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百姓話題 > 學習教育 > 閱讀信息
張晉中:樹立中華文化自信——略談我們生活中的中華文化
點擊:  作者:張晉中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18-11-30 09:42:10

 

1.webp (4).jpg

 

《參考消息》曾轉載一篇西班牙記者發表的文章,其刺眼的標題是:“中國年輕一代缺乏文化認同感”。文中講到:他在中國采訪的五個星期之內,曾接觸了不少中國年輕人,并向他們提了基本相同的問題: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及中醫的陰陽平衡學說是否信仰?但得到的答案卻基本都是否定的,有些年輕人甚至認為這些傳統中醫等是迷信。同時,該報導還提到了年輕人瘋狂追捧西方音樂、西方文化的現狀。最后,該記者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在增長,文化認同感卻在消失。讀了這一篇報導,內心真不知是什么滋味,可憐?可悲?實在是非常無奈!為什么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某些年輕人的心中,竟是如此一文不值?!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賤如草?還是當今的某些年輕人不識寶?由此,特寫下此拙文,想將自己浮略所知的一點點中華傳統文化,與某些年輕人聊聊,權當閑談。不妥或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一、關于中華文化之“天人合一”觀念

 

中華文化的知識浩如煙海,它涵蓋了天地人之間的萬事萬物,林林總總、萬萬千千,學不盡學、講不盡講。本文想先就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天人合一”的文化觀,談談其簡要的內涵。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其《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一文中強調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與自然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終極理想”。他又說:“中國文化的特質,可以‘一天人、合內外’六字盡之”。其言中的“一天人”,即為“天人合一”;“合內外”,內外為陰陽,合內外,即陰陽和合、陰陽平衡的意思。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人對“天”與人相互關系的獨特認識,是中國文化異于西方文化最顯著的特征。那么,何謂“天人合一”?古人認為:在天地自然界,萬物都有其各自運行的規律,而且彼此之間都相互協調、制約、配合,天地間陰陽平衡、風調雨順、晝夜適度、四時有節,從而形成了一個和諧、協調、完美的自然整體。人類與萬物共生共存期間,應當順應自然、崇尚自然并努力去體驗、效法天地及自然界完美的東西,應當適應自然界的規律,從而達到天地人和的境地。古人還認為:天(自然、萬物、天道)與人(人類、人文、人道)一定能夠和諧共處,認為天道與人道、萬事與萬物,自始至終都是統一于“道”,即自然規律。《易傳》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大理學家程顥說:“言天之自然者謂之天道”。唐代文豪周敦頤則曰“天道行而萬物順”。在中國人眼里,天地間萬物之循環運行,是在遵循天之道,而天地之道就是萬物自然運行的規律。只要順應了自然規律,人就一定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并相融于一體。古人對“天人合一”的認識,其核心觀點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仿效之意)。中國古人對天地人之間這種和諧相處、順應天地之道的認識和探索,奠定了中華文化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古人認為:人天生就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乃“天性”(這也就是中華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論依據);同時認為人通過教化、引導,可以具備“仁、義、禮、智”這“四德”,謂之“天德”;而這“四心”、“四德”,就是人的“善性”,是為人道。古人認為“人道本于天道”,人類在探索、總結自然界各種規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參悟天道,總結自然規律,而且還可以利用這些規律來利用自然,并適度的改造自然。人對自然的這一作用,其實就是在總結自然、順應自然和弘揚天道。所以,在天、地、人相互生存、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的發展過程中,三者的作用是相互不能分離的、是相互統一的、是沒有大小之分的。所以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從而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刻的揭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道與人道、“天人合一”的深邃內涵。

 

