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知智能化作戰指導時代要求
■李詩華 胡 磊 涂首龍
閱讀提示
智能化戰爭逐漸呈現出AI賦能、人機融合、云腦對抗、全域制勝等特征,表現為戰場態勢物聯感知、作戰籌劃人機交互、作戰任務自主規劃、作戰行動智算控制、作戰協同跨域聯動及作戰效果精準評估等,將在偵察預警、作戰籌劃、指揮控制、作戰評估及力量運用等方面對作戰指導原則產生深遠影響。
偵察預警:全域感知、邊緣響應、關聯研判
高效精確的偵察預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前提,基于戰場物聯網的全域多維立體態勢感知、基于“云響應”的“邊緣響應”情報處理、基于大數據的戰場態勢智慧研判等,是智能化作戰中實時精確掌控戰場態勢演進的重要手段。
智能物聯態勢感知。戰場智能物聯網是基于全時空覆蓋的多型傳感終端、無線傳輸網絡及數據采集存儲等構建信息物理系統,能夠橋接戰場物理空間和作戰人員認知環境,基本框架為物聯感知層、數據挖掘層、智能決策層、效能評估層等。戰場智能物聯網通過機器學習對戰場態勢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包括目標定位、關聯比對、趨勢預測、資源調度等,力求實現戰場態勢感知“多域互聯、立體覆蓋、精準感知”。
情報處理邊緣響應。傳統的偵察情報信息處理采取“云響應”方式,即在采集、傳輸及整編戰場態勢信息的基礎上,采用全集中的方式進行偵察情報信息處理,而后集中研判、籌劃、決策、反饋指令,該方式無法滿足情報處理的實時性要求。“邊緣響應”是在傳統“云響應”統一調控下,充分運用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將對數據進行智能處理能力拓展到作戰網絡邊緣即戰場前沿,在戰場前沿網絡進行快速、高效、可靠的計算和決策。
戰場態勢關聯研判。在實時共享戰場態勢基礎上,利用網格的資源共享、信息聯通、要素融合、虛擬協作、并行計算和智能輔助等功能,將與作戰相關的指揮控制、軍事技術、防護工程等專家虛擬“集中”起來,發揮群體認知優勢,實現對敵我雙方人員、裝備、物資、器材,打擊目標、戰場環境、行動狀態,以及社情輿情、經濟發展、政局走向和社會動態等,進行全局性、整體性關聯分析,“全息”構建戰場綜合態勢。
作戰籌劃:腦機融合、協同作業、智謀籌劃
作戰籌劃正由“信息系統輔助作業”向“AI賦能人機深度融合”演進,智能技術的升級迭代及軍事運用,為作戰指揮人員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撥開戰爭迷霧能力、智能輔助決策能力、發現即打擊能力、實時精準保障能力等將極大提升。
腦機融合輔助決策。腦機智能交互融合技術,重點解決腦機如何合理分工、機器快速準確理解人的作戰意圖、人為操控與機器行為有效匹配等難題,由人腦處理高層決策、總體規劃等藝術性強的工作,機器完成大量、精確、高速的數據信息記憶、計算、管理任務,發揮人腦與機器各自的優勢,實現指揮謀略藝術與智能支撐技術的融合。
數字助手協同作業。為應對海量作戰數據及復雜的戰場態勢,利用數字助手協同處理海量的多源情報信息,為指揮員制定決策提供支持。如2018年美空軍發布“數字企業多源開發助手”項目,重點關注“實施操作員驅動的要點探索與響應”及“交互式分析和情境融合”兩大領域,可直接回答問題或者通過智能交互,協助引導參謀分析挖掘情報信息。
博弈推演智謀籌劃。隨著戰場環境和作戰對手的日益復雜多變,智能技術將為交戰雙方決策博弈提供賦能,成為深入理解對手意圖、增強戰場態勢理解、加快決策速度和正確性的重要因素。如運用計算機仿真技術,推演預測未來戰場態勢發展,輔助指揮員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計劃協助生成替代方案,從大量不確定性中尋求可行解的優勢,提升應對戰爭復雜性、動態性及不確定性的能力。
指揮控制:把握樞紐、臨機調控、智算糾偏
發揮新質智能化指揮控制手段賦能作用,因情施變、因勢利導、因情調控,對參戰力量靈活高效組織、協調、掌握和制約,旨在保證指揮高效、協同順暢、行動有序,確保指揮員決心意圖得以貫徹和實現。
著眼全局把握樞紐。隨著OODA循環周期的不斷壓縮,智能化戰爭形態下作戰行動戰略性、整體性更強,體系對抗更為激烈,實施指揮控制更需著眼全局、抓住樞紐、把控關節,通過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斗,集中力量于關鍵局部,主導與推動戰局發展。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對作戰全局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上。
