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對盧沙野大使的攻擊性語言,顯示了“吃國民黨奶水長大”的他,與共產黨人的立場與高度差別。
國民黨在大陸網民的眼中,總體評價是“百年爛黨”。
為什么呢?因為這個黨每每在涉及民族利益重大選擇時,總是把自己的利益優先。當然,在國民黨與他們內部的小集團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也會把小集團利益置于優先位置。同樣,在小集團與個人利益之間,他們也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國民黨在“四一二”完成清黨,屠殺了幾十萬國民黨左派之后,大體就是這個樣子。雖然國民黨內還有一部分左派幸存下來,但整體迅速蛻變為國民黨右派希望的樣子,政治上走向腐朽反動,那點革命的理想隨著黨內左派的凋零而迅速消失。
國民黨自此之后,就沒有變好過。中華民族的利益,數次被國民黨置于黨派利益之后。典型的如“九一八事變”之后到“七七事變”之前,國民黨采取了不抵抗和消極抵抗措施。等到日軍逼近淞滬,也就是國民黨的統治區,它才算是比較積極抗日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也不長,武漢會戰之后,就又變成了消極抗戰,中間還搞過皖南事變伏擊新四軍。抗戰不積極,但內戰很積極。
總之,國民黨在政治上的極端腐朽,是中國現代史民族危機深重的重要原因。
如果國民黨領導中國,民族獨立是沒有希望的。國民黨從娘胎里,就帶有強烈的依附性。抗戰勝利,它選擇了依附美國。與美國簽訂的一系列條約,能夠迅速把中國積累的那一點民族工業讓美國的優勢制造業摧毀。這樣的政黨,根本無力帶領整個中國走向工業化。
只有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實現工業化。十億人口實現工業化,與2300萬人口實現工業化,難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因為后者可以依附美國搞幾個產業,大陸則必須是從零開始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臺灣的優勢產業,現在依然要看美國臉色,比如芯片代工,美國要臺積電去美國投資建廠,他就必須遵從。這就是依附性經濟的特點。
當年中國是十億人口規模的大國,誰看著都害怕,搞依附的下場就是被分成幾塊。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獨立自主,用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跨越。這個世界,能夠有獨立而完整的工業體系的,一共也沒幾個,我們是其中之一。1978年,我們不光計算機產業與國外的差距只有五六年左右,我們在集中電路方面的基礎也不差,甚至光刻機都在研究。
而偏居臺灣的國民黨,一直沒有改變過親美政黨的底色。所以在兩岸問題上,國民黨一直是看美國臉色、保全國民黨的利益優先,而不是考慮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2022年,朱立倫就公開說過,國民黨是親美政黨。也就是在這一次,朱立倫稱“九二共識”就像美國的“一中”政策,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創造性模糊”。
朱立倫比馬英九更真實一點。國民黨一直在用“創造性模糊”,既拒絕統一,又想從大陸不斷拿好處。這就是大陸網民現在普遍更討厭國民黨的原因,認為國民黨一方面搞“獨臺”,一方面還要從大陸要好處,裝成“反獨”而無限期推遲統一。
國民黨在表面上也反“臺獨”,但他們反的是民進黨的“臺獨”,是公開追求的法理上的“臺獨”。國民黨要的是質而不是形,它和民進黨的區別,是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里面兩個角色岳不群與左冷禪的區別,更善于偽裝,也就是搞“模糊臺獨”,即“暗獨”。國民黨從來不說要臺灣獨立,但它也不會去推動統一,它要的是兩岸就這樣保持永久的分裂狀態,臺灣就等于實現了長久的獨立狀態,也就是“獨臺”。
“獨臺”與“臺獨”在拒絕統一方面,有區別嗎?
