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壟斷了!環保哩!”今年八月初,豬肉價格再次上揚,我們當地每斤豬肉上漲到29元至30元,我買肉的時候順便問賣肉的“怎么又漲價了”,看見我疑惑的樣子,攤主向我解釋道:抓環保了,政府不讓老百姓養豬了,都成養殖場養豬了。價格低了,一個電話,“老板們一串通,都不賣了,都等漲價呢。”“那(豬肉)價咋會不漲。”不讓百姓養豬這個事我知道,我們市沿黃河的一個縣的農民前年就告訴過我:縣里說村里養豬污染,不讓養,坡上(黃河灘以上)的都不能養殖,“要養豬,都得到灘里(黃河灘)。”
“政府不是投放低價儲備凍豬肉嗎?還壓不住豬價?”看見我疑惑,賣肉的攤主頗有些不屑:“投放的儲備凍豬肉就在市里那幾個超市賣,就投放幾天,那能起多少作用,許多老百姓連知道都不知道。”“聽說最近也不投放了。”“為什么?”“不知道,可能不進口了唄。疫情哩,有些地方進口的冷凍食品檢測出了新冠病毒,可能都害怕了,不進口了吧。”
看來,豬肉價格高位運行要“常態化”了,要想回歸到2019年前期的每斤12、13元的價格水平,很難了,至少說,短期內是難以辦到了。
02
豬肉價格一漲再漲,高位運行,是不是市場沒有豬肉,豬肉市場供應不足呢?事實并不如此,無論是超市、集貿市場,甚或是農村的肉攤,什么時候你去,成片成片的豬肉任你挑任你選,隨買隨賣,敞開供應,你要哪塊給你割哪塊,你要多少給拉多少,沒有肉買,吃不上肉,根本就是閑扯淡。
但“買不起肉”、“吃不起肉”卻是真的。2018年下半年豬肉價格直線上漲以來,我多次問過賣肉的:肉價漲了,買肉的多了還是少了?回答幾乎是一致的:少多了。有回答少了三分之二的,有回答少了一多半的,但至少比原來少了三分一是有的。“為什么少了那么多?”我深感震驚,但肉攤的老板卻毫不客氣地搶白了我一頓:“你以為都是有錢人,都買的起肉。”“不都是有錢戶,錢多的沒地方去,不在乎豬肉漲價。”
以2018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每斤12-13元為基點,18年下半年豬肉價格上漲以來的幾個價格點分別計算,上漲至每斤24 元-26元的話,每斤須多付12-13元,上漲至每斤30-33元,每斤須多付18-20元。以三口之家為例,若每人每月平均消費三斤三兩肉計算,該家庭每月消費10斤左右的豬肉,那么在上述各價格點上,則這樣的家庭每月須多支付120-130無、180-200元,這樣的支出普通家庭肯定要掂量掂量。我在農村的親戚朋友告訴我:便宜嘍,多吃點;貴了少吃點,賣不起了不吃,“多吃點豆腐雞蛋也能過”。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活哲學,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生存智慧。但這里面包含的有無奈有酸楚,又有多少人正視多少人領悟呢。
事實上不光是普通民眾生活受到影響,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還影響到方方面面。2019年某縣一個村里的農民告訴我:村口干了一二十年的肉攤不干了,“干不動了。”“肉價對半漲,一扇肉幾天都不下貨,都賠了。”肉攤老板們對于漲價并不高興:“買家少多了,賣不動,咋掙錢?”這兩年無論是城鄉居民的婚宴壽席,還是賓館餐館的酒桌、機關單位食堂,肉菜要么大幅度減少,要么肉量較大比例下降。鮮豬肉價格的上漲還帶動了肉食加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受疫情影響,今年城鄉居民收入下降,但蔬菜等食品價格不降反升,豬肉價格堅挺上揚、居高不下,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
事實上疫情影響了民眾的收入,也影響著百姓買肉吃肉,“今年比去年買肉的更少了。”為什么?“幾個月不開支了,他哪有那么多的錢買肉啊?”這是我買菜的農貿市場里幾家肉攤老板告訴我的原話。
03
“豬肉太貴了,少買點,幾嘴都沒了,不過癮。買多吧,太心痛!”前幾天和一位朋友閑聊,時下的豬肉價格令他倍感尷尬。這個尷尬是百姓的尷尬,也是政府的尷尬,也養豬市場的尷尬。“買不起肉”是時下豬肉市場最突出的問題,“吃不起肉”是當下普通人很難堪的事情,并且受疫情、經濟下滑、收入減少等多種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肉吃不起肉”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此種現象會不會常態化,這是許多人不得不憂慮的問題。
