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首先,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回到了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邏輯,即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科技創新模式必須從模仿性創新轉向突破性創新。第三,新質生產力的實現方式是通過生產要素組合實現高效的要素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形成科技突破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以此形成新的發展模式。第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在于找到新的發展動能。數字經濟可能帶來新的生產力變革和產業革命,成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第五,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產業革命應該是綠色發展模式形成的新產業質態。最后,傳統生產力也可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實現轉型升級,不能把傳統生產力等同于落后生產力。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到《資本論》時,馬克思討論的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更多地落在了生產關系,即怎樣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去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矛盾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實際上是先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馬克思的生產關系研究的基本背景是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的不相適應。所以,盡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更多的是討論生產關系如何去變革,但本質是在生產力發展后生產關系如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社會變革。
理清整個脈絡后,筆者認為,討論經濟發展的時候,首先就是要認識到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在馬克思的理論里面,這一點是前提。也就是說,討論生產關系的前提是什么?是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制度變革。
后發國家的困境是什么?因為后發國家未能先實現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在生產力很落后的情況下進行趕超,通過建構制度和改變生產關系,而不是先有生產力發展以后再進行制度變革。從蘇聯到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制度變遷的基本邏輯即是如此。因為生產力落后,所以先變生產關系,制度變革先行,通過制度變革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樣馬克思的生產力發展的邏輯,在這些國家的實踐就變成了先變生產關系,先搞制度革命、搞制度改造,后面的改革、轉型只是對之前的矯正。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國家建構與建設進程,實際上也是在一個生產力落后的社會,通過變革生產關系建設一個現代國家。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判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很落后,也面臨不利的國際環境,必須進行制度革命,改變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建立新的制度,建立政權,進行現代國家建構。再到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改革,本質上也是基于傳統集權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生產力落后的認識,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要改革,也就是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也就是說,還是通過變革生產關系,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學術界在學習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時,對作為為什么要變革生產關系的前提的生產力的發展重視不夠。在實踐上,為了改變生產力落后的狀況,就必須先變生產關系,靠不斷地改變生產關系,試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一個現代國家。這是中國的理論傳統,也是中國的實踐。
這一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筆者認為,是回到了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邏輯,即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其一,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程度了,已經不是革命、建設和改革初期的狀況了,包括科學技術、產業體系和生產要素組合。國家已經不是在生產力落后狀況下謀發展了,不必通過生產關系先行來尋求發展了。其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四梁八柱”定下來了,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定型,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其他要素參與分配,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四梁八柱”定下來以后,就不必要在基本制度上左右搖擺了。在基本制度定型的前提下,改革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完善,也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出現不適應時,進行生產關系的調適。這就回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馬克思主義邏輯了。其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就是通過創新、產業升級、技術變革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發展模式轉型,證明通過技術進步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能夠推動高質量發展。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第二個問題是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區別在什么地方。傳統生產力的關鍵問題是,在中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進程中,不是沒有科技進步,但基本上是模仿性創新,我們就是靠這種創新支撐著產業的演進和轉型升級,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中國四十多年來的產業變遷得益于產品復雜度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產品復雜度指數在全球的位次提升,如上海、江蘇和浙江排名很靠前。其實際上就是靠模仿性創新帶動整個產品和產業復雜度提高,使知識進入到產品和產業創新體系。
有一張全球產品空間圖,它把全世界的產品分布比喻成一個森林。中國的出口產品從最初的產品復雜度很低,不斷地向全世界的產品復雜度最高的空間靠近。不斷提升的結果是,中國的一些復雜度高的產品跟美國短兵相接了。再不做原始創新,靠模仿性創新已經走不下去了,“卡脖子”的問題實際上是這么來的。馬克思講科技是單一的生產要素,鄧小平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講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科技0→1突破是核心??萍纪黄频臉酥臼?→1,從原來的1→100,轉變為0→1突破,即原始創新,必須在基礎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如果再沒有0→1的原始創新,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就難以實現。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模式必須從模仿性創新轉向突破性創新。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實現新質生產力?筆者認為,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組合實現高效的要素配置。如何實現高效的要素配置?關鍵是將傳統的生產要素組合所形成的傳統發展模式轉向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實現新的發展模式。本質是這個問題。
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奇跡,實際上得益于傳統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效率不斷提升。傳統的生產要素組合,第一個是土地。中國利用了土地的自然獨特性和制度獨特性,創造了以地謀發展模式。制度的獨特性表現為二元土地所有制和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地方政府一方面通過土地推動高速增長以及土地資本化創造資本,另一方面通過土地配置推進低成本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第二個是勞動力,即依靠人口紅利和勞動力紅利形成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第三個是模仿性創新,助推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產品復雜度提高及其在世界產業體系的競爭力提高。第四個是資本,即依靠外延的資本擴張來增加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傳統生產力形成傳統發展模式,傳統發展模式不單單是體制問題,而是在傳統生產要素組合下形成的一套適應當時發展階段的傳統發展模式。但是這套組合從2012年以后問題頻發,以地謀發展模式開始衰竭,經濟發展階段發生轉變,已經不可能再靠高增長來維持傳統模式了。土地發動機功能減退,人口紅利下降,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工資成本上升,模仿性創新遇到“卡脖子”問題,資本擴張效率下降,全要素生產率下降。也就是說,傳統的生產要素組合形成的發展模式在那個階段是適合的,所以能產生非常大的奇跡,2012年以后這個組合和發展模式不行了。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形成科技突破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以此形成新的發展模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以此找到新的發展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目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什么重要?是因為舊動能難以為繼了,以土地為核心的這套發展動能已經衰竭了。舊動能衰竭以后,新動能到底怎么接續?發展生產力最主要的是要有新動能。土地動能沒有了以后,什么是新的動能?例如,數字經濟到底能否成為新的發展動能?筆者認為,數字經濟可能帶來新的生產力變革和產業革命,成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一個文明形態的出現會有一系列表現。每一次的工業革命,均是先有科學革命,再有技術應用革命,然后出現產業革命,最終形成新的經濟形態和文明形態。數字經濟可能成為新的文明形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活動的空間正在發生變化。在農業文明時代,經濟活動的空間和方式基本上就是人地關系,人口不斷增長,土地不斷稀缺,活動空間就是土地空間、資源空間,特別是土地空間。工業文明時代,主要的推動力是資本和技術進步。它的活動空間是一個實體空間,是一個物質空間。經濟活動的空間正在發生變化,虛擬空間越來越成為一個新的活動空間。
二是生產要素發生變化。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最主要的是改寫了生產函數。土地已經進入K了,它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生產要素了,這里面勞動數量和質量是一個,L是一個,K是一個,另外是技術進步。筆者認為,在結構快速轉變階段,土地創造的資本要單列出來,不能把它記到K里面去。土地創造那么多的資本,怎么能就直接放到K里面去。從數字文明的角度來看,數據是否或者是如何成為生產要素,我們是否要改寫生產函數了?例如,原來勞動、資本還在,技術進步還在,數據是否進入生產函數表達式,怎樣進入生產函數表達式?
