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向來是重視用戰例來教育干部的。他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一文中指出:“現在我軍干部中,還有許多人,在平時,他們贊成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但到臨戰,則往往不能應用這一原則。這是輕敵的結果,也是沒有加強教育和著重研究的結果。必須詳舉戰例,反復說明這種作戰方法的好處,指出這是戰勝蔣介石進攻的主要方法。”毛主席的著作,是運用戰史、戰例說明理論原則的典范。如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為了說明后發制人、以弱勝強的道理,詳舉了春秋時的齊魯長勺之戰,還列舉了七個聞名的古代戰例;為了說明慎重初戰的原則,詳舉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一至五次反“圍剿”的詳細情況和經過。毛主席不僅重視中國古今戰史、戰例的研究,而且還重視對外國戰例的研究。(見《葉劍英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3月版)
葉帥此言不虛!毛澤東重視對外國戰例的研究,尤其重視對拿破侖戰爭的研究。
清末民初,大西洋兩岸有兩個歷史人物在中國政壇、學界享有隆譽:一個是美國的華盛頓,一個是法國的拿破侖。時人譯介拿破侖時,字里行間盡是推崇。1903年,上海益新譯社、文明書局分別發行兩種題為《拿破侖》的傳記,前者“譯序”盛贊:“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侖為第一?稍知學問者,無不震之于拿破侖之名。”文中溢美:“至若開十九世紀文明之時代,而為地球第一人,……以其駭絕之天才,駭絕之勇氣,駭絕之精勵,遂登萬乘之皇位,而握全歐之霸權,以窮人生之光榮者,非拿破侖第一其誰歟?”后者的“傳序”寄望于中國出拿破侖:“中國人心之不振久矣,醫國者無術以喚之起,不得不借助于人。拿破侖其扁鵲乎?”
正是在舉國推崇拿破侖、寄望中國出拿破侖式人物之時,毛澤東漸漸接觸拿破侖事跡。至1910年秋,他相繼在韶山附近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灣里、烏龜井、東茅塘六處私塾讀書。“這期間,讀到一本十幾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書,作者是鄭觀應,書里講社會要改良,毛澤東非常喜歡。”(見《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對于拿破侖行事,《盛世危言》有過評述:“征諸西史,羅馬之提挈群豪,拿破侖之鞭笞宇宙,固已囊括歐洲,幾成大一統之雄圖。惟以兵力壓人,不行仁政,或數傳覆襲,或及身俘虜。” “嬴秦之暴,羅馬之強,拿破侖之悍鷙,其殘民求逞,倏忽敗亡,亦固其所。”書中還寫到一個細節,拿破侖打敗普魯士后,要求普魯士賠償巨資,普方哀求減少一點,拿破侖不但峻拒,還出言嘲弄:“汝德人何敢與我戰乎?”因此,毛澤東一方面感覺拿破侖是個厲害人物(“鞭笞宇宙,固已囊括歐洲,幾成大一統之雄圖”),一方面又有不足(“惟以兵力壓人,不行仁政”)。
1910年秋,毛澤東進入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讀書。期間,他從同學蕭子暲(即蕭三)手中借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對彼得大帝、華盛頓、拿破侖、俾斯麥等人事跡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還書時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究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見《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勉做拿破侖式人物,走拿破侖式道路以實現國家振興,一度是少年毛澤東的內心“小秘密”。
隨著個人革命征程步入坦途,隨著中國革命勝利影響全球,毛澤東開始公開分享自己曾經的“小秘密”:
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講話,感慨萬端:
“我們那時候長得很大了,還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么帝國主義,什么馬克思主義。進了學校,也只曉得幾個資產階級的英雄,如華盛頓、拿破侖。”
1964年8月24日,毛澤東和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談話,不無自嘲:
