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顧士剛:當代中國農村文化之殤
點擊:  作者:顧士剛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7-14 11:25:28

 

 1.webp (6).jpg

 

  文化不滅,則中華不滅。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發展,一個國家的強盛不衰,需要鑄造民族之魂,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積淀、薪火相傳與發展創新。然而,現占全國人口近一半的農村人口卻面臨著物質生活快速提升,精神文化層面、需求面臨著迷茫、困頓: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與群眾距離漸行漸遠,封建迷信、黃賭毒等黑色文化死灰復燃,域外宗教信眾呈高發態勢,有形的物質生活終究取代不了高尚的精神需求。

 

  一、社會轉型發展,人的物質與精神天平不平衡日趨嚴重,導致鄉村文化的衰落

 

  現在中國一方面加快城鎮化進程,一方面擴大對外開放,城鄉之間單向人員流動頻繁,在外務工的青年群體吸收城市文化等,因其知識層面較低,固有的鄉村文化與現代復雜多元化文化猛烈碰撞,往往屈服于、崇拜于、盲目照搬、拿來主義而丟棄自有的文化傳承,導致農村文化發展出現嚴重脫節,發展方向偏離了原有的軌道。經過他們加工過的回傳于家鄉,留守于家的老人與小孩更無分辨力、抵御力、引導力,作為鄉村文化滋生與繁衍的農村社會受到巨大沖擊——社會轉型發展,對鄉村文化的撕裂效應日益凸現出來。

 

  河南農村婚喪嫁娶時喜歡找草臺班子演節目,里面必有一場伴著勁爆音樂的甩發舞,有的草臺還有艷舞表演不堪入目,可低俗節目老少通吃。我們不得不思考:是政府引導乏力、監管缺失、冷漠對之,還是百姓需求如此?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潛移默化的熏陶,魯迅先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如此糟粕之草臺文藝將引導農村文化所向何方?經濟全球化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全球化,守住傳統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發展中華民族特色文化。

 

  二、農村文化載體流于形式

 

  “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了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中央財政投入39.48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56億元,建設鄉鎮文化站2.78萬個,基本實現了“鄉鄉都有文化站”,看似農村文化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可現實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效利用率少的可憐,作為推動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一項工程,投資建設背后不可避免有著政府的主導與參與,行政性貫穿始終,多數基層政府把此項工程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同時基層事務繁多,存在著輕文化重經濟現象,注重形式,內容流于表面,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使用三大環節中,使用是最終目的,恰恰最重要的的忽視了、丟掉了,工作一陣風,風過無痕,隨著工程結束、領導檢查結束,熱度降低、關注度出現斷層。

 

  老百姓也從開始的欣喜到失落再到麻木。究其原因很簡單,切為了政績,發展經濟GDP可以量化考核,成績顯而易見,見效快,領導高興,往上走的快??晌幕ㄔO,它屬于長期工程,屬于精神領域,短時間內見不到效果,積累、沉淀、傳承、弘揚要有一個過程,是潤物細無聲的無名英雄之舉,提高人的精神幸福指數無法用直觀的量化考核。

 

  安徽碭山“天價”彩禮折射出農村倫理道德迷失,文化信仰缺失。“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彩禮高達20萬元左右,無底線的攀比心理扭曲了社會主義婚姻自由、勞動光榮觀,對金錢至上的膜拜,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甚至釀成惡果,惹來禍端。在碭山一些農村,“受下葬越晚,孝心越大”謠言誤導,老人去世后子女操辦喪事短則6、7天,多則10多天,勞心傷財。怎樣革除農村婚喪大辦、鬧婚低級粗俗,只靠政府簡單發一個文,在媒體上聲明一下,走過場式的宣傳一下,能有什么作用?走進群眾、融入群眾、引領群眾,還是高高在上府視群眾、脫離群眾?

 

  三、農村文化陣地漸失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不能只是高大上的理論、口號,空洞宣傳,要傳播社會之真、人心之善、時代之需,讓農村群眾時刻感到社會的溫暖,要搭建黨和人民的連心橋。可地方政府雖然提供了發展文化的陣地和載體,但對堅守陣地卻漠然置之,無論文化廣場建的多么奢華,它只是文化符號,只是體現了政府的意圖,意志的實現需要人來完成,可人在哪?舉措是什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政府把農村文化陣地拱手相讓。

 

  回顧中國革命歷史,共產黨人的先輩們是與農民一起成長,徐向前元帥曾在文章中這樣描寫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個頭不高,身著普通農民的衣服,腳穿草鞋,不論走到那里,都能和群眾談心、交朋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像一家人似的。在農民家里吃飯,飯碗上沾著雞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來就吃。這一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我很佩服他。”而現今象安徽一分管教育、體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衛生計生、殘疾人、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副縣長給網友發露骨短信并稱與百姓握手后洗手多次還嫌臟的之類地方官員與農民能同呼吸共命運嗎?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傳承,無論在天時、地利、人和本應具有先天優勢,可事實呢?

 

  據官方統計,2009年,河南省基督徒240萬,開放教堂1100座,合法登記聚會點5000多處,舉辦種類培訓150多期,研究生10名,義務傳道員7870多名。2015年5月10日—17日徐州市睢寧縣基督教清心堂舉辦為期一周的培靈聚會,每天上、下午各兩場子,共28場,每場都有2000多人參加。

 

  由此,可以看出當下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權向何方向偏移,系統的人才培養,使一支獨大的農村基督教文化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中世紀的歐洲歷史告訴我們,一旦宗教的力量足夠強大,宗教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世俗化,依據自身的影響力對政治、經濟及文化建設進行干涉并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

 

  目前,在基督教徒數量眾多的農村地區,基督教勢力的發展已經對基層政府的治理、基層政權建設、基層文化建設、鄉村和諧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擴張性的外來宗教,基督教文化與農村本土文化之間的張力日益明顯,基督勢力在農村的擴張,嚴重削弱了農村傳統文化的主體性,傳統民間信仰更是被連根拔起。更嚴重的是基督教勢力的不斷擴張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削弱國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文化領導權”,不斷壓縮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的宣傳陣地,讓政府在引領農村文化建設中處于劣勢。

 

  2015年7月浙江基督教堂十字架強拆行為,招致國內基督徒強力抵制,也引來了國外某些勢力對我國地方政府的合法行為肆意指責,妄圖以此干涉中國內政。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信仰自由不能超越國家的法律底線。

 

  四、中國農村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幾千年的鄉村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明。千百年來,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根基的鄉村文化除了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寄托以外,更是我們通過族群認同達至國家認同的基礎,在維系鄉村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復興鄉村文化與宣揚國家主流意識結合起來,培養人才,讓人才在農村扎根,讓農村不良陋習革除,讓農村講黨、信黨、愛黨成為考核地方官員重要標準之一,避免空洞的宣傳,用揚棄之法學習宗教宣傳之經驗。鞏固和擴大“紅色陣地”是當下政府以先進文化引領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平臺。丘吉爾有句名言: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梢姏]有文化發展,便沒有國家民族的興盛。中國農村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與時俱進注入新鮮的血液,不要讓祖宗哭泣,不要讓中國農村文化哭泣罵你忘本。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委黨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顧士剛:當代中國農村文化之殤

    2017-07-14
  •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