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歷史人文 > 地理文化 > 閱讀信息
延梅|《延安頌》誕生在“文化溝”
點擊:  作者:延梅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4-05-25 17:45:05

 

1.jpg

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

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

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啊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啊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熱血在你胸中奔騰

千萬顆青年的心

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

結成了堅固的陣線

看群眾已抬起了頭

看群眾已揚起了手

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

發出了對敵人的怒吼,

士兵瞄準了槍口,

準備和敵人搏斗。


啊!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城墻,

筑成堅固抗日的陣線,

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

在歷史上燦爛輝煌。

 

2.jpg

魯藝首期學員60余人在延安北門外云梯山麓下開學
這首氣勢恢弘的旋律,委婉流暢,曲調優美。歌詞表達了千百萬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熱血青年沖破層層險阻,排除萬難,以堅強的意志奔赴根據地延安。那強烈的愿望和真摯的情感,似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抒情藴含著激情,鏗鏘藴藏著力量,融合為一,渾然一體。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使人久久難以忘懷。
《延安頌》這首愛國的經典之作,是出自詩人莫耶作詞,來自朝鮮的革命者鄭律成作曲。熱情、親切、奔放的動人景象,具有優美抒情,又富有戰斗氣息,在抗日戰爭中誕生。他吹響了一代愛國青年的心聲,從延安飛向戰斗前線,從抗日中心飛向國統區,飛向全國,成為不可抗拒的洪流,成為流傳最廣、最快,經久不衰的精神之歌,讓延安成為一座紅色歌詠的山城。
1938年5~6月,抗日軍政大學的音樂指導,魯迅藝術學院的教員,朝鮮革命者,中國共產黨黨員鄭律成。參加了“文化溝”文藝工作團、藝術研究社、八路軍軍政學院和軍事學院在八路軍大禮堂(現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備役步兵第二團住址左側)專場演出后。耳濡目染地感受到抗日根據地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為爭取民主獨立解放而斗爭的吶喊與熱情,讓他激情澎湃。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府城北的北圍城,文化溝的半山坡上(今軍分區一帶)成立。(1939年8月遷至橋兒溝)鄭律成和莫耶都是在這所學院學習的學員。
魯藝鄰近就是楊家嶺、王家坪,紅色電波晝夜不停;對面是延安大學、女子大學,每天軍號嘹亮,喚醒延安黎明的晨曦,青春朝氣撥動著整個山城;《戰斗》社、電影團、攝影社等社團都沉浸在抗日的烽火之中。
延安的初夏傍晚,繁枝葉茂的山川,夕陽照耀下古樸典雅的寶塔,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更顯莊嚴而神秘。塔影斜鋪,輪廓清晰,似一幅水墨畫卷。散發著迷人的光芒,盡顯它的內藴與婉約。而余輝傾灑在遠處的群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上,呈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河水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在清澈的河面奔騰不息。
這是一個夏季的黃昏,作曲家鄭律成與魯藝學員們,走在北城門的山坡上,走向歡快的延河邊。同學們發音練聲、游泳、低吟淺唱。正值五彩的余輝將群山、河床涂上了一層迷人的色彩,河水泛著白浪,讓人感到親切、愜意和一種沖動的興奮。

3.jpg

詩人莫耶作詞《延安頌》(1938.7)
鄭律成指著眼前的美景,心潮洶涌,熱血沸騰,一種孕育已久的創作激情和靈感油然而生。向站在旁邊的文學系,詩人莫耶說:“你寫首歌頌延安的歌,我來譜曲。”莫耶也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感染,高興地答應了。
因為莫耶不止一次地徘徊在延河邊,瞭望夕陽西下莊嚴雄偉的寶塔、古城,聽著腳下波光粼粼,清靈般流動的水聲,久久不愿離去。鄭律成的提議與她不謀而合。
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1918年出生在福建安溪縣一個歸僑的豪門望族,從小聰慧好學,出口成章,有寫詩詞的天賦,被人們稱贊為方圓百里的才女。
14歲寫詩歌、散文、小說,15歲在《藍天》雜志發表詩歌《無聲的期望》、小說《黃包車夫》,17歲出版劇集,18歲任上海《女子月刊》的主編。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參加革命,20歲創作歌詞《延安頌》,21歲任八路軍120師《戰斗》劇社的編劇、創作,跟隨部隊離開延安。22歲推選為晉綏文聯常務理事。她的一生,以筆為劍,以夢為馬的多產作家,是新中國文壇上的女杰。
鄭律成(1918.8~1976.12)原名鄭富恩,朝鮮人。1933年來中國加入抗日救國組織“五月文藝社”,創作處女作《五月之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奔赴延安,進入抗大、魯藝做音樂系指導。創作的歌曲有《延安頌》《延水謠》《八路軍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并定為軍歌,《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曲》、毛澤東詩詞合唱《十六字令三首》等。1950年入中國國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