基于態勢臨機調控。按照“同步感知-迅疾響應-靈活處置”的基本邏輯,基于統一時空基準依托多維網絡化偵察監視系統,實時同步感知戰場態勢變化,綜合運用輔助分析工具比對分析當前態勢與預期目標的差異及其影響,一旦態勢偏差超出設定閾值,迅即臨機調控部隊行動,力求先敵而動。
精準糾偏智算控制。按照“精查作戰數據-精算敵我優劣-精判作戰重心-精評方案計劃-精調作戰行動”的基本邏輯,充分發揮信息主導作用,精確掌控態勢、評估偏差、下達指令及調控部隊行動,通過對兵力、火力、信息和資源的精算控制及調控作戰進程偏差,實現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由傳統的粗放式、概略型控制向集約式、精準化控制轉變。
作戰評估:算法賦能、實時反饋、支撐決策
作戰效果評估歷來是軍事行動中的重點和難點,精準及時的作戰效果評估反饋對于有效推動作戰進程意義重大,是指揮員決策后續作戰計劃、有效控制作戰行動、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資源、及時實施防御止損的重要支撐。
算法賦能精準評估。人工智能系統融合各種先進評估算法,全面調用雷達、衛星、無人機、武器視頻等圖像信號和地面人員情報搜集信息進行綜合深度處理分析,成為快速、精準、高效評估的重要突破口,真正實現作戰評估領域渴求的“誰打誰評”和“打完即評”;評估系統自身也可通過對歷次閉環的行為和結果進行回溯學習,不斷填補自身評估盲區,使得評估的時效性和精確性日臻完善。
優化體系實時反饋。充分利用作戰評估系統,組建專業評估力量、優化完善評估計劃、制定評估標準體系和評估實施細則,綜合運用多種評估工具和評估手段,重點優化評估指標、評估模型、數據處理等工具,發揮其流程管理、軟件服務、情報信息保障、智能分析判斷等支撐保障作用,形成戰略戰役戰術評估相互嵌套、人工分析與機器輔助判斷相互補充、定性與定量相互結合的評估模式,提高評估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緊貼需求支撐決策。按照“緊貼作戰籌劃進程、緊貼指揮控制活動、緊貼部隊作戰行動、緊貼作戰保障實際”的要求,堅持以指揮員為中心,與指揮員決策及作戰籌劃同步,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快速、精準、不間斷地實施作戰評估。重點聚焦指揮控制、作戰行動和目標毀傷效果等指標的評價和估量,為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調整作戰計劃、調控行動偏差提供支撐。
力量運用:分散部署、智聯協同、跨域聚能
智能化作戰戰場情況復雜、敵我態勢瞬息萬變、作戰行動轉換迅速,參戰力量的組織形態應根據作戰任務需要動態柔性組合,形成具有“模塊化編組、分布式部署、機動式打擊”特征的新質力量體系,根據戰場需要隨機組合構設不同的功能實體,增強作戰靈活性和適應性。
分散部署虛擬集中。智能化戰爭形態下,借助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流轉,根據作戰實際需要將分散部署的各作戰力量效能實時聚集,通過作戰體系自檢測、自協同和自修復,實時動態柔性重組分散配置在廣闊多維戰場空間的各作戰要素、武器平臺及作戰保障,通過節點狀部署、網絡化機動、虛擬式集中,實現“作戰編組依托網絡節點靈活部署、作戰力量根據戰場態勢快速重組、作戰效能跨域融合虛擬集中”。
人機智聯協同作戰。人機智聯協同作戰具有指揮控制去中心化、作戰過程去分工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及前沿后方模糊化等特點。人機智聯協同攻擊模式,可有效克服當前操控員在無人作戰裝備系統回路中,遠程操控數據交互所產生的時延、對不確定性環境容易決策失誤、數據鏈路易受干擾、操控員固有生理因素等限制,充分滿足智能化戰爭形態下高動態、不確定、強對抗與實時性要求高等作戰需求。
跨域聚能奪控優勢。跨域聚能是指聚合己方多個域的作戰效能,在特定的時間地域對敵實施非對稱打擊,實現對敵特定作戰域的壓制優勢。智能化戰爭形態下,跨域聯合的層級更低、領域更廣、融合更深、精度更細,跨域聚能需依托國家戰爭潛力優勢,建立以精兵利器為主體、多種作戰力量相結合、以智能指揮信息系統為紐帶的力量體系,在特定作戰域形成對敵非對稱的局部優勢。
來源:解放軍報(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