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石磊 胡海寧:“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至上”新時代發展的必然
點擊:  作者:石磊 胡海寧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2-10-04 11:36:06

 

1.jpg

人民至上:作為國家政治主體的新理念

 

【摘要】堅持“人民至上”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的重要標志,凸顯作為國家政治主體的新理念,更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立場。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發展“人民至上”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發展創新了“人民至上”理念,使之成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最大底氣。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應始終彰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堅守人民至上理念,不斷強固人民的政治主體地位。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p.544)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至上”的科學闡述同樣如此。“人民至上”作為國家政治主體的新理念,有其產生的理論淵源、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民永遠決定著歷史的發展方向,永遠是歷史的主人,世界上任何國家想要真正進步和發展,都必須依靠廣大人民。堅持“人民至上”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的重要標志,凸顯作為國家政治主體的新理念,更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立場。目前學界相關研究從理論價值、黨的建設、制度自信等角度探索了“人民至上”的基本內涵,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本文通過系統性研究整體透視黨的領導人關于“人民至上”理念的闡發,以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時期堅持人民至上的鮮活案例提升具象性,并結合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闡釋我們黨對人民至上這一政治主體新理念的堅守與發展。

 

一、“人民至上”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的重要標志

 

(一)舊社會的政治主體是少數統治階級

 

從政治倫理來看,在奴隸制社會,奴隸制帝國的專制和政權極力扶植和發展尊崇奴隸制等級觀念的“禮教”,打擊和排斥任何主張社會平等、人性自由的新的思想和世界觀。“禮教”把蓄奴習俗融入“名分”“綱紀”等思想觀念,宗法制度則把奴役人們的“貴賤”觀念寫進各種家法和族規,使主貴而奴婢為賤的等級制度成為思想中的天經地義。在奴隸主政治主體地位和思想桎梏雙重作用下,奴隸主們成功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并持續在社會上尊崇奴隸主至上的理念。我國古代在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主要就實行奴隸制,到了秦朝主要就是皇權制度,也就是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至上和皇權專制制度,主要以君權神授為理論基礎,再用嚴格的階級制度規范民眾行為。皇權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就算改朝換代也就是換一個人當皇帝而已,本質就是君主專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就是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的中心,地位在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不受約束的權力。

 

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通過購買勞動力進行剝削。在這種制度下,以各種形態出現的資本是主要生產資料。資本可以表現為用于購買勞動力和生產材料的貨幣和信貸;也可以表現為有形的機器(狹義上的資本);或表現為成品、半成品的存貨;等等。無論采取什么形式,資本總是資產階級掌控、私人擁有的。由此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可做如下概括:生產以銷售為目的,出現買賣勞動力的市場,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資本家占有資本,支配著生產過程和金融決策,經濟行為以尋求利潤為目標;資本之間存在競爭,實質上則趨于壟斷。概言之,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是“資產階級至上”,資產階級通過掌握經濟權力而成為政治主體。

 

(二)資本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體”的強固

 

現代化始于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和發展的同時,也使自身深陷現代性問題,并通過全球化機制將危機散布到全球各地。西方資本主義通過原始資本積累不斷發展民族工業,促進世界市場形成。工業化進程、資本的全球流動打破了各國之間的封閉狀態,促進了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用“自由”“民主”將人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使人的理性得以充分彰顯。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擴張和發展,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卻逐步走向人類思想啟蒙的對立面,產生了“現代性的雙重現象”。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社會而言,現代化為人類社會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現代化日益暴露出其“主體價值迷失”“資本邏輯宰制”等社會病癥。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意欲以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卻因對大自然毫無節制的開發和利用而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本以改善人們生活為先導,卻因貨幣資本對人的控制而促成“貨幣拜物教”,資本邏輯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可量化的商品關系;政治理性意欲強化人的主體性,但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假性卻使西方政治深陷集權主義深淵。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開啟了“資本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時代,資本邏輯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體系的建制基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成為可量化的利益關系并服務于“資本為中心”的邏輯法則,工具理性逐漸占據價值理性的場域,現實社會中的人被異化,通過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形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尤其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從數量上看,資本主義現代化經歷幾百年發展,實現的是少數人和少數國家的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及其人民難以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資本主義現代化奉行“強國必霸”的基本邏輯,少數先發列強遵循利己主義,時刻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利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打壓霸凌其他國家,維持發達國家剝削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霸權體系。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實邏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及其人民難以突破先發國家設置的重重壁壘。

