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2月2日,美國《外交政策》FP雜志發表了著名智庫《蘭德》的評論文章,題目是:《美軍有能力從烏克蘭戰爭中吸取教訓嗎?》,副標題是:“五角大樓在過去吸取了慘痛的教訓——而且可能不得不再次吸取教訓” 。文章的作者是蘭德公司空軍項目戰略與條令項目主任 Raphael S. Cohen和蘭德公司陸軍研究部副主任 Gian Gentile。
以下是文章的摘要:
從本質上講,一個國家的國防戰略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賭博。美國每年花費數千億美元用于國防,所有這些投資都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即美國能夠贏得下一場戰爭。但是,如果美國沒有直接卷入軍事沖突,政策制定者很難了解這些賭注是否真的得到了回報。
1967年以、阿之間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取得了驕人的勝利,但是六年后的以、阿之戰,又稱“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幾近戰敗。雖然以色列取得最后勝利,這場戰爭的結果對以色列是一場災難。盡管以色列擁有具有數十年經驗豐富的軍事領導層,并且配備了美國武器,以色列還是損失了800多輛裝甲車和100架戰機。
美國不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但美國陸軍領導人實時見證了以色列軍隊使用的美國裝備和戰術如何與埃及和敘利亞軍隊中的蘇聯對手相抗衡。美軍從這些經驗教訓中,制定了新的“空地一體戰”戰略,以及更新的訓練方案,為如何融合地面機動力量、空中精確打擊力量和整體速度提供了知識基礎,使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閃電般擊敗蘇聯裝備的伊拉克的戰略組合。
今天,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可以為21世紀的戰爭提供許多見解,就像“贖罪日戰爭”為20世紀的沖突提供的一樣多。幾十年來,美國國防部塑造了美國軍隊以應對突發沖突和快速干預,其中速度和精度為王。但在一場有人認為只會持續幾天的戰爭發生一年后,烏克蘭提出了工業戰時代是否已經回歸的問題。結果是:美國可能需要準備打一場與今天的計劃截然不同的戰爭。
例如,考慮到烏克蘭人在地面戰斗中成功使用反坦克武器和無處不在的小型到大型無人機系統,已經有大量評論質疑坦克的持續相關性。目前的戰爭還引發了關于直升機在現代戰場上是否仍有一席之地的問題,因為烏克蘭人已經摧毀或損壞了75 架左右的俄羅斯直升機,其中包括數十架最先進的型號,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相對較舊的防空導彈。
盡管烏克蘭戰爭主要是一場陸戰,但這場沖突同樣給美國海軍帶來了令人不安的問題。俄羅斯巡洋艦莫斯科號以及其他十幾艘較小的俄羅斯船只被一個沒有任何強大海軍力量的國家損壞或摧毀的沉沒事件,應該引發人們對現代戰爭大型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的嚴重質疑。相反,烏克蘭在使用較小的無人駕駛船只方面取得的成功表明,這是一種行使海軍力量的潛在替代方式。
太空和網絡空間也出現了重要的經驗教訓。烏克蘭戰爭被稱為“第一次商業太空戰爭”。無論這一提法是否準確,毫無疑問,私人公司在沖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讓烏克蘭軍隊保持在線狀態到提供影響媒體對世界各地沖突報道的圖像。在網絡空間,俄羅斯吹噓的能力從未達到預期,這引發了人們對網絡攻擊是否真的像一些人聲稱的那樣是下一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其影響是否更有限的問題。
總而言之,一年過去了,烏克蘭戰爭提供了與半個世紀前的贖罪日戰爭同樣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但有一個主要差異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贖罪日戰爭為美軍描繪了一幅如此生動而凄涼的畫面,以至于它被迫進行創新,而烏克蘭戰爭看起來像是美國裝備和戰術的勝利,至少在現在是如此,或許使軍方沒有同樣的動力來吸取教訓和影響變化。
