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牟承晉:美國網絡信息空間戰略的調整與演進及其啟示
點擊:  作者:牟承晉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1-04-01 08:30:07

 

1.webp (7).jpg 

 
一、 前  言

戰略,本是軍事術語,是指揮與控制戰爭局面的謀略。

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分析美國的網信戰略,針對性地調整我們的網信戰略,是科學的積極探索,很有必要。

美國的網絡信息空間戰略,始終是為了實現和保證美國在全球任意時間、地點、環境、條件下的軍事遏制和軍事打擊(最初是為了保證核打擊)的絕對優勢(包括信息優勢、決策優勢、制勝優勢)。

在基于因特網構成的網絡信息空間,“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和底線始終高于一切,維護和保障因特網“一網獨霸天下”的目的和目標始終高于一切。

網信空間的戰略目的和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在網絡環境生態不斷變化的條件下,都必須進行針對性地、適應主客觀認識和需求的重大調整。每一次戰略調整都是戰略、策略主導因素繼往開來的系統創新,每一次戰略創新都推動網絡信息空間整體向未來網絡邁進一大步、更上新臺階。創新,既是網絡信息空間戰略調整的動力,也是遞進式穩步發展的過程。

計算機網絡,是指以獲取和掌握數據為目的,提供傳輸、儲存、分析、共享數據的功能,以及其所構成的服務與服從于人類的計算機控制網絡。

兩個采用各自自主控制的通信網絡協議、傳輸信道和基礎設施構成的計算機網絡,構成相互連接、數據共享的計算機網絡的互連互通系統,稱作互聯(連)網。

有線無線、地面空天,不同載體、不同信源、不同功能匹配和運行目的的泛在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享共管構成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稱作網際網絡。

因特網是采用TCP/IP單一通信協議的一張計算機網絡,不是兩張或兩張以上相互連接的各自獨立控制的計算機網絡,不能稱作互聯網,更不是網際網絡。

因特網是美國主權網絡,不是中國互聯網;中國沒有互聯網,中國公眾網絡是全面接入美國因特網的中國區域網。

原點錯了,一切皆錯。我們對計算機(控制)網絡的認知、理解和創新,更是如此。
 
二、第一次網信戰略調整

上世紀的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從阿帕網到因特網,美國完成了從軍網到民網(以軍事目的為核心、軍網主導、軍民融合)的網信空間戰略大轉變,完成了從單純軍事領域擴展到經濟、社會、科學、文化陸海空天全覆蓋的網信空間戰略大轉移,完成了從美國擴張全球、從地面(包括陸地、海洋和中低空)鏈接太空的網信空間戰略大挪移。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刺激美國在1958年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1972年,蘇聯自主構建的OGAS計算機網絡計劃下馬,為美國阿帕網80年代延伸擴張為走向世界的因特網讓開了道路。二戰之后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具有先發優勢的自主可控的OGAS計算機網絡計劃下馬,不是小事,也不會是巧合。

以下幾個方面的標志性事件,積極推動(或者說是成全)了美國的第一次網信空間戰略的重大調整。

1、科學技術方面

1)1983年1月1日,TCP/IP協議正式成為因特網所有主機之間互連互通的“握手”協議,成為因特網用戶(包括供應鏈、產業鏈、運營商、服務商、企業和網民)必須遵守的規則被全面肯定和普遍應用。

2)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成立了萬維網(WWW)聯盟。萬維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促進因特網迅速走向世界、深入各行各業。

2、體制機制方面

1)1985年底,按照美國國防部和商務部的意圖,因特網工程任務組(IETF)在加州成立,這是一家不設理事會和委員,沒有嚴格成員概念的民間機構,主要是組織、協調和制定符合美國聯邦政府要求的因特網的相關技術規范。

2)1992年1月,國際因特網協會(ISOC)成立于美國弗吉尼亞州。ISOC在推動因特網全球化,提高普及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名義上,ISOC還負責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互聯網結構委員會(IAB)等民間機構的協調工作。實際上,ISOC不過是一件“馬甲”。

因特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AN)成立于1998年10月,是美國政府管理與控制因特網的又一件“馬甲”。

IETF、ISOC、ICAAN等都是所謂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都是美國政府(及美國軍方)授意、授權和扶持的維護因特網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組織,都是非聯合國旗幟下、非聯合國批準或正式承認的跨國活動組織。

只有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是聯合國承認和聯合國成員國公認的國際組織,ITU(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參考臺灣法律的說法,政府授權和控制的(第三方)NGO或NPO(如“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是準公共行政部門,是“協助或支援政府辦理各項事務”的實質性專門機構,是主要由政府捐助(資助)的代行政府權利能力的機構。
 
