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屈炳祥:再談“按生產要素分配”
點擊:2159  作者:屈炳祥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4-04-03 09:02:50

 

1.jpg

【摘要】“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一種以“要素價值論”或“廣義價值論”為基礎的資產階級庸俗理論。在理論上,它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及以此為基礎的的“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理論的否定;在實踐上,它是替私有制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剝削行為辯護,為其無底線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因此,必須對此持徹底批判與否定的態度。否則,如果放任自流,任其泛濫,最后必然導致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兩個“毫不動搖”與兩個“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的覆滅,重蹈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覆轍。歷史的經驗必須記取,切不可掉以輕心。

 

“按生產要素分配”(以下簡稱“按要素分配”)始終是我國學術界、尤其是經濟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前不久,趁著大家討論的熱潮,筆者也發了一篇題為《“共同富裕”與非公經濟及“按要素分配”》的拙作。文中對所謂“按要素分配”問題談了一些個人看法。近來,筆者又拜讀了一些朋友對這一問題的新見解,于是覺得還有再談一談對這一問題認識的必要。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些想法,現公之于眾。不妥之處,敬請學界朋友批評指正。


一、“按要素分配”之說是一個與馬克思主義相悖的錯誤理論

 

嚴格說來,所謂“按要素分配”這個命題是錯誤的,它既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也是不符合歷史的基本事實,因而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馬克思在他的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中第3卷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收入的分配問題時,曾經對“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和勞動—工資“三位一體”的公式進行過分析與批判。他指出:如果我們現在更仔細地考察一下這個經濟上的三位一體,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它們互相之間的關系,就象公證人的手續費、甜菜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一樣。”[1]920 還指出:“這不僅是不能通約的量之間的關系,而且是完全不同的、彼此毫無關系的、不能互相比較的物之間的關系”。[1]931 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恩格斯在他還沒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就曾作出過批評,他指出:“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在某種產品中土地、資本和勞動各占多少分量。這三個量是不可通約的。土地出產原材料,但這里并非沒有資本和勞動;資本以土地和勞動為前提,而勞動至少以土地,在大多數場合還以資本為前提。這三者的作用截然不同,無法用任何第四種共同的尺度來衡量。因此,如果在當前的條件下,將收入在這三種要素之間進行分配,那就沒有它們固有的尺度,而只有由一個完全異己的、對它們來說是偶然的尺度即競爭或者強者狡詐的權利來解決。”[2]71

 

這樣的問題,姑且不用說馬克思恩格斯這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革命家,即使是那些稍有科學素養的資產階級學者也會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遠的且不說,就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先生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薩繆爾森先生在他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對這一問題就有著這么一番清晰的闡釋。他指出:“正是由于土地、勞動和資本品在生產中是相互依賴的,才使得收入的分配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設想你負責分配一個國家的所有產出,如果我們能夠判定‘土地’能夠獨立生產這么多,‘勞動’能夠獨立生產那么多,而‘機器’又單獨生產了其余部分,那么分配就會非常容易。……但是,請將上面那段話再讀一遍,并標出‘它自己生產’、‘獨立生產’等關鍵詞。這些詞指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即各種要素的生產率可以相互獨立,而這在現實中卻是根本不存在的。煎蛋卷,是有廚師的勞動、雞蛋、牛油和大地的天然氣等要素投入共同作用而成的,你怎么可能將其中的每種投入單獨的貢獻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呢?你怎么可能將其中的每種投入單獨的貢獻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呢?”[3]201

 

可見,所謂“按要素分配”之說,不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認為是錯誤的,不能成立。

 

二、就“按要素分配”之說與經濟學家們對話

 

