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這是習近平在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到困難群眾唐榮斌家看望。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既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兩個“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統一的。在發展民生中贏得民心,貫穿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都是緊緊依靠人民不斷創造偉業。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然而,民心何以向背?民心所向絕不是無緣無故的。人民群眾最樸實、最講實際,總是從現實利益中醞釀出感情,從直接感悟中升華出理性認知。“民以食為天”,這個“食”在古代就是“吃”飽肚子,在當今也可以指代“民生”。“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
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民生問題關乎我們的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關乎我們政黨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人民群眾最關心民生問題,而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又是矛盾最為集中的突出問題。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民生有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還有相當數量的困難群眾,還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問題。尤其是當前國內外復雜的情況下,民生問題切不可松懈,切不可掉以輕心。要進一步鞏固和贏得民心,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突出的位置。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時刻把群眾的困難和訴求記在心里,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回首過去,我們黨在實踐中堅持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推動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升。而今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這極大地贏得了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支持,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環顧當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民生工作在不同階段著力點不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民生工作要緊緊圍繞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去開展。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架起了民生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突破了許多以前沒有突破的關口,解決了許多以前沒有解決的難題。民生工作是全面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大“民生”來說,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綠色、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就社會建設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突出表現為“七有”“三感”“六面”。所謂“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較之十八大提出的“五有”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更為全面。所謂“三感”,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越是在風云變幻、不可測因素增加的形勢下,越是需要安全感。如果說獲得感來自我國創造出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那么安全感來自于我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所謂“六面”,就是體現在全面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上。這包括: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十四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當前必須突出做好“六穩”“六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切實做好民生工作。新冠疫情之下民生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中央明確提出了“六穩”“六保”。“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2020年我們沒有提出明確的經濟增長指標,而是非同尋常地強調“六穩”“六保”,是民生為要的重要體現。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問題意識。民生建設與人民群眾直接相關,解決了問題才有“感覺”,無論是獲得感、幸福感還是安全感,離不開“感”字,看得見、摸得著就最有感覺。要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這就要回應民生關切,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這些年我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二孩政策落地,促進了人口均衡發展;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了公共服務均等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促進了教育改革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破除了“以藥養醫”的“老大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從人民群眾身邊小事做起。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人民群眾的小事,就是民生的大事。群眾的一件件“小事”,都是構成國家的重要大事。人民群眾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著力解決這些“小事”,才能真正貼近百姓的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必須做到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民生工作必須注重實效,以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惠來作為檢驗的標準。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民生工作特別是給困難群眾送溫暖工作,必須立足于實用,要雪中送炭,不能雨后送傘。少搞錦上添花,更切忌搞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形象工程。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保障民生盡力而為,能辦則辦,能早辦則早辦。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在推動發展中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運用新思維新方式、提供新產品新服務、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為人民追尋現實幸福、滿足多元需求拓寬實現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脫離財力作難以兌現的承諾,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
要從實際出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決不能開空頭支票。民生工作,必須堅持穩定性、長期性、連續性原則。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理論周刊”)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