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邏輯的運轉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助推下,娛樂超越自身限度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制造“泛娛樂化”傾向的幻象世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重視,防止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奴役。當前,帶有狂歡特質的“泛娛樂化”思潮侵蝕大學生價值信仰,消解主流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束縛自我價值理念。對此,必須對“泛娛樂化”思潮進行分析和批判,引領正確價值走向,防止大學生變?yōu)?ldquo;愚樂”自我的奴役。
娛樂早已有之,作為人類愉悅身心、休閑放松身體的情感體驗,廣受歡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娛樂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在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助推下,娛樂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全方位地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特別是處于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娛樂為迎合大眾,贏得市場,逐漸顯現(xiàn)出帶有狂歡特質的“泛娛樂化”傾向,演變?yōu)橛绊懥O大的社會思潮。作為“泛娛樂化”下生存和長大的一代,大學生成為“泛娛樂化”俘獲的主要受眾,深受“泛娛樂化”思潮的影響,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防止大學生變?yōu)?ldquo;愚樂”自我的奴役。
一、“泛娛樂化”思潮本質與特征
“泛娛樂化”思潮是指娛樂話語走出自身“場域”,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號表達和話語方式。在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時代,西方世界就顯現(xiàn)出“泛娛樂化”的傾向,引起波茲曼等學者的擔憂。在當代,新媒體技術的助推下,娛樂有演變?yōu)?ldquo;愚樂”的傾向,各種直播APP亂象不斷、政治歷史話語肆意濫用等都表現(xiàn)出“泛娛樂化”傾向的盛行。
(一)資本裹挾娛樂導致“表征紊亂”
本源意義上的娛樂是人們緩解緊張、愉悅身心的調劑品,是一種特定領域豐富生活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娛樂活動,是“沒有外在功利目的的”。[1]在資本邏輯驅動下,娛樂突破原有領域界限,擴張到政治、經濟、網絡等各領域,演變?yōu)?ldquo;塑造政治、倫理和日常生活的一個強大的、充滿誘惑力的手段”[2]110。一方面,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以娛樂的方式為外殼,商業(yè)化的形式為包裝,注重感官刺激、欲望的直觀呈現(xiàn),實現(xiàn)最大限度刺激大眾消費,導致文化產品的庸俗性、貧瘠性和低俗性,文化生產的復制性、批量化和淺薄化。另一方面,資本邏輯的肆意運行,無孔不入,娛樂的功能被“過度”異化,片面突出娛樂的屬性,遮蔽事物本身的意義表達。在歷史領域,“戲說”的段子成為歷史的賣點,歷史的文化感被消解;政治的嚴肅和理性不復存在,政治觀點和人物被“表情包”“戲謔”;深奧的哲學和傳統(tǒng)經典除了被調侃,再不會被提及。資本的加速助推,使得泛娛樂的形式成為社會大眾,尤其是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核心。伴隨商業(yè)化、市場化的過度膨脹,泛娛樂化甚至不惜僭越道德良心、法律,不惜用低俗、暴力、色情等元素吸引受眾。
(二)新媒體技術形塑“泛娛樂化”幻象
在麥克盧漢看來,媒介的力量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具有形塑社會新文化的力量,不同的媒介帶來不同的社會文化樣態(tài)。波茲曼看到了電視等傳統(tǒng)媒介塑造的“娛樂至死”社會現(xiàn)象。在當今時代,新媒體技術已經逐漸取代以電視、廣播等為主體的傳統(tǒng)媒介,成為“泛娛樂化”幻象的推廣和傳播者。新媒體技術推廣娛樂本身并不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一切話語都以娛樂的方式展開就成為媒介的“原罪”。新媒體技術肯定了娛樂的特性,熱衷于傳播娛樂的內容,并將娛樂的內容以新技術的方式展示得淋漓盡致。新媒體技術利用動人刺激的聲音、迅速轉換的圖像、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色彩等,為我們構造持續(xù)感官刺激的幻象世界。