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何自力: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
點擊:  作者:何自力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4-05-12 07:27:17

 

1.jpg

【摘要】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新質生產力理論闡明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和本質要求,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提出來的。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

第一,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由生產力推動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建立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1)勞動者的勞動是生產力的主體因素。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2)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資料起到延長勞動者的“自然的肢體”的作用,使勞動者可以把勞動資料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勞動資料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關系性質的重要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3)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借助勞動工具進行加工和改造以形成滿足勞動者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物質資料,主要表現為未加工過的原料和經過初級加工的材料。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勞動過程,這一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 。正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生產力,由生產力推動的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第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普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歸結于生產力,強調人類生產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離開了物質財富生產活動連一天都存在不下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動的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快速發展帶來物質生活資料的不斷豐富,使人類擺脫貧窮和愚昧。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可以消除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上的隔閡,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第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各要素相結合共同推動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勞動生產力反映科技進步推動下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勞動者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人類對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的結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使勞動者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使生產工具、工藝流程不斷變革,使勞動對象更加豐富多樣,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的質的變化和量的增加,是第一生產力。

第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總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運動和發展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總是處于變化和發展之中。當舊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時,就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關系為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二、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及其科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大勢、深刻總結我國科技進步和高質量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強調:“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這為我國緊跟時代潮流、抓住世界科技發展機遇指明了方向。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范疇的時代背景為我們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提供了重要依據。與以往的生產力形態相比,新質生產力是伴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變革而發展形成的生產力,其最鮮明的特征是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智能技術、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賦能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促成三者優化組合,形成新質態的生產力。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在數字經濟條件下,由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賦能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所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并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數字經濟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概念是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核心范疇。圍繞這一范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系統理論:“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涵蓋了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基本內涵、核心標志、特點、關鍵、本質等基本理論問題,為我們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科學內涵十分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作為人類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形成的能力,生產力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創新和突破都會帶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新變化和新發展。人類已經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等三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階段,目前正進入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階段,推動人類生產力發生新的質變。與前三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相比,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最鮮明的特點是創新速度快、顛覆性強、覆蓋面廣、影響力大。隨著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進,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加快步伐,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快速推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諸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一系列創新技術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創造出如無人飛行器、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廚師、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有力推動了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凸顯了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鮮明時代特征。

第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主導的集約式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為基礎的生產力形態。傳統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以勞動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量的投入為特征,主要表現為通過不斷增大要素投入規模實現擴大再生產,進而實現經濟增長;創新主導的集約式發展則是以要素質量的不斷改善和效益的不斷提高為特征,主要表現為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粗放式增長方式賴以存在的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比如人口紅利優勢減弱,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資本盈利水平趨于下降,投資動力減弱;資源約束趨于剛性,制約經濟發展……這意味著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新質生產力是創新主導的新質態的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物質技術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靠創新引領發展,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原則,加快實現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只有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建立創新主導的集約式增長方式,才能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1)高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征。高科技具有人才、知識、技術、資金、風險、信息、產業高度密集的特性,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等。以高科技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影響,一是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例如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有力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產能;二是極大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延長了人類壽命,提高了健康水平;三是極大增強了生活便利性,讓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購物、在線支付、社交媒體等方式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互動。(2)高效能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屬性。借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強有力支撐,新質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重要環節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轉型和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和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3)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獨有品質。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提質增效是其本質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打破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以“新”提“質”、以“質”催“新”,創造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優勢,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品質,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競爭力。新質生產力所具有的高質量的特質與高質量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著力點。

