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繼長城、大運河之后的第三個千年工程,其意義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
01
最近,在不同的城市看了幾個“藝術創意園區”,感覺很不舒服。
這些藝術園區,前身都是計劃經濟時期,尤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起來的工廠,有鋼鐵廠、紡織廠、機器制造廠、電子器材廠、發電廠……等等。
如今都人去樓空,徒留軀殼,不復當年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的興旺景象。
我的基本印象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成就,現在變成了文化資本的戰利品。
新自由全球化,不僅擊敗、摧毀了原蘇聯、東歐以及東大的計劃經濟,現在還把其遺骸做成木乃伊來展示,猶如當年十九世紀的白人到非洲獵殺大象,然后把象牙掛在客廳里炫耀一樣。
這里,牽涉到新中國歷史的一段崢嶸歲月。
據相關人士的回憶,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曾經在天安門城樓上說,希望看到周邊全是煙囪。
在二十世紀,煙囪,即工業化的象征。
做為帶領中華民族跳出近代陷阱的不世出的偉人,毛主席深知,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中國的獨立自由,“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就是一句空話。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那一代中國人吃了幾代人的苦,用高積累、低消費的方式,在三十年不到的時間里,就建立了一整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中華民族鑄造了工業脊梁,奠定今日騰飛的全部基礎。
工業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繼長城、大運河之后的第三個千年工程,其意義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中國城市,也逐漸從單純的消費型城市,轉變成了生產型城市。
如今,時過境遷,曾經的生產型城市又變回了消費型城市,工廠都破產、遷移或莫名消失了。
02
把工廠的遺址變為藝術創意園區,是可以的。
但作為后人的我們,應該對工業化那一代人保持敬意。應該把園區變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紀念碑,而不是在遺骸上跳舞。
我們希望,能夠在這里看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雕塑,能夠看到魯迅、郭沫若、茅盾、賀敬之等文化戰士的形象,而不應該只看到一些后現代的、解構主義的雕塑或亂七八糟的波普涂鴉。
但是,在園區里看到的一些“藝術作品”,不由得令人齒冷。
這尊雕塑(下圖),不難看出作者的刻毒。
工人階級要掌握文化領導權嗎?但頭是裂開的。
這樣的“創意”(上圖),看不出對英烈的絲毫尊重。
諸如此類的“作品”(上圖、下圖),骨子里還是“丑陋的中國人”。
藝術創作需要自由,這毫無問題。
但自由創作理應建立在對新中國歷史的基本認同以及對艱苦創業的先輩基本尊敬的基礎上,難道不是嗎?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郭松民”今日頭條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