傳統(tǒng)印刷術的文字文化被圖像化的文化取代,傳統(tǒng)的文字符號的深刻表達,被直接圖像符號取代,碎片化、片段式的信息呈現(xiàn)成為文化的主流。為迎合受眾,刺激消費,新媒體的議題設置集中在樂此不疲地傳播明星緋聞、私生活;制造各種“轟動”“新奇”事件;一些信息以諷刺經典、調侃政治、戲說英雄人物來誘導受眾。新媒體技術塑造的“泛娛樂化”幻象深刻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不過這種方式卻是以人們“無意識”的方式展開的。人們在不自知之中,卷入了新媒體制造的“泛娛樂化”幻象之中,營造了全社會貧瘠、碎片化“泛娛樂化”文化態(tài)勢,構造了大眾狂歡的景觀世界。這種以明星緋聞炒作、低俗感官刺激、“戲說”“調侃”為主的“泛娛樂化”議題設置,帶來人們放縱狂歡之后精神的虛無,理性思維的“遲鈍”,人生意義的迷失。
(三)耦合各類思潮“催生”新變體
娛樂在全面化轉變,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過程之中“因其游戲化、娛樂化屬性,非常容易與各類思潮耦合而產生新的變體。”[3]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泛娛樂化”本身包含資本主義鼓吹消費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是資本主義的舶來品,鼓吹享樂主義,主張功利至上,刺激人“本我”人格的沖動和欲望。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邏輯的“合謀”帶來了“泛娛樂化”濃厚的市場氣息和文化產品的低俗、庸俗特性,不自覺地將西方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念滲透到文化產品之中,影響受眾的價值觀念。第二,以娛樂化為偽裝,傳播其他社會思潮。娛樂化作為一種純粹的傳播方式,以受眾喜愛的可視化、圖文化、感官沖擊的傳播特點,成為各類思潮宣傳自身觀點的外衣。特別是一些危害極大的社會思潮,將其思想植入娛樂產品之中,誤導人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第三,娛樂話語變異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工具。西方“歷史虛無主義”“價值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社會思潮實質都是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旨在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這些社會思潮借助娛樂話語的偽裝,迷惑受眾,宣傳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思想觀點,混淆人們價值判斷,造成價值混亂,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
二、“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危害
“泛娛樂化”思潮以網絡游戲、選秀偶像、明星隱私、影視動漫、暴力色情等為主要議題設置,全方位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選擇、行為方式帶來影響,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帶來挑戰(zhàn)。
(一)“泛娛樂化”思潮侵蝕大學生價值信仰
生活在娛樂文化中的大學生,對流行音樂、網絡影視、電子競技、網絡直播、二次元文化等有天然的親近度,早已成為“泛娛樂化”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沉溺于明星偶像的生活、狂熱于電子游戲的刺激、癡迷于網絡影視的情節(jié)、流連在娛樂文化場所,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生活變得虛無,理想走向世俗,信仰逐漸荒蕪。
第一,缺乏敬畏導致大學生信仰坍塌。對歷史厚重感的敬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對崇高道德的信仰是構成大學生精神世界,建立崇高信仰的不可或缺因素。不過,“泛娛樂化”制造了虛假的世界,歷史已經走樣,變?yōu)?ldquo;戲說”,對英雄不再有敬仰之心,被各種“戲謔”“否定”,道德倫理被肆意踐踏,政治話語秩序被任意破壞,一切都變?yōu)閵蕵返?ldquo;附庸”。大學生在這種虛無價值的影響下,精神家園變得孤獨、漂泊,人生的意義和道德信仰坍塌。
第二,拒斥理性導致大學生精神的荒蕪。“泛娛樂化”面對的受眾是全體媒介使用者,因此,為吸引受眾規(guī)模,其文化產品通常簡單、通俗,拒斥理性的挖掘、復雜的推理、高深的提問。以暴力、色情、買賣、游戲、私生活等為主題設置的“泛娛樂化”文化產品之中,思想性、健康性、道德性、文化性不再是產品的中心。生活在媒介議程設置中的大學生,逐漸丟失了思考的能力,樂于接受空洞、膚淺的娛樂,陷入娛樂的刺激和麻痹之中,將娛樂產品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精神世界漸漸荒蕪,雜草叢生。
