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的政治經濟學概念范疇,它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突破和理論創新。作為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為要素構成新和具體表現新,“質”體現為新本質、高質量、高品質、“質”優勢,“先進性”體現為結構先進性和內容先進性。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實現形式,體現了絕對性和相對性相統一、歷史性和現實性相統一的辯證關系。需求新變化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因,以復雜勞動主導的生產力諸要素的有機結合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生產力諸要素的內在矛盾和解決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源泉。立足新發展階段,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調整數據要素所有制為基礎的直接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在實踐路徑上,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推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人力資源的積累。
2023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黑龍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作出系統性闡釋。202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內涵;在實踐中為新發展階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辯證地認識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新范疇,認識和理解其深刻內涵需要堅持唯物辯證法,重點從“新”與“質”、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結構和內容的先進性、體現先進性的兩個辯證統一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闡釋。
1.“新”與“質”的含義
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包括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力是存在于自然界并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關聯,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產活動的各類自然力量的總和。社會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而創造使用價值或社會財富的能力。從生產力的類型來講,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形式,因此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闡釋主要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來展開。從唯物史觀來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一個社會進步的最活躍和最革命的因素。一般來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準。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從低級社會到高級社會,從原始的落后狀態到現代化的先進狀態,其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就是社會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為要素構成新和具體表現新。一是要素構成新。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呈現全新質態的生產力,其要素結構主要呈現為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勞動者、智能設備等新勞動資料、數字空間和深海深空深地等新勞動對象。
首先是新型勞動者。從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勞動者始終都是生產力的能動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有與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直接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在數字技術驅動下數據成為勞動對象、算法成為勞動手段時,勞動者需要具備更高的數字素質和技能,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只有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具有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創新能力和更為先進的認知水平時,才能驅動高新科技化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新財富。
其次是新勞動資料。勞動資料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條件。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數字經濟,勞動資料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量子通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正在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不斷轉變。這些新勞動資料的核心是勞動工具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它極大地改變了勞動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創造出很多新行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勞動工具包括各類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工具,以及算法、算力等軟性的勞動工具。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技術精密的生產工具陸續出現,推動生產方式發生系統性變革。以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生產技術,能夠促進資源加速流動、優化要素配置組合,增強生產勞動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以通信網絡、存儲中心和運算設備等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礎,通過算法和算力的加持,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數字空間。勞動組織形式可以存在于數字空間,實現產品從標準化向個性化延展,生產方式從集中式向分布式轉型,生產協作方式呈現出平臺化、共享化、遠程化的新特點。通過利用新生產資料,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實現有機融合,有利于提高生產的效能和效益。
最后是新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指人們通過自身勞動進行加工使其成為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物質資料。它是物質生產的前提,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只有與勞動對象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社會財富。作為人類活動對象化發展的產物,勞動對象直接體現了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其一,新勞動對象拓展了生產領域。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斷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和生產途徑,更多的人工合成物、高性能材料、非常規能源等被引入生產部門,勞動對象的物質范圍持續擴大。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對象正在由物質化的對象轉變為數字空間等非物質化的新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對象的出現,不僅為生產提供了新的資源,還推動了生產技術的變革和升級。其二,新勞動對象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與傳統勞動對象相比,新勞動對象具備可加工、易儲存、智能化、協同性等特征,能夠快捷高效地為勞動者所掌握使用。它們不僅優化了勞動對象的加工過程、效率和質量,還推動了勞動對象的迭代升級,進一步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其三,新勞動對象促進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新勞動對象的出現和應用,往往伴隨著科技的突破和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高科技產品、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開辟的科學研究對象等,都是勞動對象的拓展與發現。這些新勞動對象的涌現和開發,不僅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創新,而且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動力。
