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中國被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放眼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國不過是英國利益擴張中的一個環節,除了中國,日本、南美洲、中東等地區,都在英國的擴張勢利之中。
早在美國獨立前后,就有人提出殖民地與母國之間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挑戰了傳統的重商主義思想。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宗師亞當·斯密則認為:母國對于殖民地的貿易壟斷,不僅對殖民地的發展不利,而且對母國自身也不利,他主張向各國商人開放殖民地市場,最終實現貿易自由。斯密的學生大衛·李嘉圖也認為應該使進出口貿易盡可能處于自由狀態,如果“可以自由出口或進口而不加限制,那么國家……所享受到的將是舉世無雙和簡直難以想象的繁榮和幸福”。這種“自由貿易”理論反映了工商業集團要求廢除殖民地貿易壟斷的強烈愿望,在1815-1849年間,自由貿易理論漸漸獲勝,英國走進全面的“自由貿易”時代。
按照這種理論,英國在殖民地問題上應更關注海外貿易航線的建設與安全,占據并保護交通要塞、戰略要地、關鍵的基地與海島,以確保帝國貿易航道的暢通。隨著自由貿易理論大行其道,英國逐漸放棄了貿易壟斷政策,“貿易優先于統治”成為新的殖民政策。于是在19世紀英國海外殖民地的保有或占領中,就表現出明顯的“貿易優先”原則。1808年,英屬新斯科舍(New Scotia)和新不倫瑞克(New Brunswick)總督宣布,允許英國或美國船只把某些商品轉運到西印度,突破了100多年來《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的限制。1811年,英國允許除法國之外的任何國家的船只裝載某些重要產品,如小麥、面包、餅干、樹脂、瀝青等進入英屬哈利法克斯、圣安德魯斯、圣約翰(St.John)等港口。
印度也逐步放開了自由貿易,瓦解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從1793年起,一定噸位的英國個體商人的商品被允許進入印度;到1813年,英國政府廢止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資格,在印度初步確立起“自由貿易”原則。1840年代,自由貿易在英國臻至頂峰,英國廢除了《谷物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變貿易保護主義為自由貿易政策;它開放了英國自身的市場,也用種種方式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
這樣,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新一輪的殖民擴張,不過,這一時期的重點在爭奪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而不是擴大帝國版圖,“貿易優先”主宰了英國擴張的新思路,在世界各地,它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第一種形式是以貿易為目標,用商品和資本打開落后國家的市場。帕默斯頓就宣稱:“我們所要的是貿易,土地對于貿易并非必須,在屬于其他人民的土地上,我們能很好地開展商業。”英國對那些愿意接受“自由貿易”的地區不使用武力,也不占領土地,它更愿意采用欺騙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即便像帕默斯頓那樣的帝國強硬派也是如此,他在1839年議會辯論土耳其問題時說,他主張“用和平手段從物質上支持大不列顛的商業,沒有和平,就不能指望有繁榮的商業”。這番話雖然有一點矯揉造作,但確實體現了當時英國的“貿易優先”政策。
第二種形式是通過施加政治影響,來誘使弱小地區就范。因此,帕默斯頓拒絕拿破侖三世瓜分埃及的建議,就一點也不奇怪,他說英國的動機是“我們想要與埃及的貿易,想要穿越埃及的通道,但我們不想要統治埃及的責任與負擔,讓我們用商業的影響來改進所有這些國家,讓我們避免一次十字軍東征”。對中亞,雖然這個地區是介于俄羅斯和印度之間的重要緩沖地帶,有助于保衛印度,但只要有可能,英國就通過政治影響來貫徹它的意旨,因此它分別在1836年和1857年與伊朗簽約,1838年和1861年與土耳其簽約,得到了貿易、投資等方面的特權,如開設工廠、減免關稅等。
