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摘要】:近些年國企發生的一些腐敗案件顯示,許多大面積、密集式貪腐案件,呈現出“窩案”、“鏈條式腐敗”、“塌方式腐敗”,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尤其是在一些國有文化企業改革中,個別企業領導盲目崇拜金融資本,毫無鑒別地引進各類資金,甚至是一些境外敵對勢力控制的資金,導致個別企業蛻變成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低洼地”,使改革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話語權逐步喪失。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①國有文化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性力量,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的主陣地。壯大國有文化企業必須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嚴格落實黨管企業,才能為深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建設始終是我們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②列寧曾說:“或者是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或者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這對深刻認識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重要性,對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具體體現。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條。還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④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明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調了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作用。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化發展方向和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帶有鮮明的科學化、大眾化和民族化特征。黨的領導是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更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嚴肅強調,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⑤國有文化企業不但具有經濟功能,還承載著意識形態功能,擔負著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職責。當前,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迅猛發展,不斷擴大在文化產業領域的份額。其中一些文化企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一味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致使各種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費沉渣泛起,低俗之風在各個領域廣泛蔓延,人民群眾的反映強烈。只有堅決貫徹落實“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因此加快發展壯大國有文化企業,使其在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和繁榮市場等各個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切實增強黨和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管理的宏觀調控能力,才能確保文化產業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然要求。壯大國有文化企業,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確保在為人民服務的大方向上不迷失。由于文化產業的特殊屬性,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可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精神風貌。相反,一些充斥色情、暴力、恐怖、血腥、頹廢的文化產品,則會禍害社會,特別是毒害青少年。因此,作為國家文化產業支柱的國有文化企業,必須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角度出發,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當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要自覺服從和讓位于社會效益,決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不顧和犧牲社會效益。同時,國有文化企業在國際文化競爭中,既要維護民族文化產業的經濟安全,又要擔負國家文化的意識形態安全,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面對錯誤思潮、有害言論和敵對勢力的攻擊挑釁,敢于亮劍發聲,真正做到政治堅定。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文化領域交流交融交鋒日漸頻繁。文化控制力對社會穩定,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影響不斷凸顯。西方國家借助全球化趨勢,利用資金、技術和傳播渠道優勢驅動文化消費,將自身的強勢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到各國日常生活中。發展壯大國有文化企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和高度警惕,高度繃緊意識形態斗爭這根弦,把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功能充分發揮好利用好,將意識形態功能深深植根于文化產品消費的各個細節,使文化產品消費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價值觀,這樣才能提高對西方思想文化滲透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高,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斷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需要。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特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撐,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支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這就決定了我國文化企業建設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國有文化企業,不能偏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方向,更不能違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只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地發展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增強國有文化企業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同時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利用各種方式方法拓寬資金來源,鼓勵健康的社會資本以各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才能確保國有文化企業的健康成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成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繁榮局面。
隨著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存在的諸如黨的領導弱化、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發展脫離實際等問題也被逐漸聚焦。面對這些問題,應該認真科學地分析,尋找解決途徑,而不能視而不見、刻意回避。
黨的領導弱化,內容導向存在偏差。從近幾年中央對國有企業巡視發現的問題來看,主要是“從根本上講是黨的領導弱化,主體責任缺失,管黨治黨不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黨的觀念淡漠,導致企業領導把自己混同于‘老板’,坐商務機、比闊氣,其行事風格與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宗旨風馬牛不相及。”⑥這些問題在國有文化企業也都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就是其生產的文化產品庸俗化、低俗化、惡俗化,平庸化的產品被奉為新潮而流為時尚,深刻而且崇高的產品被視為落伍,文化生產與消費中所出現的媚俗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化消費過分追求趣味的通俗,唯收視率、唯票房、唯點擊率、唯發行量,從而滋生出人的浮淺俗氣的娛樂需要,這有悖于人性的自覺提升。部分國有文化企業的文化產品,甚至“放大個人隱私和社會的陰暗面,缺乏同情心”,沒有底線的參與社會“腦殘,惡俗、瘋狂炒作,騙錢”等行為。截至2015年,我國文化骨干企業達到4.7萬家, 企業從業人員為829.6萬人,實現營業收入73690.9億元。⑦隨著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不斷增多,國有文化企業怎樣生產出更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先進文化產品,提供更多有意義有品位有市場的文化服務,切實發揮優秀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準確把握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內在要求就變得愈發重要。
市場占有率弱化,偏離改革方向。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新自由主義思想對我國的文化市場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大量主張消費至上、享樂至上,嚴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西方文化產品涌入國內。這些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文化產品的增多,嚴重沖擊著人們的思想,也導致國有文化企業對文化市場占有率和話語權的降低。同時,一些政府部門在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上缺乏作為。近些年國企發生的一些腐敗案件顯示,許多大面積、密集式貪腐案件,呈現出“窩案”、“鏈條式腐敗”、“塌方式腐敗”,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尤其是在一些國有文化企業改革中,個別企業領導盲目崇拜金融資本,毫無鑒別地引進各類資金,甚至是一些境外敵對勢力控制的資金,導致個別企業蛻變成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低洼地”,使改革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話語權逐步喪失。
