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小編語】:抗戰八年共產黨軍隊僅擊斃日軍851人(⊙_⊙)?共產黨就犧牲了1名將領(@口@)?!日軍和共產黨有密謀,壓根沒有轟炸過延安(@[]@)??《論持久戰》老蔣才是原創Σ( ° △ °|||)??合著十四年抗戰,共產黨軍隊“游而不擊”,全程都在劃水打醬油(‵□′)?!看到這些“邏輯清奇”、“史料新穎”的謠言們,小編只想說……胡說八道也要有個限度!有本事放學別走!我們操場見!!!(╬ >皿<)
抗戰八年共軍擊斃日軍僅851人?
有署名“小右派”的網友發了這樣一則長微博:“日本公布了二戰在華陣亡數據:死于國軍之手:318883人。死于共軍之手:851人。
小編不清楚這么“具體的數據”源自何處。既然網友標榜是日本公布的陣亡數據,那么我們就走進日本抗戰文獻中一探究竟。
需要說明的是,日本防衛廳在編撰系列戰史時,關于戰果部分,是根據戰時日軍各部上報給大本營的記錄整理出來的。但正如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在回憶錄中所承認的那樣,日軍各部都在夸大己方戰果,抑減中國方面戰果。“大本營發表的統計數字相當可觀,但其中70%是為了夸耀戰果而增加的水分。”(轉引自《華北治安戰》譯序第2頁)
小編根據國防大學《戰事》劇組搜集資料整理出三個圖表來說明。
表一
摘錄《華北治安戰》中日方報告的一些零散記載。《華北治安戰》這部書,詳細記載了日本侵略者與堅持在華北敵戰區與之進行游擊戰的共產黨抗日武裝之間的反復“拉鋸戰”。
小編:拋去日方夸大戰績的因素,就這些數據來看,抗戰八年擊斃日軍851人?簡直是荒謬到了極點!!!僅1941年這一年,華北方面軍各部與中共交戰次數為17198次!日方損失是戰死2352人,負傷501人。
表二:
我們來看下,日方抗戰文獻中,由國民黨第九戰區長官薛岳指揮的第五十八軍、第七十九軍和第四軍對抗日方的戰果。
小編:對比一下可發現,浙贛會戰各階段,國民黨軍斃敵數量,與表2共產黨抗日武裝在任何一次反掃蕩作戰中日方所記載的斃敵數量在同一個量級!網友“小右派”的兩軍斃敵數量中的“差量”到底從何而來?別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表三: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現在小編就讓天下大白!
小編:問題的根源找見了,在評價國共抗戰戰果上,國內知識界有人在故意使用“雙重標準”:在評估共產黨戰績時,用日軍大本營資料,且用不完全材料;在評估國民黨戰績時,用國民黨當局資料。而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用一把尺子量:因為如果都用日軍大本營資料時,國共兩黨抗戰戰績如何,就將大白于天下!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部隊只犧牲了1位將領?!
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說法叫做“抗日時期國民黨100多位高級將領犧牲,共產黨僅僅犧牲了左權1位高級將領”。小編猜想,編出這句話的人大概只知道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這1名犧牲的共產黨高級指揮員……吧……
究竟犧牲了多少名?
