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縣從講政治的角度扎實推動“百千萬”集中走訪幫扶活動深入開展,奮力開拓“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睢寧。本文試從農民轉觀念、謀創新、增收益等方面出發,結合縣委黨校對桃園鎮魏洼村的多次集中走訪幫扶調研,對制約農民增收的各種因素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研究分析,有的放矢提出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魏洼村總體情況及農民收入現狀
桃園鎮地處蘇皖交界,機場路、寧徐高速公路、104國道、泗八省際公路均穿境而過。2017年被江蘇省授予農業特色小鎮“桃園鎮蠶桑文化小鎮”。
魏洼村隸屬于睢寧縣桃園鎮,位于桃園街正西約2KM,毗鄰安徽省靈壁縣,中間有一條友誼河與安徽省分開,區域面積 2100多畝,耕地面積1600多畝,是傳統的蠶桑養殖基地,有900多畝的連片桑園。共轄3個村民小組,420戶村民共1620人。該村有被罩加工企業1家,以蠶桑養殖為主要特色產業,成立養蠶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按照以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為方向,“八大行動計劃”為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結合“百村萬樹”工程,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莊整治上多措并舉,不斷地延伸和完善蠶桑產業鏈條,清理河灘荒地,實現鎮村組環衛保潔一體化,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左右。
走訪中了解到,魏洼村80%左右的人在外打外,留守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在魏洼村二組,張大爺家很具代表性,張大爺家中共有10口人,日常只有老倆口在家,兒孫都在外地,有10多畝承包地,現又包別人家5畝地種,今年他2畝多種植中草藥白術,3畝多種植丹參,估計每畝純收入達4000—6000元,此項收入約為2.5萬元左右,其余的都是用來栽桑養蠶,收入近3萬元,合計年收入近6萬元。
二、魏洼村農民增收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走訪調研發現,魏洼村增收受自然、市場、政府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因素。
(一)產品單一化、初級化,受市場波動影響大
魏洼村蠶桑養殖給農民創造了豐厚收益,是傳統的蠶桑養殖地。但隨著市場需求提升,老方法、老技術、老品種局限了蠶農提檔升級。一是良種化程度低;二是加工水平低,80%的農民只是簡單烘干“鮮蠶”來獲得多一點的收益,高附加值產品少,種植的中草藥也只是簡單晾曬;三是產業化程度低,還停留在各自為戰、互不干涉的層次。這些都是導致農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二)農村勞動力流失,導致農村發展人才動力不足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脫離農業、農村,進入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魏洼村80%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有的甚至常年不回,農村主要勞動力以50—80歲為主。他們的文化層次低,接受新技術能力低,從某種程度上講,思想固化于原有的生產模式,不想改,也沒能力改。
(三)農業生產要素上升,變相剝削農民收益
農業生產經營的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農藥、化肥、蠶種……等價格逐年上揚,雇工價格逐步攀升,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普惠金融的惠民度偏低,金融機構、保險資金涉農偏少,貸款難、融資貴導致發展資金乏力,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災等,農民返貧只能做等政府救助。在價格天花板、成本費用地板抬升的雙重擠壓下,魏洼村民收益增幅不大。
(四)扁平化使空間受限,制約規模化發展
睢寧縣嚴控用地指標,“緊箍咒”越繃越緊。養蠶需要一定的空間,受地方限制,規模經營只能局限在每家每戶空閑房屋,單張養蠶,幾張拼湊,心有余而地方不夠,桑葉多多只能棄之。扁平化的養殖使養蠶空間受限,立體式生產亟待創新發展。
(五)財政資金投入有限,政策紅利效果偏低
支農投入只增不減是中央、省市一再要求守住的底線。但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家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等因素的影響,雖然睢寧經濟顯示強勁發展動力,但基礎弱、底子薄等歷史縣情,使縣財政收支新常態的狀況難以改變,對于全縣400個行政村(社區)之一魏洼村而言,要大幅度增加支農投入不太現實,守住底線的壓力和難度很大。
三、促進魏洼村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習總書記明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主線:“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切實解決魏洼村農民收入增長趨緩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某個能人或者大戶牽頭辦的專業合作社,而是按“村社一體,合股聯營”模式,即:將土地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者利益的和諧統一,土地的主人是村民構成的集體,土地經營者是集體辦的合作社,勞動者是集體成員,抱團發展,共同致富。魏洼村現在主要的勞動力是50—80歲左右的留守老人,只有組織起來才能產生1+1>2的力量,再利用村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接受新技術方面超于普通群眾,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當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法路徑有很多,但一定要完善政策引導機制,根據各村實際情況,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村集體主體地位,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在此過程中,鎮級及以上黨委政府一定要健全農村村級集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經營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和權益分配機制,這樣才能使村級集體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借力發展,大樹底下好乘涼