二、第二次網信戰略調整

美國第二次網信空間戰略調整的最重大事件,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美國成功地促使中國“規模部署IPv6”,成為實施(美國)“IPv6過渡計劃”的網絡大國,并基本上放棄(修正)了自主創新構建中國主權網絡的網絡強國戰略目標。

1、一方面,以因特網地址不足為理由,美國公開推動(或者說是煽動、鼓動)“下一代互聯網(Internet)IPv6”計劃。

IETF在1998年12月發布RFC 2640號文件表述:本文件規范了互聯網(Internet)協議的版本6(IPv6),有時也稱為下一代IP或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這就是業界所說的“IPv6草案”。美國政府的官方文件稱作是“IPv6過渡計劃”。

2017年7月,IETF發布RFC 8200號文件,廢棄了RFC 2460號文件(即“IPv6草案”)。

基于已具備的TCP/IP核心基礎,美國國防部從2002年開始實施過渡IPv6的轉型。自本世紀初開始迄今,美軍經歷了三啟(啟動)三落(放棄或停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探索了近20年。

一啟一落(放棄)。2002年初-2010年9月,被迫放棄的主要原因,是IPv6存在“未知”(難以預料)的風險,且缺少訓練有素應對“未知”風險的專業人員。

二啟二落(放棄)。2010年9月-2014年12月,被迫放棄的主要原因,是IPv6對敏感信息網絡缺乏安全性,是為敏感信息嚴重泄漏的關鍵重要因素。所謂敏感信息,是指其丟失、不當使用或未經授權被人接觸、修改,不利于國家(軍隊)和隱私數據信息的保護。對此,國防部監察長發布“重啟IPv6過渡計劃”,進行了總結和反省。

三啟三落(停滯)。2017年4月-2020年3月,重啟由首席信息官制定的IPv6過渡計劃,但直到2019年2月才發布過渡IPv6計劃指令,基礎準備確定為“35步(項)”。到2020年3月,僅完成了“18步(項)”中的“6步(項)”。

綜上,三“啟”三“落”的直接、主要和根本原因,都是因為IPv6無法保證網絡信息安全。

2、另一方面,美國在公開推動IPv6的幕后,組織全國的優秀科技力量,并與英國、日本、以色列等聯手,自2001年起秘密進行量子互聯網的研究開發。

2020年7月23日,美國能源部(DOE)通告了構建與既有因特網并行的“量子互聯網(Internet)美國藍圖”。美國科學部副部長保羅•佐巴稱,美國“向完全安全的互聯網(Internet)又邁進了一步”。

美國國家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NICT)、威爾森網絡通信公司(Verizon)、量子交換公司(Quantum Xchange),以及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等不久前宣布,他們與日本東芝公司(Toshiba)合作研發(20多年),已經開始部署和試驗量子密鑰分發(QKD)平臺和量子加密網絡。東芝宣布,2021年開始向全球推廣QKD系統集成業務,2025年之前在日本和其他國家建立QKD網絡,并重點針對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目標是推動量子互聯網(quantum internet)的誕生。

美國計劃在2030年以前,全面建成量子互聯網,并廣泛推動應用。
 
三、第三次網信戰略調整

美國近幾年緊鑼密鼓推動的第三次網信戰略調整,集中于針對因特網基礎設施的改進、完善和強化,直接目的是為針對中國、俄羅斯、伊朗等乃至全球發動全方位、大規模的網絡戰(數據戰、信息戰)。同時,為配套量子互聯網的并行及融合,奠定必要條件和安全基礎。

1、DNS解析系統

DNS中文稱(網絡)域名解析系統,是將網絡域名轉換成為網絡可以識別的IP地址的中樞系統,不僅具備網絡通信中指揮與控制(C2)的內在特性,而且具有集權的固有政治屬性。

倫敦經濟和政治科學研究院(簡稱LSE)2009年3月發表題為《中國和域名系統》的文章,明確指出:“就信息通信技術(ICT)而言,DNS是一種‘固有政治’的技術。由于其分配、儲存和解析因特網地址的功能, 使其無疑是政治權力的重要來源;而DNS旨在確保技術標準化和系統之間互通的最大潛力, 以及避免使相同網絡地址重復分配,‘固有政治’的特點也正是基于DNS技術本身的高度集中化。因此, 誰控制了DNS的集中式技術, 誰就擁有了在網絡空間的權力和主導權。”

2016年3月,作為域名根區(共同)管理者的美國商務部所屬國家通信與信息管理局(NTIA)、因特網域名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和向全球提供智能信息基礎設施服務的跨國企業威爾森(Verisign),共同牽頭完成了“域名根區密鑰(KSK,密鑰簽名密鑰)更換計劃”。