豬肉價格不僅事關百姓的口福,也事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國是生豬飼養的大國,也是豬肉消費的大國,生豬生產、豬肉消費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我國農業生產、居民飲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城鄉居民獲取動物脂肪、動物蛋白最主要的來源,不僅是百姓一日三餐的日常食品,也是節日慶典、喜宴壽筵的高檔菜肴,它關乎百姓的幸福指數,也關系百姓的體質健康,對于我們整個民族的體質健康至關重要。
因此,生豬生產、豬肉供應,既是民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它一頭連著百姓的飯碗餐桌、致富小康,一頭連著農業穩定、鄉村振興。2018年11月初,筆者在市郊遇見一位放羊的老人,我們由養羊、羊價不由地說到了陡然上漲的豬價,老人憤憤地說:“天價!天價!啥時候也沒有漲怎么多,那屆領導也沒有叫漲這么高。”老人的話雖然過分,但其憤怨之情讓我震驚不已,至今仿佛還在耳邊回響。
04
有專家指出,在長達幾千年的農耕時代,我國農業是典型的“豬糧經濟”,有糧有肉,保證了民眾的營養,穩定了社會;養豬積肥,豬肥養地,保證了糧食生產的良性循環。
解放后,人民公社時期,國家在大力推行農村集體化的同時,積極鼓勵農民家庭養豬,采取農戶、集體、國家一起上的方式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每個生產隊、大隊、公社幾乎都有養豬場,國家還建有一些大型的國營養豬場,保證了出外創匯,滿足了工業生產的原料需求,也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實現了豬肉供應、豬肉價格兩個長期穩定。生產隊時期的農民養豬積極性空前高漲,賣豬有收入,豬糞掙工分,農戶一年出售一頭豬基本能解決一家人的日常開銷,一年賣兩頭豬就能攢下錢,賣上三頭豬就能算上富裕戶。
改革開放后,土地承包,推行家庭生產經營責任制,生豬養殖逐步市場化。“豬周期”成為生豬養殖行業、豬肉市場最醒目的標志。周而復始,反復發作。所謂“豬周期”就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豬養殖價格追高殺低,即當市場上豬肉價格高位或上漲時,社會上各路人馬養豬積極性高漲,一哄而上,導致生豬產能大增,豬肉供應過剩,以至引發價格下跌,一些小戶散戶虧損賠本,退出養豬行業,行業出清,引發下一輪“豬周期”,養殖行業內流傳的“賠二三年,一年掙回來”就是如此。一輪輪“豬周期”是對資金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的農戶散戶的殘酷淘汰,也是養殖大戶擴大規模、增強實力、逐步擴張的好時機。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出于種種原因,如食品安全、環保、產業偏好等,出臺禁止私屠亂宰、治理污染等政策措施,明令禁止或變相限制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對養殖大戶、養殖場、公司等則采取財政補助、稅收、金融、土地等扶持措施,大力支持生豬養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今天的生豬養殖已經高度的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公司化,成為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行業,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收益暴利型行業。2018年暴發的非洲豬瘟,對我國整個生豬養殖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規模養殖企業尤其損失嚴重。疫情高發期,河南豫北某縣五十萬頭的生豬存欄,短短幾個月就下降至三萬多頭,一個大型養殖企業,來不及拉走的死豬竟堆起四五垛,破產倒閉的養殖企業比比皆是,有的公司企業經理不堪打擊,甚至跳樓自殺。但疫情過后,一些地方政府更加依靠大型養殖企業,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從觀察的情況看,大的養殖場、企業公司恢復更快,一些社會資本乘機進入,生豬養殖行業的集中度、規模化進一步擴大。
