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壘的故事,經歷了一個完整閉環:被資本下放勞動→重新認識自我→受到鍛煉→覺悟提高→被資本再次接受。”無論如何,電影都是時代的產物,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折射,盡管這種折射可能會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呈現出來。那時候,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話,像還沒有破滅的肥皂泡一樣,仍然五光十色,越吹越大,整個社會都有點上頭。《中國合伙人》的主題詞,不僅囂張,而且凡爾賽:“不要逼我有錢”,“不要逼我成功”,“不要逼我發達”……
如今,不算太長的11年倏忽過去,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像成東青(黃曉明 飾)那樣白手起家,竟成巨富的可能性,變得極為渺茫。《逆行人生》的男主角高志壘(徐崢 飾)已不再像成東青那樣幻想“到紐約上市”,能守住“保住這套房子的底線”,就算燒了高香了。《逆行人生》似乎也對我們曾經篤信不疑的“勤勞致富”理念,做了新注解。無論是在互聯網大廠當研發部主管,還是當外賣員,高志壘都可謂“勤勞”。但他還不是富人,不過能夠按時還房貸,替孩子的國際學校繳學費,勉力維持一個白領的“體面生活”罷了。
當外賣員時,拖著患有糖尿病的身體,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無疑更加勤勞,但距離“富”就更遠了。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無論多么勤勞,送外賣永遠不可能“富起來”。可以作為參考的,也許是2018年沈騰的《西虹市首富》:富人富起來,無須勤勞。游手好閑,終日消費,就可以日進斗金,富了又富。
現實主義作品,通常會對現實保持一種批判態度,以期喚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推動社會的改良。但在《逆行人生》中,觀眾看到的是批判的自我消解,是對現實的辯護。一個,高志壘在送外賣途中,低血糖發作,癱倒在路旁。他替客戶買的魚,也從袋子中滑落出來,在人行道上絕望地蹦跳。用落在地上的魚,暗喻高志壘被大廠“炒魷魚”后的處境,可謂精妙。但這里是一座橋,魚在掙扎了幾下之后,從橋上一躍而下,再次如魚得水。影片的結尾,高志壘因為開發了送外賣APP,受到平臺老板青睞,有望重回資本懷抱,進入“算法中心”繼續白領生涯了,這是不是也再次如魚得水呢?
另一個細節是,高志壘失業后,在追趕一個騙子的過程中,被一道鐵欄門卡住了。影片似乎在暗示,被卡住了,不是門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這正是《逆》片所要傳達的主題:需要改良的并非現實,而是被現實毒打的人。你被毒打,是因為你不能適應,不合規格,你應該承擔全部責任。你需要做的僅僅是:面對現實,接受現實,改造自己,適應現實。45歲被大廠裁員,他抓狂、發飆,砸碎了辦公室的玻璃,還不敢讓家人知道。不得不當外賣員后,他羞于見人,更不愿意接原公司的單,覺得丟不起這個人。但是,在被“騎手”同事大黑(馮兵 飾)一番教育啟發后,他忽然就大徹大悟,開始擁抱送外賣的生活,爭做“單王”了。
高志壘的故事,經歷了一個完整閉環:被資本下放勞動→重新認識自我→受到鍛煉→覺悟提高→被資本再次接受。資本在這里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個“老板”,剝削者,毋寧說是一個精神引領者,“資本主義新人”的塑造者,只要按照資本邏輯努力,就可以獲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升華,靈魂與現實的雙重改善。這當然是荒誕不經的,因為導演兼主演徐崢自己也不相信。觀影過程中,我一直期待高志壘開始送外賣后,會變得瘦一點,艱苦生活總是要留一點痕跡的。
由此可見,導演兼主演徐崢自己也根本不相信這個故事,更沒有被這個故事所感動,所以連一點表面功夫都不做,當然也是對觀眾的不尊重。這倒讓我想起了《熱辣滾燙》,賈玲當然是靠一個噱頭忽悠觀眾,但至少還真的減肥了。在五十到七十年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電影創作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新的原則,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資本主義現實主義”吧,因為電影實在是對觀眾進行認同資本邏輯的教育。
好在《逆》片的票房一般,口碑也一般,證明這種教育還不是很成功。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