地的中國。1928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做出的《政治議決案》提到中國是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半殖民地國家。六大通過的《土地問題議決案》中,提出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應當規(guī)定為半封建制度;又提到中國的剝削制度,完全是一種半殖民地的經濟,資本主義不能發(fā)展。六大的這個提法,與列寧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六大決議沒有把半殖民地與半封建連接起來。192923日,中共中央發(fā)出的《中央通告第28號》,指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這就把半殖民地與半封建連接起來,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應該說,1929年前,在中共黨內已通過黨內決議和黨內文件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明確起來了。

 

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有關指導中國的革命理論方面,在對中國社會性質認識方面,發(fā)生了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爭論與激烈的思想交鋒。他們雖然都認可中國為“半殖民地”,但對于其“半封建”性則爭議頗大:托洛茨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壓倒一切,封建只是殘余。他輕視甚至否認農民的革命性,認為資產階級沒有任何革命性,反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建立任何形式的聯(lián)盟;斯大林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認為是封建關系占優(yōu)勢。共產國際的這些爭論,不但涉及重大理論問題,而且首先涉及現實政治問題。它直接影響了中國思想界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理論探索。可以說,20世紀2030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論戰(zhàn)就直接導源于此。

 

1929年后,中國學術理論界開展了長達數年的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問題論戰(zhàn),這次論戰(zhàn)基本上是在學術討論的氣氛下進行的,但也明顯看出論戰(zhàn)各方的政治傾向性。參加論戰(zhàn)的有陶希圣為首的新生命派,有托派,也有馬克思主義者(包括共產黨人)。論戰(zhàn)各方都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作支持,都號稱自己使用的是唯物的辨證的方法,但是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人主張中國是封建社會,有人主張中國是資本主義社會或者商業(yè)資本主義社會,另些人主張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論戰(zhàn)的趨向看,多數人基本上認同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中國社會性質的不同認識,背后都存在不同的政治主張和現實關懷。主張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或者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都反對在中國展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36年,何干之明確提出,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現階段革命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的民主革命。總之,這次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zhàn),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認識,從共產黨內擴大到全社會。論戰(zhàn)也空前地普及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讓不同的知識群體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了解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前景。 

 

以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概念的提出和接受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并未完結。從以上綜述來看,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的定義和內涵,還有一個繼續(xù)認識的過程。可以說,列寧、斯大林和中共黨內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還是一個政治判斷。對于這個政治判斷,還需要一個科學的闡述和理論的論證,這個工作是由毛澤東來完成的。

 

毛澤東最后完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體系的建構

 

在此基礎上,由毛澤東總其成,最后完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體系的建構。1935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既提到中國是半殖民地,也提到中國是半封建制度。1936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開始將兩“半”概念連接使用,認為:“我們的革命戰(zhàn)爭是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度里進行的。”19383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一次演講中,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理論的角度,對于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與任務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系統(tǒng)的闡述。他說:“我們研究中國的結果,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是一條規(guī)律,是一個總的最本質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要用這個規(guī)律去觀察一切事物。”“知道中國社會性質是半封建性的,但是不要忘了半殖民地的性質,這是最本質的東西……我們認識了中國是半封建性的社會,那么,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封建,改造封建,以封建的對頭——民主來對抗。有些人說:‘中國是封建的社會’,這是不對的,照他們的結論,目前革命任務只反封建,這種錯誤,顯然用不著證明。托洛茨基分子說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社會,這種說法的結論就是:‘我們推翻資產階級,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他們不懂得中國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的社會,于是乎就忽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質和任務……我們懂得了中國社會還有半殖民地的性質,那么就要反帝。” 

 

這次講話,是毛澤東第一次全面論述認識中國社會性質的重要性。這是自1922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結合中國的革命實際,完整地提出這個概念。此后,在分析中國的國情時,毛澤東一般總是提到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后在《論持久戰(zhàn)》中,毛澤東指出:“我們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在1939104日寫的《〈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毛澤東強調指出:“由于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fā)展不平衡的國家,半封建經濟占優(yōu)勢而又土地廣大的國家,這就不但規(guī)定了中國現階段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基本的革命動力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且在一定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還有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這一段話,已經把認識中國社會性質(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中國革命、革命對象、革命動力和革命斗爭形式的關系講得很清楚了。 

 

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毛澤東的總結更完整、更準確、更科學 

 

193912月,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一重要著作。這是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后撰寫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文中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共產黨人〉發(fā)刊詞》《新民主主義論》一起,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代表作。這一重要理論著作,正是從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講起的。全文分兩章,第一章第一節(jié)講中華民族,第二節(jié)講古代的封建社會,第三節(jié)講現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毛澤東詳細分析了中國由一個封建中國變成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分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fā)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tǒng)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這就是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做出的準確的科學的定義。為了準確地闡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把這個認識提升到科學的高度,毛澤東還專門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這些特點是: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yōu)勢。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發(fā)展,并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于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的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的。三、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lián)盟的專政。在淪陷區(qū),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tǒng)治。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在淪陷區(qū),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五、由于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或半統(tǒng)治之下,由于中國實際上處于長期的不統(tǒng)一狀態(tài),又由于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六、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是毛澤東的精辟總結。這些總結,比社會性質討論中任何人的認識站位都高,闡述得更完整、更準確、更科學。《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主題是中國革命,文章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前途,全部分析都是立足于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分析基礎上的。文章得出結論是:中國革命的終極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的,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也就沒有疑義了。又說,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最后結果,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極大的可能性了。

 

毛澤東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總結和概括,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前提。80年來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完全是按照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出的方向前進的,這已經成為歷史的結論了。今天重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力量,理解新民主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現實問題得出的重要結論,學習運用這個理論分析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分析中國近代史,是完全有必要的。社會性質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理論在中國的運用。不僅中國近代史,全部中國歷史都要用社會形態(tài)理論來進行分析。今天還有人質疑社會形態(tài)理論,是站不住的。

 

來源:新法家網站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guī)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xié)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