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學:變,是道器變通之源,一切道器變通都是開始于變。大千世界總是處在運動之中,靜止是相對的。所以,不存在“天不變,道亦不變”,自然總是在變,道法自然,當然也要變。
道,是道器變通之根;
器,是道器變通之基;
變,是道器變通之源;
通,是道器變通之魂。
沈浩不是小崗村人,是“外來的和尚”,不過他在小崗村卻不是很好‘“念經”,可他畢竟還是“念”了不錯的“經”,這就是他道器變通之變,只是可惜時間太短,就英年早逝。
【新華博客原文】小崗村人參觀學習大寨華西村:《永遠的忠誠》鏡頭
李克勤(jixuie)題記:有位博友提到小崗村。想起幾年前的電視劇《永遠的忠誠》里,沈浩帶領小崗村民參觀學習大寨、華西村的鏡頭。
郭鳳蓮在大寨接待過沈浩一行,“農業學大寨博物館”公眾號上有一篇文章可參考:
小崗村一行人到了大寨,沈浩握住郭鳳蓮的手后第一句話就說:
“你們大寨是干出來的,而我們小崗村卻是‘按’出來的。”一句話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大寨人的笑是爽朗的,而小崗村的人臉上的笑容和神色卻是愧疚和尷尬的。
【新華博客原文】沈浩:創業型干部的三個亮點
2010-01-17 19:04 jixuie
李克勤(jixuie)題記:沈浩是個好干部,而不是個只講究做官的人。憑這一點,他這個人就是難得的人才。從宣傳沈浩的內容上看,事跡的確感人。但是這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從深層次給予解讀。
沈浩,男,(1964.5-2009.11.6),安徽蕭縣人,畢業于安徽省銅陵學院。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省財政廳參加工作。2004年2月,作為優秀年輕黨員干部,他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
對于沈浩這個人,以前在一部關于小崗村的調查報告里面看到過。這份報告帶有學術性,2007年正式出版。不過書中沒有提沈浩這個名字,只是講2006年作者重訪小崗村時,“在此掛職村支書的,是一位來自安徽省財政廳的干部,他在小崗村已經掛職了兩年,到2006年年底掛職期滿。從小崗村的干部到群眾對這位掛職干部給予高度評價,很多農民問筆者能不能向上級反映,挽留這位掛職干部。他們說,這位外來的干部,真正地給小崗村做了些實事,真正幫助了那些需要幫助的百姓。”
根據現在的公開資料,沈浩就是那位掛職干部。可惜,他已經離開了人世。難怪在電視上看到小崗村民對他那么有感情。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識別好干部的能力是不容懷疑的。
我們不得不為這位好干部的過早離世而深深惋惜!
在沈浩之前,小崗村也來過其他的掛職干部,而且一般來鍍金后,往往得到提拔,所以小崗村群眾對掛職干部一直很反感。是沈浩改變了大家的看法。
這不是編故事可以編出來的,所以沈浩可以稱為“創業型干部”。
第一,從結果上看,沈浩在小崗村創造了一番事業。他在既有的現實條件下,用自己的意志品質、思想觀念和踏踏實實的工作,作出了成績,付出了最寶貴的生命。他的精神是可貴的,是值得干部們學習的。
第二,從創業基礎要素看,沈浩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干部形象,這是他能夠在小崗村這個搞“大包干”的發源地,重新走集體經濟之路,最基本的條件。小崗村的村民的個性那是有名的,沒有令人信服的舉措,他們是不會跟著你走的。
第三,從創業路徑上看,沈浩把握的方向是對的,他堅定地選擇走集體經濟之路。而他又不是靠壓的辦法,再說在小崗村那也是不能成功的。那沈浩用的是什么辦法呢?
