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是如何產生的?這是一個古今樂道而又引人遐思的話題。古語言:一將功成萬骨枯。說明一名優秀的戰將,必是在無數次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金一南教授此文,旨在用一個個真實鮮活的事例,闡釋“將軍發于卒伍”這一古老樸素的真理,句句精彩,字字珠璣,我們原汁原味呈上,以饗各位看官。全文1萬余字,通讀大約需要10分鐘,但如夏日品茗,異常解渴!!!
我們平常講,沒有打不倒的兵,兵敗如山倒;但是就怕打不倒的將,強將手下無弱兵,打仗就是打將。對我們今天來說,這是頗有道理的,這也是一個難題,怎么樣把最適合的將領培養選拔出來,這是世界性的難題。劉伯承元帥始終認為,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干部的培養,而培養干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干部的培養。我們說戰爭準備、裝備準備、工事準備、經費準備、部隊準備,劉帥講最艱難的是軍官的培養,這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
“軍事教育絕不單是基礎教育,而是戰爭教育”
蘇軍國內戰爭時期,五名元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耶格羅夫、布雷赫爾、圖哈切夫斯基,二戰期間毫無建樹,都沒有貢獻。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些都是英雄啊,尤其是布瓊尼,騎兵軍太著名了,秋風掃落葉。保爾柯察金的夢想就是加入布瓊尼的第一騎兵軍,二戰期間卻毫無建樹,五個元帥都毫無建樹。二戰發生之前,耶格羅夫、布雷赫爾、圖哈切夫斯基三個元帥被槍斃,只剩下了兩個元帥,弗洛修復、布瓊尼,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國防人民委員會副主任、人民委員。布瓊尼是西南方面軍前方總指揮,反對撤退,斯大林也反對撤退,導致了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伏羅希洛夫
這些元帥很英勇不錯,但作戰經驗過時了。教育,必須提升教育,哪怕原來卓有成效的指揮員。軍事領域,特別是戰爭領域,成功不會簡單的復制,過去的成功不一定意味著未來成功,這一點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為什么要教育?如果我們不搞軍事教育,如果我們過去是成功的,能保證我們未來的成功,那么搞軍事教育干什么呢?
1979年自衛還擊戰,當時40軍政治部副主任叫宋子佩。他后來寫了本書叫《生死28天》,2014年出版。書中提到一句非常好,“走出虛幻戰爭,打贏未來戰爭,不要拿頭腦里面的虛幻戰爭,以為未來戰爭就是過去那套一樣,完全不一樣。”軍事教育,不同于地方教育,完全不同。軍事教育絕不單是基礎教育,而是戰爭教育,是War College,而不是軍事教育,不是Military College;一定強調的是走出虛幻戰爭,打贏未來戰爭,這應該是軍事教育的核心。
先看美軍在和平時期對軍人的教育。美軍的幾個軍校:National War College、Army War College、Naval War College、Air Force War College。我們的標準翻譯是:國家軍事學院、陸軍軍事學院、海軍軍事學院、空軍軍事學院。但美軍的真正叫法是:國家戰爭學院、陸軍戰爭學院、海軍戰爭學院、空軍戰爭學院。
