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喝水不忘打井人”,成長在新中國的我們得以享受現在歲月靜好的生活,就更應該時刻銘記那些為了締造新時代而作出犧牲的老一輩革命者。
也正是出于這種樸素真摯的情感,人們往往會對他們的家人后裔傾注額外的關注,也期望著透過后人身上不求名利、默默奉獻等優秀品質,去尋找革命先輩的光輝身影。
在毛主席的眾多后人中,誰長得最像他?又承繼了他為人處事的哪些優秀品質?一直都是大眾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
偉人后裔今何在
眾所周知,主席雖然曾經有過若干子女,但由于經歷了艱難危險的漫長斗爭年代,不少人或是夭折或是失散,能夠平安長大成人、生活在他身邊的并不太多。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毛岸英兄弟,還未成年就跟媽媽一起承受牢獄之災,母親犧牲后又漂泊流浪在上海,好不容易父子團聚,團聚的時光卻意外地短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毛岸英加入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不幸犧牲。
而毛岸青本就身體不好,手足兄長犧牲在異國他鄉的噩耗又導致了他的病情再度惡化,一度不得不前往蘇聯接受治療。
直到他病情穩定之后,才按部就班地考慮家庭問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毛岸英犧牲時年僅28歲,并沒有留下子女。
至于主席的女兒,則跟隨他曾經使用過的化名之一“李德勝”,分別取名為李敏和李訥。
這兩個名字來源于《論語》中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名句,代表著他對女兒們的期許:不要執著于意義不大的空話,更不要夸夸其談,而應該沉穩下來、多做實事。
這幾個子女雖然曾經在主席身邊度過或長或短的時日,但卻沒有任何一人享受過高于他人的特別待遇。
毛岸英從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中掙脫出來不久,就被送到了蘇聯接受教育,一路進入軍校磨煉自己、還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
回到解放區后,他又被主席送到勞動者群體中去,學習種地、親歷土改,補上“勞動大學”這一門重要課程。
李敏和李訥由于年紀更小,在父親身邊度過的年月更長久一些,但她倆同樣也都謹記父親的叮囑,不搞特殊不養“嬌氣”,在外從不提起自己的家庭。
她們上學時,學校需要統計家長信息和聯系方式,她們報上去的也從來都是保健醫生王鶴濱的名字。
子女們的平凡人生
在這樣長久的耳濡目染之下,主席的子女都把低調努力、不搞特殊化的原則深深地刻印在思想深處。
在抗美援朝期間,趙南起將軍還是一名團職干部,他曾經回憶過與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當室友的情景。
在趙將軍的記憶中,主動請纓前往朝鮮戰場的毛岸英日常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從不認為自己有什么特殊身份;他的組織觀念也很強,屬于自己的責任從不推卸,不歸屬自己職權之內的事則從不插手。
而根據主席身邊衛士的回憶,當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傳來時,主席用了極大的意志力、強行控制著自己的情緒,想點煙,在各個口袋里尋找火種,但明明那個火柴盒就擺在他的面前。
然而到了他需要對此發言的時候,他卻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認為志愿軍那么多指戰員的犧牲是光榮偉大的,不能因為是誰的兒子就特別當成是一件大事。
毛岸青的病痛得到相對緩解之后,也很快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他牢記著父親的教育、兄長的以身作則,以成為對祖國人民有用的人作為己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
他利用自己精通俄語的優勢,潛心翻譯了大量經典政治理論書籍;在工作之外,他與妻子邵華的個人生活極為低調,直到2007年因病逝世之前,他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里。
李敏和李訥也不例外,兩人一直用普通人的身份接受教育、參加工作。
不管是在國防科委、總政部等單位工作,還是在《解放軍報》化名當編輯,兩人從未借助過什么名頭去做任何事。
偶爾受邀去參加相關紀念活動,他們在提到父親的時候也總是和其他人一樣稱之為“主席”,哪怕排隊的人群再多,也從不開口要求“VIP通道”之類的特權。