05
一輪輪的“豬周期”不僅是對養殖戶的一回回淘汰,也是對居民買肉吃肉能力的一次次嚴格篩選。今年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坦言:“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一個月收入千元的人,你讓他花二三百元買肉吃,這現實嗎?生豬養殖市場化、產業化、企業化發展,“豬周期”這一現象很可能消亡,隨之而來的是生豬養殖的高度壟斷化,豬肉定價權的壟斷化,豬肉將逐步演變成高端奢侈品,最終告別日常消費品,以至于從舌尖上成為擴大城鄉居民貧富差距的又一利器,很可能成為房地產市場之后影響社會穩定的又一兇器。
一個產業模式是好是壞,一種生產體制機制是優是劣,檢驗的標準是什么,關鍵是看適合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能不能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尤其是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我國人口眾多,低收入人群基數大,豬肉大眾化日常消費品,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豬肉供應不僅要量足質優,還要“物美價廉”,豬肉價格必須和大多數普通民眾的購買能力、收入水平相適應,保證普通民眾“買得起肉”、“吃得上肉”。而不能任由生豬養殖市場化、產業化盲目發展,乃至于決定一切控制一切。
應該說,生豬養殖的市場化、產業化、公司化只是生豬生產的一種模式,允許、鼓勵、支持農戶發展生豬養殖,不失為生豬生產的另一種模式、另一條道路,事實上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走路穩當。與規模化、企業化的生豬養殖相比,農戶養殖投入少、成本低,有利于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生豬品種的多樣化,大量減少藥物的使用,提高豬肉品質,此外還有三個突出的優勢:一是減少糧食消耗。豬是雜食動物,糧、草、菜都可以食用,傳統農戶養豬,很少用糧食,用的多是農家的剩飯剩菜、爛菜、野菜野草、樹葉、紅薯秧等等。而現在工廠化養豬飼料是飼料企業運用玉米、豆粕等生產的飼料,糧食的消耗量極為驚人,我國糧食進口的大量增加這是重要的原因。二是增加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業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如秸桿等,通過養豬可以轉化為優質有機肥,循環利用。解決現時農村存在的禁燒、垃圾圍村等難題。三是穩定生豬市場,開辟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鼓勵支持農戶養豬,必然增加生豬市場供應,能有效地抑制市場投機和價格壟斷。一個貧困戶,讓他養三頭豬,一年增加五六千元的收入是不成問題的。
有人會說,鼓勵支持農戶養豬,發展小農經濟,這不是與發展現代農業背道而馳嗎?土地承包、家庭聯產責任制,農村改革就是支持發展小農經濟的,黨在農村的政策至今沒有變。習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果現代農業的發展讓民眾“買不起肉”“吃不起肉”,那么現代農業的發展還有意義嗎?
也有人會提出疑問:鼓勵支持農戶發展生豬養殖,會不會重現或加劇“豬周期”,這考驗政府的執政理念執政能力。養豬吃肉不是小事,從來就存在讓誰吃肉不讓誰吃肉,讓誰掙錢,為誰服務,這些大道理大問題。限制制止農戶養豬,給養豬企業公司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補貼,這是讓老百姓發家致富嗎?放任市場自發調節、盲目發展,搞的豬肉市場畸形發展,讓普遍百姓望肉卻步,這是執政為民嗎?所以,各級政府必須認真總結生豬生產的經驗教訓,改進和完善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確保生豬養殖產業、豬肉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陳曾明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焦作市中心支行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