我問我們的外事處、外交學院,對方都是War College,都是戰爭學院,而為什么我們翻譯為軍事學院呢?得到的解釋是軍事比戰爭的外延更寬,戰爭就是打仗那點事,軍事還包括和平、協調、管理等都是屬于軍事范圍以內的事情。我說人家不是別的,是教戰爭的,我們卻翻譯成軍事學院,對方在和平時期就叫戰爭學院,進行戰爭教育。
關于教育,鄧小平同志講了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美軍的軍事教育系統不是這樣面向的,是面向戰爭、面向對手、面向未來。面向未來跟我們也不一樣,美軍是面向未來的對手,面向未來的戰爭。
英美的軍事教育都是這樣,英國的這些軍校從資格最老的桑赫斯特皇家陸軍學院開始,一入校都是戰爭教育。美軍也是如此,美軍的各種軍校,從西點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到空軍官校、到陸軍參謀學院、海軍研究生院、陸軍戰爭學院、海軍戰爭學院、陸戰隊大學、空軍大學、國防大學,全部都是戰爭教育,就是打贏教育。這是對方高度集中的地方。
在美軍學院里面,對手是誰,和對手進行什么樣的戰爭,未來戰爭的模式是什么,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很長時間對手是誰?回答,沒有對手。國防大學隔壁是中央黨校,2009、2010、2011年,我們有將軍去中央黨校講課。講完課,中央黨校的教務處給我打電話,說金教授,趕緊派人來講啊,你們的將軍已經來講過了,說我們的軍隊沒有對手啊。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臺灣是中國人打中國人也不行啊,哪有對手,沒有對手。聽得地方省部局干部目瞪口呆:軍隊沒有對手了!那要軍隊干什么?!我們對手是誰?搞不清楚。跟對手打什么樣的戰爭?也搞不太不清楚。軍事教育是干什么的,與地方教育的區別在哪里?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美軍的教育,不是面向過去,不是面向和平,不是面向和諧。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注意。
“想學東西,到美國軍校,想吃苦,到英國軍校……”
有這么一句話,開玩笑的話,倒是有幾分真實——你想學東西嗎?到美國的軍校真的能學到東西。你想吃苦嗎?到英國軍校,英國軍校真的能吃苦。你想舒服嗎?來中國軍校,安排得都很寬松,很好。
舉個例子。2000年,我到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誰管呀,就英國國防部轉給咱們外辦一個通知:你的軍官2011年1月11號還是12號到皇家軍事學院報到。怎么報到,不管。你來報到,是坐飛機,是坐火車,是怎么報到,不管。路費都是自理,什么都不管,到這里報到就行了。我們國家哪是啊,外軍學員一來,在機場接,行李不用自己搬,公務員上來全把行李搬了。來了以后,防務學院一住,每周還組織去虹橋買商品,配翻譯,和小販侃價。他們學習完了,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的拉東西走。我們再幫他們搞托運。外軍誰管你啊,這些就你自己的事。