正因為主席的子女和他們的家人無不銘記主席的囑咐,不追求鮮花和掌聲,“夾著尾巴做人”,這才確保了家風始終質樸而正氣,這樣教育出來的新一輩同樣也秉承了這些優良傳統。
毛家新一輩
2003年12月26日,按慣例應該是在北京的毛家人相約前往紀念堂獻花的日子。
但毛岸青一家人卻一反常態地沒有前往那個地方,反而全體守候在東單協和醫院婦產科的門外。
這一天,是一個小生命即將降生的重要日子。
這個新生兒的生日與曾祖父恰好在同一天,也就是主席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
為了紀念他生于冬季、又有同一天生日的巧合,毛新宇為兒子取名“毛冬東”。
不過長輩李訥認為“冬”字用在小孩名字里有點兒太冷了,就把名字改成疊詞,叫做毛東東。
歲月如流,這個當初的新生兒早已長成了十八九歲的大小伙子,公眾眼里的他嚴于律己、謙遜待人,是一個有志青年的模樣。
還有李敏和孔令華的女兒、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她早已成為有事業、有能力、不乏知名度但卻為人低調的事業型女性。
孔東梅和哥哥孔繼寧出生時,當上了外公的主席非常興奮,這兩個名字也是他親自取的:哥哥的名字寄托著先輩的期望,妹妹則占了和外公同樣的“東”字。
她從小也被父母要求低調做事、不要張揚,因此后來哪怕是成為了東潤公益基金、東潤書屋的創始人,她也仍舊只是默默做事,從不高調宣揚自己。
她曾在疫情期間發起捐款,平時更是對鄉村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少鄉村孩子都稱她為“孔媽媽”或者“東梅阿姨”。
這些新一輩的毛家后裔,因為其自身努力向上、不慕名利的表現而得到了社會高度評價,不少人更是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偉人身體力行、為后代做榜樣的影子。
那么他們是否就是毛家最像主席的人呢?
旁人的論點眾說紛紜,然而對于更接近偉人后裔的韶山毛家親友而言,卻或許有著另一種看法。
在韶山老家
為了給人民帶來更有希望的生活、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毛主席的家族中一共出現了六位烈士。
毛家“澤”字輩共有十一個兄弟姊妹,其中堂妹毛澤建在擔任游擊隊長時犧牲,年僅23歲。
而毛澤建烈士的胞弟毛澤連也同樣早早走上了革命道路,擔任通訊員的工作。
一次任務途中,毛澤連為了與敵人周旋,左眼被樹枝戳傷。
在當時那個局勢緊張、醫藥奇缺的環境下,他的傷眼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傷情一路惡化下去。
他受傷的眼睛很快病變發炎,另一只眼睛也受到了波及,視覺功能出了大問題。
失明后他的生活能力受到極大損傷,連妻子也離他而去。
建國后,主席并沒有忘記老家的親人,他曾專門邀請毛澤連前往北京去診治眼睛,而所有的費用也都是他代為支付的。
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向毛岸青、李訥等人鄭重囑咐,讓他們多多關注韶山老家的情況,一旦有了機會就一定要回老家看看。
有了這一層淵源,居住在韶山的毛家人雖然都不肯給政府添麻煩、不開口要特殊待遇,但他們與主席后人的關系,卻一直都十分親近。
對于主席侄女毛小青而言,自己與伯父一家人的關系從小就十分親密,彼此間也很熟悉。
毛小青正是因眼疾受到主席多方關照的毛澤連的女兒,第一次見到家人口中充滿敬意和傳奇的“伯父”時,毛小青僅僅只有五歲。
而對當時回到老家附近的主席來說,面前是只有幾歲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由于血緣的原因,長得還特別像青年犧牲的堂妹毛澤建。
主席一貫對下一代非常關心愛護,面前還是特別像當初那個堂妹的小女孩,他對毛小青自然也就表現出了無限的親昵和慈愛。
他用寬厚的大手蓋住小女孩的頭發,溫和又仔細地詢問有關家庭、有關她自己、有關成長過程的各種話題,而剛剛五歲的毛小青也絲毫不見外不怯場,面對這位關系親近同時距離遙遠的長輩,她回答得頭頭是道。
這一動人場面被當時正好在旁邊的新華社記者用相機記錄下來,這張照片后來被人稱為“溫馨摸頭照”。
主席小侄女的看法
關于“毛家人誰最像主席”這個問題,毛小青的答復是很確定的:李訥。
誠然,小女兒李訥的長相方臉寬額頭,很像父親,但毛小青持這一看法,也許未必全都是從長相出發作出的結論。
1969年的時候,毛小青曾經在北京第二次見到毛主席。
這次見面除了親人相會之外,毛小青還有另一個目標——她鼓起了最大勇氣說出了自己想要從軍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敬愛長輩的肯定和支持。
主席并沒有簡單地回答支持或反對,他認為,要對國家人民有利,從軍并不是唯一的道路;如今國家需要更多的建設型人才,用知識武裝自己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