面對此,有些經濟學家自覺理虛,便偃旗息鼓,不再吱聲了;而還有另一些經濟學家則不然,他們別出心裁,玩著花樣繼續兜售與叫賣,如筆者最近看到有幾位經濟學家對“按要素分配”又作了新的探討與闡釋。他們在新近公開發表的《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關系的進一步探討》(以下簡稱《探討》)中說:“按要素分配,就是這樣一種分配機制(應該是分配方式,以下同。筆者注):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價格在市場交易中獲得收入(敬請注意這一句話。筆者注),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潤,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勞動力所有者獲得工資。”① 在這里,他們既不把“按要素分配”當作一種分配方式或分配制度,而把它當作一種“分配機制”:也不把“按要素分配”理解為按要素“貢獻”分配,而是理解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價格在市場交易中獲得收入”。讀罷此文,筆者深感新鮮,很“創新”、有“見地”!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這《探討》一文到底新鮮在哪里?讀罷全文,筆者深感此文并不“新鮮”,既沒有什么“創新”,也沒有給人什么新“見地”,只不過變換了一個新花樣而已,最終還是落到了“貢獻”二字上。作者說:“從市場現象的表面看,這種機制是以要素貢獻(請注意“貢獻”這二字。筆者注)為標準的,等量投入(貢獻)獲得等量報酬。”作者這番話的意思就是告訴人們,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是由各生產要素的“貢獻”決定的,而各生產要素的“貢獻”又是由他們對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即價格的多少決定的。這樣,在價格同一的基礎上,各種生產要素即可實現“等量投入獲得等量報酬”。作者的“創新”之處,在于拐了幾道彎把它們統一到了“價格”上,從而避開了被學術界普遍詬病的那個非一致性或非可通約性的難題。

 

但是,盡管如此,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對生產要素投入價格的多少就成了它們對可分配收入的“貢獻”嗎?真是一種奇葩的“創新”!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只要把各種生產要素買回來,不經過生產過程,不需要各生產要素發生作用或作出貢獻,即可以創造出可分配的收入。奇葩!這不是又回到了數100年前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流通創造價值”、“流通創造利潤”的歪理邪說上了嗎?這是怎樣的一種理論,怎樣的邏輯!

 

要知道那些可供分配的收入是怎么來的,就必須深入研究生產過程而非所謂的“市場交易”,揭示各生產要素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即所作出的貢獻。否則,就永遠不會知道這些可供分配的收入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告訴我們,考察生產過程會使我們明白,資本,為了寫作的方便,這里只涉及它的不變即表現為生產資料的部分。生產資料只為物質產品的生產提供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改變現有的物質形態與屬性,使之變成一種適合人類需要的新產品。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只為產品的生產提供一種活動場所與空間載體,使生產活動有一個用武之地,它并不構成產品的任何物質要素。如果從價值形成的角度考察,那么首先,資本或生產資料因借助活勞動的作用,其價值原原本本地、一個不多也一個不少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其中,生產資料不過在使其舊價值轉移的過程中充當和實際起到壓榨器與吸收器的作用。如此而已!而土地,因為它本身不是商品,沒有價值,因而也不存在價值轉移、更不存在價值創造的問題。它只是為價值的創造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外在條件。

 

然而,勞動則完全不同。勞動是勞動力在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積極表現,它利用自身的機械力與智力,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造,生產一種新產品,以滿足人的需要。不僅如此,它還在這同一過程中既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C)轉移到新產品中,而且還加進一個超出自身價值(V)的新價值(M)。這樣,由于勞動力的作用,使生產全部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可供分配的收入(C+V+M)。我們平常所講的所謂收入分配就是對(C+V+M)的分配,其中重點是對(V+M)的分配。

上述可見,各生產要素在提供可分配收入的問題上,除了勞動之外,其它二者,即資本與土地都沒有提供任何一個新的價值原子,它們只是為新價值(V+M)的創造提供了一種物質載體與物質基質,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貢獻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它們是非通約、非統一的,仍然使所謂“按要素分配”陷入無解。

 

