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體系中心區域的大國政治
點擊:  作者:?張文木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19-08-20 12:46:24

 

1.webp (27).jpg

 

【本文系作者最新修訂,最早收錄于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提要】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國還沒有向太平洋發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來中美矛盾升級,也是由于中國在臺灣問題和資源進口及海外利益保護問題上對制海權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說印度想有將其制海權“擴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區擁有真正有實效的制海權,它所面臨的來自美國的壓力決不會低于中國在臺灣海峽和南海面臨的同種壓力,盡管這些海區對中印兩國都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擴展與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以及中國在西太平洋主權海域的制海權擴展,有正面互補和互動的意義。
 

一 中亞是世界地緣政治的中樞,也是世界霸權的墳墓

 
自從蘇伊士運河開通,印度洋與地中海連接后,印度洋北岸地區就成了大國地緣政治利益交匯最密集并持續涌入的區域。這一地區對世界霸權來說,既是戰場,也是墳場。

法國大革命時期,英法矛盾尖銳,為了打敗英國,拿破侖不是直接進攻英國而是出兵埃及,并企圖最終占領印度并控制印度洋,目的是直接從英國的大后方擊敗英國。拿破侖深知對英國這樣的國家而言,從資本外圍地區打擊它比直接進攻其本土更能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1】但拿破侖在其海軍被英國納爾遜的艦隊打敗后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拿破侖帝國之后,緊接著就是俄國跟英國的長達一百年的“冷戰”。當時俄國跟英國的關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和蘇聯的關系很相似,他們從歐洲爭霸開始,到阿富汗爭霸結束。德國崛起后,英俄兩國于1907年簽訂了協議,英俄長達百年的“冷戰”才算和平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爭霸路線則從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翼開始,最后也在中亞阿富汗結束。

歷史表明,大國力量,崛起于地區性守成,消釋于世界性擴張。而中亞在世界地緣體系中的軸心地位反使其往往成為大國爭霸的終結點。而當大國力量觸及中亞的時候,其國力透支性擴張也基本達到盡頭。從古代羅馬到當代美國,沒有一個國家的國力可以長期獨霸世界,更沒有一個大國的軍事力量可以長期駐扎在中亞地區。因此,地區性守成——這是俾斯麥在德國統一后始終堅持的外交原則,也應是中國未來外交遵循的基本策略。中國決不能走德國威廉二世在世界全方位擴張的道路。長期守成式地經營亞洲,才能使中國立于不敗之地。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思想,鄧小平的“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其中都貫穿著長期堅持地區性守成、不做超級大國的國策理念。現在,美國重蹈德國威廉二世的老路,沖進中亞,自封為世界霸主,從歷史上看,這似乎還沒有成功的先例。【2】
 

二 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印度未來安全

 
(一)印度未來安全依賴于中國的發展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沒有任何客觀研究能夠否認印中合作伙伴關系的優勢和互補性……如果我們一致行動,世界將很難忽視我們。”這句話婉轉地表達了瓦杰帕伊對中印關系四十多年曲折的看法,即如果中印之間還不能再次攜手,21世紀仍不能成為亞洲的世紀。在講演的最后,瓦杰帕依信心滿滿地表示:“印度和中國能創造這個命運。”【3】

這是一個重要判斷,它不僅適用于啟示今天,也適用于總結昨天。

1923年列寧寄希望于俄國、印度、中國等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的勝利,他說:“斗爭的結局歸根到底取決于這一點:俄國、印度、中國等構成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4】印度獨立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印度、蘇聯三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有過一段蜜月時期,1950年中國抗美援朝更使中蘇關系具有戰略同盟的特點。蘇共二十大后,蘇聯實行機會主義外交。1957年赫魯曉夫認為只要“美國和蘇聯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系”,世界“就不會有戰爭”【5】。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兩國首腦舉行戴維營會談。這事后被蘇聯概括為以蘇美合作主導世界的“戴維營精神”。此后,蘇聯開始拋棄中蘇同盟關系,1960年初,蘇聯從政治和經濟上全面與中國拉開距離。與此同時,印度在外交上轉入“不結盟運動”。1962年中印發生邊境沖突,1969年,中蘇發生邊境軍事沖突,至此,中蘇印三國自50年代以來的良性互動關系結束。70年代,蘇聯在中國邊界大兵壓境,勃列日涅夫從世界范圍向美國發起全面攻勢,美國節節敗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請求與中國合作。此后中美之間形成反對蘇聯霸權的盟友關系,美國從亞太困境中得以抽身,全力反擊蘇聯的擴張,最終導致蘇聯在由阿富汗戰爭引發的國內危機中解體。蘇聯解體后,美國并未就此停步,從1997年起,開始從東西兩向全面回收蘇聯時期的地緣政治遺產,并在北約東擴的同時,在西太平洋地區再次拉起意在堵截中國的從日本經臺灣地區到澳大利亞的環島鏈條。2001年又將軍事力量通過阿富汗戰爭直接插入與中國西境接壤的中亞地區。2003年底,日本小泉再次提議通過“修憲”將自衛隊改為國家軍隊,之后不久,臺灣陳水扁公開其“公投制憲”的時間表,“臺獨”底牌已公示于中央政府。而在這一切的背后則是美國這些年的有形無形的推波助瀾。