也正是因為他這一番話,毛小青調整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上了高中,并且隨后參軍成了湖南軍區通訊站的新成員。
雖然看上去仍然是走上從軍之路,但她牢牢記著主席說的話,參軍后也繼續努力學習,并取得了桂林陸軍學校有線電載波專業深造的機會。
之后不管是在廣州軍區通訊總站工作,還是回到地方進入湖南廣播設備廠,她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視為重要武器,兢兢業業做到技術維護工作。
在這一整段人生歷程中,主席的指引、勸導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于年輕人的熱忱和沖勁,他既沒有潑冷水也沒有一味贊同,反而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提出了自己認為更加適合的道路。
而當毛小青面臨人生又一次大轉折之際,李訥對她的幫助方式與父親當年如出一轍。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毛小青的朋友敏銳地發現了湘式菜肴在京城的商機,便力邀她加盟“下海”,做餐飲行業。
面對這條此前從未想過的道路,毛小青不是沒有猶豫躊躇的。
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不懂不會的都必須從頭學起,這一方面雖然困難,倒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真正令毛小青躊躇不前的,是家人會對自己的選擇怎么看,其他人又會怎么解讀這件事。
這不是她一個人的事,會不會給家人甚至整個毛家帶來不太好的影響?
一方面她也覺得這是個有前景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因為種種原因而猶豫不定,毛小青多次就此向家人征求意見,最后此事被李訥知道了。
李訥的反應也是十分直接的,她主動找毛小青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如今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別人家爭先恐后地下海,難道毛家就理所應當落后一步嗎?
李訥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認為毛小青如果覺得這事可行那就“甩開膀子干”,毛家人里面她頭一個表達支持。
有了李訥的這番話,毛小青終于下定了決心。
她帶上老家親友處借起來的12萬元,在北京城里張羅起了第一家毛小青美食城。
至于這家美食城的賣點,毛小青早有腹稿,就走韶山當地風格的美食路線,命名為“毛家菜”。
這個名字并不是她一個人心血來潮創造出來的“新概念”,實際上早在主席逝世不久,生前負責照顧他生活的廚師和秘書便歸納出幾十種他最喜歡吃的菜,包括剁椒魚、紅燒肉、火焙魚等等,命名為“毛家菜”。
為了讓自家餐館的毛家菜更有競爭力,毛小青還做了兩處優化。
首先對伯父廚師留下的菜譜進行整理豐富,然后再嚴格遴選控制原材料,確保所有食材調料都從湖南本地采購運送。
有了正確的方向再加上腳踏實地的努力,毛小青全新的事業領域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
在這一次轉型中她得到了李訥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親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親近。
此后的不少相關紀念活動中,毛小青的身影都與主席后人一同出現,在齊心協力努力弘揚正能量的同時,他們也仍然保持著當年的初心,把自己視為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如今,關于毛家人的消息很少,他們秉持著低調原則,很少出現在公眾視眼內。
而關于毛主席的曾孫備里面,毛新宇的女兒毛甜懿在2018年3月22日作為特邀嘉賓公開出席了鋼琴家元杰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音樂廳舉辦的鋼琴獨奏音樂會。
后來,在現場流出的視頻當中,可以看到這個瘦弱的小姑娘,背脊挺得很筆直,而靈活的手指下彈奏的是動聽悅耳的聲音。
網友們紛紛評論:毛家家風、家教都十分了得,并表達了對毛主席的崇高敬意。
由此,也可見毛主席在國人心中的分量。
官方參考文獻:
《毛澤東之女李訥稱父“主席”》;中新網;2015-5-12
《上將趙南起:我根據這兩樣東西,終于辨認出毛岸英的遺體》;縱橫;2010-8
《2022兩會報道·場外建言丨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要讓鄉村孩子和教師找到自信》;民生周刊;2022-3-8
作者:讀史閱世 來源:讀史閱世百度百家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