二是具體表現新。新質生產力是依托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領域的先進生產力。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衛星通信、新材料、新能源、深海深空深地探測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強調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性技術維度。新質生產力所依托的新產業主要是以信息通信、綠色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高度的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維度。新業態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以個性化、定制化、體驗化等為代表的新型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例如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社交電商等新興業態,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與傳統生產力不同的是,新質生產力涉及的新領域主要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領域,新領域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機會。
新質生產力的“質”則體現為新本質、高質量、高品質、“質”優勢四個方面。
一是新本質。傳統生產力推動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大量投入,這種水平型擴張的經濟增長路徑是粗放式、不可持續的,在初期可能會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隨著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增大,局限性也愈發明顯。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有本質區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源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對原有技術路線的根本性顛覆和戰略性新產業、未來產業的大規模出現。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化,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形成,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集群式發展,會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二是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取向。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牽引效應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引領,帶動產業變革,進而深刻地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結構效應賦能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鏈條式與集群式發展,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最高的行業及部門,進而通過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乘數效應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質生產力下,經濟增長函數不再表現為依靠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要素投入的累加式增長,而是通過高質量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驅動產生乘數式增長。新質生產力聚焦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領域,正是生產率高和附加值高的部門和產業,有利于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加和發展質量的持續躍升。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增長效應賦能經濟可持續增長。經濟可持續增長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在重大科技領域實現新突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形成新優勢。通過促進科技創新、升級產業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創新體制機制可以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確保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三是高品質。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增加產品多樣性,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新質生產力依托于先進技術和智能化設備,通過數字化、自動化等技術手段大幅提升了生產過程的效率和精度,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企業能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并且,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無法滿足市場的變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企業從同質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向柔性制造、定制生產的方式轉變,通過研發設計、應用新材料等方式不斷推陳出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者需求。另外,傳統的生產方式往往伴隨著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而新質生產力通過發展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
四是“質”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服務于構筑“質”“量”并重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從“質”上來說,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基礎。通過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各類主體的協同作用,大力推動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產業鏈短板、“卡脖子”技術、關鍵零部件、未來技術等領域,加快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突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高技術領域構筑的“小院高墻”的限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硬核優勢。從“量”上來說,新質生產力以其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生產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和生產效率,從而促使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取得國際市場競爭中的“量”優勢。由此,新質生產力服務于構筑“質”“量”并重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重要的關系范疇之一。量變是事物在數量、規模、速度和程度等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外一種質態的飛躍性轉化,涉及事物的根本性變化。從唯物辯證法角度來看,量變與質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既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聯系和轉化。事物在變化過程中,量變的積累最終會實現質變的突破;同時,質變的發生會從多個方面影響和制約量變的規模和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體現著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數字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與其相關新產業的發展,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些新技術和新產業通過不斷地發展壯大,在所有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時,就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規模發展,又可以進一步帶動更多的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可以從更大范圍內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的質變來自生產力的結構性量變。新質生產力的結構性量變主要來自勞動者的個人能力、自然條件和勞動的社會力變化的積累。數字經濟時代,具備適應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的比重越高,發展新經濟和新行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規模也就會越大。自然條件的變化,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條件的能力越強,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就會越強。關于勞動生產力,馬克思指出,“除了各個人的先天的能力和后天獲得的生產技能的區別,勞動生產力主要應當取決于:首先,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礦山的豐富程度等等;其次,勞動的社會力的日益改進,引起這種改進的是: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積聚,勞動的結合,分工,機器,改良的方法,化學力和其他自然力的應用,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各種發明,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來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由于這些發明而得以發展”??梢?,要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結構性量變,需要規模經濟、資本積累、勞動的分工與協作、交通和運輸條件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都發生量變和積累。結構性量變的積累超過一定的度,就會形成質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取決于各類結構性要素的變化和積累,隨著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了引起質變的度以后,新質生產力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結構性量變繼續發生,推動新的質變發生。在量變與質變的相互影響和互相促進作用中,新質生產力會逐漸發展壯大,最后成為轉變經濟增長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