在皇家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儀式很隆重,皇家軍事科學院的院長,一個一個學員上來,他要求每個人握手一分鐘,要錄像,寒喧扯半天,一分鐘之后,你就可以走了。怎么走啊?皇家軍事學院也不幫你訂票,訂票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走了。你不走也可以住在這,但你住在這,明天晚上開始計價,收費很高,房費和吃飯都算上,因為你的補助截至到今天晚上12點為止,其他的明天開始,就商業化的管理,弄得你真是沒有辦法。而且說英國人在皇家軍事學院跟著吃苦,我們班30名軍官,來自于26個國家和地區都是高級軍隊,科威特都是準將,英軍也是準將,我當時是大校,也給列為準將。準將住什么?一進門,床那么窄,翻身稍不注意就掉下來了,上面鋪個毯子,屋里面沒有衛生間,有洗臉池和一面鏡子。這個與雙規的囚室差不多。所有衛生間在走廊里,淋浴、盆塘都是在走廊里。所以科威特、阿曼、卡塔爾的軍官都受不了,根本不在皇家軍事學院這里住。我們這個皇家軍事學院校區位置離倫敦西部160公里,他們住在倫敦五星級賓館,租奔馳車,每天開車過來,160公里開來,晚上下課以后160公里開回去。科威特那幫軍官的補助很高,很有錢,他們覺得這里太差了,什么玩意,不在這里住。
我們住在羅伯特大廈,到上課行走的路線,非常的遠,遠得夠嗆。英國人說,沒有關系,15分鐘就走到。英國人,人高馬大,15分鐘走到了,我們得快步走20分鐘。課程安排非常滿。為什么英國學習苦?上午五節課,一直到12點;下午上課一點,沒有午休。12點到1點就一個小時,我們得20分鐘急匆匆走過來吃飯,學習的地方沒有餐廳,我們得走回到羅伯特大廈餐廳。20分鐘趕緊吃完飯,必須搞定。你還得20分鐘走回去,來回40分鐘,吃飯20分鐘,下午往那一坐,真的是驚慌未定,渾身出汗,上午的外語教學,下午又開始,腦袋都木了,腸胃在消化,本來腦袋就缺血,昏昏欲睡,教授講什么,根本聽不進去,已經沒有反應了,力圖想辨別英文單詞講的是什么意思,腦子已經聽不出來了,就是這種強度。我們總講外國人的教育是啟發式、誘導式教育,中國是填鴨式教育、滿堂灌,哪誘導啟發我們了?上午五節課,下午三節課,哪誘導我們了,都是滿堂灌,灌得我們暈頭轉向的。所以想吃苦到英軍軍校。
英軍經費很有限,我們到倫敦去實習,皇家軍事學院離倫敦160公里,一個大轎車把30名軍官全部拉到英國外交部白廳下車了,然后開跑了。我們問,我們車怎么走了?回答說,倫敦停車費太貴,下午再來接你們。一上午到中午,參觀外交部、國防部、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英軍參謀部參謀告訴我們都離得不遠,咱們走路吧。遠得夠嗆,倫敦那天細雨濛濛的,30多名高級軍官在細雨濛濛中就跟一幫難民一樣,一會兒走到這,一會兒走到那,一個單位參觀完了又走到另一個單位,中午在聯合參謀部指揮中心招待的午餐是什么呢?站在那,座位都沒有,一個人一小塊蛋糕,一個蘋果,一杯橘汁就算午餐了。科威特的準將講,就這一天,他一輩子沒有走過這么多的路。這就是對方的軍事效應,太不一樣了。而我們,只要到課堂上課,只要下雨了,大轎車就開過來接了。有時霧霾太大,大轎車就開過來接了。在英國,沒有這個可能。在美軍,也沒有這個可能。而在我們這里是可以的。
英軍軍校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什么?同樣的校園里面,他的指揮裝備是一體的,有坦克中心(Tank Shed)、全球安全研討中心、聯合軍種指揮參謀學院、新材料中心(什么新材料?尼龍等避彈材料)、發動機與空氣動力中心(英軍最大的風洞)、火炮中心、地空導彈與地地導彈中心、計算機中心、災難救助中心、聯合作戰條令及新概念中心、皇家軍事學院校部、作戰模擬中心(該中心是保護最嚴的地下中心。我問:為什么我們不能進?答:別說你們中國人,美軍來了也不能進。)、英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防務管理中心、新型火藥中心。我們正在防務管理中心開會研討,跟英國討論是否要加入歐盟,就聽見外面“嘣”巨大的爆炸聲,他們正在實驗新型火藥。皇家軍事學院的校園,直升機停機坪。校園的道路上,挑戰者Ⅱ型坦克履帶壓得印。這個氛圍,就是軍人與裝備完全結合在一起。英軍中校跟我們講肩扛式地空發射導彈,非常熟練的分解、接合、分發和瞄準,非常的熟練。既在這里學戰略,又在這里學習各種最先進的裝備,這是技指合一,完全合一。