按照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學生、南京師范大學耿雨霞碩士在《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共將領群體的考證與定位》一文中的考據,東北抗聯有75位、八路軍有76位、新四軍有29位、華南抗日游擊隊有8位將領犧牲,合計188人。有網友自發統計的結果是197位。實際上,僅東北抗聯就有70位以上的中共將領在抗戰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所以,為什么有這種聳人聽聞的謠言?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于,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共將領群體的考證與認定問題在人們的認知乃至學術研究上一直是個空白,這種認識誤區直接影響到人們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及其評價,甚至影響到客觀評價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坑爹改編,大家都被官降N級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開始宣布對于紅軍的改編問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由此誕生。就八路軍而言,人數雖未減少,但編制級別卻大大降低,主要表現在:
1 紅軍三個方面軍改為三個師,有的軍級編制降為營級編制,如原紅二十九軍改編為第一二九師特務營,原紅三十軍改編為第一二九師炮兵營。
2 大多數紅軍干部不得不降級使用,許多高級將領“官降三級”,甚至“官降四級”。方面軍總指揮當師長,軍團長當旅長,軍長當團長。如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任第一二○師師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肖克任第一二○師副師長,官降四級。
這就導致后來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共部隊的將領,許多本來與國民黨軍隊中將領級別相當,應當是將領,但并沒有被授予同等的軍銜。如1938年4月18日犧牲的葉成煥烈士,紅軍改編時由師政委改任團長。如果根據國民政府當時授予旅長以上為少將的規定,葉成煥烈士理應為將軍。
2 官兵平等,軍銜制上有缺陷
中共部隊從初創到抗戰初期在待遇方面都是平等的。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的,紅軍“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發零用錢,兩角即一律兩角,四角即一律四角。” 這種辦法在軍隊中實行了很長時間。因此,那個時候軍隊內部還沒有明確的等級觀念,官兵待遇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從中共領導人的謀略上看,也就談不上實行軍銜制的問題。
直到七七事變以后,為了國共合作和促成全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939年4月2日,八路軍以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的名義,給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發電,正式提出了在我軍內實行軍銜制度的建議,并正式發文對軍銜的評定標準做了明確規定。此后,有一部分中共將領被授予了軍銜,如當時的第一二零師師長賀龍等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第一二零師參謀長周士第等被授予少將軍銜。
實際上,中共部隊在這一時期被授予軍銜的只是少數人,而且,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一次授銜工作最后還是沒有真正在中共部隊內普遍實施。1942年4月24日,黨中央作出了“軍隊中暫不規定等級軍銜”的決定,而第二次授銜工作則要等到抗戰結束后了。
3 過于低調,死后沒有追加
二戰中,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蘇聯、美國等都曾對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嘉獎的同時,普遍追加了軍銜,就連加害國日本的軍隊也不例外。如,1937年8月29日,侵華日軍第三師團步兵五旅團步兵六聯隊隊長倉永辰治步兵大佐,在入侵上海吳淞鐵路碼頭的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擊斃,死后被追晉為陸軍少將。國民政府方面,如第七十九軍中將軍長王甲本在衡陽保衛戰中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蕭山令等幾位少將,后均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等等。但對于中共領導的抗日部隊犧牲的將領們來說,截至目前,沒有對他們進行過軍銜上的追加。
而1955年在全國授予軍銜的時候,只是對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中共將領進行了軍銜授予。但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官兵僅僅是追認為烈士,并沒有進行軍銜上的追加,貽誤了追加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共將領軍銜的最佳時機,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小編:
總而言之呢~~~到抗戰結束時,國民黨方面的總兵力約600萬,共產黨方面的兵力約130萬。按照國軍犧牲了206位將領,共產黨犧牲了188位來算,共產黨的陣亡將領比率,是國民黨的4倍多。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共產黨指揮員喊“同志們,跟我上!”和國民黨軍官喊“弟兄們,給我上!”的差別導致的就不得而知了。
日本人從沒有轟炸過延安?
有網友提出:為什么抗日的“中流砥柱”延安沒遭到像重慶那樣的毀滅性轟炸?甚至從1941年開始,延安幾乎沒受到任何轟炸?“日軍為何不轟炸延安”,是網絡時代討論抗日問題時極常見的一種質疑。
關于這個謠言,網上真是莫衷一是
說法1
黃河天險阻擋了日軍進攻。
小編:
黃河再險,能比長江?能比太平洋?
說法2
日軍摸不清延安兵力底細,不敢輕舉妄動。
小編:
太小瞧日本人的情報了吧?延安當時不過一萬多守軍,主力部隊只有一個三五九旅,日本人會怕得要命?
說法3
太平洋戰爭開始后日本人同蘇聯有默契,雙方不戰,延安受惠。
小編:這不是說斯大林與日本侵略者長期勾勾搭搭嗎?
說法4
日本是為蔣保留一個潛在敵人,使其不能全力以赴對日作戰。
小編:這不是影射延安在扯老蔣后腿嗎?
說法5
延安根本對日軍毫無威脅,甚至私下勾結,所以日軍從不打擾延安。
小編:這這這,貓給耗子當伴娘啦~~~
你信嗎?反正我不信=_=!!!
