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辛格的《論中國》一書中,記述了這么一件事情,基辛格說:
“美方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國人執著的自力更生理念。美國人習慣于通過正式的保證聲明來加強與歐洲的關系,而類似聲明對中國領導人會有什么影響,他們卻不一定能作出正確判斷。尼克松訪華前,黑格上校帶領美方先遣小組1972年1月見周恩來時,用的就是標準的北約套話,他說尼克松政府會抵制蘇聯圍堵中國的努力。毛澤東的反應十分堅定:‘圍堵中國?我要他們來救我,可能嗎?……他們關心我嗎?這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在1973年11月訪問結束前,我向周恩來建議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開通一條熱線,并將其加入減少突發性戰爭風險的協議中。我是考慮到中國疑心軍控談判是美蘇企圖聯手孤立中國之舉才這樣建議的,好讓中國有機會參加這一進程。但毛澤東不這樣看。‘有人要借我一把傘,’他說,‘我們不要,我們不要核保護傘。’”(第286頁)
毛主席這里說的,“有人要借我一把傘”,究竟是指何人呢?
應當就是赫魯曉夫。
事情是這樣的:
“1954年我國慶5周年,赫魯曉夫應邀訪華。10月3日,中蘇兩國舉行最高級別會談。那時,赫魯曉夫雖然已經升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但位置還未很穩,需要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中蘇兩黨會談,雙方在交換了彼此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又介紹了各自國內的情況后,赫魯曉夫主動問及:中國方面還有什么要求?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毛主席竟開門見山提出:‘我們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今天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使我們有所建樹。總之,我們也想搞這項工業。’
對此,赫魯曉夫夫毫無思想準備。他聽后稍停一下,然后說:‘搞那個東西太費錢了。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了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無須大家都來搞它……我們的想法是,目前你們不必搞這些東西,還是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發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搞原子彈好。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國的全部電力用在這方面是否足夠還很難說。如果你們十分想辦這件事,而且是為了進行科研、培訓干部,為未來的新興工業打基礎,那么我們可以幫助先建設一個小型原子堆。借這個條件培訓干部,也可以派有基礎的人員到蘇聯學習、實習和深造。你們以為如何?’
毛主席回答說:‘也好,讓我們考慮考慮再說。’
現有文獻表明,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請蘇聯幫助發展核武器。”(《毛澤東與外國首腦及記者會談錄》第64-65頁)
這就是毛主席所謂“有人要借我一把傘,我們不要,我們不要核保護傘”!
在赫魯曉夫看來,毛主席提出讓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簡直是不自量力,異想天開。他的回絕,似也冠冕堂皇,娓娓動聽。什么“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了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如果中國需要,借把傘給你們就夠了;什么中國工業基礎很差、科學技術如此太落,說得不客氣一點,“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國的全部電力用在這方面是否足夠還很難說”;什么“搞那個東西太費錢了……目前你們不必搞這些東西”;什么中國“還是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發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搞原子彈好”。凡此種種,在如今我國的“公知”看來,赫魯曉夫說得實也是頭頭是道,條條在理!
然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毛主席志在高遠,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不僅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且要把中國建設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偉大強國。而發展核武器在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所以,“有人要借我一把傘,我們不要,我們不要核保護傘’”,我們要自己造“傘”,打造自己的“核保護傘”。
60多年過后,大家清晰看到,毛主席當年頂著巨大壓力做出的此項戰略決策何等英明!何等偉大!
那么,毛主席究竟為何堅決拒絕赫魯曉夫借給我們的“傘”,硬要自己“造傘”呢?
原來,在毛主席的戰略大棋盤中,中國搞核武器究竟是不是很必要?蘇聯的“核保護傘”究竟靠不靠得住?中國人憑著自己的力量發展核武器到底行不行?有其不同常人的深刻考量。
先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究竟是不是很重要?