美國國防大學也是這樣。1997年,我們到美國國防大學學習。2001年,去那里講學。2003年、2008年幾次陪校長去訪問。美國人給我們的接待是,沒有專車車隊,也沒有警車開道,完全沒有這一套,他們是直升機,黑鷹直升機。
我們去了以后,他們校長陪著我們校長,我們隨員另外還有兩架黑鷹直升機,上了直升機就走了。那天霧非常大,我說直升機來不了吧?美方說,你們擦擦皮鞋,馬上就來。嘩……直升機很快來了,云霧中下來,很簡單,艙門一放,準備,登機可以了。沒有我們事先放警戒哨、調整哨,沒有這些。而且我們上去以后,一看這個直升機,有很多的蒙皮,就是表面的漆皮都磨掉了,鋁合金的本色都露出來了,直升機座位上一坐,剛把安全帶一系,安全帶都是毛邊了。這說明是經常使用,絕不因為你的代表團來了,就更換全新的東西,沒有。坐好了沒?坐好了。就起飛了,艙門還沒有關呢,就全起來了,斜著順著河就飛。我們覺得這個是不安全因素啊,人家是沒有這套東西。非常簡潔,安全帶沒有系好是你的事,直升機起來了,一掀,馬上你滾下去了,是你自己的事。動作非常快,非常利索,不像我們一接觸裝備、一接觸技術,就小心謹慎,千萬別出差錯,他們的裝備都用爛了。
“推動軍事變革的不是軍事思想,而是軍事技術”
我們今天有一個問題,真正推動軍事變革的不是軍事思想,而是軍事技術。《孫子兵法》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都寫到了今天讓世界軍事日新月異的是技術。所以說,脫離軍事技術就是脫離軍事實踐。我們對古典兵書,戰法等研究得頭頭是道,但我們不接觸先進武器。英國皇家學院,要求他的高級將官必須有一次乘坐戰斗機的經驗。他的高級軍官必須完成乘坐戰斗機,然后乘坐潛艇、乘坐裝甲車和坦克等等,一定要與軍事技術接觸,一定要有感性認識。
我覺得,制約我們戰法選擇的不是軍事謀略,而是技術。制約我們思維創新的,不是軍事理論理解能力,而是技術理解能力。習主席長篇講創新,怎么創新?學了理論,學了中央精神和軍委決議,我們就創新了?對技術一竅不通,不知道技術帶來的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怎么創新啊?我反復強調,理論理解力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技術理解力,一定要理解技術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不理解技術條件帶來的天翻顛覆性的變化,不打破原有的習以為常的傳統規則,就無法獲得創新的必要條件,因為你無法超越舊有的思想藩籬。
我們很多的高級軍官,一講到裝備就一點兒都不懂,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沒有聽說過。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我們都發現過這樣的問題大區副職領導登上人家的航母,竟然問別人:喲,這個飛機翅膀怎么都是斷的啊!折疊機翼都不知道,這個很要命了。我們集團軍的領導訪問俄羅斯,竟然連裝甲戰斗車和裝甲步兵輸送車的區別都看不出來。對裝備,我們很多領導一說都是理論,都是指示,都是文件。我們今天是缺乏理論培養嗎?我們講創新,開幾個創新班,通過創新理論,學習各級的指示精神,我們就創新了?有那么簡單嗎?怎么樣沖破傳統思維藩籬?它是技術帶來的變化。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術條件。