依托桃園鎮黨委政府,借鎮成立興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之東風。積極連橫鎮設立的桑苗種植合作社3家,充分利用桑園草雞蛋、繭絲織品、桑椹飲料3件商標,找準自己發展定位。如徐州達樂飲品有限公司廠房設備安裝,百萬級無菌罐裝車間已通過市局計量檢測中心驗收,開始試生產運營,可以就近提供優質原材料。
從桑樹種植、桑椹飲料加工、桑蠶養殖到蠶絲制品生產的產業鏈逐漸形成,形成特色化產業集群,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新產業新業態的良性發展,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會大大提升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在增收致富自我發展上會有更大突破。
(三)凝聚特色小鎮文化魅力,產游融合,村鎮一體發展
桃園鎮蠶桑文化小鎮是江蘇省105個特色農業小鎮之一。培育特色小鎮,主要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象,賦予與之相應的文化內涵,加上和諧宜居的生態環境、完善的設施服務。那么植根于區域科技、歷史、人文、環境等資源稟賦,就以文化為導向,在產業生態中升華出人文品質,就可以大打旅游牌,發展鄉村旅游(更高一步是發展民宿產業),使“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實現“強、富、美、高”四者完美融合,促進農業轉型,農村升級和農民增收,構建以縣域為中心,一盤棋輻射多條特色旅游線路。
小鎮產業架梁立柱,主攻的是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行色產業,要合縱有道,強強聯合,圍繞文化內核融合發展,記得住鄉愁——桃園桑葚采摘、蠶桑養殖田園生活體驗,打造“高顏值”“活而新”的鄉村文化之游;傳承紅色文化——魏洼村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八路軍進入睢寧后,第一次與日軍激戰的地方,此次魏洼戰役擊斃日軍一百余名。
村鎮一體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加上傳統有特色獨有的地域文化,通過生產+加工+文化+科技+旅游,創新體制機制,讓傳統農業融入科技、創意、文化、循環、旅游、體驗等發展為現代農業,打造高品質農村產業發展鏈條。
(四)“城鄉一體化”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城鄉一體化是指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睢寧縣大力推進六個城鄉一體化: “公共交通、區域供水、公共醫療、環衛保潔、均衡教育、污水處理。成效顯著,為鄉村發展留住了人才。
無論在外務工,還是在家務農,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城鄉一體化無論從理性還是感性上,都讓人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農村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五)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三種方式
面對當前市場動態變化,一要培育特色品牌引導魏洼村農民大力特色農業、優質農業、品牌農業,向技術要質量,向產品要效益,向市場要收益。二要利用“互聯網+”,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智慧農業工程、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智能物流設施建設運營,使線上線下互動快捷發展,把好的產品推介出去,然后筑巢引鳳,使鄉村與城市在時空上無距離感。三要以市場投入為主體,以政府財政為杠桿,以PPP模式為突破口,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資農業,樹立典范,推向市場。積極探索以“大睢寧”為綜合服務平臺,融入電商文化。
著力轉變三種方式。一要轉變“三農”發展方式,加快魏洼村農業多種經營,套種或種養一體,努力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二要精準施策,瞄準魏洼村發展現狀,針對蠶桑發展規模和近年來的中草藥種植規模擴大、效益增收,政策實施有目的性傾斜。三要轉變組織領導方式,推動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殖模式,對桑條、養蠶等農業廢棄資源化利用,發展新業態,激發新動能。魏洼村兩委班子要科學制定目標,創新工作機制,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為主體,以技術為指導,以集體為后盾的合力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幸福家園。
(六)發揮兩委班子效能,舉黨旗,跟黨走,同富裕,共筑夢
一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激勵制約機制。縣委和各鎮黨委要建立農民增收聯席會議制度,增加在“比學趕超”主題季考中的分值。讓責任以量化方式使黨員干部群眾一目了然,增加壓力,全力以赴謀發展。二要建立平臺,拓寬發展渠道,完善服務。借助睢寧大數據平臺,強力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整合規范農貿市場、勞動力市場、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發揮其對農民信息化、數據化、規?;?、法制化的服務效能,推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模式,在全縣針對性推廣。三要鞏固農村文化陣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精神信仰,利用“百千萬”集中走訪幫扶活動,宣傳、踐行黨的政策,彰顯黨的先進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