 

第二,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貧富分化和差距不斷拉大。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經濟增長逐漸從生產擴張向金融擴張轉變。少數金融精英攫取了多數社會財富,社會分配呈現“二八定律”。進入21世紀,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但新一輪科技變革的“紅利”制造了少數“風口上”的超級富豪。2019年底以來暴發的全球疫情,以一種戲劇性姿態將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貧富分化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向世人展現出來。

 

第三,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全球市場的獲益者和主體主要是具有壟斷性質的跨國企業。伴隨生產國際化的發展,跨國企業在全球生產中占據優勢地位,實現了對國際生產、貿易、技術、輿論與經濟規則等多方面的壟斷。巨型跨國企業還能夠利用壟斷地位操縱國際政治經濟,控制世界經濟的主要部門。

 

(三)社會主義社會以人民為主體

 

西方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步入現代文明的第一個制度形態,具有先發優勢,但是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發展程度等各不相同,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實現方式以及程度水平也不相同,所以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并非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的唯一道路。新中國成立尤其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來,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政治主體、主人翁,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本質是社會主義的,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治組織都不同,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踐了以人民為政治主體的新理念,并且將這一理念深深烙在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新中國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一切政府機關和各個部門都冠以“人民”一詞,證明了人民成為現代中國的新的政治主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相結合,既推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又突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邏輯的瓶頸,開創了一條極具中國智慧的現代化發展新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明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創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強化了人民才是真正的發展主體,保障了以人民為政治主體的理念。因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在根本上實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主體異化的超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資本為中心”的邏輯法則,摒棄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致力于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總體性超越,為人類走向更高形態的新文明提供中國方案。

 

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古代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標志就是“人民至上”,就是人民始終具有國家的政治主體地位。這是因為,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黨和黨員本身就沒有任何私利,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我們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廣大勞動者既是主人翁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主體,更需要在生產和社會發展中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要實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是定語,更是主語,應始終堅持“多數人的現代化”“多中心的現代化”,推動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及其廣大人民共同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發展“人民至上”理念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塑造了以人民為主體的政治理念,背后是以人民服務為核心的認識體系,由此形成了“人民至上”理念。在筆者看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囊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徹底轉變了有關政治主體的認識。

 

第一,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高度概括。在毛澤東看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言論行動的“出發點”,是應達到的道德境界,是人生理想、信念之追求,是人生價值、意義之寄托。第二,以集體主義為基石的三大原則,可歸納為忠誠于共產主義事業、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和革命人道主義。三條原則相互統一,完整地體現共產主義道德——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斗爭、沒有任何私利——并貫穿發展始終;同時,三條原則又不能相互代替,分別調節不同領域、范圍之間的利益關系,其中核心就在于保障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為之奮斗。第三,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指針的道德規范與教育,塑造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基礎。毛澤東把樹立遠大理想、為共產主義奮斗作為道德教育與修養的基礎,提出道德教育方針是“用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人民”,[2](p.895)并稱其為整個社會重要的共同事業。毛澤東提出并分析了若干原則與方法,主要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樹立榜樣的方法、堅持民主的原則和方法、因人制宜的方法等,從各個層次與角度出發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養。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共產黨員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3](p.660)第四,以無產階級人生觀為評判標準。在批判剝削階級人生觀的基礎上,毛澤東深刻闡述了無產階級人生觀即革命的人生觀,包括“生為人民而生,死為人民而死”的生死觀、辯證的苦樂觀、正確的義利觀、科學的善惡觀、無產階級的幸福觀,等等。

 

(二)“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系統歸納和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經驗教訓,立足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實際和人民群眾對改革的積極參與,不斷豐富發展“人民至上”新理念。

 