“我搞政治也是一步一步來的。我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上了七年學堂,以后當小學教員,又當了中學教員。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就沒有聽說過,只知道拿破侖、華盛頓。”
1968年11月28日,毛澤東會見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愛·弗·希爾,直抒胸臆:
“小時候信孔夫子的封建主義,后來進了學校就信資本主義,覺得華盛頓、拿破侖了不起。”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和老朋友埃德加·斯諾暢談,意味深長:
“我長期也是資產階級世界觀。開頭相信孔夫子,后頭相信康德的唯心論。什么馬克思,根本不知道。我相信華盛頓,相信拿破侖。”
雖然對拿破侖非常崇拜,但毛澤東也能一分為二。1913年11月15日,毛澤東時為湖南第四師范預科學生,修身課上鄭重記錄老師楊昌濟觀點:
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賢者,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也。
圣賢,德業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賢。(見《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拿翁者,拿破侖也!此時,毛澤東已經對拿破侖有個總體評價: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
對于拿破侖“及身俘虜”“倏忽敗亡”,毛澤東認為可為后世鑒!1916年7月25日,他致信好友蕭子升,感慨袁世凱及慫恿袁氏稱帝的楊度等8人不能以歷史為鑒,身敗名裂:
夫歷史,無用之物也。居數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敗盛衰之跡豈少,應如何善擇,自立自處?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侖、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為前車之鑒?……故最愚者袁世凱,而八人者則其次也。(見《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1917年秋,毛澤東閱讀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鮑爾生所作《倫理學原理》一書,信筆批注:
吾人攬史時,恒贊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對于外國歷史,毛澤東最關注法國大革命史,其間“事態百變,人才輩出”,而最杰出的人才,當然是拿破侖!1973年9月12日,毛澤東會見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當面告訴法國朋友:“法國人的歷史,我們感興趣,特別是對法國大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史,主角當然是拿破侖。
1919年4月,商務印書館推出《拿坡侖》(即拿破侖)一書,北洋政府教育部規定該書為學生課外必讀書。一時之間,中國大地上好似出現了“拿破侖”造神熱潮。毛澤東耳濡目染,對于拿破侖更加神往。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拿破侖》】
對于拿破侖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毛澤東有過精辟總結。1968年5月24日,他會見幾內亞、馬里聯合友好訪華代表團,如此點評:
在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的大革命開始了。但這個革命失敗了。后來,就是帝制,拿破侖上臺。以后又有幾次曲折,時而共和,時而帝制;有革命,有復辟的,一直到19世紀后半葉的第二共和國。
對于拿破侖戰爭,毛澤東早年就很注意“執因果而看歷史”。1919年7月21日,他在《湘江評論》第2號發表時事短評《高興和沉痛》,高屋建瓴地指出:
一千八百年至一千八百一十五年,拿破侖躪蹂德意志,分裂他的國,占據他的地,解散他的兵。普王屈服,稱藩納聘。拿破侖何等高興。……雖然,拿破侖不第高興,又含多少沉痛的意思。一千七百八十九年至一千七百九十年,德奧為巨擘的神圣同盟軍,深惡法國的民權自由,幾度蹂法境,圍巴黎。結果遂崛起拿破侖,而有躪蹂德國,令德人頭痛的事。我們執因果而看歷史,高興和沉痛,常相聯系,不可分開。
毛澤東認為,1789至1790年間,德(實為普)奧為主(“巨擘”)的反法同盟(“神圣同盟軍”)干涉法國大革命,“幾度蹂法境,圍巴黎”,才會導致1800年至1815年間“拿破侖躪蹂德意志(筆者注:含普魯士、奧地利),分裂他的國,占據他的地,解散他的兵”,迫使“普王屈服,稱藩納聘”。就是說,拿破侖對德意志(含普魯士、奧地利)戰爭,不能算是非正義戰爭,而是對德意志侵犯法國的反擊。