21世紀開始的時候,在俄國、中國、印度這三個遠東最大的國家中,俄國已經隨蘇聯解體而倒下,就象多米諾牌一樣,現在整個壓力已倒向中國,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拉攏印度,以孤立中國?,F在中國頂著美國的霸權,這對印度是個機遇,印度可以從其機會主義外交政策中獲取更多的安全空間和安全資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國像蘇聯一樣倒下,接著倒下的就只能是印度;而且,在尼赫魯預見的“有聲有色”和“銷聲匿跡”[6]的兩種結局中,印度很可能被迫接受后者。

1.webp (28).jpg

西方人清楚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在北印度洋。丘吉爾曾將印度比喻為“英王皇冠上的那顆真正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7】這是從地緣政治和資源政治角度看待印度的。占領印度,就占有亞洲陸地的財富和世界制海權的心臟。印度洋是地緣政治利益最密集的地方,是西方控制世界的關鍵海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印度未來面臨的安全壓力并不會小于今天的中國。印度現在跟美國打交道雖然有機會主義的成分,但其危險的處境它也是非常清楚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尼赫魯寫的《印度的發現》一書中體會出來。尼赫魯在當時是對英國地緣政治思想理解比較深入的政治家,他知道印度是生活在世界政治矛盾的火山口即世界海權的要害地區。所以,他判斷印度如果不能崛起為大國,就必然要被肢解性毀滅。鑒于此,尼赫魯始終不愿與中國發生沖突。對此他是有長遠考慮的。但是他在具體操作上耍小手段,在邊境上想賺便宜。毛澤東當然不干了,既然和平共處,雙方就應信守承諾,各司其職,不應越界。尼赫魯不聽中國警告,于是在邊境上受到毛澤東的痛擊。盡管印度被打敗了,但在處理后事上,中國還是很寬厚,很給印度面子的。但不管怎么說,尼赫魯明白印度的安全重心是在印度洋。印度駐華第一任大使潘尼迦與尼赫魯持相同的觀點,他在《印度與印度洋——略論海權對印度歷史的影響》中以斷言式的口吻告示后人: 

誰控制印度洋,誰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的來日的偉大,在于海洋”“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純粹大陸觀點的國防政策,那是瞎了眼。”【8】

 
印度長期以來的國家防務總是在北方和南方之間徘徊。中世紀的時候北方是印度防務的重心,到近代南方海區則是其安全防務的重心。自從印度擁有核武器后,印度北方安全基本不會出現大問題,中印兩個有核國家發生大戰的可能性基本消失。印度近幾年來的國防投資迅速向海上傾斜,這說明印度政治領袖們已充分認識到未來印度國防的主要矛盾在海上。他們同時也可能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對印度的未來安全有正面意義:如果中國真的垮下去,印度在印度洋面對的霸權壓力將不可承受;西方絕對不允許有像印度這樣一個有民族個性的核大國控制,甚至存在于印度洋。泰米爾猛虎組織能在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鬧到現在,可能就是某些大國為未來印度洋的地緣政治利益再分配埋下的伏筆。

(二)印度擴大在印度洋的作用有利于中國的發展

核試驗之后,印度一些政府官員在不同的場合通過攻擊中國為本國核試辯解,但迄今為止,印度卻沒有采取什么有實質性的挑釁中國的外交舉動,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一方面明修“中國威脅”的棧道,另一方面,其國防重心卻在往印度洋暗度陳倉。當核試驗產生的外交震蕩過后,印度就采取措施改善與中國的關系。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雙方簽署了《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在這份文件中,印度政府首次明確承認,“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承諾的意義在于,印度基本放棄了用分裂西藏的方式在印度北方建立中印緩沖區的安全戰略。2005年1月24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與印度外交秘書薩蘭舉行了中印首次戰略對話,雙方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廣泛共識。雙方通報了各自的外交政策,增進了相互理解。雙方還就中印關系交換了意見,一致同意共同努力,把雙邊關系提升到新的水平。印度外長納特瓦爾·辛格會見了武大偉及其主要隨行人員。辛格強調,印中兩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從戰略高度發展兩國關系。他對印中首次戰略對話成果表示滿意。武大偉代表中國政府對印度在印度洋海嘯中遭受重大損失表示誠摯的慰問。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參加了會談和會見。【9】