第一,“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鄧小平“人民至上”理念的邏輯起點。作為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精華,鄧小平理論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第二,堅持“實現人民利益”的奮斗目標。“消滅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價值指向與根本目標。針對過去的一些問題,鄧小平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生產力”,[4](p.255)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外部表征。黨的十三大后,在“三步走”發展戰略引領下,帶領人民“奔小康”成為我們黨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時代課題。第三,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標準。面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擺在評價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戰略地位,凸顯了新時期“人民至上”的根本特質。第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礎。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首先要確保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鄧小平高度重視人民的首創精神,尊重群眾在改革實踐中的現實選擇,多次強調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重要性,鼓勵發揮人民群眾的能動性,為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夯實群眾基礎。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進入21世紀,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一,“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擺在黨的建設的戰略地位,科學回答了新時期怎樣建設黨的關鍵問題,進一步明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第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成為新時期執政黨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三個代表”的提出回答了黨在新時期執政工作的基本要求,鞏固加強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第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不論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終都要落腳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始終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四)“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迎來高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民至上”理念貫穿始終。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緊密聯系人民群眾。胡錦濤認為,我們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5](p.475)才能得到中國人民廣泛擁護。第二,堅持“執政為民”的政黨性質。“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政治主張,特別在推進改革開放的新歷史時期,黨始終貫徹“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行動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匯聚了強大的人民合力。第三,堅持“著力維護人民權益”的實踐要求。我們黨在發展中著力保障人民群眾各項權益,正確處理人民生活與改革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決維護群眾共同利益,確保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這也就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沒有任何私利,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廣大人民的。

 

三、新時代“人民至上”理念的進一步發展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6](p.14)“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1](p.29)任何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具體的歷史背景,有其所依賴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歷史探索和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進一步發展創新了“人民至上”理念。

 

(一)新時代更應強調“人民至上”和“人民主體”

 

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并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新時代的必然。

 

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民族永久的印記,是深深影響這個國家和民族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的遺傳細胞和基因序列。習近平指出:“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7]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8]因此,習近平認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應是“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9]習近平多次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具體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譬如,他曾以鄭燮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勉勵縣級黨委干部傾聽民聲、關注民意;他從“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典故出發,說明緊密聯系人民群眾對于一個政黨的重要性;他還以“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為切入點,強調“人民至上”就是要把“利民”“惠民”“便民”做到實處,人民群眾的事情不論再小,黨員干部都要嚴肅對待,認真處理。正是因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透徹的認識,習近平才能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系統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與理政思維。

 

另一方面,現實中出現了一些違背“人民至上”理念的現象,值得警惕。一是少數共產黨人蛻化變質,“七個有之”導致脫離群眾,使我們黨有蛻變和失去群眾的風險。少數黨員干部違背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基本原則,脫離了人民群眾,擾紊了黨內政治生態,使部分群眾對于黨員干部缺乏信任。二是腐敗問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難以用來為人民謀幸福。一些干部將“利己主義”奉為圭臬,用人民賦予的公權為自身謀私利,無視黨紀國法,踐踏政治紀律,嚴重破壞了黨風廉政建設。三是“利益集團”問題。特殊群體利益與人民主體和“人民至上”理念相違背。習近平多次引用黨的章程加以說明,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倘若有“私利”,就可能會出現各種政治利益集團。習近平要求黨內關系必須講政治、講原則,要堅決打擊各種利益集團。四是社會上出現不少忽視甚至違背弱勢群體和普通百姓的行為,比如地方黑惡勢力為非作歹、婦女兒童權益得不到保障、國有企業的集體利益被私人攫取,等等。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黨的建設面臨更多新任務,“四大考驗”“四大危險”會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一段時期以來,在一些地方、部門出現了治黨管黨“寬松軟”的問題,一些黨組織紀律松弛、軟弱渙散,一些黨員干部難受監督,隊伍管理缺位;部分黨員領導干部思想滑坡、信念動搖、道德失范、作風不正、貪污腐敗等問題嚴重,甚至違紀違法牟取私利,廣大人民深惡痛絕。若不改變此狀況,必然會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們黨在自我革命的過程中解決了一些問題,在自我凈化過程中重塑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優勢,用實際行動回應了“窯洞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深懷“憂患意識”帶領全黨開啟新“趕考”路,以頑強的意志力、堅決的執行力推動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實現了由“寬松軟”向“嚴緊硬”的歷史轉變,使黨在新時代的鍛造中煥發勃勃生機。“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總結,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展現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超高能力。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賦予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理念新的時代內涵,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理論、主體、實踐等多維視角在整體上廓清“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內涵,對于把握我們黨在新時代堅持與發展“人民至上”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智慧結晶共同構筑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內涵。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從來不缺乏“民本”觀念,不論是孟子“民貴君輕”的君民關系,抑或唐太宗繼承孔荀思想的“君舟民水”論,都強調了“民”對于國家執政的重要性。近代中國百年的歷史實踐不斷凝練東西方人類文化精髓,最終形成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了對傳統“民本”觀念的升華。第二,“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內涵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是國家的政治主體,因而也是發展主體。習近平強調:“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10]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論述是對我國所處歷史情景與現實基礎作出的理論回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第三,為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內涵。《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必須“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p.66)“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于走好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傾聽民生、尊重民意,把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做得更好。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判斷,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黨在新時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起點和歸宿,積極開展脫貧攻堅、美麗中國、掃黑除惡、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相關工作,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充分彰顯了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

