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人說,凝望月亮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但她的故事,絕對沒有中華民族關于月亮的種種神話及傳說那么有神那么有情。據統計,《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帶“月”的詩詞共有16044首,占總量的1/4。詩仙李白的上千首詩詞中,涉“月”詩竟達400多首。詠月寄情,是中國文人的優良傳統,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也不例外。月亮,這個地球人最親近的天體,也寄托著毛澤東的無限情思。
目前我們從已公開的國家出版物中,所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詠月詩是作于1918年初的《歸國謠·今宵月》,全文如下:“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毛澤東作此詞時,年僅25歲。據專家考證,此詞為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在1918年底游歷洞庭湖濱,了解社會情況,讀“無字書”時作,是他們游歷生活的寫照。“直把天涯都照徹”,也可以說是青年毛澤東胸懷天下的藝術寫照。
我們所見毛澤東詠月詩詞第二首,是他于1921年28歲時寫給愛妻楊開慧的《虞美人·枕上》。詞全文:“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無奈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皆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1920年底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婚后毛澤東因革命工作東奔西走,小兩口聚少離多,歡聚之時即是離別之時,因此,對著“一鉤殘月”,“不拋眼淚也無由”!誰敢說一代偉人不是多情丈夫!第三首是作于1923年的《賀新郎·別友》,詞中吟道:“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亦是寫給楊開慧的,對著“半天殘月”,表明心跡:“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第四首,是有名的《憶秦娥·婁山關》,作于1935年2月,作者42歲,剛開完遵義會議,從此中國革命和中國紅軍來了個大轉折,從失敗走向了勝利。“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盡管形勢依然嚴峻,紅軍仍有蔣介石的百萬大軍圍追堵截,但形勢已經不同,黨和紅軍已經擺脫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走上了正確的路線,因此,毛澤東有此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憶秦娥·婁山關》詞意 傅抱石作
第五首,作于解放戰爭時期轉戰陜北途中,亦屬毛澤東在馬背上哼成的詩,是一首五律,作于1947年中秋。原詩無題,編纂者命題為《喜聞捷報》。全詩為:“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陜北,歷時370天,行程千余公里,跋涉陜北12個縣的37個村莊,與近10萬強敵周旋,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毛澤東在中秋之夕,得到西北野戰軍作戰大捷消息,自然喜不自禁,但逢佳節,不免倍思親人。據考證,此詩作于佳縣神泉堡,其時毛的妻兒不在身邊。而毛的故鄉湖南湘潭韶山沖,他從1925年回去過一次以后,再也無音訊了。思鄉思親之情,在這中秋之夜,躍然紙上。
又一首,是非常膾炙人口的《蝶戀花·答李淑一》,作于1957年。作者時年64,見到當年戰友的愛人,既思念戰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更思念他親愛的愛人楊開慧烈士。所以說“我失驕楊君失柳”,但楊柳忠魂永存,“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作者深厚充沛的感情,使他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萬里長空,在那皎潔無塵的月宮里,嫦娥為烈士舒袖起舞,吳剛為烈士捧出了桂花酒。作者為此落下熱淚,不為別的,為的是烈士的遺愿終于實現,人間終于“伏虎”。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在此結合到了極致!
毛澤東的詠月詩詞,最后兩首是作于1965年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重上井岡山》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井岡山》有云:“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讀之一股豪氣油然而自心生。如今,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啟動。毛澤東所奠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中秋之際,我們仰望明月,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中國的月亮,已令世人刮目相看了!
(作者:黃奇志;來源:《廣西日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