3.體現先進性的兩個方面:結構和內容
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先進生產力主要體現為結構先進性和內容先進性,新質生產力也是如此。
首先,新質生產力在要素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和世界市場結構等方面都應該體現先進性。從簡單要素結構看,先進生產力主要體現在高素質的勞動者、以先進生產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資料、新的勞動對象和勞動領域等。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數字經濟時代,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勞動者、人工智能設備等新生產資料、數據要素等新勞動對象正在重塑新質生產力的結構,形成推動生產力變革的新動能。從技術結構看,技術結構是生產的技術與工藝的組成情況,包括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等技術和初級技術等組成部分。只有尖端技術、先進技術占主導地位,生產的技術結構才算是先進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不斷提升技術結構,尤其需要新一代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和先進技術發揮主導性作用。從企業結構看,企業是實踐先進生產力的微觀主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越多,規模越大,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才會越有微觀基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在科技前沿領域和產業新領域中出現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市場化的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頭部企業等。從產業結構看,先進生產力需要在農業、工業、服務業領域合理布局,同時需要在重點領域和行業上形成發達的產業集群。新質生產力主要布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它們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高級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需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相關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從世界市場結構看,歷次工業革命的經驗表明,擁有先進生產力的國家的企業和商品,在世界市場上一般占據著主導地位。當前,世界市場競爭中,高新技術和科技產品是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內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要在戰略性新產業和未來產業中構筑供應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新優勢。
其次,新質生產力在認知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分工與協同關系方面也體現先進性。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對自然和社會認知能力的巨大提升為前提。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前提就是人類對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的認知能力實現了巨大的提升。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通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和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的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逐漸擺脫了封建制度和教會的思想束縛,轉向追求人的權利和崇拜理性。由于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推動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延伸到更加微觀的基因、更加宏觀的宇宙、更加深邃的海底和地心等領域,進一步推動了基因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深海探測和地心勘探等新領域的創新發展,正在形成該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知識創新能力的不斷躍升。知識的獲得、利用、創新和積累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先進的知識生產能力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源泉。在自然經濟時代,主要通過實踐經驗和有限的科學途徑積累知識,并通過古代教育體制進行知識傳遞,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相對比較緩慢。在工業經濟時代,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實驗室的精準研究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并通過現代教育體系來完成知識的傳承和創新等,知識的積累規模是巨大的,創新速度非常快。在數字經濟時代,網絡空間和數字技術等可以進一步擴大知識創新的范圍,提升知識創新的速度,進而通過網絡等途徑加快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在工業經濟時代,知識創新主要來源于科學家和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在數字經濟時代,通過互聯網和數字平臺等,普通勞動者也加入了知識創造的行列,使得整個社會的知識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不斷“躍升”。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能力作為重要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茖W技術的發展可以極大地推動先進生產力的進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就是科技創新。通過資源投入和人才培養來不斷推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斓阮I域的科技創新,就可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與協同體系。發展先進生產力不僅需要勞動者個體生產能力的提高,還需要社會整體的分工和協作。只有通過社會的分工和協作才能形成“總和的生產力”?,F代市場經濟中,分工和協作關系覆蓋到了企業內部的勞動者專業分工與協作、企業之間的產品分工與協作、行業之間的產業鏈分工與協作、地區之間的價值鏈分工與協作、國家之間的生產與貿易網絡的分工與協作等。分工與協作可以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生產效率,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國家競爭力等。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和平臺經濟的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分工與協作關系更加網絡化和數字化,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升了資本循環的效率等。
4.體現先進生產力的兩個辯證統一關系
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來看,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先進生產力既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也是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任何時代的先進生產力都具有革命性、先導性和高效性等共性特征,這是其絕對性;同時,任何時代的先進生產力都必須與特定的生產條件和科技水平相適應,體現時代特征,受到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這是其相對性。從長期來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其發展中心也是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演變的,具有歷史性和世界性特征。同時,先進生產力又是立足現實的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等發展起來的,以生產工具來衡量和體現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性。