從中國方面看,印度在印度洋的發展有利于中國安全。印度越向印度洋發展,中國西南邊陲就越安全。同樣,印度影響力在印度洋的擴大,對美國世界霸權力量的牽制越大。印度洋是西方的能源心臟,在全球戰略中這里也是西方人優先考慮的目標。俄羅斯對印政策的主線是擴大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作用:它將大量軍事裝備,特別是海上作戰裝備賣給印度,支持他們發展海上力量。印度有人說發展海軍為了“遏制中國”,其實,這是瞞天過海的幌子:要遏制中國,就直接到北方邊界就行了,干嘛要從印度洋上遏制中國。如果印度能從印度洋上遏制中國,那就意味著它更可以遏制其他海洋大國,這當然要包括美國。如果從印度洋上發射遠程導彈是為了能覆蓋中國主要城市,那難道它這樣就不會覆蓋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主要城市嗎?歷史經驗表明,印度洋是印度未來安全所在,而21世紀初發生在印度洋北岸地區的由美國發動的幾場戰爭更進一步表明,在印度洋面上印度的真正對手已經主要是美國,而不主要是中國;對印度威脅最直接的就是美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所以印度實力在印度洋上的任何發展首先觸動的是美國利益而不是中國的利益。

值得說明的是,近年來,印度加強與越南關系,有艦只進入南中國海的舉動,被輿論認為印度有一個龐大的“印度洋控制戰略”,基于以往的經驗,“印度必須崇奉‘西攻北守南向印度洋’的軍事戰略,成為一個從蘇伊士運河到新加坡之間占支配地位的軍事大國”。【10】

只要去過印度的人都不會懷疑,即使它有這樣的想法,也無異于癡人說夢,因為在相當的時間內,印度根本不可能有相應的財力來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所謂“印度洋控制戰略”。近現代史上,只有英國和美國這種壟斷著世界資源的國家,才有能力實施這樣的海洋戰略。其次,如果印度真的實施了這樣的戰略,那印度首先威脅的更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南中國海的制海權目前是在美國人手中,也是美國人的關鍵利益所在。實現這些目標,印度則需要有當年日本發動對美“太平洋戰爭”的財力、能力和膽量,目前看這是不可想象的。盡管如此,印度急迫強化和擴大對印度洋制海范圍的需求和努力,確是真實與合乎邏輯的。

我們應當注意,制海權是英美國家戰略的命根子。蘇聯與美國矛盾的激化表面看是為中亞阿富汗,實則是為印度洋的制海權,因為在雅爾塔體系中,西方已向蘇聯讓與了廣大的陸上地緣政治空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國還沒有向太平洋發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來中美矛盾升級,也是由于中國在臺灣問題和資源進口及海外利益保護問題上對制海權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說印度想有將其制海權“擴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區擁有真正有實效的制海權,它所面臨的來自美國的壓力決不會低于中國在臺灣海峽和南海面臨的同種壓力,盡管這些海區對中印兩國都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擴展與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以及中國在西太平洋主權海域的制海權擴展,有正面互補和互動的意義。
 
注 釋:
【1】“拿破侖曾經鋒芒畢露地說過,在世界當前的情況下,任何國家要想采用自由貿易原則,必將一敗涂地。就法國商業政策來說,他在這句話里所表現的政治智慧,超過了他同時代一切經濟學家在他們著作中所表現的。這位偉大的天才,以前并沒有研究過這些學說,卻能明智地了解工業力量的性質與重要性,不能不叫人驚嘆不置。他沒有研究那些學說,這對于他,對于法國來說,真是一件好事。”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9頁。
【2】2003年12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電視現場直播的年度問答會,重申美國領導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沒有得到聯合國批準,是不合理的。他說:“我必須指出,在所有時代,大國、帝國總是因為一系列讓其處境復雜化的問題而受到損害——這是一種無懈可擊、不可一世、從不犯錯的感覺。這種感覺總是傷害那些自稱帝國的國家。我希望這種遭遇不會發生在我們的美國伙伴身上。” 《普京警告美國勿重蹈帝國衰亡覆轍》,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Topics/2003_12_18_7_33_50_5.html。
【3】《印度總理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節選),《英語沙龍》上半月2003年第8期,第19頁。
【4】《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0頁。
【5】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八卷,1949—1959),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頁。
【6】“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賈瓦拉哈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57頁。
【7】轉引自[印度]賈瓦拉哈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580頁。
【8】[印度]潘尼迦著,德隆等譯:《印度和印度洋——略論海權對印度歷史的影響》,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版,第81、89、96、87頁,
【9】《中印首次戰略對話達成廣泛共識》,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3141333.html。
【10】倪童軍:《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戰略”》,《世界政治與經濟》1989年第9期,第48頁。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最新修訂稿)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