古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又由“天人合一”的認知觀念,逐漸的衍生、演化并創建了陰陽、風水、五行、太極、八卦、相卜等學說,并將這些學說的運用相互溶匯、貫通,相互啟發、提高。到了漢代,便已形成了我國人民對宇宙、天地、人與自然之間具有獨特見解的理論體系和認識框架。在我國諸子百家的學說中,均無不或明或暗地貫穿著“天人合一”的這一認識理念。例如風水學,中國古人很早以前就對自然界的風、水、日照、山川、河流、原野等有了認識和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稱為龍的傳人,這其實是跟古人對風與水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或者說,中國古人對龍的認識,首先是源于對風、水的認識。龍是原始社會黃帝(軒轅)部落的圖騰,是華夏子孫心中的神靈。古人認為:龍是騰飛于天地宇宙間的神物,它能大能小,能飛天、能入地,能呼風、也能喚雨;它憑風倚水、來去自如、力量無比;它愛護生靈,庇佑人民,是主宰天地、掌控萬物、造福人類的神靈。古人還認為:天上有龍神,地上就會有龍脈和龍穴,而葬在龍穴墓地的后代,則會出龍子,當皇帝,秉承天意管理人世社會,謂之“天子”。關于龍和天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形式。古人研究風水,其目的是對人的居住、生活環境進行選擇或改造。風水理論的核心是人,它追求人與風、水、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的協調、和諧與統一。在天、地、人三者中,古人既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又注重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自然美與環境美。認為風水之道,在于天地人和,以人為本。如果人能順應天道、崇尚自然,則必然會得到天地的相助;反之,任何破壞天地自然環境及其運行規律的行為,最終都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也就是風水學說中的“天人合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也同樣貫穿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認為:天上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運行;地上也有木(東)、金(西)、火(南)、水(北)、土(中)五個方位;而人也同樣有金(肺)、木(肝),水(腎)、火(心)、土(脾)五臟相對應。中醫認為:人的起居、飲食、養生、治病等,如果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相適應了,如果五臟的相生相克協調了、陰陽相平衡了,那么人的身體就會健康、舒暢;反之,則必然會帶來周身的病痛。這也就是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和則生,陰陽裂則亡,陰陽錯則亂,陰陽平則佳”,陰陽平衡了,身體也就健康了;陰陽平和了,社會也就和諧了。

 

《黃帝內經》曰:“天德養人性,地氣養人命”,這就揭示了天地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錢穆先生說:“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的。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講‘人生’……,‘天命’和‘人生’和合為一”。概言之,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天地有源,是為本;萬物周行,是為道。溯本明天理,循道成人事;天理不明,人事不成。此乃天地與人,合而為一也!

 

二、關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謂之“國學”,亦即中國之學、中華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蘊含著無限的智慧,它傳揚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態度以及處世的方法;它凈化人的心靈、增強人的意志、拓展人的見解并激勵人們的精神。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深邃,不僅記錄在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等各類名家的論著之中,就連我們百姓日常所見、所講、所用的生活常識中,也處處可領悟和觸摸到廣博、深奧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1、數字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對于每一個數字,人們在長期的使用中,都賦予了它特定的、約定俗成的內涵。所以,人們常常對某些數字表現了特殊的喜愛或厭惡,如廣州地區的人喜歡“八”而厭惡“四”。人民心中的這種喜好,便是傳統文化在人民心中積淀的反映。《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根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認知觀念,古人認為:“天法道”、“道生一”,“一”為最大,猶如天;“二”居“一”之后,猶如地;而“三”則如人。一、二、三“源于道”,人、地、天“亦法于道”,兩者都與“道”有著內在的淵源,所以,“一、二、三”就象征著“天、地、人”。古人還認為:“一、二、三”在數字的運用中,其相加或相乘,都可以變化出無窮的數字,就有如天、地、人三者之間可以變幻、創造出無盡的萬事萬物一樣。尤其是這個“三”,在古人的認知中,它更是個有著特殊涵義的數字:三人為眾,“三”已由多個“單一”聚集成一個整體;在結構上,“三”形成了三角狀態,它使物體有了穩固的根基。古人還認為:世間諸多事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都離不開“三”:如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土、肥;人有三寶精、氣、神;世間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種生命體;世間絢麗多姿的萬千種顏色,都是來源于“紅、黃、藍”三原色的變化(紅是人體鮮血的顏色,黃是大地的顏色,藍是天空的顏色,紅、黃、藍三原色就象征著人、地、天);而世界上人的宗教信仰,也是歸總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這三大教……。冥冥之中,“三”成為世界上諸多事物的“三要素”,它與自然界“天、地、人”三大要素相互吻合,相互印驗、相互統一,這些自然界的“巧合”,都為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認知觀念,增添了唯心或唯物的佐證。至于“四”,古人認為:天有東、西、南、北四方,地有春、夏、秋、冬四時,人有“仁、義、禮、智”四德……,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人們認為三與四都隱含了“天人合一”之道義,順應了“天、地、人”的行為規范,因而對三與四都賦予了吉祥、和諧、規范等正面的含義,如“三生有幸”、“四季發財”、“四平八穩”等,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贊許,而對那些不正統、不正經的人或事,則斥之為“不三不四”,指其不符合做人或行事的行為規范。

 