我深刻的感覺這一點,我們今天最缺乏的不是理性的認識,而是感性認識。缺乏對現代先進裝備的感性認識,你得擺弄它,槍支你得擺弄它、潛艇你得真跟它走一趟,飛機得坐坐,從空中感覺、從空中打擊地面、俯瞰地面,從空中掌控地面的能力。我們沒有感性認識,就無法建立有效的理性認識。美國人現在提出,現代戰爭形態的轉換,正在由過去的大吃小,變成了今天的快吃慢,一定要快,怎么快?裝備很快、通訊聯絡很快,遠程投送很快了,技術條件帶來的速度會造成很大的方便。
“一個非常強調現代化裝備的軍隊,非常強調傳統”
美軍《軍人守則》里強調,士兵不會相信那些遠在后方、對部下漠不關心的領導,要想鼓舞和鼓動士兵,心甘情愿的接受苦難、劇痛、傷殘和死亡,必須與士兵同甘共苦,才能讓士兵信任你,相信你的判斷。同時守則里還講,指揮官在地上匍匐,或是在野外縮頭縮腦,士兵們會紛紛效仿。鼓起勇氣,主動承擔風險,士兵也會表現出超乎想象的英勇。就這種先導作用、先期作用、榜樣作用,對高級軍官及其重要。
在美軍,一個方面是現代化的教育,另外一個方面非常崇尚傳統。美軍的《軍隊守則》里規定高級軍官的八個傳統:
第一,榮譽傳統。軍官應超群脫俗,克服從事要求不高的職業的人們所具有的那些弱點。軍官是個高尚的職業,有些職業人的弱點,是可以容忍的,軍官不能容忍。
第二,公職傳統。必須承受經常性的職業艱苦和職業風險,軍官為了履行自己的公職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第三,忠誠傳統。軍官必須實實在在地忠誠,沒有忠誠,就會失去信任,就可能毀掉其被委任或者是使用的價值。
第四,完成任務的傳統。平時訓練計劃必須有效貫徹執行,規定時間內必須堅守崗位,軍容嚴整,儀表端正,充滿自豪感,戰時,攻擊目標必須拿下;防御目標必須守住。 我們很多人認為美軍是玩技術的,玩計算機和電腦。其實,美軍非常重視軍官的傳統,榮譽、公職、忠誠、完成任務。
第五,領導傳統。軍官受訓既是為了領導別人,也是為了接受他人領導,沒有一個人能夠平步青云,上升到不必對另外一個人負責的職位,軍官必須具有與集體和友鄰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六,言語及契約傳統。軍官必須做到言為心聲,陳述的無論口頭還是書面,都必須做到深思熟慮、言而有據,結論合理。我們的軍官在俄羅斯學習時,俄羅斯軍官歧視我們,說我們的作戰電文浩如煙海,你們跟我們一樣—作戰電文浩如煙海,什么都圈閱、什么都批示。俄軍官講,德軍非常簡練,一個電話過來,承諾,執行。電話過來,讓你堅守陣地,在這守著,電話線都被炸斷了,蘇軍被包圍了,因為沒有指示還在這守著。電話即承諾,口頭即承諾,他就承認。我們有的時候沒有批示,看不見那個字,責任是誰的,都難說。為什么作戰電文都要圈閱,這是個責任問題。美軍也簡練地但是不如德軍簡練,但是他的作戰電文比我軍和蘇軍要簡練。德軍強調,言語即契約。我們講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比如說,我讓你干了?我沒有說過,你有證明嗎?沒有說過。你有批示證明嗎?德軍是言語即契約,非常強調。這一點導致了什么,作戰簡練,而不是電文浩如煙海,沒有批示,絕不行動,導致最后錯過了時機。
第七,常備不懈的傳統。隨時做好駐地和任務突然改變的準備,能立即轉入戰時狀態,率領部隊奔赴戰場。
第八,一視同仁的傳統。以身作則是對所有的軍官的要求,凡涉及品德、信譽或者是蓄意欺騙的過錯,不論經久考驗的高級軍官或是新命令的下級軍官,其性質同樣嚴重。
一個非常強調現代化裝備的軍隊,非常強調傳統,用傳統來保持軍人的精神狀態、行為習慣。
“戰斗前挑選好指揮官,傷亡前得到最好的訓練”
美國陸軍最大的訓練中心——歐文堡國家陸軍訓練中心,其格言是“成功的秘訣是在第一次戰斗前挑選好并訓練好指揮官,使他們在遭受傷亡前得到最好的訓練”。戰斗前挑選好指揮官,傷亡前得到最好的訓練。