值得贊揚的是,美國正在加倍利用烏克蘭人已經成功運用的能力。例如,陸軍正在購買更多的炮彈、更多的標槍反坦克和毒刺防空導彈,以及更多的高機動性火炮火箭系統發射器,以彌補在烏克蘭的支出。然而,這些可以說是簡單的課程。他們不要求美國做任何不同的事情,只是購買更多相同的東西。
美國不根據沖突的非教訓采取行動也是正確的。在某些情況下,烏克蘭戰爭根本沒有指導意義。例如,俄羅斯將其最先進的飛機大部分時間都部署在俄羅斯領空和烏克蘭防空系統的射程之外。因此,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只提供了關于隱形飛機或防空系統是否占上風的不確定結果。
在其他情況下,技術教訓可能很清楚,但對操作的影響卻并非如此。以坦克大辯論為例。基輔之戰表明坦克非常脆弱。與此同時,烏克蘭在哈爾科夫州和赫爾松州的成功反攻表明,除了裝甲戰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擴大陸地占領區,尤其是在開闊地帶。因此,美國軍方出現類似的分裂也許并不奇怪。海軍陸戰隊拋棄了它的坦克,而陸軍則在推進更現代化的坦克。
然而,對于美國是否會接受戰爭的慘痛教訓,尤其是如果它需要從俄羅斯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而不是烏克蘭的成功,目前還沒有定論。盡管俄羅斯直升機損失慘重,美國陸軍仍在推進其耗資巨大的五種新型直升機的開發。盡管莫斯科號和其他俄羅斯船只沉沒,海軍仍在投資水面艦艇。盡管無人駕駛飛機在領空占據主導地位,但空軍仍致力于其有人駕駛飛機機隊。
更根本的是,美國需要重新思考能力(capability)與耐力(capacity)之間的平衡。從每枚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導彈到價值數億美元的飛機,再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艦船,美國軍方繼續默認發展高端武器,即使這意味著采購更少的系統。但烏克蘭戰爭最重要的教訓是,物美價廉實際上可能勝過精美但昂貴的商品。事實上,俄羅斯使用相對較少的神奇武器,例如高超音速導彈,似乎沒有取得什么成功。與此同時,就像贖罪日戰爭一樣,烏克蘭戰爭表明現代戰爭涉及重大損失的數字很重要。
事實上,對于是否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艾布拉姆斯”和“豹式”坦克或“F-16”戰斗機的所有激烈的公開辯論,目前看來,數量——比任何一種特定的武器系統——都將決定戰爭的結果。正如多位評論員指出的那樣,雖然個別能力肯定有幫助,但除非提供足夠數量的特定武器系統,否則它們不太可能有意義地改變平衡。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問題不再是誰擁有靈丹妙藥,而更多的是誰擁有更多的子彈。因此,美國需要確保它確實擁有更多的子彈。
平心而論,烏克蘭戰爭只是一個數據點,美軍不是俄羅斯的。與類似的俄羅斯平臺相比,美國硬件可能更具生存能力,并且使用更周到的策略。美國領導層也可能更加謹慎,不會像俄羅斯人在烏克蘭一樣成為同樣弱點的犧牲品。事實上,美國的戰略可能會更好——提高美國快速取勝而不是陷入曠日持久沖突的可能性。(盡管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表明情況并非如此。)
接受烏克蘭戰爭的全部影響需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俄羅斯的失敗仍然可以吸取教訓。至少,美國未來國防戰略的責任必須轉變。為什么美國的直升機、輪船或飛機不會遭受與俄羅斯同行相同的命運?為什么下一場戰爭不會變成持久戰?為什么下一場戰爭不會更像烏克蘭的戰爭?
幸運的是,大戰是罕見的事件。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對美國的硬件和戰略假設進行了有意義的測試,而不必讓美國人付出血的代價,這種情況今后可能更少見了。這場戰爭能否讓美國在為下一場沖突做準備時對未來進行更明智的押注,部分取決于美軍進行反省的能力。而這反過來又取決于美國是否允許自己被烏克蘭戰場上的成功和潛在的勝利蒙蔽了雙眼。
(作者:Ksliu,美國知名時事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