據《南街村村報》2004年11月28日報道,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安徽省風陽縣小崗村一行13人在村黨支部書記沈浩的帶領下,來南街村參觀,尋求集體共同富裕的道路。來訪的13人中有村主任、會計、婦聯主任及當年最早分田單干按手印的18名發起人中的4人。
得知小崗客人來到了南街村,檔案館副館長張天順熱情接待了他們。沈浩緊握張副館長的手感慨地說:“向你們學習,首先把思想武裝起來,將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
張副館長回憶起了兩年前小崗村駐村干部來南街的情形,并指著展覽室的電子屏幕說,瞧!這是你們上次來的同志的留言:“大包干發源地的人員,看到了南街村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模式,使我們的黨組織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張副館長還向小崗人介紹了南街村的發展變化,他說,現在學習南街精神,重新走集體化、建合作社的村莊很多,比如山西省壺關縣小逢善村、洛陽新安縣土古洞村、開封蘭考縣、山東濟寧魚臺縣、吉林四平梨樹縣農民自發組織合作社,已發展起了集體經濟。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
小崗人聽后深受鼓舞,一致表示:要學習南街村,堅定信念、找準方向,努力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他們還說也準備建一個檔案室,將小崗人那段歷史陳列起來,希望與南街村檔案館交流。
當年分田單干的十八個發起人之一、現已年逾六旬的嚴宏俊老人深有感觸地說:“分那一畝二分地,現在只能管溫飽,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殘人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廢著,就是廉價賣給了那些私企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被自己那一畝二分地束縛住了手腳,邁不開步子啊! ”
參觀的小崗人通過親眼所見,深有感觸,他們說:“南街之行讓我們大開眼界、精神振奮,我們一定要學習南街精神,結合實際,務實工作,付諸行動。”
參觀結束后,檔案館還向他們贈送了《南街村村規民約》和《南街村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標準》等材料。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非常感激,在檔案館留言簿上欣然留言:“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
由此,我們看到沈浩的工作方法十分對路,后來他在小崗村的實踐證明他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這樣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他當時承受的心理壓力之重,可想而知啊!但是他義無反顧做了,而且做得很有成效。
沈浩和那些靠集體經濟致富的共富村不同的是,他這個共同致富的帶頭人不是小崗村土生土長的,而是個不好念經的外來和尚。
然而,恰好是這一點,為那些還沒有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村落提供了鮮活的經驗。沈浩精神的意義,同樣也不是僅限于小崗村的,他這樣的創業型干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需要。
李克勤(jixuie)后記:2010年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就學習沈浩談了他的見解:“我認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富裕,關鍵還在于我們的基層工作,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走在人家的前面,讓人家跟著你去走,而不是總跟在人家的后面走。”
這就是說農村基層最需要的是創業型干部。
沈浩在小崗村的道器變通之變,的確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小崗村的名氣大,一個是沈浩為了小崗村付出了生命代價。
沈浩在小崗村的住所內墻上掛一幅字,是元代劉因的《觀梅有感》——“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注釋
①西湖處士:指北宋詩人林逋(bǖ)。林逋,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終身不仕,亦終生未婚。隱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跡不涉城市。因喜植梅養鶴,故有“梅妻鶴子”之稱。古人稱像林逋這樣的有德才而隱居的不仕者為處士。
②元:同“原”。
這個劉因把"觀物"作為一種修養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來運用,因而常表現出一些辯證色彩,劉因講到過事物矛盾對立的普遍性問題。
什么叫"觀物"呢?"觀物"是北宋哲學家邵雍的哲學用語。
元代史家蘇天爵在談到劉因的思想淵源和學術傾向時曾說:"其學本諸周程,而于邵子觀物之意深有契焉。"
邵子就是邵雍。
邵的主要哲學著作有《觀物內篇》、《觀物外篇》。其內容比較復雜。邵雍說的"物",包括天地陰陽、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寒暑晝夜、風雨霜露、鳥魯草木、性情形體、色聲氣味等等;天地是最大的物,人是最靈的物。
其所謂"觀",既指感官對外物的認識,又指心靈的體認和理性的反觀。因此,"觀物"是有不同層次的,既有認識論意義,又有方法論意義,尤其指一種修養境界意義。
邵雍認為,就一般人說,"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在常識的意義上,他還是承認感性認識的。但圣人的觀物則不同,"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謂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謂其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圣人觀物的最大特點是"反觀":"圣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我于其間哉?"上述說法,盡管有對圣人過分夸張的地方,但總的看,頗具唯物色彩。
似乎是說,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不要有主觀成見,要避免主觀的影響,避免感情用事,盡量尊重事物的,本來面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