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青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更多人們的關注。一般說來,乍一聽到這樣的消息,很多人都會感到震驚和惋惜。這么年輕,又這么有才華,卻又這么早的離去。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我們國家人才的損失。
青年知識分子的英年早逝,不僅發生在高校,在其他領域和崗位上也同樣存在。其中,有的情況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一位年僅42歲的女主任醫師,在疫情發生后的兩年多來,一直擔任山東醫學檢驗隊隊長。先后馳援過北京、新疆、河南、山東,一次又一次集結出發,執行任務后返回。最近一次,她已經連續工作11天,7天夜班。她在威海進行核酸檢測,每天四個班次,不分晝夜地不間斷工作,提高標本檢測速度。每次通常連續工作六個小時,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這樣的工作強度,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承受得住。我們當然會為這位醫生的敬業精神感到欽佩,她確實值得我們大家的敬重。但是這樣極度透支的工作狀態,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既然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的財富中,人才是最寶貴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這樣的財富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珍視。那位女醫師,她的工作精神,工作態度都沒得挑剔。但是,作為醫師,她自己也應該知道,過重的壓力和負擔是根本不能持久的?;蛘?,如果在戰場上,這是無法選擇的?,F在的抗疫防疫雖然有如戰場,但畢竟還不是戰場。無論工作多么緊張,除了極個別的特殊緊急情況之外,人們總是應該有張有弛。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當然,那位女醫師的上級領導也是有責任的。國家有任務下來,作為領導,當然要極為重視。但是,也不能為了突出表現,就不顧下屬工作人員的健康和能夠承受的負擔。我們不能否認,有的擔任領導職務的干部,只是一味地要求下級必須堅決完成任務,而對于下屬的健康與困難則考慮得較少。這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對工作和任務都非常負責,但實際上的做法恰恰是對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對于執行這些任務的人是最大的不負責。應該說,除了戰場任務,或者類似戰場的其他任務之外,擔任領導工作的干部,必須要把執行任務的人們的安全和健康放在僅次于完成任務前提下的重要位置上。
在高校工作的青年知識分子。現在都說他們壓力很大。這里的問題可能比較復雜?,F在博士越來越多,而高校中所設置的高級職稱,特別是正高職的職稱,位置相對很少,現在副高職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那么多博士都想要評高級職稱,所謂狼多肉少,博士們都是學霸,都要爭一個面子,所以很多人都在拼命。除了要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做科研,做項目,還要寫論文。所有評職稱的指標都是硬指標。你的指標哪怕有一個不如別人,有一個指標比別人的要軟,那么你就沒有可能被評上高級職稱,更不用說正高職了。
那么我們的高校,在處理職稱問題的時候,能不能有其他的思路? 設置那么嚴苛的指標條件,這就是逼著人們在玩命。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很不人道的。當然,評上正高職,不但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待遇也會增加很多優渥。如果像英國那樣,一個系只能有一個教授,如果他不退休或者離世,其他人基本就沒有機會當教授。這樣的機制是不是會讓很多人不那么為此而焦慮,而奔命? 但是這樣的機制在中國能行得通嗎?,估計非常難。那種幾年內評不上高級職稱就走人的美式機制,似乎也有點不近人情。那么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不知道,或許應該有,但是現在沒人能想得出來。
如果這樣的狀態要持續很長的時間,那么在高校工作的博士們,是不是要從另外的角度來考慮一下。畢竟生命和健康才是自己的,你的生命和你的健康,對你的父母,對你的妻子或者丈夫,對于你的子女,都是無可替代的,都是非常重要的。用評職稱過程中的拼命來替代健康和生命,這筆買賣要說起來,真的不劃算,沒有人愿意這樣做。但是在現實中,不少年輕人恰恰不是真的很懂這個道理。比如熬夜。每一次熬夜都是對自己健康的最大損害,但就是有的年輕人不以為然。他們總覺得自己年輕,這點事就不算事,挺一挺就過去了。找時間補個覺以后,就會依舊生龍活虎。在某些特殊的情況,熬個一次兩次,不是完全不可以。但如果把熬夜作為一種常態,那就是非常危險的。當上了正教授,確實很讓人有成就感。但是如果為此要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這個成就感算個什么? 什么都不是。
從某種角度上說,對于評職稱這種事,多少應該有點看開的心境。能評上,當然很好,如果沒有評上,那也不需要太過糾結。只要我們認認真真的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無愧于自己的工作,無愧于自己的事業,評職稱的結果究竟如何,實在不需要太過煩惱。有點不愉快是難免的,但如果想到我能保持一種健康的狀態,對工作有利,對家庭和生活也有利,再看看那些不幸早逝的同事們,我們是不是多少還應該有點慶幸?,至少我還活著,至少我還比較健康,至少我還能陪伴我的伴侶、父母和孩子。這樣的生活可能因為沒有當上正教授而略有遺憾,但這點小遺憾比起那些已經離開自己親人的逝者,是不是還是得到的更多?
那些早逝的人們,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成就,確實讓人們對他們很敬重。然而,他們的早逝,讓他們的親人卻在承受著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應該說,他們親人所承受的,本不是他們應該承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受到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然而,一切都已經無法改變了。所以,現在還在活著的青年知識分子們,還是要分輕孰輕孰重。我們的一生固然要努力工作,但同時也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讓我們的家庭更加幸福。當年,年輕時的你們在向你們的情侶承諾要給她(他)一生的幸福時,你現在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真的能履行你的承諾呢?
順便說一句,如果確實有事需要熬夜拉晚,最好的辦法就是晚上先睡一覺,比如從晚上七點或者九點就上床入睡,夜里三四點鐘再起來干活,既有精神,也有效率,對健康的損害也更小。我試過,效果甚好。
健康的生活方式,離不開對身體的鍛煉和關照。年輕的知識分子們,不要再用過于緊張的心態折磨自己了。工作要做,生活也要過得好一些,但這一切都應該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之下。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北航老胡之閑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