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熱衷打造政績工程。在部分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的進程中,生產經營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熱衷打造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這些企業不顧人民群眾需要和脫離當地發展實際,打造一些勞民傷財、浮華無效的“文化”工程,以至于很多地方的“文化”工程出現同質化、規模化、低俗化、泡沫化、空殼化、單一化等問題;有的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打著建設“文化產業園”的幌子,“借殼圈地”大搞房地產開發,伺機斂財,把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引向歧途;有的國有文化企業在畸形文化政績觀的作用下,自掏腰包前往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鍍金”,自我標榜為“世界頂級”水平,并向主管部門邀功請賞,領取政府的高額獎勵和補貼。以上諸多亂象,不僅破壞了文化市場的規則,有損于文化市場的培育,甚至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的得失成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化企業作為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的生產機構,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這與普通企業相比有著自身的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⑧國有文化企業是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著力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企業制度,明確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和表率帶動的作用。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國有企業發展須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領導核心,必須體現黨的領導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這是關乎國民經濟命脈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⑨在國企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加強黨的領導,而不能削弱黨的領導,更不能放棄黨的領導。無論是深化改革,還是加強監管,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對這一條決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在中國,離開了黨的領導,就不叫央企、不叫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堅定信念、任事擔當,牢記自己的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經營管理各項工作中。”⑩加強文化企業黨組織建設,科學設置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嚴格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確保各項黨建工作嚴起來、實起來、強起來;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統領企業經營管理各環節和全過程,內化為企業精神和發展理念,提升干部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企業內生動力。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頂梁柱”、“國家隊”,在生產經營的目的上有別于非公有文化企業,要強化文化企業的意識形態屬性,明確把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嚴格落實到企業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中,同時融匯貫穿到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和全過程,成為企業干部職工的自覺追求和行為準則。
擴大國有文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話語權。國有文化企業掌控著重要的稀缺文化資源,應該擔當起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重任,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積極培育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業,提升文化產業領域中的國有資本的領導力、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水平。加大對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投入力度,積極探索以國有資本金注入的方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打造國家級骨干文化企業。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要從我國文化發展整體利益出發,充分借鑒有關國家文化企業及國內中央企業的成功經驗,按照戰略協同、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采用市場化整合、行政劃撥等多種手段,使國有文化企業之間的多元重組不斷推進,培育形成一批產業鏈完整、市場控制力強的大中型文化企業集團,使其成為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導力量。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迅速壯大規模,在短期內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市場控制力強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職能作用,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幫助國有文化企業不斷健康快速發展。要不斷推進文化產業資源整合,使產業布局和結構得到優化,逐年增加文化骨干企業數量,持續擴大企業規模。同時,在文化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中,要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促進國有資本和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的“領頭羊”和“航母”。使國有文化企業成為對外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主力軍,在對外交往、全球治理、“一帶一路”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打通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不斷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完善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對于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市場更趨繁榮,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不斷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必須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干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正確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但在一些國有文化企業中,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落實黨管干部原則的方法和程序有待完善,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不健全,集而不團、管而不控的現象仍然存在。只有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才能最大化地釋放國有文化資源的活力,激發國有文化企業的發展潛能。
加強國有文化企業干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推動國有文化企業跨躍式發展,打牢人才隊伍根基。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關鍵,不但需要親自抓、帶頭干,更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真正做到親自部署、親自把關、親自協調、親自督察。只有堅決落實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作為選人用人的準繩,不斷強化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才能打造出一只講政治守紀律、懂經營善管理、有文化會創新的新型國有文化企業干部人才隊伍。當前,現有文化人才儲備的數量、質量、結構與文化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文化產業人才總量偏少、分布不均、結構失衡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甚至還有部分從業人員受西方錯誤思潮影響,發生理想信念動搖的現象。因此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國有文化企業人才教育培訓,造就政治堅定、敢擔當講奉獻的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企業人才隊伍,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為有力的“催化劑”和“助力器”。
注釋:
①②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③《列寧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頁。
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頁。
⑥《加強黨的領導是頭等大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2015年7月20日。
⑦梁達:《擴大文化消費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上海證券報》,2016年7月12日。
⑧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
⑨⑩習近平:《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2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周兵:不斷壯大國有文化企業——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8-07-13?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