只是一個只要里子,不要面子;一個既要里子,也要面子。
國民黨越來越綠,不是為了迎合黨內所謂民意變化而采取的策略,而是它本身也在拒絕統一,維持“獨臺”效果。
從馬英九開始,這一點就暴露得很明顯了。
馬英九的“三不”政策,第一條就是“不統”。這里的“不統”沒有時間限制,實際就是“拒統”。第二個才是“不獨”,有“不統”在前統攝與限制,“不獨”就變成了不追求公開的法理上的獨立。這就是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所謂區別。第三個是“不武”,這是對大陸提出的要求。國民黨要用拒絕統一,維持臺灣實際的獨立狀態,不在法理上追求“臺獨”,換取大陸放棄武力統一的承諾。只要大陸做出這個承諾,那么再有一萬年,國民黨也不會去推動統一,這樣就可以讓臺灣永久獨立。這個“三不”政策可以說鬼得很,把文字游戲玩到家了,環環相扣,核心要害就是拒絕統一。
拒絕統一,還能叫統派嗎?就是搞不要名義的“實質臺獨”。
這就是國民黨。從發動“四·一二”開始算起,百年爛黨,名副其實。它在大陸做的那些事,包括但不限于不抵抗,也不允許抵抗,炸開花園口、火燒長沙,用貨幣改革洗劫國統區......簡直是數不勝數,在它軍事上失敗,要撤退時,它還要安排炸毀城市里的重要設施。
國民黨在大陸時就是這么狹隘、自私的一個政黨。它唯一正能量壓倒負能量的時候,只是孫中山“聯俄聯共”那段時間,也就是共產黨人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那段時期。國民黨的北伐,有共產黨員沖鋒在前,才有了革命黨的面貌。
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之后,待久了,黨員本土化,在原來狹隘自私的基礎上,還加上了島民的心理特征,變得更狹隘了,就更不會為了中華民族利益而促進統一了。
老蔣在的時候,打擊“臺獨”,并不是蔣介石此人多么有民族立場,而是他當時還有著“光復大陸”的夢想。小蔣當政,提拔了巖里政男當國民黨的一把手,這個人的中文名字叫李登輝。
小蔣提拔李登輝,是失誤還是故意為之?這個有點說不清楚了,但肯定沒有那么簡單。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在幾年前刊文指出:
“臺獨”高度評價蔣經國。他們認為從堅持反攻大陸的外來政權到革新保臺的臺灣主體,是蔣經國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蔣經國的邏輯十分清楚:既然反攻大陸已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以大陸為國家、以大陸人為國民;只能以臺灣為國家,以臺灣人為國民。這樣,國民無論從哪里來,都是臺灣人。蔣經國是終結外來政權,認同臺灣主體、臺灣主權的第一個新臺灣人,他完成了從外來政權到臺灣主體的根本轉變,對于“臺獨”功莫大焉。
其實看看大陸公知對蔣經國的拔高與美化,可以反推小蔣沒那么簡單。大陸公知是很講政治的,要讓他們推崇,必須既反社會主義,又沒有民族立場。所以,胡適成為他們的旗幟。那些近現代史上有民族立場的人,沒有誰能入他們的眼。
總之,國民黨內的“臺獨”勢力,從蔣經國提拔的李登輝開始,就絡繹不絕。當國民黨里面的外省籍紛紛老去,這個黨就不停地臺灣化,也就是綠化。
2016年臺灣地方領導人選舉之前,唯一還能公開明確談統一的洪秀柱,被國民黨中常委撤下。自此之后,國民黨內就很少有人敢談統一了。
即便是馬英九,來大陸兩次,也只談和平,不談統一。馬英九來了大陸兩次,好不容易才說了一句,“都是中國人”。
不允許談統一,已經是現在的國民黨的紅線。不是為了選舉的策略,而是它現在骨子里就是反統一的,誰談統一, 誰就會在黨內被邊緣化。
明白了國民黨的本質,就不難理解蔡正元為什么要因為盧沙野大使那幾句話而語無倫次地發飆。按照邱毅的說法,蔡正元是吃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的,所以他要維護國民黨。
所以,我們在上一篇分析,國民黨在統一與拒絕統一之間,選擇拒絕統一。蔡正元在統一與國民黨之間,他傾向于國民黨。
有些藍統在表面上是支持統一的,但他這個統一是有前提的,必須讓國民黨足夠滿意,必須以國民黨為正統實現統一。作為一個在大陸被打敗的政黨,他們卻容易滋生各種超出自己能力的野望。國民黨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領導中國,歷史又不是沒給他們機會。
像洪秀柱這種藍統,現在都越來越少了。藍統在國民黨里面已經被嚴重邊緣化了,國民黨已經變得綠油油。
民進黨是“公開的臺獨”,國民黨是從“暗獨”走向“半公開的臺獨”,這兩個主要政黨,都聽美國的,所以只要這兩個政黨把持著臺灣的政治,和平統一就絕無可能。
大陸民眾盼望祖國統一的聲音越來越大了,怎么辦?2035年還要坐高鐵去臺北呢,那就自然會有盧大使出來說:
“臺灣的前途只有一個,就是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如果不能以和平方式,那就以非和平方式;如果有人不想要‘一國兩制’,那就實行‘一國一制’。總之,我們是絕不允許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
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答題,所以,不可能無限期等待。
而大陸現在已經具有了統一的實力,也就是具有了拒止外部勢力軍事干預統一的能力。統一問題雖然在法理和政治上是中國的內政,但西方的強盜,從來不會講道理,只會講實力。當我們的實力不足以讓他們放棄軍事干預的時候,他們一定會軍事干預。