第三,遠離崇高導致大學生理想的世俗化。“泛娛樂化”勾畫的“景觀世界”是一幅商業(yè)氣息濃厚的世俗世界,在這里推崇的是物質的占有和獲得,突出的是受眾感官刺激,充斥著享樂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與學校教育中要求的崇高理想相對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逐漸被現(xiàn)實的世俗理想遮蔽,陷入“泛娛樂化”建構的世俗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二)“泛娛樂化”思潮消解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
“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人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內容。”[4]8“泛娛樂化”文化產品簡短、碎片化、青春活躍的話語和內容俘獲了大學生的內心。娛樂話語和內容本身只是人們放松、愉悅,尋求慰藉的休閑手段。但是,娛樂突破自身功能邊界進入其他領域,其話語裹挾其他社會思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形成新的變體,消解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
第一,耦合思潮侵蝕大學生主流價值認同。當娛樂與某種西方意識形態(tài)話語結合之時,娛樂就不再是單純的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手段,而是蘊含思想觀念、意義表達和價值指向的一種價值表達。這種借助娛樂的外衣,應用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以娛樂之名,實則宣傳西方社會思潮的“泛娛樂化”話語和內容嚴重腐蝕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和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認知、價值認同。當前,大量的包含西方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文化作品傳播到大學生之中,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認同的多元對立,徘徊、猶豫,帶來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危機。
第二,去政治化弱化大學生主流價值觀認同。“泛娛樂化”思潮具有明顯的排斥政治話語,模糊意識形態(tài)主張的“非政治化”[5]傾向。在話語表達方面,政治話語大多偏向專業(yè)術語、抽象概念、嚴肅內容、理性對話和深度思考為主,這與“泛娛樂化”簡單、愉快、隨意格格不入。在敘事風格方面,“泛娛樂化”話語拒斥政治話語的宏大敘事。在內容表達上,作為后現(xiàn)代性的產物,“泛娛樂化”表現(xiàn)出價值觀念碎片化、相對化,解構主導一元價值觀的傾向。解構主導價值觀,“非政治化”傾向、話語內容的娛樂化,帶來大學生的政治冷漠,國家和社會責任感欠缺,加大了主流價值觀和國家認同的難度。
第三,重構話語導致主流價值觀認同危機。在市場化的導向下,“泛娛樂化”商業(yè)化特性僅僅在乎經濟利益的獲得,守護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教育人們認同主流價值觀并非其目的。因此,在碎片化、非連續(xù)性、缺乏具體語境的娛樂文化中,“穿越”“戲說”“惡搞”中華民族的歷史,黨的歷史和英雄人物的歷史,制造虛假的歷史、事實假象,虛構事實,嚴重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和價值判斷,危害大學生正確的價值意識,動搖大學生的價值信仰,消解大學生主流價值認同。
(三)“泛娛樂化”思潮束縛大學生價值理念
“價值導向不健康的東西,越是搞得精巧,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腐蝕青少年的靈魂。”[6]271對于價值觀不斷變化中的大學生,比受到“泛娛樂化”思潮影響更為可怕的是大學生把這種影響當作習以為常,毫無知覺,這樣的影響只會更為深入,危害更大。
第一,價值虛無遮蔽大學生價值追求。“泛娛樂化”制造的娛樂世界,并非大學生真實生活狀態(tài)的直接呈現(xiàn),而是經過復雜的加工、渲染、剪輯而成的虛擬網格世界。這種虛擬的網絡世界誘導著大學生的價值追求。一方面,大學生成為娛樂的消費者,樂此不疲地沉迷網絡直播打榜、游戲充值、偶像應援等消費活動,逐漸喪失了主體性和理性。另一方面,“泛娛樂化”文化產品打造了一場虛擬的追求短暫的感官刺激,夢想不勞而獲、輕松愜意的美好生活感官盛宴,大學生投入其中,追求這些幻化的虛假夢境,放棄了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對人生意義和理想信念的思考,迷失在庸俗、物欲的狂歡之中。