第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理念是內在統一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符合新發展理念所揭示的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要求。(1)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順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潮流,著力推動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2)新發展理念強調堅持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確保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整體協調發展,著力破解發展難題,補齊短板,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運行,推動實體經濟內部供給體系與需求體系的平衡發展,用高質量供給滿足高品質需求,確保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平衡發展,防止脫實向虛。(3)新發展理念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4)新發展理念強調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高度重視和擴大利用外資,注重吸收國際投資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先進管理經驗以及高素質人才,通過擴大開放支持我國企業加強對外投資和貿易,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開展人才智力引進工作,進一步擴大國際人才智力交流與合作。(5)新發展理念強調以共享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五,新質生產力體現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隨著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明及其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使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三大要素的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勞動者的科學技術知識越來越豐富,使用和控制智能和數字技術的能力越來越強;由于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勞動資料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適應勞動者和勞動資料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快速進行,勞動對象的數據化程度不斷深化。通過創新不斷推動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進步,將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融入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中,促進三者優化組合和躍升,就會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第六,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有機統一、協同發力的產物。(1)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指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重大、顛覆性的技術進步。顛覆性技術是前沿性、引領性技術,能創造新產品、催生新業態、打造新模式。(2)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生產要素是指進行財富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生產要素的配置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實現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在技術實現革命性突破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要素配置,必須堅持創新引領,以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為此,要以人才創新為基礎,著力培養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隊伍,健全人才引進制度和政策,做好創新型、高端型人才儲備,建立和健全發揮人才聰明才智、調動人才創新積極性的激勵制度;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創新發展技術手段和工具,促進傳統低端產業向高端轉型,以技術創新突破產業鏈“阻點”;建立和完善金融體系,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強化金融監管,規范資本行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數據創新為樞紐,打破各要素間銜接壁壘,疏通產業鏈“斷點”,切實釋放“數字紅利”。(3)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實現條件。產業轉型升級亦即產業高級化,強調產業結構要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質是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化辯證統一。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指隨著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等創新性技術的產業化進程與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奠定深厚的產業基礎。總之,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大規模應用,將帶來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從而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七,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能,它同一定量勞動所生產的物質財富量成正比,同推動一定量物質財富所包含的價值量成反比,是反映和衡量微觀經濟組織效率的重要指標。從微觀經濟組織看,勞動者通過掌握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大大提升勞動復雜程度,將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賦能生產工藝和勞動工具從而極大提高勞動工具的效率。與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賦能的生產過程相適應,以5G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為內容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智能、數字、綠色技術使太陽能、風能等自然力得到深度開發和利用。這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力推動了微觀經濟效益的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宏觀經濟運行看,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的廣泛使用,催生出一系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能源、新方法,這些以科技進步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凸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并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反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效能。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賦能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能培育,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必將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可見,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我們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立足新發展階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基礎、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趕上時代發展步伐的重大戰略抉擇。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生產力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都代表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 自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產業變遷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因起,每一次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都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18世紀60年代,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機器裝置在物質生產過程中被廣泛采用,人類的勞動生產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極大增強了人類物質財富的生產能力。隨著19世紀60年代電的發明和廣泛采用,電取代蒸汽成為主要的動力形態,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如造船、石化、鋼鐵等,生產力的新飛躍有力推動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隨著20世紀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的發明和廣泛采用,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自動化簡化了工作流程,減少了任務完成時間,提高了運營速度,使企業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成果。自動化的形成徹底改變了制造業的生產流程,既提高了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又保持了高水平質量標準,推動人類進入自動化時代。進入21世紀,科技和產業進步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5G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和智能技術得以發明和廣泛使用。此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同歷次工業革命一樣,也是在動力系統上發生新的變化。在本輪工業革命中,算力成為最具革命意義的創新成果。算力革命助推社會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以算力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成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運行的強大支撐,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使人類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時代是智能化數字化新質生產力占主體地位的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把握新時代的必由之路。