毛主席堅決拒絕赫魯曉夫借給的“傘”,非得自己“造傘”,這種戰略決策的理論基石,乃是來自對帝國主義本質的理性認知。毛主席深知帝國主義的本質不可能改變,看透了美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并且毛主席認定,那種期望有朝一日美國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而,他堅信,核武器乃國之重器,重器中的重器。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爭取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否則,什么民族的偉大復興、什么國家安全獨立,什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什么大國地位,乃至什么“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都是空話。
這就是毛主席反復說的,中國人民要維護和保衛國家的安全,“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不搞一點自己的原子彈。1956年4月25日,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所尖銳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主席文集》,第7卷,第27頁)
毛主席還指出,中國要在世界上爭得大國地位,說話“算數”,也不能沒有核武器。這就是1958年6月21日他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時所指出的:“我還是希望搞一點海軍,空軍搞強一點。還有那個原子彈,聽說就這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毛主席年譜》1949-1976,第3卷,第373頁)
至于發展核武是不是如同赫魯曉夫所謂與“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是對立的?毛主席也不以為然。他認為,事情正好相反,二者乃辯證的統一。他是這樣說的:“這里也發生一個問題,你對原子彈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軍政費用的比例,多搞經濟建設。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還是按老章程辦事。這是戰略方針的問題,希望你們軍委討論一下。現在我們把兵統統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為還有敵人,我們還受敵人欺負和包圍嘛!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毛主席文集》,第7卷,第27-28頁)所以,不應當把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這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其次,“蘇聯的核保護傘”究竟靠不靠得住?
赫魯曉夫回拒中國要求幫助發展核武器,擺在桌面上的基本道理,就是“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了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中國無需自己搞核武,“借你一把傘”就足夠了。
對此,毛主席不以為然。
毛主席認為,所謂我們這個大家庭的“蘇聯核保護傘”,畢竟是別人的,蘇聯的,人家愛借就借,不愛借也就不借;今天愿借就借,明日不想借也就不借。何況,蘇聯的“核保護傘”也有兩重性,既是“保護”,又會“約制”。中國如果借了蘇聯的“核保護傘”,那就難免不受制于人。再說,世界政治風云變幻無常,“社會主義大家庭”各國有其自身的核心利益,彼此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難免不出現矛盾,有朝一日,人家一聲不“借”了,我們怎么辦?
毛主席經歷的事情、懂得的歷史太多了。
歷史經驗表明,中、蘇之間在重大方針、路線出現分歧并不罕見。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斯大林的種種錯誤主張,使黨深受其害,毛主席歷歷在目。諸如: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內戰,斯大林就接二連三急電中國共產黨,必須同蔣介石“和平談判”,說什么中國再打內戰,連民族都會滅亡,實際上是“不準中國革命”;三大戰役勝利后,又不希望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暗示劃江而治。這些,毛主席統統頂了回去。好在斯大林還有馬克思主義,后來還能公開承認自己錯了。
今后遇到別人,又會如何呢?
事情果真是這樣。
赫魯曉夫在拒絕毛主席請蘇聯幫助發展核武時,不是也主動提出過,“如果你們十分想辦這件事,而且是為了進行科研、培訓干部,為未來的新興工業打基礎,那么我們可以幫助先建設一個小型原子堆”。據此,1957年10月15日,中蘇兩國正式簽署《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并答應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技術資料”。
然而,轉背之間,由于中國嚴正拒絕蘇聯的關于建立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的無理要求,批評了蘇聯在中印邊界事件有意偏袒印度,攻擊中國的錯誤,赫魯曉夫不就馬上翻臉不認人了。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當時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日內瓦談判關于禁止核武器的協議,怕西方國家獲悉他們正在新技術方面幫助中國,“有可能嚴重地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為爭取和平,緩和和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就“中斷”了對中國的援建,單方面廢止了《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更有甚者,1960年7月,蘇聯更是全面撕毀同中國的協議,撤走所有技術專家。
可見,赫魯曉夫所謂“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了蘇聯的核保護傘就夠了”等等,純屬騙人的假話。
如此尖銳的事實,不容分辯地證明,毛主席堅決不“借”蘇聯的“保護傘”,確系高瞻遠矚,別人難以望其項背!
最后是,中國自己“造傘”到底行不行?