三是如果作為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的話,組織方式會發生變化。在農業文明時代,基本組織形態就是農戶(主要以小農為主),農戶是一個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工業文明時代的基本組織形態是工廠制度。到數字文明時代,筆者認為,基本組織形態就是平臺,其不單單是一個在平臺上買賣的交易,而是一種完全重構了工業文明時代的組織形態。
四是社會治理的秩序結構發生變化。即通過數字來重構一個社會的治理,形成新的秩序,最后就形成一個形態,塑造文明的形態。
在傳統生產力轉變為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當中,一個新的文明形態是否出現,其標志是什么,對于判斷新動能的能級和方向非常重要。筆者認為,數字文明現在只是“曙光”,還沒有真正變成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有點類似于珍妮紡織機,其要變成普遍的機器大工業時代的標志,還有一個過程要走,但是會出現一個新的形態。在這個形態形成的過程中,數字動能不斷累積,逐漸成為發展的新動能和主引擎。
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否成功,取決于新的動能能否培育起來。這個要等機會,如果中國認準了這個方向,推動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成為新的發展動能,就能形成數字文明的新形態。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應該是與歷次的生產力革命一樣,要帶來產業革命。如果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沒有帶來產業革命,那新質生產力就無所謂“新”。所以一定是要表現出新的產業革命,一定要有新的產業。如果沒有新的產業革命,生產力就不是新的。
在數字文明時代,這一輪新的產業革命到底是怎么樣的?筆者并不認同將中國現在的整個產業稱為第幾次工業革命之類的。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產業革命,應該是綠色發展模式形成的新產業質態。以數字牽引的新的產業革命,它的基本表現是與工業革命時代的產業革命不一樣的形式,就是綠色革命。綠色革命的本質,就是一種新發展模式,從過去的以資本、要素投入為主的增長模式,轉向以綠色作為發展動能的新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綠色發展模式是一種新的增長模式,是綠色帶動增長的新發展模式。在產業形態上有一些比較樂觀的表現,例如,新能源汽車,它實際上是一種綠色發展模式。中國的汽車產業能夠發展起來,其主要原因是清潔和智能,這可能是新一輪產業革命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此外,像風能發電,包括光伏,不斷替代傳統的煤電,也是替代傳統的發展模式,帶來能源革命、綠色的發展模式。新能源汽車等已經表現出新的產業形態,這些產業形態實際上是以綠色為特征的新發展模式。
現在很多人認為傳統生產力和傳統產業是落后的,就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一些地方的騰籠換鳥等。筆者在陜西安康毛絨玩具產業調研中發現一個現象,那些工人沒有出去過,都是原來在農村的一些老太太,還有一些年輕人,經過8個月的培訓就可以上手,而且做的毛絨玩具產業不是學術界原來理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其給迪斯尼做,給日本的動漫做,那是有高度創意的,不是20世紀70年代的那種鄉鎮企業。這里的啟發在于,傳統生產力可以轉型升級,千萬不要把傳統生產力等同于落后生產力。筆者認為,傳統的產業、傳統的生產力里面落后的要淘汰,例如,土地動能一定要轉型。但是傳統產業經過不斷升級已經具有國際競爭力,一定要保護好。保護的方式就是與更有效的生產要素組合,包括科技。另外也要利用好傳統的要素,例如,在安康的那些人現在不出去,都在本村,原來扶貧工廠那些人,在那里面培訓,然后很快就能按照那套模式發展起來,而且工人也不用像原來那樣離開家鄉,就在本村工作,還可以帶孩子,工作也很靈活。對傳統生產力的保護,還要有策略地淘汰傳統生產力里面一些落后的生產力,不能一刀切地去把它給干掉??傊?,傳統生產力不等同于落后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要進行有效的組合,利用已有的生產要素進行轉型升級,其中也包括科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人大政治經濟學論壇”,原刊于《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24年第4期)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