揆諸史料,其實很容易發現,以上種種質疑并不成立。事實上,自1937年始,延安即著手采取措施,準備應付日軍之空襲。據曾在抗日軍政大學工作的曹慕堯回憶,該校在“1938年窯洞挖好之后,逐漸向外遷移,搬到北門外和東門外的幾個山溝里……上級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①《日機對延安的轟炸》,魏久明主編《烽火憶抗戰1945-1995》,人民出版社1995年,P25—P28。)
日軍第一次轟炸延安之前,曾派飛機到延安上空偵查,延安百姓尚以為是蘇聯飛機,有的拍手大呼:“我們自家飛機,蔣委員長送錢來!”(②陳學昭:《延安訪問記》,廣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P175,轉引自朱鴻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但當局很快從飛機的飛行高度做出判斷,認為來的應是敵機。
1938年11月20日,第一批日本飛機15架,自東向西,直撲延安城。日機空襲重點在鳳凰山,那里有許多中共領導人之居所。毛澤東借住的李建堂家石窯遭到轟炸,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的窯洞被炸,30多名八路軍干部、士兵陣亡。有一顆炸彈就落在陳云窯洞旁,所幸沒有爆炸。延安人推測“一定有特務測繪了中央首長在延安城的居住地。”11月21日,日機再次轟炸延安。
自此始,至1941年10月為止,日軍不斷空襲延安。因有準備,延安所受損失不大。據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報》的統計,日機共轟炸延安17次,投彈1690枚。損失包括傷亡:傷184人、死214人;毀壞建筑:公共房產1176間、石洞5座、民房14452間;另有基督教禮拜堂一座、房室94間;天主教堂房屋75間;牲畜傷亡:197頭;毀壞糧食:34.4萬斤。
有圖有真相!!!
這是1939年10月15日,侵華日軍對紅色抗日根據地延安的長翔、中國共產黨第八路軍的兵營、陜西大學等設施進行空襲的圖片。照片中數處軍需品倉庫燃起大火,延安市街道大部分覆蓋在黑煙中。 6月30日,重慶市北碚區檔案局(館)公布一批民間征集抗戰檔案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侵華日軍隨軍記者和行軍檔案留下的多份檔案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細節。這些日本檔案中細致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危急形勢下挺進華北、華中的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狠狠打擊日寇,開辟廣闊敵后戰場等情況。(新華社記者劉潺攝影報道)
《論持久戰》老蔣是原創??
近日,網絡上有人發文總結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五大戰略貢獻,文中稱蔣介石“最早提出持久戰的作戰思想”,在學習了蔣介石講話精神后,“毛澤東連夜寫了《論持久戰》的學習心得體會”。此文不僅在網絡上公開傳播,也在一些較為隱蔽的公眾微信號中廣為傳播,混淆視聽,誤導大眾,有必要澄清之。
1932年老蔣就提過了?
持此論者稱:蔣介石早在1932就告訴記者說,萬一與日本發生全面戰爭,我們就把首都遷往四川,以適應長期持久戰。這也被認為是蔣介石最早提出“持久戰”的證據。
就連老蔣自己也不會承認的吧!?
且不論這段資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如何,也不論蔣介石事實上表現出來的對抗日態度的曖昧和反復,單就其中對“持久戰”思想的理解,就顯得十分幼稚和偏狹。“持久戰”是一種系統的軍事理論,有著豐富的內容,縝密的邏輯論證,遠不是某人的一兩句話就可說清道明的。
蔣介石是否對記者有過上述表述,尚有待考證;但僅從字面看,只能說他有一個說法,只是他作出的一個簡單判斷,并未上升到一個理論,因為他沒有對持久戰進行系統全面的論述,更沒有將這種思想裝進“所有官兵和民眾的腦子里”,成為指導全民族抗日的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倒是國民黨內陳誠和蔣百里等人有過“持久戰”論述和言論,但均與毛澤東的“持久戰”理論主張不同,立場也不同,難以望其項背。
毛主席的版權,誰也別想篡!
事實上,毛澤東的“持久戰”觀點早在1935年12月《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就提出了。他說:我們還得準備再花一個應有的時間,像過去那樣地過分地性急是不行的。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毛澤東的“持久戰”理論也經歷了一個從提出到完善的過程,至1938年5月才臻于成熟。還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等人均對持久戰思想有過積極貢獻。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我們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正式發表后,不是束之高閣,也不是用來裝點門面,而是用其指導當時的戰爭實踐,他不僅用“持久戰”的思想武裝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而且也設法裝進了包括國民黨軍官在內的中華民眾的“腦子里”。史料表明,蔣介石、白崇禧等國民黨要人看到《論持久戰》后,深為嘆服。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全軍,把它作為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1939年《論持久戰》英文版發表,其影響進一步擴大。實踐證明,《論持久戰》確實是全民族抗戰的精神武器和旗幟,“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指路明燈”。
共產黨“游而不擊”?全程劃水打醬油?
共產黨明明是“又游又擊”!