此外,“探討”一文的作者還說“按要素分配”“這種分配機制適用于不同的所有制,即既適用于私有制經濟,也適用于公有制經濟;在不同的所有制經濟中,要素報酬總是由要素的所有者獲得。”作者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的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一異化現象背后的實質內容,……明確區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但他并不否定這些現象與形式的客觀實在性,以及它們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所有制采取了國有資本形式,勞動者通過勞動力市場與國家所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公有資本表現為勞動者個人意志服從整體意志的特殊形式。一方面,勞動者個人通過貨幣工資獲取勞動報酬;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國有資本的利潤與利息,以及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集中公共基金。雖然本質與內容(分配制度)已經根本改變,但呈現在市場經濟表面的分配形式(分配機制)卻仍然具有共通性。”好家伙!真是又一大“創見”。

 

誠然,馬克思的確“并不否定這些現象與形式(即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的客觀實在性”,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所共知的社會基本現象。但是馬克思并不認為“它們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正是這些現象與形式的存在,否定與抹殺了資本家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掩蓋與歪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實本質,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因為在資本—利潤(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完全被神秘化了,社會的生產關系徹底被物化了”,“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1]938 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工人階級被蒙騙了幾個世紀,不明白自己長期受苦受累,世代貧困的根源在哪里?如果資本家階級的利潤(或利息)、地主的地租和工人的工資不以”資本—利潤(或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種形式表現出來,而是像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剝削階級那樣,以直接的強制勞動與地租的形式表現出來,工人階級不是很容易就能認清資本家階級及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了嗎?進而,不也就很容易明白自己長期受苦受累,世代貧困的根源了嗎?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利潤(或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的考察與研究,才發現資本家及整個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得到利潤(或利息),地主之所以能得到地租,完全是因為他們是資本的所有者、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完全是憑借對這些生產資料所有權壟斷的結果。所以,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這就是馬克思指出那樣:“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4]33-34 還指出:“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互相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1]998 “分配關系本質上和生產關系是同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1]993

 

上述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根本就沒有所謂“按要素分配”這樣的事,所能存在的只有“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簡稱“按要素所有權分配”),其利潤(或利息)、地租和工資都是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諸要素所有權的經濟實現。所謂資本—利潤(或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的公式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及其御用文人為欺騙工人階級以及全社會勞動者而杜撰出來的一種騙術。馬克思指出:“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就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公式。”[1]919 “庸俗經濟學所做的事情,實際上不過是對于局限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中的生產當事人的觀念,教條式地加以解釋、系統化和辯護。”[1]923 事實就是這樣的千真萬確。

 

同理,在我們社會主義條件下也不存在所謂“按要素分配”的問題。至于作者所說的“一方面,勞動者個人通過貨幣工資獲取勞動報酬;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國有資本的利潤與利息,以及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集中公共基金”的問題,并不能證明“按要素分配”的存在。作者這里所說的正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而不是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因為“勞動者個人通過貨幣工資獲取勞動報酬”是勞動者通過向社會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勞動之后,按其貢獻多少而獲得的勞動報酬,也不是如作者所說的“所有者按要素價格在市場交易中獲得收入”。至于國家所得到的的利潤與利息,以及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集中起來的公共基金都不過是國有資本(應該是“國有資產”。筆者注)與國有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實現,它們都是國家憑其所有權而向使用者或企業收取的,而不是如作者所說的所謂“所有者(即國家)按要素價格(即國有資產與土地)在市場交易中獲得收入”。這些與“按要素分配”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即使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也不存在所謂“按要素分配”。

 

這里,《探討》一文的作者和學界的其他一些朋友或許會問到,“按要素分配”與“按要素所有權分配”不是一回事嗎?值得這樣咬文嚼字?對此,筆者認為,不一回事。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是根本相反。前者以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為基礎,后者則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前者確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所有生產要素不僅創造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而且還創造價值與利潤,進而它證明資產階級獲得利潤或利息、地主獲得地租變得理所當然,甚至是天經地義。如此一來就把資本家階級、地主對工人階級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的剝削行為抹得一干二凈。而后者則確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所有生產要素中,如前所述只有人的勞動才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與剩余價值,而其他非勞動要素資本與土地等只創造使用價值而不創造任何價值,即使是一個價值原子。由此,它進一步證明,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或利息、地主所獲得的地租,都是來自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剝削。由此可見,“按要素分配”與“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有著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不可不分辨清楚。