2018年10月12日,ICANN主導實施了全球性的域名根區密鑰(KSK)翻轉。因特網全球各區域管理機構(RIR)宣布,2019年2月1日是“DNS執行日”(DNS Flag Day)。KSK是統一“重新配鑰匙”,“DNS執行日”則是統一“更新鎖頭”和“更新鉸鏈”,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層層加碼。

DNS協議在因特網上的應用已經持續了30多年,在全球范圍“統一”維護DNS協議和更新DNS軟件的行動,是因特網歷史上的第一次,標志DNS進入了指揮與控制的新開端、新階段。亞太地區網絡信息中心(APNIC)聲明:“總之,我們希望所有DNSSEC(DNS安全擴展)權威服務器的運營商能夠順利地更新其DNS系統軟件,并無縫過渡到下一個30年的DNS時代。”

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1980年資助開發、1984年后由美國因特網系統聯盟(ISC)接管的BIND,是因特網最重要的核心戰略部署。既是為了“綁架”DNS樞紐平臺,也是為了從“軟、硬”兩個方面緊密融合,牢牢掌握和控制住DNS的所有權、指揮權、控制權、決策權、主導權。BIND早已經被植入DNS,成為DNS捆綁應用的“事實標準”(de facto Standard),主導著DNS應用的全球軟件市場,不僅是指引因特網數據流走向的“紅綠燈”規則,也是強制服從的“指揮棒”,違逆即陷入迷失、彷徨、混亂或撞壁。

2、TCP/IP協議與協議棧

“TCP/IP協議不等于“TCP/IP協議棧”。協議是指網絡(如因特網)中傳遞、交換和管理信息的某些具體的規范(標準),TCP/IP協議是指分別基于TCP和IP形成的通信協議的關聯集合。“TCP/IP協議棧”則是實現TCP和IP協議的軟件代碼。重要的區別在于,TCP/IP協議是唯一定義和開放的;TCP/IP協議棧卻不是唯一的,是取決于開發商意圖的商業化產品。

協議棧是協調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7個邊界清晰的開放分層系統的軟件庫。因特網的協議棧(軟件庫),就是美國為全球因特網用戶定制的TCP/IP協議中心,只可順其自然,不可自作主張。TCP/IP協議棧曾促進了因特網的普及和深入,它也是因特網安全漏洞層出不窮的源頭,它更是阻礙未來網絡創新發展的根本。無論IPv4、IPv6、IPvX協議本身,都不能解決任何安全問題,網絡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網絡供應鏈設施、設備的漏洞和后門,來自協議棧(軟件庫)的源代碼。
因特網的基礎是TCP/IP協議,所有的連網設備都必須使用TCP(傳輸控制協議)和IP(Internet協議),沒有例外。TCP/IP協議棧(Protocol Stack)嵌入在操作系統和設備中,與其他應用協議形成相互關聯的協議族(Protocol Suit),且對用戶透明。因特網的網絡通信協議與協議棧,處于供應鏈中的不同階段,不應被混淆,也不應被忽視。

協議棧的安全問題,直指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為之服務的供應鏈安全。協議棧關系到網絡運行全局的指揮與控制(C2),關系到保障用戶需求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可靠性,是網絡構建和運行的整體基礎設施核心,是ICT供應鏈關鍵技術綜合性、基礎性的重要環節。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美國網信安全及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是美國政府最權威的網絡信息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監管機構。其不久前發布警報,以色列Treck公司開發的TCP/IP協議棧存在嚴重漏洞。該安全漏洞TCP/IP(Track 版本6.0.1.67及之前的版本)直接影響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因特網協議第6版(IPv6)、動態主機配置協議v6(DHCP v6)。再進一步,受TCP/IP協議棧漏洞安全影響最大的,將是遍布各行各業的各種PLC可編程控制器。

3、供應鏈、產業鏈安全

TCP/IP協議與因特網相關的各個層面協議的總和(集群),被稱為是“協議群”或“協議庫”、“協議族”,形成因特網中從上層到底層、再由底層到上層的互聯互通,以及所有信息(文件)交換及傳輸過程的指揮與控制,奠定供應鏈驅動基礎。

美國政府對ICT供應鏈的定義:ICT供應鏈是需求方、集成商和供應商之間相互關聯的資源和流程之集合,包括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延伸到開發、采購、制造、處理,以及交付。