 

(三)新時代共產黨人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人民至上”的理論創新,也代表了黨執政為民的實踐取向,尤其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黨不斷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具體表現于近年來各個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將最廣大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農村貧苦人口也不例外。黨和國家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理念,帶領人民向貧困宣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之路,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解決人民反應強烈的現實問題,掃黑除惡正回應了人民群眾的關切,讓老百姓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到公平正義感,不斷夯實黨的政治基礎與群眾基礎。三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底至今,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經歷著一場世界性公共衛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構成巨大威脅,還使世界經濟政治以及人類倫理道德面臨危機。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把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僅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我國之所以能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關鍵就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可以說,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取得一切勝利的關鍵。四是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反腐敗既要堅定不移地“打虎”“獵狐”,也要“拍蠅”,整治人民群眾身邊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有效解決各種侵害群眾利益的事情,讓老百姓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切實感受到“群眾的事無小事”,用紓解民憂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實現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必然要堅守以人民為主體、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終彰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未來更需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進一步強固人民至上理念。

 

第一,用以人為本的哲學關懷營造正確的社會導向。我們不能戴著悲觀主義的有色眼鏡看待現階段存在的諸多問題,還應看到積極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客觀的觀察與判斷。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人民至上理念始于對人的社會本質的科學認識:人是第一寶貴的,要尊重人的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一是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廣大勞動者的政治主體地位,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引導人民群眾發揮自身優勢,勇于創新,勇挑重擔。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這一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汲取人民智慧,不斷提高人民主體地位。二是促進社會主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引導社會主體實現價值目標的均衡,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

 

第二,在實踐發展中繼續深化“人民至上”理念。這一理念不是封閉的,是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與時俱進是其寶貴的理論品質。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至上”的信念始終沒有改變。在革命、建設時期,毛澤東始終高度關注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繼承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人民觀,將人民作為歷史主體,提出黨員干部要“為人民服務”,著力破除千百年來“官本位”的封建階級關系,使中國勞動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關于“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將人民利益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在社會物質水平飛速發展的特殊時期逐漸形成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執政理念。進入新時代,黨的“人民至上”理念得到了全方位發展。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賦予了“人民至上”新的時代內涵,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群眾力量團結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上來,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充分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至上”理念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中不斷與時俱進,最終鍛造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因此,要堅持開拓創新的優良品質,繼續使“人民至上”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歷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人民力量。

 

第三,利用網絡優勢實現多途徑宣傳。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與交往方式,人們之間信息的流動與交換更是輕而易舉,如何利用網絡把“人民至上”理念帶入主流價值導向實踐,潛移默化產生積極影響,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重要課題。弘揚“人民至上”理念需要良好的社會風氣,必須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培育良好的道德風氣。具體方法如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綠色的能動的網絡管理制度與條例,鼓勵積極利用網絡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等的宣傳;二是要在全社會積極培育與踐行主流價值觀。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的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的方法對當下依然適用,特別是廣泛科學運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使社會個體充分接受老一輩革命家的個人魅力與品質,由內而外地產生敬仰崇拜之情,繼而加強學習,不斷完善自身。還可以組織以社會主義政治主體為主題的網絡教育活動,加強單位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社交平臺建設,同時輔以開設名師講座、思想學習交流會等形式,進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和導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思想年編: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4-02.

[8]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9]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10]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

[1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原刊于《毛鄧理論研究》2022年第6期,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