第二,“愚樂”誤導帶來大學生道德滑坡。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和價值標準的娛樂文化作品,只會是一種誤導,一種“愚樂致死”。“泛娛樂化”宣楊的暴力、色情、虛無的主題,過度娛樂明星緋聞、社會道德熱點事件,違背倫理道德的虛假新聞瓦解大學生主流道德觀念和道德生活秩序,誤導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判斷,造成大學生價值認知的模糊和混亂,帶來道德滑坡的惡果。一旦政治、法律、道德等一切都成為娛樂的對象,大學生也會以娛樂的心態(tài)看待這些,就會造成:一方面,大學生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冷漠感,懷疑一切,缺乏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大學生效仿媒體宣傳的事件,做出違背道德倫理,甚至犯罪的嚴重后果。
三、應對“泛娛樂化”思潮的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策略
“泛娛樂化”思潮影響下大學生價值觀出現(xiàn)了虛無與貧瘠、世俗與庸俗、混亂與盲從。這必須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與警惕,就高校來說,必須對“泛娛樂化”思潮進行分析和批判,引領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運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大學生價值取向,豐富精神家園
在“泛娛樂化”思潮盛行的新媒體時代,一味的恐懼和“一刀切”式抵制娛樂只會帶來大學生的反叛和抵抗,帶來大學生的反感。對于“泛娛樂化”思潮錯綜復雜的現(xiàn)狀,唯有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其實質、分析其危害,引領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和方法引導大學生認識“泛娛樂化”思潮的實質。“泛娛樂化”思潮錯綜復雜,既可以不帶任何思想地以娛樂方式解構政治、經濟、法律等話語,又可以耦合其他社會思潮產生新變體。但是,歸根結底來說,“泛娛樂化”思潮受資本邏輯的操控,耦合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隱蔽的、誘惑力極大、危害極大的社會思潮。“泛娛樂化”思潮可以在大學生不自知的情況下,對其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使其心甘情愿成為“愚樂”自我的奴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引導大學生認識“泛娛樂化”的實質,指出其特征和危害,提升青年甑別娛樂和“泛娛樂化”的不同,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娛樂休閑觀。正常的娛樂有益身心健康,但超越娛樂的限度,走向“泛娛樂化”則會侵蝕身體和精神健康,對大學生價值觀錯誤引導。
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豐富精神世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大學生價值引領中的失聲、失語是“泛娛樂化”思潮盛行的原因之一。“泛娛樂化”思潮恐懼政治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遠離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科學真理。這樣,更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能豐富自身精神境界,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破解“泛娛樂化”思潮的世俗、庸俗和虛無價值危害。
(二)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塑造大學生價值秩序
在超限度的娛樂中,大學生往往體驗到的是審美的“貧窮”,感官的刺激和價值秩序的失序,甚至帶來大學生“道德冷漠”、違背倫理的惡果。必須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維護大學生價值秩序,重塑道德倫理。
第一,激發(fā)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需要。娛樂是人的精神需要范疇,是人精神放松、愉悅身心的內在需要,但是過度娛樂的“泛娛樂化”卻帶來大學生的“愚樂”狂歡。在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和后現(xiàn)代主義泛娛樂文化的刺激下,大學生極度追求感官刺激和娛樂體驗,娛樂的狂歡之后帶來的是身體的疲勞,精神的虛無,價值的困惑和心靈的空虛,這并不是大學生渴望的理想狀態(tài)。