4.jpg

作曲家鄭律成作曲《延安頌》(1938.7)
兩天內,莫耶借著從土窗射進來的月光和土臺上的殘燭。那美與光影的相遇,像一曲扣人心弦的旋律,讓極致與無限碰撞出一首絕唱。如同音樂節奏和韻律,讓人感受生命的悅耳之聲;如同舞姿輕盈和流暢,讓人沉浸在藝術氛圍中。傾聽窗外的絮語,溢出醉人的沉香,剎那間從心底流淌的靈感,躍入筆尖,在粗糙的稿紙上跳躍。一行行娟秀、飄逸的詩歌形式排列,漸漸醞釀成行。滿腔燃燒的激情,傾瀉在紙張上,這就是傳遍全國《歌頌延安》的初稿。
經過多次思考、琢磨、修改,反復韻律、排序,在精煉與和諧程度上,在感情與節奏鮮明上,逐字逐句從心靈深處,迸發出人們抗日救亡,追求光明的時代心聲。
鄭律成看到這首在烽火連天歲月中匯成的歌詞,激動地反復朗誦、釋懷。一腔亢奮、崇敬、贊賞的律動在腦海里旋繞。從景物抒情描寫到嫵媚中藴含著豪邁,一種激情轉化為鏗鏘有力的創作,一種豪邁轉發為奮進激昂的旋律。
鄭律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將整首歌詞反復研究,“塔影、河邊、原野、群山、抗日”反復哼吟。最后將抒情與戰火;憧憬與向往;激情與力量融為一體。分為五個部分組成,首尾與中段采用不同風格、不同曲式、不同跳度而譜寫旋律。開場以抒情優美的曲調,將人們的思緒帶到火熱的根據地,寶塔山下,延河畔,帶入雄健豪邁的氣氛又轉入激情有力的節奏中。在“啊,延安”達到旋律最高度,讓人們的心靈在強烈的震撼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鄭律成在歌詞的基礎上,順利完成譜曲。由魯藝音樂系的學員們,經過幾天的排練朗誦后。第一次在文化溝八路軍大禮堂與魯藝女高音歌唱家湯榮枚正式演出。
在舞臺氣燈的照射下,整個禮堂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學員們整齊列隊,精神飽滿,以洪亮的聲音朗誦歌詞。在音樂的伴奏下,鄭律成和湯榮枚男女聲合唱,婉轉悠揚,動聽的歌聲,扣人心弦。縈繞耳畔,令人陶醉。在唱響的那一刻人們感覺這首歌曲,與眾不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歌詞的魅力,給人耳目一新。人們心中的革命圣地,代表著一種象征,一種精神。那強烈的愿望和真摯的情感,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能量,讓人無法忘懷。

5.jpg

鄭律成在魯藝指揮學員唱《延安頌》(1938.6)

6.jpg

莫耶在魯藝窯洞前(1938)    鄭律成在延安,下鄉演出的路上(1939)
在坐的中央首長、官兵、群眾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并與演出人員親切握手,發出一致的贊揚聲。人們投來羨慕的眼光和微笑,學員們氣勢非常高漲。演出后,歌名由中宣部征求莫耶和鄭律成的意見,改為《延安頌》。他兩高興地說:“改得好!”從此,這首《延安頌》帶著無數歌唱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從寶塔山,延河畔,古城墻,很快傳頌到抗日前線,傳到各個解放區,傳到全中國。這首紅色的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飽含深情的歌詞,表達對延安圣地深深的敬意和充滿對延安人民的贊美,謳歌這片土地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和拼搏奮斗的歷程,成為延安光輝的象征。
《延安頌》一首溫暖心靈的頌歌,一首鼓舞軍民士氣,一首非常接地氣,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紅色永恒的時代旋律,紅軍戰士莫耶和鄭律成在延安成為“明星”成為紅極一時的人物,聲名遠揚。
五路咽喉紅色川,三秦鎖陰鎮延安。
巍巍寶塔聳藍天,滾滾延河玉帶纏。
在高山、在溝壑、在峽谷,到處傳頌著,這首紅色優美的旋律,猶如一波一波穿透時空的強音。久久回蕩在山谷,縈繞在人們的耳畔,令人怦然心動。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延梅|《延安頌》誕生在“文化溝”

    2024-05-25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