美軍的訓練的嚴酷性,給大家舉一個歐文堡和利文沃斯堡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例子。2001年,我當時在美國國防大學講完學,可以選一個地方參觀作為回訪。我選擇去堪薩斯州的利文沃斯堡,沙漠里面的一個指揮學院。為什么選這個呢?這里是海灣戰爭方案的提出地。到了以后我才知道,這是美國陸軍的地獄,以訓練嚴酷著稱。外行人動輒就知道是西點軍校,美軍內部動輒則是利文沃斯堡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以要求嚴格、紀律嚴酷著稱,軍官之間競爭十分激烈,平均每年有一位學員自殺,以至于陸軍部曾想關掉這所學院。這是魔鬼學院,訓練太嚴格、標準太高,又在沙漠,很多人受不了,老有學員自殺。正是因嚴謹著名,它出了一批優秀軍官,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李奇微、施瓦茨科普夫、彼得雷烏斯,美軍的名將幾乎全部來自利文沃斯堡,就是這種嚴格的訓練培育出了美軍內部最多一批戰將。
舉一位利文沃斯堡最杰出人物——艾森豪威爾,美國人總結他:一是,出身第一窮。家里七八個孩子,大學上不了,一點兒背景沒有。二是,晉升第一快。三是,統帥第一廣。歐洲盟軍總司令,美國第一次統治整個歐洲大陸的力量。四是,地位第一高,最后當了美國總統。
艾森豪威爾,當年上軍校根本不是立志從軍,是家里實在沒有錢,哥哥和他都考上了大學,父親說艾森豪威爾你得打工供你哥哥上學。他打工一年多,發現軍校免費,考入西點。在西點學習成績平平,整天想打橄欖球,打四分位挺猛的,一次嚴重受傷,不能再打了,學習成績也差,球隊也不要他了,一度在西點混不下去,退學申請都交上去了,硬是被周圍幾個同學攔下來了。
艾森豪威爾
轉機來自兩點,利文沃斯堡的訓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里文沃斯給艾森豪威爾提供了非常嚴酷的訓練,他講了兩個:我一生最嚴酷的訓練,第一來自我母親,第二是利文沃斯堡。因為家里孩子太多,母親的訓練太嚴格,沒有別的招,就是打。有一次艾森豪威爾和哥哥給在鐵路上工作的父親送飯,要過一條河,恰逢漲水。忘了送飯這事了,幾個小伙伴找了條船,劃船時船又翻了,兄弟幾個都掉水里了,爬出來了,飯盒掉水里面了,沒有飯了。他父親在鐵路工作那么辛苦,中午飯沒有吃上。母親知道后,讓他和哥哥在墻角站好,拿藤條抽,一面抽,一句話都沒有。抽,印象非常深刻。艾森豪威爾總結說,“我的戰役戰術是利文沃斯堡給的,戰略是我母親給的。”在競爭嚴酷、激烈,每年平均一名學員自殺的利文沃斯堡,艾森豪威爾以第一名成績畢業。被西點淘汰的艾森豪威爾,到利文沃斯堡,硬是被擠壓出來了。
1941年,二戰開始,艾森豪威爾為陸軍上校,到1945年,晉升為五星上將,4年晉升5級。
1916年至1941年,艾森豪威爾從陸軍上尉到上校,用了25年時間晉升了5級。
李奇微,給我們志愿軍帶來災難家伙,把我軍琢磨透了,也受過里文沃斯的嚴酷的訓練。第五次戰役的180師就遭遇了李奇微的“磁性”戰術襲擊。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出任美國駐朝第八集團軍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當時大家都認為不行了,頂不住了,麥克阿瑟就講過,朝鮮半島如果不用原子彈就必須退回日本,李奇微去了頂住了。
李奇微
李奇微就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韓國軍隊的潰退講:“我站在吉普車上拿著自動步槍卡賓槍朝天開槍,都無法阻止韓國軍隊狂潮一般的崩潰、往后跑。我截住韓國的兩個師長,不要退了,阻止部隊不要退了。韓軍師長告訴我,中國人來趕緊跑吧。他們把中國人看作天兵天將,嚇破了膽。”李奇微沒有辦法,制止不住部隊,但是很快把我志愿軍琢磨透了。