面對大學生渴求娛樂與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心理矛盾,要善于引導教育,注重文化熏陶,榜樣塑造,實踐感染,激發(fā)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發(fā)揮其主體性,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第二,整合價值秩序,重塑倫理道德規(guī)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念的集合,是一個科學、合理、崇高價值的統(tǒng)一體,具有規(guī)范大學生價值秩序的功能。因此,為應對“泛娛樂化”思潮的危害,就要注重價值觀內涵的挖掘,回應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引導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塑造,倫理道德的完善,理想信念的確立。
(三)加強大學生崇高信仰培育,培養(yǎng)敬畏之心
崇高信仰是個體對某種對象極度的信賴,對某一價值的極度堅守??茖W的崇高信仰是對“偽學理性”“虛擬”信仰的否定,是應對“泛娛樂化”價值貧瘠的“對癥下藥”。信仰是人的精神寄托,是人的最高確信和價值標準,無形指導著人們的價值觀確立和行為實踐。“泛娛樂化”思潮推崇“去深度”,逃避理性和崇高化,超過娛樂的界限,任何話語都以娛樂的話語呈現(xiàn),影響大學生對道德、法律、政治、歷史等敬畏之心。因此,加強大學生崇高信仰培育,敬畏之心的養(yǎng)成來克服“泛娛樂化”的無根感、“信仰缺乏癥”“道德冷漠感”和精神世界的貧瘠。
第一,加強科學崇高信仰培育。富有生命力的科學崇高信仰可以促使大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追尋精神世界的滿足,引領大學生價值觀取向和人生意義的追求。要培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信仰,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對天地道義、倫理道德的敬仰,建立起強大的精神世界,對抗“泛娛樂化”思潮虛無、世俗、游戲的價值特性。
第二,培養(yǎng)敬畏之心。“泛娛樂化”思潮影響之下,娛樂的話語無處不在,歷史被“戲說”,厚重感消失;政治被“戲謔”,嚴肅感喪失;英雄人物和政治事件被“消費”,崇高感流失。在“泛娛樂化”思潮的解構之下,大學生失去對道德、生命、法律等的敬畏,企圖以娛樂話語重構歷史、政治和道德等,嚴重危害大學生價值認知,誤導大學生價值判斷。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培養(yǎng)大學生敬畏之心,啟迪大學生歷史真相不容踐踏,是非善惡標準不可兒戲,有些東西不能成為娛樂消費的對象,天地道義、天理人情、道德倫理需要被敬畏,內心精神世界需要堅守,筑起一道“泛娛樂化”難以攻克的心理城墻。
(四)建構新型媒介交往方式,提升媒介素養(yǎng)
麥克盧漢看到了媒介可以形塑新的社會文化,引進另外一種文化樣態(tài)。新媒體對當代新型社會文化的塑造就是典型的例證。作為“泛娛樂化”思潮傳播的技術支撐,我們有必要重新對以網絡為首的新媒體進行重新定位,扭轉以往的教育理念。新媒體時代,“泛娛樂化”的話語表達已經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重要導向作用,傳統(tǒng)的話語表達對大學生吸引力在逐漸的衰退,大學生已經被娛樂話語制造的虛擬符號和景觀世界所束縛,不知道自己為何沉迷其中,為何不再理性思考。
因此,需要對網絡等新媒體進行重新定位,絕不能等閑視之。要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研判“泛娛樂化”思潮的發(fā)展現(xiàn)狀,準確把握大學生價值走向,做出科學引導之策。此外,還要注重大學生與媒體交往能力的塑造。一方面,引導大學生客觀認知新媒體的本質,提升科學對待新媒體“泛娛樂化”信息的能力,走出“虛擬世界”的假象。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科學運用新媒體,發(fā)揮新媒體的媒介優(yōu)勢,遠離“泛娛樂化”的劫難。
參考文獻:
[1] 周雪梅,張晶.在審美與娛樂之間——當代中國電視的價值取向[J].現(xiàn)代傳播,2003,(1).
[2] [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xiàn)代轉向[M].陳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陳昌鳳.斜杠身份與后真相 泛娛樂主義思潮的政治隱患[J].人民論壇,2018,(6).
[4] [美]尼古拉斯·卡爾.淺?。夯ヂ?lián)網如何毒害了我們的大腦[M].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 劉白楊,姚亞平.“泛娛樂化”思潮下大學生黨史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7,(9).
[6] 蘇頌興.分化與整合——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作者:趙建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