在七七事變后的八年抗戰中,敵后軍民對敵作戰共達125165次,殲滅日偽軍171萬人,其中日軍527000多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余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一些人污蔑共產黨軍隊“游而不擊”,若果真如此,豈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八路軍、新四軍是在敵人的后方抗擊日軍、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如果不戰斗,不苦斗,在強敵包圍之中,是一天也“游”不下去,也“坐”不住的。這些戰爭的規模雖然一般都比較小,但卻使日軍在持久的人民戰爭中,疲于奔命,大量消耗,形成了置敵于死地的真正的人民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日本著名的戰略理論研究者山崎重三郎曾撰文指出:“世界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游擊戰爭,但只有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進行的游擊戰,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他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
敵后戰場后來都成抗戰主戰場了好吧!?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被迫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改以長期戰為主,實施“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戰略,逐漸減少了對正面戰場的進攻,而將其主要兵力用于打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隨著日軍作戰重點的轉移和國民黨在抗戰方面的日趨消極,抗日戰爭的重擔就主要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軍民肩上,敵后戰場逐步上升成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所以戰略相持階段,“實即解放區與敵人的相持”。
日軍從1939年起對各抗日根據地展開大規模的“掃蕩”,推行“囚籠”政策,企圖變“點”、“線”的占領為“面”的占領。與日軍的企圖針鋒相對,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戰略方針,開展更加廣泛的、群眾性的、分散的游擊戰爭,積小勝為大勝,逐步消耗與削弱敵人。從1939年到1940年的兩年中,敵后抗日軍民共作戰1萬余次,粉碎日軍1000人至5萬人的“掃蕩”近百次,殲滅了大量日偽軍,僅1939年6月至1940年5月,八路軍即殲敵11萬余人。
你、你們都不知道百團大戰的存在嗎?
1 八路軍需要打一仗
1940年的中國戰場,正如毛澤東此前所預料的那樣進入了相持階段。當曾經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無力再發動正面決戰時,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及其軍隊的口水戰卻悄然升級。“國民黨的報紙上經常誹謗八路軍是游擊游擊,游而不擊。”此時的華北,有“中國通”之稱的多田駿出任中國派遣軍司令以后,他已經意識到,對付活躍在華北地區的共產黨,“制”比“戰”更重要。 “多田駿要以路制人。”“囚籠”政策劃地為牢,束縛了八路軍的手腳,也使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糧食、藥品短缺。
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注明“十萬火急”字樣的絕密電報,從八路軍總部發往分處敵后的各師、各軍區領導人,同時也發給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這份由朱德、彭德懷、左權共同簽發的破襲正太路預備命令,正是八路軍精心設計的百團大戰……
2 正面迎敵,捷報頻傳
從八路軍在8月8日下達的《戰役行動命令》可以看出,彭德懷對于發動這場對日寇的進攻戰,也是相當謹慎的,他的期望值是能有20來個正規戰斗團投入這場戰斗。
129師385旅旅長陳錫聯親自化裝去鐵路沿線偵察地形,日軍在開戰兩個月后才有所知覺。8月20日晚上8時,一切準備就緒。八路軍20萬人按照作戰計劃對各據點、鐵路、橋梁、煤礦同時發起攻擊。 一時間,整個敵后戰場遍地開花,八路軍、縣大隊、民兵統統上陣,甚至駐扎在附近的國民黨中央軍和晉綏軍也被拉進了戰斗。
戰斗打了一宿,各個部隊報喜的電話便開始不斷傳回八路軍總部。參謀長左權手捧戰果,一聲大笑:“好啊!這是百團大戰啊!”
3 關家垴戰斗——百團大戰勝利的悲壯句號
八路軍4個旅與鬼子岡崎大隊600人的戰斗從凌晨持續到上午,一直僵持不下,2000名日軍正從黃崖洞急速向關家垴增援。
彭德懷憤怒地甩開阻止他走出指揮所的作戰參謀,舉起了望遠鏡,半個身子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但此時已經沒有人敢上去把他拉下來。
129師向死守關家垴山頭的小鬼子勇猛進攻。18次沖鋒,多次陣地前的貼身肉搏,刺刀、炸藥、手榴彈、爆破筒……殺紅了眼的中國軍人血戰一天一夜。
3000∶600,八路軍以血肉之軀消滅了裝備精良的侵華日軍第四獨立混成旅團岡崎大隊。這場慘烈的關家垴戰斗,為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發動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著名進攻戰役——百團大戰畫上了一個勝利而悲壯的句號。這一天,是1940年11月1日。
本文綜合自
《求是》、《紅旗文稿》、人民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環球網……等等等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