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意義,必須要深入理解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正確認識唯物史觀的理論形態和它的應用范式。在此基礎上才能科學地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本質。
一、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深化歷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就夢想著在中國大地上實現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現代化。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直至黨的二十大,中國式現代化終于以其全新的表述被寫進了我們黨的決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從腐朽沒落的清王朝閉關鎖國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訓中覺醒,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道路,試圖以此為中華民族贏得中國式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同志的率領下以蘇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為榜樣,以超過英國和美國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目標,提出了以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實現中國現代化道路。在經歷了失敗的挫折和總結了成功的經驗以后,我們黨提出了到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又以更加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實際經驗,重新提出了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改革開放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20世紀90年代,經過蘇聯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在西強東弱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實現發展和超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事實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不僅不能離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而且是完全建立在這個基本制度基礎上的。從這個基本的歷史經驗出發,我們堅持不斷地變革我們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向全世界宣示了落后國家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道路。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1]黨的二十大從五個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具體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五個方面特征,鮮明地表征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牢固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是當前中國的國情,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及意識形態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擺脫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犧牲自然生態為基礎的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以人類擺脫了任何人剝削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為基礎的發展。因此,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們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特色。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將唯物史觀描述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2]
馬克思的《資本論》正是以這樣的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得出科學社會主義的結論。我們必須要正視的是馬克思《資本論》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是以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原型而展開分析的,按照通常的道理,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科學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應該首先在英法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得以貫徹。然而,西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卻出現了曲折,以至于整個20世紀也沒有在歐美發達國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相反,隨著《資本論》在俄國和東方落后國家的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卻在東方落后國家得到了傳播和發展,在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目前的世界形勢來看,21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以東方資本主義尚未充分發展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為典型特征。
在馬克思看來,在西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即將走向共產主義之際,俄國尚處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俄國農村公社,有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徑直走向共產主義。這本來是在大的唯物史觀正確的前提下,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一個具體的國家和一個具體民族所得出的具體結論。然而,1872年《資本論》在俄國彼得格勒出版卻遇到了空前的認識上的偏誤。當時俄國一批有影響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都將馬克思的《資本論》誤解為主張俄國走原始積累道路而反對俄國走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道路的理論。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才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中闡述了其東方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關于馬克思這兩份文獻的理論闡述我已經在《論〈資本論〉的俄國化和中國化》一文中進行了較詳細的解讀,在此不再贅述。①根據馬克思以上思想可以得出的正確推論是:由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東方國家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才與人類歷史初期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有了本質區別。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和1840年以來的中國,正是由于它們與資本主義同時代的,不是孤立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之外的,所以它們就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歐國家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換言之,東方社會的變革,一方面,它們不是單純地由于內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所導致的結果,而是由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矛盾激化所導致的結果;另一方面,東方社會也完全可以直接繼承歐美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成就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因此,東方社會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具有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以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是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將這種偉大實踐進行到底并且將這條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的卻只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與發展正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形態反映。
因此,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要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深化認識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為基礎,要讓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深入人心,以便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物質的和精神的動力。
馬克思唯物史觀深化視域下認識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意義在于:
一方面,馬克思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的精髓在于“跨越”,在于反對不發達國家對歐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教條主義理解,走爬行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因此,俄國和中國走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道路,并不是說俄國和中國不能有任何的資本主義發展。以俄國十月革命以前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本主義發展,而否定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是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革命,這種理論是不能成立的。
另一方面,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意味著跨越資本主義全部發展階段,或者跨越資本主義的若干主要發展階段。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前資本主義國家和經歷了資本主義一定程度發展的東方社會落后國家,由于它和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所以它可以繼承西歐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時代成就,走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不同的東西就在于科學社會主義一定是要建立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基礎上的??缭娇ǚ蚨{谷建設社會主義,關鍵在于我們要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在以對抗的形式上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吸收和借鑒其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的時代成就。
就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言,該時期以中國作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基礎上,在列寧斯大林領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成就以及改革失敗教訓總結的基礎上,在經過毛澤東、鄧小平等實踐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條件下,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所進行的探索,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典范的東方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實踐,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具體運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和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重超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跨越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時借鑒吸收同時代人類文明的成果,走出了一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發展之路。[3]而當東方社會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居于主導地位時,也必將重新引導生產方式的世界范圍內的變革和引導世界秩序的重新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的邏輯中,向共產主義逐漸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也是為那些想要謀求發展的國家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為第三世界樹立了新的范本,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其必將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注釋:
①詳見丁堡駿:《論〈資本論〉的俄國化和中國化》,《當代經濟研究》2018年第4、5、6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3-12-27(0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丁堡駿.中國道路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J]. 長春:當代經濟研究,2022(1):22 -24.
(作者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來源:昆侖策網【授權】,原刊于《當代經濟研究》2023年第1期)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