赫魯曉夫斷言,中國人想憑自己之力“造傘”,簡直難如上青天。說什么“搞那個東西太費錢了”,你們有錢嗎?你們工業基礎,弱到“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國的全部電力用在這方面是否足夠還很難說”,怎能一步登天搞核武器呢?!
這個問題在“事后諸葛亮”看來,確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中國當時那種落后、艱難的條件下,要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們能行”,除了毛主席,還能有誰?
毛主席作為中國歷史上無人能與之比肩的民族英雄,篤信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能力,堅信中國人決不比外國人蠢,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造得出自己的“核保護傘”。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時,他就莊嚴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還反復指出,我就不信,西方資產階級能辦到的事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就是辦不到,就不相信美國人能造得出原子彈,蘇聯人也造得出原子彈,唯獨中國人造不出來!
就在1954年10月,赫魯曉夫拒絕幫助中國發展原子武器之后,毛主席和黨中央就當機立斷,作出了中國研制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重大戰略決策。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請李四光、錢三強和劉杰作關于中國原子能科學的研究現狀、鈾礦資源情況的匯報以及有關核反應堆、原子武器、原子能和平用途等的講解,討論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會間,毛主席拿著點燃的香煙,站起來說:“我們國家,解放以來,我們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過去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詳見《毛主席年譜》1949-1976,第2卷,第337-338頁)
1958年6月21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時滿懷信心地斷定,中國搞出“兩彈一星”,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這就是他所說的:“我還希望搞一點海軍,空軍搞強一點。還有那個原子彈,聽說就這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什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毛主席年譜》1949-1976,第3卷,第373頁)
1960年7月,蘇聯背信棄義,撕毀全部合同,撤走在華專家,當此信息傳到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上時,毛主席卻以他特有的氣魄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轉引自《聶榮臻傳》,第434頁)
在我國國民經濟困難時期,1961年7月的國防工作會議上,就圍繞著“兩彈”問題,發生過是上馬,還是下馬的激烈爭論。
毛主席堅決支持聶榮臻元帥和有關科研人員提出的共同主張:核武器的研制,本來就只能靠中國人自己自力更生,只要堅持攻關,爭取1963年拿出原子彈初步設計方案,三五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得到突破。
1963年11月2日,毛主席接見尼泊爾客人時說:現在美、蘇兩國總想控制、壓迫別國。“我們也受欺侮,他們欺侮我們沒有原子彈,沒有核武器,工業不發達。”(《毛主席年譜》1949-1976,第5卷,第276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和廣大工人階級,萬眾一心,以大無畏的決心和毅力,突破了重重難關,在西方嚴厲“封鎖”,蘇聯“中止”外援的情況下,全靠中國人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終于研制成功“兩彈一星”。1964年10月16日,在赫魯曉夫下臺的同一天(歷史多么具有諷刺意味),我國在羅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5月9日,我國又成功地進行了含有熱核材料的核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顆氫彈在西部上空大氣層試爆獲得成功。
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在發展速度上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從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我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時間,大大超過蘇、美等國。
緊接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重量達173公斤的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響徹云霄。在研制速度上,從成功爆炸原子彈,到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美國花了12年,蘇聯花了8年,而我國僅僅用了5年半時間。
1960年2月,我國第一枚T-7M型探空火箭首發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國在本國國土上首次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的試驗,飛行正常,核彈頭在預定的距離精確地命中目標,實現了核爆炸。
至此,我國“兩彈一星”試驗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國完滿打造成了自己“核保護傘”!中國人任人欺侮的時代也就徹底結束了!
毛主席為中國爭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這是黨之大幸,國之大福。
如果毛主席按照赫魯曉夫的主張,躺在蘇聯“核保護傘”下睡大覺,如果偏信了赫魯曉夫的“忠告”,硬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同開發核武器截然對立起來,那么,中國會處在何等可憐境況?中國還能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中國能有幾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機?中國在世界上還會有“大國地位”?
僅僅從這里,我們就能深刻地理解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已經四十多年了,中國的老百姓為什么偏偏不屑于國內外的政客、公知不斷地向毛主席瓢潑污水,反而越來越深情懷念和敬仰毛主席!
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毛澤東思想是真理,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
作者:岳青山 來源:淮左徐郎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