1938年3、4月間,為了研究戰爭和戰略問題,毛澤東精讀了普魯士軍事大家卡爾·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每天讀了多少頁,他都有過記錄。此后,他又專門組織了一個讀書小組集體閱讀這本書,還請懂德文的何思敬直接從德文原版譯出來,譯一章討論一章。
克勞塞維茨參加過歐洲反法同盟對拿破侖戰事,他是在研究了1566年至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尤其是拿破侖戰爭經驗教訓,才寫成大作《戰爭論》。在精讀《戰爭論》的過程中,毛澤東對拿破侖戰爭全程更加爛熟于胸,對其軍事指揮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根據參加過《戰爭論》讀書小組的莫文驊回憶,當時討論得最多最熱烈的是集中兵力問題。毛澤東說過:
“克勞塞維茨的作戰指揮實踐不多,但集中兵力問題講得好。拿破侖用兵重要的一條也是集中兵力。我們以少勝多也是在戰術上集中比敵人多五倍到十倍的兵力。”
至于拿破侖戰爭成敗利鈍,毛澤東多有點評。
關于拿破侖軍隊所向披靡,毛澤東認為原因有四:
一則拿破侖能得人心。1966年11月8日,毛澤東會見越南勞動黨中央代表團,由衷稱道:
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當然還是民主革命的性質。過去法國的拿破侖政府就曾經做過。為什么拿破侖的軍隊能夠打遍歐洲呢?就是有農民的支持。
二則拿破侖重視新式裝備。1964年2月9日,他會見新西蘭共產黨總書記維克托·威爾科克斯夫婦,侃侃而談:
能打八百公尺的步槍,只有幾百年的歷史。拿破侖的軍隊就是使用這種步槍的。恩格斯說,因為有了步槍這種武器,法國軍隊的組織就改變了,戰斗力大大加強了。拿破侖之所以能橫行歐洲,在軍器上的原因,就是這個。
三則拿破侖重視軍紀。1968年6月21日,毛澤東會見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感慨系之:
拿破侖領導軍隊時,不許打人罵人。
四則拿破侖主觀指導能力超強。1938年5月,他在《論持久戰》中闡述過:
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余,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關于拿破侖戰爭轉折點,毛澤東一針見血:
拿破侖的政治生命,終結于滑鐵盧,而其決定點,則是在莫斯科的失敗。(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延安《解放日報》社論,1942年10月12日)
拿破侖之所以失敗于莫斯科,毛澤東認為首先錯在勞師襲遠。1970年10月14日,他會見法國前總理莫里斯·德姆維爾,不無感慨:
冬天不能度過俄國的嚴寒啊,也沒有糧食,主要沒有群眾擁護,俄國人民不合作。
此外,毛澤東認為拿破侖還敗在兩線作戰。1968年6月21日,他會見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條分縷析:
他吃虧就吃在侵略的地方太大了,樹立了太多的敵人。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同他作戰。法國當時的人口是2800萬,這是講法國本土。當時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意大利,都被他占領了。后來他還占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以前還占領過埃及和敘利亞。他占領得太多了,樹敵太多。
1970年5月1日,毛澤東會見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總結了上述判斷:
他(拿破侖)犯了兩個錯誤,攻打西班牙和葡萄牙吃了虧,西班牙家家戶戶打游擊,然后是打俄國。他和英國是死對頭,也不講一點妥協……得罪的人太多了。拿破侖后來的政策是不好的。
同年10月14日,毛澤東會見法國前總理莫里斯·德姆維爾,重申上述觀點:
(拿破侖)這個時候力量就不足了。他的失策是不應當進攻俄國和西班牙。西班牙用游擊戰爭牽制了法國二十萬還是四十萬軍隊。
1972年7月10日,毛澤東會見法國外長莫里斯·舒曼,一度認為拿破侖其錯有三:
后頭拿破侖占領了差不多整個歐洲。此人后頭犯了錯誤,政策也是不大對了。第一是不該去占那個西班牙,第二是不該去打俄國。又是冬天,你不能過冬。入冬為什么不可以呢?俄國人燒房子,就沒房子住。打莫斯科不打彼得堡,一下子把沙皇抓住……拿破侖還犯了一個錯誤,他的海軍比英國弱,跟英國打了一仗,就被消滅了。
在和莫里斯·舒曼討論拿破侖失敗教訓時,聯系到蘇聯正對中國蠢蠢欲動,他認為即使和沙俄難免一戰,也應該誘敵深入:
你讓人家來,好打,你去打人家,就是不好打。現在我是事后諸葛亮。我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生,又沒有當他(拿破侖)的參謀長。我是打過仗的,我不是搞文的,是搞武的啊,打了二十幾年仗。
不過,他最終認為拿破侖主要錯誤還是兩個。1973年6月22日,他會見馬里國家元首穆薩·特拉奧雷,重申:
拿破侖晚年的政策不那么高明。一個不該占領西班牙,引起廣大的農民游擊戰爭反對他。二不該去打俄國。不曉得為什么,不論拿破侖也好,希特勒也好,到了俄國就不行了。
在這次談話中,他還誠懇又謙虛地表示:
你不要說我是天才,你說拿破侖好了。這樣好一點啊,那個人相當聰明。
拿破侖曾經不可一世,仍然慘敗于堅持后發制人的沙俄,這自然給毛澤東思考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以極大啟示。
1938年5月,為論證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不應輕易尋求戰略決戰,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大聲疾呼:
不決戰就須放棄土地,這是沒有疑問的,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也僅僅是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勇敢地放棄。情況到了這種時候,絲毫也不應留戀,這是以土地換時間的正確的政策。歷史上,俄國以避免決戰,執行了勇敢的退卻,戰勝了威震一時的拿破侖。中國現在也應這樣干。
這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報告中,毛澤東縱情發揮:
歷史上的戰爭有一個階段就完結的,例如一九〇五年的日俄戰爭,只有日軍進攻,俄軍敗退,就結束了。又如意阿戰爭,也只有意大利進攻,阿比西尼亞失敗,就告結束。中國一九二六年開始的反對北洋軍閥的戰爭,也是一樣。這是一種情形,這是由于一方面雙方強弱不同,又一方面雙方指導能力優劣不敵而造成的,這是第一類戰爭。第二類戰爭,以兩個階段宣告完結。例如法俄戰爭,拿破侖從進攻到退卻,俄國從退卻到反攻,雙方都有兩個階段。中國古代有名的吳魏赤壁之役,秦晉淝水之役,也是這樣。雖則兩軍強弱不同,但弱者善于利用其他優良條件,給以正確指導,故于退卻之后,接著反攻,戰勝敵人。但是還有第三類戰爭,例如外國的七年戰爭,八年戰爭,三十年戰爭,百年戰爭,乃至二十年前四年的歐洲大戰(特別表現于西戰場),都有三個階段。甲方進攻,乙方退卻,為第一階段。雙方相持不決,為時甚長,為第二階段。乙方反攻,甲方退卻,為第三階段。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這類的戰爭。這類戰爭的特點,在于有一個較長的或很長的相持階段,這也是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與戰爭指導集團的特性而造成的。
對于法俄戰爭(拿破侖征俄),毛澤東認為沙俄戰略指導有過人之處:作為弱勢一方,“善于利用其他優良條件,給以正確指導,故于退卻之后,接著反攻,戰勝敵人。”自然,對于中日戰爭,中國應該借鑒沙俄戰略經驗。1938年7月,延安印行了一本署名“毛澤東等著”的《抗日游擊戰爭的一般問題》。在這本書中,專門用俄軍打敗拿破侖的戰例,闡述了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開展游擊戰的重要性:
1812年9月,法國拿破侖以氣吞全歐之勢,率領十萬步騎炮的大軍侵入俄國。當時在俄國弱而無備的正規軍實行集中之前,主要的是用堅壁清野與哥薩克騎兵及一部分農民自衛的游擊隊,節節妨礙法軍的前進。在鮑諾丁之役,俄軍戰無結果之后,斷然放棄莫斯科,重整兵力,而以各五百人的九個游擊支隊,加上廣大的農民自衛游擊隊,不斷擾亂,疲憊與打擊法軍,使其再不能進展。10月,法軍因凍餓受困不得不實行退兵之時,沿途的游擊隊大大地起來,配合正規軍的戰略反攻,截擊和追擊敵人,打敗法軍,使雄絕一時的拿破侖大軍幾于全軍覆滅。游擊隊俘獲不少的官兵,繳來不少的槍炮。俄軍的這一全勝戰,雖然有它當時制勝的各種條件,主要的還是依靠俄國的正規軍,然而游擊戰的作用是極其偉大的。
總而言之,從拿破侖戰爭中,毛澤東學到了戰略指導,也領悟了統帥之道。
毛澤東極其重視拿破侖軍政生涯的經驗教訓,讀過不同版本的《拿破侖傳》。
1970年10月14日,毛澤東對法國前總理莫里斯·德姆維爾“抱怨”:
“不曉得有多少拿破侖的傳記,有法國人的,有俄國人的,有英國人的,就是沒有中國人寫的。”
既然沒有中國人寫的,一旦有關于拿破侖的新書出來,他立即叫人翻譯出來欣賞。作家蕭乾夫人文潔若回憶:
毛主席晚年想看一本《拿破侖論》的書,此書無中譯本,爭著找人從英文翻譯。有關部門便找到了蕭乾,把他從干校調回北京,幾個人夜以繼日地趕譯,大致一周的時間就出了大字本,送給毛主席閱讀。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黨史博采”,修訂發布)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