第三種形式是“炮艦政策”。英國以海軍的力量強制推行“自由貿易”,強迫全世界為英國的商品打開大門,在這種政策下,領土擴張并不是首要目標,重要的是貿易“自由”。對于公開抵制“自由貿易”、不服從英國意愿的國家,英國用武力進行打擊,強迫對方接受貿易。理查德·科布登、約翰·布萊特等自由貿易的吹鼓手曾指出:英國……只樂意在迫使非歐洲國家打開市場時才訴諸武力。帕默斯頓是推行炮艦政策的主要人物,在他主導下的兩次鴉片戰爭,就是炮艦政策的典型案例。英國戰勝后,通商和賠款是和約中的主要內容,中國因此被迫打開國門,讓英國制造品無限制地涌進國內,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很快被沖垮了,中國由此而深陷在越來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英國讓鴉片這種罪惡的商品在中國市場上“自由”地貿易,“自由貿易”的道德合法性具有極大的諷刺性。
英國對日本也實行炮艦政策。1858年,美國“黑船”打開了日本的大門,英國人便很順利地搭上美國人這趟便車,達到了與日本通商的目標。但1863年8月,英國以使館人員被殺為由發動“薩英戰爭”,炮擊鹿兒島(Kagoshima),索取巨額賠款;次年又發動下關(Shimonoseki)戰爭,再次索取大量賠款。兩次戰爭的目的都是保護英國的商業利益,迫使日本作出更大的讓步。
在美洲,1845年英國用炮艦封鎖普拉特河(River Plate),打擊阿根廷的貿易壟斷,后來它改用勸誘手段促使其改變經濟政策,而放棄了兼并普拉特河口的計劃,“貿易優先”躍然可見。在西非,炮艦政策以阿散蒂戰爭最典型。英國從17世紀起侵入西非,先后占領岡比亞(Gambia)、塞拉里昴(Sierra Leone)、尼日利亞(Nigeria)、黃金海岸(Gold Coast)等地,奴隸貿易曾經在這些地方盛行不衰。后來英國放棄了奴隸貿易,但西非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為英國提供咖啡、礦產等工業原料。
到19世紀中葉,以阿克拉(Accra)為中心的盛產黃金的沿海地帶“黃金海岸”是英國的“保護地”,但內陸土著部落組成的阿散蒂聯邦不屈服,英國于是多次發動侵略戰爭,企圖征服阿散蒂。在1806和1821年的兩次戰爭中英軍被打敗,1821年英國總督甚至戰敗自殺;但是在1826-1831年和1873年的兩次戰爭中,英軍獲勝,并且在1896年攻占阿散蒂首都庫馬西(Kumasi)。1901年阿散蒂發動起義,失敗后被并入英國的黃金海岸殖民地。
最后一種形式是占領重要的貿易據點,建立要塞,以保證“貿易優先”。在第二帝國時期,英國政府首先考慮的是保衛英國與印度之間的海上通道,為此在拿破侖戰爭時期將荷蘭在錫蘭和開普的海軍基地占為己有,后來又占領亞丁、新加坡、塞浦路斯等地,并與俄國劃分在伊朗的勢力范圍,建立起從好望角到印度洋的通暢的海上通道。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占領埃及也屬于這種情況。占領殖民地也是為了貿易,這在印度表現得很明顯。在第二帝國時期,印度是“帝國王冠上最珍貴的寶石”,是帝國財富的最大源泉,是英國最重要的原料產地與工業品銷售市場。統計表明,1757-181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攫取的財富高達10億英鎊;1830年《評論季刊》(Quarterly Review)寫道:“我們在東方海域的勢力應當維持;不能設想任何針對我們偉大商業的致命打擊,能比放棄這些有價值的屬地更為有效。”英國工業化過程中,市場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印度為英國提供了大量原料和廣闊的市場,英國棉布曾大量涌入印度,擠垮了當地傳統的手工紡織業,摧毀了土著經濟,又為英國的棉紡織業開辟了用之不竭的消費市場。殖民當局引導農民種植英國所需要的工業原料,包括棉花、蔗糖、靛青、鴉片等,除鴉片主要輸往中國之外,其他基本上面向英國出口。通過這樣的一進一出,一種依附性的商業經濟體系在印度形成。
通過“貿易優先”的政策主導,大大小小的殖民地、通商口岸、勢力范圍或租借地成為英國構筑世界貿易網絡的大小支點,難怪有人驕傲地宣稱:“英國是每一片海洋的主人,殖民地人控制著每一塊海岸,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角落沒有我們的工業產品。”通過“貿易優先”的政策,英國變得更加強大了。自由貿易發展到極度,就出現了“無形帝國”的傾向。
作者:慢老師 ;來源:和您聊語文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