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根本抓手。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性決定了創新成為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核心。在激烈的科技和產業競爭中誰能取勝,歸根結底取決于誰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誰能占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高點。美國的《美國將主導未來產業》、德國的《未來研究與創新戰略》、英國的《科學技術框架》、歐盟的《加強面向未來歐盟產業戰略價值鏈報告》等戰略規劃都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先進通信網絡、先進制造、生物技術等未來技術領域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我國發展進入新歷史方位,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必由之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創新動能。為此,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建立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面向未來,要深入推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的重大成果,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堅實基礎,不斷增強我國科技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創新實踐的內在規律,從人才、技術和產業等關鍵構成要素出發,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的長遠布局和整體規劃,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序推動實現科技創新的“量變”積累,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國家整體創新能力“質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實現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就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講,要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發展方式轉換來實現。傳統發展方式是與傳統生產力基礎上低質量生產要素的重復性投入聯系在一起的。傳統生產力是鎖定在低技術水平條件下的生產力。傳統生產力的發展靠低質量的再生產實現,表現為技術不變條件下生產要素在量上的重復性投入。這種投入能夠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卻不能實現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長期發展下去必然面臨要素供給瓶頸的約束和需求萎縮的限制,導致再生產難以為繼。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以傳統生產力為支撐的發展方式向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的發展方式轉變勢在必行,也就是說,要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變,實現以技術水平低下的生產要素投入為支撐的發展方式向以科技創新基礎上形成的高質量生產要素投入為支撐的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優質的生產力創造來滿足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需求以及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可見,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推動的發展。只有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以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有力武器。新中國成立后,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建立起產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大、生產規模龐大的制造業體系,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快速發展為世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得到廣泛認可,卻遭到西方反華勢力的敵視和打壓。個別國家妖魔化我國發展成就,竭力宣揚中國“威脅”論,大肆鼓吹“去風險化”,蓄意推動“脫鉤斷鏈”,企圖將我國排擠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這嚴重破壞了國際經貿關系秩序,損害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對我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是赤裸裸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行徑。為此,我們要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力爭通過國際合作阻止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惡劣行為,同時,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高技術支撐的產業鏈、供應鏈,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通信設備、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提升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形成對西方危害我國國家安全行為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路徑


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體來說,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造和應用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1)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各國科技發展的經驗表明,國家創新體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制度支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國家創新體系的加持。要著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各方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推動勞動資料迭代升級,實現科技自立自強。(2)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產業化是科技創新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導條件是科技創新,實現條件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3)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鏈安全事關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既做到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化產業鏈基礎、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又做到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從而有效抵御外部沖擊和危機,確保經濟發展行穩致遠。(4)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是經濟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以新質生產力將二者緊密融合在一起,會產生“1+1>2”的效果。要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大力推廣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工具,使實體經濟在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下實現質的飛躍。

第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具體實現形式。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1)著力加強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強化傳統制造業基礎支撐體系。面向傳統制造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勢領域鍛長板,推進強鏈延鏈補鏈。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固定資產折舊和設備更新,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標準。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制造業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使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2)著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做大做強。持續加大技術攻關支持力度,不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同時,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服務力度。(3)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具有顯著的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是培育新動能新優勢、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要對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進行前瞻性布局和持續培育,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要加強政府引導,綜合采用財政、金融等多種手段,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高企業創新意愿。

第三,培育新型勞動者隊伍。“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1)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貫通、融合發展,開展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制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等領域夯實人才基礎。(2)實施技能強企行動和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康養服務等領域培育引領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3)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4)集中資源和力量,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大師之家,搭建技藝傳承和展示交流平臺。(5)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趨勢、新特點,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為全球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引進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高水平人才。

第四,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也是新質生產力。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廢舊鋼鐵、廢舊動力電池、廢舊家電、廢舊紡織品回收處理綜合利用產業,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提升工業水資源集約節約水平。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在全社會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完善工業節能管理制度,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

第五,推動產業組織和產業形態變革調整,不斷提升生產要素組合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做大做強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國際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好產業鏈融通帶動作用,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依托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協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動生產組織方式向平臺化、網絡化和生態化轉型,打造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精準匹配、緊密協作的產業生態圈,加速全產業鏈供應鏈的價值協同和價值共創。推動現有業態和數字業態跨界融合,衍生疊加出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數字貿易、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新業態,促進精準供給和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和創造新需求。

第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多特點和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政治制度的優勢。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各級黨組織要把謀劃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首要工作來抓,推動黨的領導與企業生產經營、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切實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基礎,是發展新質生產的重要制度保證。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創新實力和組織平臺優勢,要著力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施“人工智能AI+”等專項行動,加快以技術突破支撐產業發展,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形成標志性成果,加快培育啟航企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創新中央企業、地方及各類所有制大中小企業合作模式,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中的主力軍作用。要發揮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勢,健全資本、土地、技術、知識、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體制機制,激勵要素所有者將各類生產要素積極投入科技創新中,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科技創新活力,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組合方式,讓各類優質的生產要素通過市場順暢地流向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環節,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推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產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20JJD0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原刊于《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4年第3期)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