李奇微發現志愿軍攻擊特點:攻擊時間都是八天,不會持續時間很長。李奇微判定,中國志愿軍只能發動“禮拜”攻勢。他還發現了,志愿軍后勤保障能力差、裝備落后,隨聲攜帶糧彈七天,后勤靠人挑肩扛牲口馱,只夠七天,只能發動禮拜攻勢。對付志愿軍最好的辦法是,當他們進攻,就后退,尤其到了晚上,一定要跟志愿軍保持25-30公里的距離,這就是一晚上行軍的距離。志愿軍為了躲避美軍的襲擊,基本都是在晚上攻擊,這是規律。所以李奇微讓他們的部隊和志愿軍的接觸老是保持25-30公里,然后打到第六天、第七天,志愿軍糧彈已盡,果斷反擊,這就是“磁性”戰術。
對方琢磨你,把你琢磨透了,這是嚴酷的訓練給他帶來的,大家都覺得朝鮮戰場不行了,肯定全丟了,李奇微發現了志愿軍的弱點,把美軍的被動局勢轉過來了。
再看利文沃斯堡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在海灣戰爭中發揮的作用。1991年,海灣戰爭38天空襲,然后100小時地面戰斗,美第7集團軍采用大縱深迂回的戰術。美軍以往作戰都是一線平推,全部是用裝備火力優勢占領陣地,沒有戰法,但在海灣戰爭中卻打出了花樣,與德軍和我軍作戰頗有類似的地方。東方講軍事行動,是“Art of War”,就是軍事藝術;美國講軍事行動,是“Operation”,就是操作,就是工程,就是混凝土、彈藥、堆積、覆蓋、占領。1991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作戰行動有一點藝術的味道,哪里來的?就來自利文沃斯堡。左勾拳方案的提出者,竟然不是美軍的參聯會作戰處,而是利文沃斯堡的一伙捷迪騎士,就是星球大戰中的離經叛道者。利文沃斯堡,一方面教育非常嚴酷,另一方面軍事探討非常寬松。時任美軍參聯會主席的鮑威爾講,捷迪騎士提出作戰計劃,利用伊拉克軍隊暴露的問題完成行動。
“閱歷非常關鍵,你干過什么,沒干過什么,非常的關鍵”
18世紀,法國薩克斯元帥提出,戰爭是一種充滿陰影的科學,在這種陰影之下,一個人在行動時是很難有把握的。所有的科學都有原理,唯獨戰爭沒有。很難把軍事作為一個類別,軍事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通過實驗得到結果,社會科學通過積累完成過程,軍事近于自然和社會科學之間。我們通過兵棋推演出全部的作戰成果嗎?也不行。通過積累完成所有的戰術研判,也不行。所以,軍事既不是簡單的文科,也不是理科,是界于兩者之間的,是一個沒有原理的、沒有基本規律的學科。這一點就看出了不管怎么教育,不管怎么訓練,閱歷極其重要。就像美國著名的軍事家亞歷山大貝文講的,一切偉大思想都是簡單明了的,訣竅在于趕在別人之前明白它。怎么樣趕在別人之前,這種閱歷非常關鍵,你干過什么,沒干過什么,非常的關鍵。
五角大樓曾經對美軍一批軍官做過這樣的調查,軍官的經驗、閱歷和才智在軍官表現中占多大的比例。最后發現當壓力比較輕的時候,軍官的表現好壞幾乎全部來自于才智,就是智商、學歷、聰明不聰明等等。但是隨著壓力的增大,才智占用的比例逐步減少,閱歷的比例逐步增大,當壓力達到一個足夠的量級,軍官表現好壞,幾乎全部來自于閱歷,幾乎與才智不相關。當壓力達到足夠的量級的時候,軍官表現的好壞,與才智毫不相關,都是閱歷。你的經驗,你干過和沒有干過,這是關鍵的,而不是學富五車,跟博士碩士都毫不相關,你的本能來自于閱歷的反應。
我們看美軍要求航空母艦的艦長基本條件:第一,飛行員出身,任職艦載機中隊長以上。第二,航母上起降800次或者是飛行4000小時以上。第三,當過艦長、在復雜情況下進出港口五十次以上。全是經驗,沒有學歷指標,沒有規定必須博士才能當艦長的。按照我們一年飛一百小時,4000小時飛40年,都退役了。但是美國可以飛的時間長,一年可以飛200小時以上。美軍的軍官設三等十級,尉級三尉,校級三級,將級四級,三等十級。這十級里,一個是學歷教育,另外是經驗的問題,怎么樣通過晉升完成對最富經驗的人的篩選?晉升的比例,任何軍隊都是這樣的,金字塔比例,越往上空間越小,選擇越嚴。