現在軍事干預的可能性基本能夠排除,但美西方采取經濟干預的能力,還沒有完全解除。
他們會用經濟和金融制裁的方式,打擊大陸的經濟。對此,我們也要做好應對,去美元化要加速,在中東對美國的牽制力度也要加強。
我們在前面的一些文章里多次分析過,從立體戰視角,從中美博弈全局視角,從東升西降歷史大進程視角,統一都是中國與整個美西方的一次決戰。
盧大使這次在歐洲釋放這個態度,是統一開始提上日程的一個重要信號。
要用非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臺灣政權的性質就不能回避。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臺灣就是一個長期搞割據的非法政權。
既然抗拒統一,那就是在搞非法的割據。這自然要從這種現狀形成的起點,也就是當年的解放戰爭(對外可以稱“內戰”)開始,給臺灣的割據政權定性。
盧大使為什么要說那句話,“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內戰還沒有結束,目前在臺灣的政權是中國版圖中的一個叛亂政權。中國政府隨時有權驅逐這個政權,把臺灣的治理權重新收回來。”
這就是在給拒絕統一,進入武統模式后的臺灣政權進行定性,做到師出有名。
再往前走,我們還會看到征討檄文,進一步明確臺灣割據政權的非法性質。
蔡正元的閱讀理解能力自然不會太差,他正是因為讀懂了這層意思,所以才氣急敗壞。
換個方式實現統一,臺灣割據政權的性質問題,就是第一個繞不過去的政治問題。臺灣政權的非法割據即叛亂性質,自然要先明確。
盧大使的話,配合在此之前“兩高三部”頒布的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行為的意見,政治信號的意義就更清晰了。
一個是在法律上不給“臺獨”留下空間,一個是在政治上不給“臺獨”保留空間。
非法割據叛亂政權,無論是要以武拒統,還是要倚美謀獨,都是“臺獨”頑固分子,在實施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的犯罪行為。推動統一的體系,正在形成閉環,齒輪已經開始加速轉動了。
臺灣的名嘴里面,邱毅看得比較明白。他說,盧大使關于叛亂政權的這番話,不是他的個人意見,而是解決臺灣問題組合拳的一部分。大陸對兩岸關系和臺灣問題的處理,已經有了定調和定性,統一的號角已經吹響,統一的行動已經正式展開了。
【邱毅稱: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確認的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當然把你“臺灣政權”稱為“叛亂政權”了。】
為什么邱毅就不會對盧大使的話有蔡正元那么大的抵觸情緒呢?因為邱毅能夠超越國民黨的私利,來看待統一。而蔡正元做不到這一點,所以邱毅委婉地說,蔡正元是吃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的。
蔡正元和馬英九,雖然也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當統一和國民黨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就必然卡住。
為什么我對馬英九的印象那么差。看看他在臺上時是怎么做的?國民黨當時不但控制了行政權,而且也控制了立法權,如果國民黨真心反“臺獨”,當時完全有條件做很多有利于統一的工作。但馬英九使用“臺獨”分子鄭瑞城做“教育部長”,自然不會對陳水扁時期的“臺獨”課綱進行清理。
當時任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成員的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說,“對‘臺獨’教科書撥亂反正,捍衛‘臺灣屬于中國領土’的地位,是決定馬英九歷史定位的問題。”
邱毅當時也說過:“馬英九最該優先處理的改革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認真對待目前中小學教科書的‘臺獨’化,進行教科書內容的撥亂反正。”
但是馬英九做了嗎?“文化臺獨”造成的“天然獨”,有馬英九很大的功勞。
馬英九還用李登輝時期的陸委會官員賴幸媛做第一任“陸委會”主委,顯示他“不統”的立場,保證“不統”政策的落實。
雖然蔡正元和馬英九不會完全一樣。但只要看明白了馬英九,也就能看懂蔡正元。他們都具有典型的國民黨特征。
在拒絕統一和追求獨立之間沒有模糊地位,國民黨用幾十年玩盡文字游戲,要在這里創造一個中間地帶,明明拒絕統一,還是給自己戴了一個“反獨”的帽子。
在平時確實會有一定的迷惑性,但當盧大使的這番話拋出來,是真反獨還是假反獨,就一目了然。
國民黨的“暗獨”立場,都已經至少半公開了,還有一些國民黨人繼續掩耳盜鈴給自己戴一個“反獨”的帽子,這就很搞笑。
國民黨的“獨臺”立場,都已經讓大陸網民恨到寧愿民進黨上臺、以利于大陸盡快啟動武統的程度了。此時,如果還有人為了國民黨這個百年爛黨,而反對給臺灣的非法割據政權定性,那還是真正的反獨促統嗎?本質上不就是在為國民黨的私利而抗拒統一嗎?
盧大使的話就是試金石。大浪淘沙,是真反獨促統,還是假反獨促統,會越來越清楚。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明人明理”,修訂發布)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