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近年來,我們不斷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并且多次強調,“守人心就是守江山”。同時,不斷出臺好政策,陸續開始具體現象這些“強調”。
為何如此?讓我們回頭看看,在幾十年國企改革及改制中,有多少“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刀切”現象發生?
有多少“形式主義”,造成的盲目打破“以人為本”的事情?尤其是地方上的國企改革及“徹底改制”中。
我們還是用事實說話。把一些“最新強調”,同過去“一刀切”現象,一一“對號入座”一下。
拿不少普通老百姓,“熱議探討”不斷的幾個事情,簡單歸納探討一下:
首先,國企幼兒園等等是所謂“包袱論”的問題,同學習所謂“西方管理”大量投入算算總體效益賬。
例子一,某行業頭部綜合類大型國企。90年代初期開始,“被迫”開始學習各種所謂西方管理,單一推行“5S管理”一項。據不完全統計,資金投入至少500萬元以上。(人力物力資金成本無法具體統計)
而真實情況是,這個國企的行業質量標準,當時已經高于“國家標準”,有些技術指標甚至高于西方標準。
而同期,一些“公知”,一邊鼓吹“西方至上”,一邊又誤導所謂國企“包袱論”。受此影響,企業開始“甩包袱”給社會。
就拿該大型綜合類國企來講,實際上幾所幼兒園及學校來講,一年費用成本只有50余萬。
請問,學習西方所謂“管理”,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的,500萬元以上,能夠解決5所各類學校,也會10年左右吧。(穩定人心成本的,社會公信力大賬如何計算?)
例子二,某行業龍頭科技國企,當時“三甲醫院”的兒科、糖尿病、職業病等等專科,都是很有名氣的。
醫院不但盈利,而且還為企業上繳一些利潤。后期也因為所謂“包袱論”的輿論氛圍,后期“被迫改制”而徹底“解體”…。
例子三,某“特殊行業”龍頭科技型國企,創建自身“技工學校”,就是為培養特殊專業技術人才。(當時全國所有各類院校,只有一個后期開設具體專業)
90年代中后期也因為所謂“包袱論”,該企業“技工學校”及設立的“5個具體專業”,也是因為“改制”要求“被迫解體”…。
需要再探討的是,這些大型國企,被學習西方“改制”,而推向“社會”的民生事情,都是企業發展很好時期,哪里會成為“包袱論”?
拿當時采訪中,一些國企普通技術工人的話說,我一項技術創新,就每年平均為企業節約成本幾百萬。難道還“養活”不了幾個幼兒園…。
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老工業基地及大三線地區,企業“改制”后,不但沒有“輕裝上陣”,反而給絕大多數普通職工,帶來一系列“社會不便”,以及“生活成本壓力”…。
關鍵是社會綜合效益受到很大影響。
如,有些部隊官兵子女教育,過去都是由附近大型國企承擔責任。國企“改制”后,也只能“另謀出路”…。
還有附近鄉村農民子女,也部分受到影響。如就近就醫等等。當時都受到不同影響…。
例子很多,不一一介紹評說。
問題探討的關鍵在于,所謂“一私就靈”,以及“一股就靈”,經過幾十年現實經驗,對堅持“國有經濟主體地位”來講,不是“水土不服”,就是地方上大量國企“消失”…。
同時,在現實發展中,帶來一系列“被動”…。
回頭看看,這期間的權威數據統計:
1995年左右,地方規模以上國企,已經發展為11.4萬家左右。
截止到2005年,數量下降為2.7萬家。(不包括2005年后到2010年期間,被徹底私有化的一些行業龍頭企業)
總之,近年來,無論強調國企改革要“一企一策”也好,還是提出“有條件的國企”興辦幼兒園及醫療機構也罷。真正意義,就是對過去幾十年來,一些事情的“經驗總結”。
經驗探討點之一:地方國企不是不能私有化,但是不能“盲目私有化”。
來源:“觀網說事兒”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應該對極力鼓吹私有化的所謂中國經濟學家 算算賬 看看有多害人
2023-12-04國企“私有化”原因探討二:學西方管理,把“以人為本”變包袱論
2023-12-04應該對極力鼓吹私有化的所謂中國經濟學家 好好算算賬 看看有多害人
2023-12-0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