顯然,在供應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可以導致全局性的安全風險或危機。

4、網絡數據武器化與武器系統集成

2020年9月30日,美國國防部發布“數據戰略”,明確提出“數據作為武器系統”。

“武器系統”是“武器化”的生成和集成;“武器化”是利用“供應鏈”(軟件和硬件)的漏洞;武器系統的“攻防鏈”,則是“武器化”運用有針對性和有目標性的戰術、技術及過程(TTP)

“武器化”的生成是動態和離散的,通過集成形成可共享的“武器系統”,并實現以數據為中心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有效運用“武器系統”,需要統一的運籌和指揮與控制。

“武器化”攻防通常只是單點或局部,難以形成規模,往往被當作“黑客”騷擾行為。一旦形成“武器系統”,網信攻防可能就是一場規模性的戰役行動(作戰),且可能具有戰略意義和戰術目標。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發生的“太陽風”網絡管理軟件安全漏洞事件,被稱為是一場戰役行動。事實上,102個軟件漏洞對1.8萬客戶發起的情報收集(遞進持續性威脅APT)行動,已超出單個或單組黑客以及單一技術的能力且不可企及。可以判定,網信空間的斗爭形式正在從“武器化”的黑客行為,向基于“武器系統”的戰役行動過渡(并存),并形成由情報驅動的推進防御和多域聯合作戰的威懾及支配能力。

5、術語

術語(Terminology)和詞匯(Lexicon),是在特定學科領域以及具體應用場景和上下文(Context)表示有特別含義的專用語言和語境。

漢語與英語之間語言文字和文化底蘊的差異,經常是導致網絡信息領域術語翻譯、理解和認識差異(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原因之一。

適應網絡信息領域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的快速變化與豐富,不斷清晰與精準地完善、調整和把握術語,成為網絡信息空間創新與發展、信息與知識、立法與執法、指揮與監管、合作與協同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要求,是研究與制定網信戰略和策略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國網信業界仍在廣泛使用一些被淘汰或未被修正的術語,以致概念陳舊或呆滯,與網絡信息空間環境生態的快速、豐富、多元與多維變化發展不相適應。若不及時修正與更新,難免思維定勢越來越麻木、僵化和容易發生重要的判斷錯誤。
 
四、我國網信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設網絡強國,必須有科學、明確、正確的國家網絡信息空間戰略指引。戰略決定理念,決定原則,決定目標,決定行動策略。策略是踐行和實現戰略的方法、謀略。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十一章第2節)依然寫進了“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僅就目前全球(包括我國)80%以上的用戶還在正常使用(依賴)IPv4平臺的實際狀況和態勢,即明顯可見我國網信戰略的偏頗、誤導和失誤。

上世紀末發生的“.COM泡沫”(也稱作“互聯網泡沫”),權威估計損失市值1.755萬億美元。以2000年時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1:8.278計,約折合14.53萬億元人民幣。

有分析認為,中國IPv6的基礎設施投資至少需要1萬億元人民幣以上。更有權威人士早些年就說,我國IPv6總投資需要12萬億元人民幣。那么,如果從2011年6月8日的“全球IPv6日”起算到2021年3月,10年尚未建成目前已被證明安全風險極大的IPv6應用服務平臺,估算IPv6在全球和我國造成損失的市值(商業價值)會是多少?

從現在起到2030年末,就算是我國全面實現了“規模部署IPv6”,屆時是否可以與美國的“量子互聯網”競爭?那時候,我們與美國的網信科技水平和應用服務能力,究竟是越拉越大了,還是大大縮短了?我國究竟要到何時才能建成網絡強國?

2008年5月6日,美國國防部向美國號碼注冊中心(ARIN)申請取得了IPv6地址1塊/13,這是目前全球分配的唯一最大地址塊;2013年3月11日,美國國防部又申請分配了IPv6 地址8塊/22。

1塊/13等于(2^115)個有效IPv6地址,1塊/22等于(2^106)個有效地址;轉換為1塊/32(2^96),美國國防部擁有532,480 塊/32有效的IPv6地址,是中國擁有IPv6地址57,634塊/32(不含港澳臺)的9倍以上。中國目前擁有的地址,足以按照1塊/64分配給234萬億個家庭或公司網絡使用。美國國防部擁有天文數字的IPv6地址,所有頂級域名(.MIL)服務器竟然全都不支持IPv6,美軍也延宕近20年沒有實現和完成“IPv6過渡計劃“,這是鬧的什么鬼?亟待深入探索分析。

我國究竟應如何定位“網絡強國”戰略?是繼續追隨美國上個世紀的網信理念與發展格局,還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舉國奮起、大力推進基于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創建網絡強國?亟待實事求是地重新調整和明確。
 
【2021年3月30日,基于作者參加3月14日國際戰略論壇發言大綱整理稿】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北斗未來網際網絡空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