現在再說說含有“尊貴”之義的“九”字,中國的風水學認為:在華夏大地上,有九大龍脈(綿延數千里的大山脈),其中以昆侖山脈為最,故中國歷來有“九龍”之說。在秦始皇時代,中華大地便分為九州三十六郡(九州對應九龍,每州分東、西、南、北四郡。郡的行政級別相當于地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事物都按自然界之規律,辯證地分為陰和陽,古人把數字中的單數稱為“陽數”,把雙字稱為“陰數”,故農歷九月初九的“重九節”,稱為“重陽節”;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之為“端陽節”。“九”是陽數之最大數,又有“九龍”的尊稱,故認為“九”為最尊之數,所以自古便有“一為大,九為尊”、“九五之尊、九九至尊”的說法;而“九”與“久”同音,所以民間便又把重陽節作為孝敬長輩的“老人節”,寓意尊貴、長壽、幸福長久,表達了人們對長者的尊重。在生活中,人們很喜歡的數字還有“108”,古人認為:九為最尊,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則為圓滿,“9×12”,總數是108,意示著一年的如意和圓滿;另外,一年十二個月,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及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一個月為六候,節氣與候的統稱,謂之“氣候”),把“月、節氣、候”的數字相加,正是108,也代表著圓滿和完整。還有,我國道教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起來是108顆星宿;佛教至尊“如來大佛”,其手下有108個羅漢菩薩,大佛亦有108變的法術;我國武術流派的代表少林和武當,其中的少林絕學七十二藝和武當絕學三十六功,也是共有108套絕世武功;國人最喜愛的《水滸傳》英雄,又是108將……;總的來說,中國人認為:數字108象征著世事的完整和圓滿。所以,古人在祝福他人健康、長壽之時,都以“茶壽”為最敬之辭,而茶壽,指的就是108歲(注:“茶”字拆開來看,艸表示二十,人表示八,木表示八十,相加則為108)。概而言之,中國古人對每一個數字,都賦予了“天、地、人合一”的含義或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意愿。這,就是看似簡單,實則深含寓意的我們生活中的中華文化。

 

2、字詞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也都賦予了每個字特有的、不為其它文字所代替的獨有的涵義。所以,我們日常使用的字、詞,同樣是字字都體現了我們厚重的中華文化內涵。如:“大”字,由“一+人”組成,“一”表示天,“天人合一”謂之“大”;“天”字,“一”為天,“二”為地,加上一個“人”字,三者之中“天”為最大,故謂之“天”字;“人”字,是個象形和會意兩者合而為一的字,人是直立的動物,只有站穩了腳跟,才能立地做人,所以,人字的兩撇,就象是站開的兩只腳;同時,人在社會上是要互相幫扶的,只有相互支撐,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如果“人”字缺少了一撇,那么另一撇也就站立不穩了;一個看似簡單的“人”字,其實是隱含了豐富的涵義。“母”字,中間的“÷”,是一橫的上下各有一個點,表達了平等的意思,所以“母”字代表了母親對每一個孩子同等的關懷和平等的母愛;“男”字,是個會意字,表示“在田里出力”的人;“女”字,是個象形字,就象一個盤腿坐在地上,雙手抱著嬰兒喂奶的女人;“男、女”兩字,把彼此在社會上的主要職責和功能,展現得一目了然。“茶”字,由“艸、人、木”組成。它明確的表明了“人”必須生活在草木之間,必須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還有“淡”字,由“氵、炎”組成,“水”與“火”這兩個矛盾的對立面,通過相生相濟、陰陽平衡,竟然達到了一個新的意境:“平淡”。俗話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淡”字,便向人們揭示了生活的真諦:清淡的飲食,才能品嘗到食物的本味;平淡的生活,才能使人心靜神怡;淡泊的人生,才是一種高境界的人生體驗。又如“夸”字,表示“夸口、夸夸其談”的意思,但如果大話說多了,說過分了,可能就要吃大虧了,所以“夸”字是由“大虧”組成。再如“性”字,由“忄+生”組成,古人認為“性由心生”,人的七情六欲皆源于心,心主宰人的一切言行,決定人一生的命運。這個“心”,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識、人生觀及其思維方式和方法。正是由于“心”的這種決定性的因素,所以由此而演變、產生了一系列具有因果關聯的用詞,如:心性→性命→命運→運氣→氣色→色相……。這幾個相關聯的詞,它表達的意思是:心靈決定人的性格,叫心性;性格決定人的命運,叫性命;命(生辰八字)決定人一生的運氣,叫命運……。中華文化認為:凡事皆有因果、緣由等內在的因素,這幾個詞便表達了人生中內在的、具有前因后果的連貫關系。這種表達方式,是中國文化獨特的一種表義形式?,F再來說說最常使用的“東西”這個詞,我們把生活中日常使用的物品,都稱為“東西”,但為什么不叫“南北”或是其他?原來,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社會,幾乎沒有什么工業,人們生活中所吃的、穿的、用的物品,幾乎都是從土地上產出、再經人們簡易或精細的加工而制成。在古人的五行學說中,地球的東方屬木,主植物的生發;而西方屬金,主植物的收藏。古人認為:自然界萬物的生長、成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離不開太陽由東向西運行時的光照。另外,所有的植物,都有一個由生長→成熟→收藏的過程,即都離不開“東主生發”、“西主收藏”的五行規律。換句話說,正是由于“東”與“西”包括了世間所有植物必須具備的“太陽光照”與“生發→收藏”的兩大規律,于是,古人便用“東西”這個詞,來代表由植物(或動物)加工而成的所有物品。到了現代,“東西”的代指范圍已擴展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用品了。當我們在生活中隨口叫出“東西”這個詞的時候,你想過它所具有的豐富的涵義嗎?但是,“東西”這個詞不能用于人(或其他活著的物體),如“你是什么東西”!這便已是表示鄙視、不把你當人看的意思了。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舉其他的字義,但僅以上幾例,也已可以基本看出古人在造字用詞時所賦予的深刻涵義了。中華文化中最基礎、最簡單的詞和字,都隱含了如此之多的內涵和學問,就更遑論經、史、子、集等宏篇巨著的博大與精深了。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都是靠中華文明延續下來的。現在,就連二千多年前老祖宗的《孫子兵法》,都仍是美國、日本等外國軍事家們晝夜研讀的必備教材呢。真不明白現在的某些年輕人,為什么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看得如此一文不值,而偏把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文化,奉若神明。是什么原因?