美軍的考核非常注重軍人的閱歷。從中尉到上校這一級,都歸美國的軍官晉升選升委員會審選,然后軍總參謀長上報,國防部長批準。上校升將軍這一級,不用通過軍官晉升選升委員會審選,需要國防部長審批上報,總統批準。到了中將、上將的晉升選拔,總統都批準不了,只能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這種嚴格的篩選程序,使大多數軍官在達到將級以前都要經過審選委員會。美軍沒有固定的干部部門,審選委員會不是編制機構,都是每年臨時搭配組合,像法庭陪審員一樣。一批品德、資歷都優異的軍官組成審選委員會的后備人選,每年到軍官晉升時,計算機篩選,調出并通知:今年你成為審選委員了,你能參加一系列的軍官的審選。成為軍官審選委員會成員的條件,第一,少校以上軍銜,并且高于審選對象。第二,本人不在該年度的晉升審選范圍內。第三,審選委員會軍官中無審選對象親屬。第四,上一年未任過同級同類的審選委員會。第五,本人不屬于即將退出現役的軍官。
美軍軍官審選優先條件,首先優先的是海外駐防。在總部服役、首長身邊的經歷,起不了作用,最關鍵是海外駐防。同級別、同資歷、同等晉升條件的,海外駐防優先,即在中央總部、大西洋總部、太平洋總部、南方總部駐防的。第二個優先,是駐防期間進入過危險地帶的優先。如果去過伊拉克,要優先;到過阿富汗,要優先;剛去過烏克蘭,也要優先。因為,這些經歷代表其本人進入過危險地帶。第三個優先,是接觸過敵對火力的優先。對方向我射擊,我還還擊過,叫接觸過敵對火力,更優先。最高等的優先,是負過戰傷,負過戰傷的軍官在審選時是第一等優先。
審選委員會對審選優先條件的排序是:負過戰傷的是第一等;接觸過敵對火力的是第二等;進入過危險地帶的是第三等;海外駐防第四等。呆在后方,在總部工作的是最后一等。這完全體現了美軍選拔人才時對閱歷的看重。
如今,很多美軍軍官一畢業都主動想去前方服役任職,不愿意在后方呆,因為呆在后方沒有晉升機會,機會在前方。美軍通過這樣的形式一步一步遴選出高級領導軍官,而且每年一度的軍官晉升開始之前都要在名單里面注明晉升名額、優先晉升的條件,審選委員會召開具體的日期,都在軍隊報刊雜志上、網絡上公布,哪些軍官列入晉選名單了,條件是什么,審選委員會有哪些人,哪天召開,甚至要在國際互聯網上公布,允許國內外人訪問瀏覽、留言。美軍考核選拔人才是公開的。同時,美軍會在軍官晉升過程中開展個人查漏監督,官兵投訴監督和監察機構監督,對各種人事腐敗案件進行全面的監督和防范。美軍制定嚴格的法規、制定規范的措施,組織集中晉升,就是為了防范濫用職權。無論是高級將領,還是功勛顯赫的軍中元老,如果一旦被查處營私舞弊,絕不偏袒,一律給予嚴厲審查。軍官晉升,對于我們來說,是最神秘的;美軍軍官晉升,是最透明、最開放的,讓大家都看到,才能服眾,才能真正的把有價值的軍事人才選上來。
金一南,男,1952年出生,江西永豐人,1972年入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正軍級,教授,戰略學博士生導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全國模范教師,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先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次,國務院新聞辦“中國國際新聞獎”3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