 

綜上所述,使我們看到,不論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還是在我們社會主義條件下,所謂“按要素分配”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能存在的只能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作者所說的這種分配機制(應該是分配方式)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所有制,“即既適用于私有制經濟,也適用于公有制經濟”的說法更是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歷史的基本事實,因而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三、經濟學家們為什么鐘情于“按要素分配”之說

 

既然所謂“按要素分配”根本就不存在,那我們的經濟學家為什么偏偏鐘情于這一歪理邪說,總是熱衷于揪著不放,不停地炒來炒去?這個中緣由到底是什么?

 

筆者見,我們的這些經濟學家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影響太重,中毒太深,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其經濟學學得太少,甚至還有抵觸,認為不屑一顧。他們這樣賣力地兜售“按要素分配”其主觀動機和目的到底是什么?這里,我們不妨看看這樣一位經濟學家的道白。這位經濟學家如是說:“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跨越了制度、政治、法律和政策障礙。”剩下的唯一障礙就是理論障礙。為此,他便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所謂“廣義價值論”。他說:為“要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必須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羈絆,創新價值和分配理論。為此,筆者領導的學術團隊,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潛心研究三十多年,創立了一個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廣義價值論。”他強調:“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承認非勞動生產要素同樣參與價值創造,這就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提供了價值基礎。” 這樣,“基于廣義價值論的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為保護私有財產,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了真正的理論依據。”他還說:“根據廣義價值論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可以對剝削重新加以定義。所謂剝削,就是在利用他人擁有的生產要素時所付的報酬低于其貢獻,其實質是對他人要素貢獻的無償占有。判斷剝削與否的標準是報酬與貢獻是否一致:如果一個人的報酬低于其貢獻就是被剝削了;如果其報酬高于其貢獻就是剝削了別人;如果報酬與貢獻一致就是按貢獻分配,既不存在剝削也不存在被剝削。因此,以要素貢獻為基礎的非勞動收入不應再被視為剝削,剝削與所有制沒有必然聯系。這樣,消滅剝削和發展非公經濟可以并行不悖。可以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剝削的同時,理直氣壯地發展民營經濟,保護私有財產也是天經地義的。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財富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從而真正為保護私有財產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和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② 云云,云云。

 

由此可見,不論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經濟學家,還是這里所說的這位經濟學家,以及其他的這類經濟學家們,他們賣力兜售的所謂“廣義價值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按要素分配”理論都是出于同一個動機與同一個目的,即為所謂民營經濟的剝削行為辯護,為民營經濟無底線的發展效力。然而,他們沒有想到,所謂“廣義價值論”、“按要素分配”理論都是非常荒謬的,并且早已被馬克思及其后來者批得體無完膚,使他們無處藏身。另外,他們也沒有想到,他們這樣賣力兜售的所謂“廣義價值論”、“按要素分配”理論,并不僅僅是一種什么理論探討,更不是什么理論創新,而是一個破壞性極大的精神爆炸物,最后實踐的結果必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兩個“毫不動搖”與兩個“主體”基本經濟制度的覆滅。現在如不盡快止步,那我們離重蹈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歷史覆轍的命運就不遠了。想到這里,無不令人不寒而栗!

 

想到這里,最后筆者不得不奉勸一下這些經濟學家,請你們立即猛醒,迅速拋棄你們長期信奉的西方資產階級的那些歪理邪說,回到世界無產階級的正確立場上來,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道路上來,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有科學素養與學術良知的經濟學家。這樣,才是人民所歡迎的。

 

注釋

① 榮兆梓等: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關系的進一步探討。以下簡稱“探討”(教學與研究 2024-1)

② 蔡繼民: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關鍵要突破理論障礙 (中國經濟時報2023-11-15 10:13)

 

參考文獻

[1] 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薩繆爾森:經濟學(中文第18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相關閱讀】

屈炳祥:“共同富裕”與非公經濟及“按要素分配”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