 

三、熱愛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我們古人對自然、社會、人與事的認識觀及其辯證思維,如“天人合一”、陰陽互補、陰陽轉化、宇宙間萬物的平衡與和諧……,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矛盾重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陰陽平衡、相互和諧,世間事物才能做到和而不同,才能生存、發展。古人的這些認識觀,也就是人類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歷史上曾長期以中國為師、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一直以來都將“天人合一”、“陰陽八卦”等奉為至寶、頂禮膜拜,并成為全體國民的信仰。如日本把太陽作為國旗的標志,其寓意就是“天人合一”,指太陽與大和民族同在(注:大和,即和諧之意,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而韓國,則是把中華文化中“陰陽八卦”的圖案作為國旗的標志,意示大韓民族的萬事萬物陰陽平衡、社會和諧;又如新加坡,則是把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之道,并且取得了國泰民安、令人景仰的輝煌成就。諸多國家都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為璀璨的瑰寶和明珠,而我們的某些年輕人卻把老祖宗的文化與文明,視之如草芥,棄之如爛屐,真是歷史的悲哀!

 

為什么有些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如此之不認同?而對西方文化、西方音樂卻如此趨之若騖?估計原因有二: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深邃、豐富的內涵不了解;或是只見木而不見林、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言道:“識得是寶,不識是草”,不吃梨子,便不知梨子的滋味,唯有肯學習、想學習、多學習、多探索,才能逐步體會和領略到中華文化之博大與精深。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自卑心理。中國人在外國面前歷來自卑,有些人誤以為西方的科技比我們發達,其文化就一定比我們先進。殊不知“科技”與“文化”是兩個既有聯系又不完全相同的、屬于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文化是要靠積淀的,中華文化延綿五千多年,雖然也有不符合現代評判標準的所謂糟粕的東西,但經歷幾千年生產、生活驗證和歷代先人總結、傳揚的民族文化,一定有其可取、可信、可貴的方面,而決不可能一無是處。最近,本人也偶然看了一篇中國劉記者去印度采訪的文章,他的感受是:印度人對自己的東西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沉著,印度人對現實的態度、對文明的追求,都有著自己不變的東西。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的堅守、自信與追尋,他們內心的感受,就有如甘泉般的清涼……。順再引錄該報導中一段印度人的對話:“……美國現在錢很多,人卻沒文化。而且,我們印度已存在7000年了,美國能存7000年嗎?700年內它就會衰落得連蒙古國也不如”。劉記者文章的標題,就選用了這個印度人的原話:“印度七千年,美國七百年”。全文的觀點很明白:印度人很看重文化、很堅信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堅信最后的勝利屬于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印度。中國和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于各自燦爛的傳統文化,今人的差別竟有如天地,真是值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反思啊。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狀況如何,決定著國家的未來。我們的國家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已空前提高,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位,中國的影響力已遍及全球。但代表國家“軟實力”的思想、道德、文化,卻仍處于很不理想狀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清朝中期以前,一直都引領著世界前進的方向。今天,我們又迎來了重現中華輝煌的歷史性機遇,世界在期待著中國。我們也想自豪地走向世界,但如果某些年輕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文化,自我否定中華文明,那將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影響世界?年輕人,自強吧,請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吧,請多學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不能斷層于我們這幾代!否則,將愧為炎黃子孫!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