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必然體現絕對性和相對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的辯證統一關系。當前,新質生產力主要體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中,這些新產業和新領域所孕育的生產力是革命性和先導性的,對于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跳躍式”發展,新的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又會出現,必然要求我們不斷去適應新需求和新變化。
從科技革命史來看,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總會帶來產業變革,進而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代表,大機器生產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棉紡織業出現了大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的發明和使用為代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新技術和新發明不斷出現,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術等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人類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當前,以5G、人工智能、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發展,將會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如果說前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主要是西方國家主導的,推動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那么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呈現出東西并存的趨勢,形成了以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為核心的競爭格局。無論是從近代中華民族遭受種種挫折的歷史反思來看,還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需求來看,都需要通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認識規律和運用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實踐觀念。要進一步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需要重點考慮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因、內在動力和重要源泉等。
1.需求新變化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因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了不斷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斷改進和發展生產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的需求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動因。在市場經濟中,人的消費需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牽引作用。馬克思認為,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一是“因為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二是“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梢?,消費既是生產的目的,也是生產的動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滿足人們的各類新消費和新需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矛盾的轉化本質上是由“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的生產力發展邏輯決定的。隨著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民群眾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發展階段,要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新變化,必然要求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新質生產力是新發展階段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也是適應需求新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新質生產力主要體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擴大人們的聯系范圍和提高通訊效率,有利于提高醫療水平和延長人類壽命,有利于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深入探索認識宇宙和深海等自然世界,有利于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為了不斷滿足人們對世界探索和認識的好奇心,不斷推動和改善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水平,不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需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2.以復雜勞動主導的生產力諸要素的有機結合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
內因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生產力總是不斷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勞動主導的生產力諸要素的有機結合形成的創造力。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勞動者是最活躍、最能動的主導性要素。勞動者素質的高低會影響或決定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勞動資料也稱為勞動的手段,它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的各類條件。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工具。人類社會經歷了以石器為代表的石器時代,以青銅器為代表的青銅器時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時代,以電器設備為代表的電氣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正在經歷以數據設備為代表的數字時代,即將進入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時代。各個時代的生產工具水平都體現了時代的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力類型,數字設備和智能工具是其生產力水平的典型勞動工具。勞動工具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動了勞動手段的高級化,進而有利于擴展勞動范圍、擴大生產規模、節約勞動力,進而不斷推動生產力發生革命性變革。勞動對象包括未經加工的自然物質和經過加工的原材料等。每個時代,人類用來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對象都在發生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可以利用的勞動對象越來越豐富。除此之外,科技、管理、信息和數據等非實體性要素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不是依賴于某一單一要素發揮作用,而是依賴于生產力諸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功能。生產力諸要素要實現有機結合并發揮綜合,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勞動者的素質及其復雜勞動的情況。在數字經濟時代,掌握數字技術和知識的高素質勞動者可以形成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不斷進步。高素質的勞動者從事的主要是復雜勞動。馬克思指出:“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數字勞動等都是現代復雜勞動的重要表現形式。高素質的勞動者,通過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數字勞動可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生產力諸要素之間有機結合,形成更大的社會財富創造能力。二是諸要素之間的組合情況。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實體性要素和科技、管理、信息和數據等非實體性要素的組合方式,決定了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和技術結構等??萍?、管理、信息和數據等非實體性要素具有滲透性作用,通過改變實體性要素的組合方式和技術結構等,可以發揮巨大的乘數效應。以新質生產力為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生產力要素結構中,不再僅僅依靠實體性要素的簡單投入,而是通過科技進步和使用數據要素等產生乘數效應,即由原來依靠簡單要素投入的累加式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高質量要素投入、科技創新驅動、數據要素推動的乘數式增長模式。生產力的新增長模式的乘數效應來自科技創新和數據要素等帶來的高生產率和高附加值等。在新質生產力中,高素質勞動者、高科技要素和關鍵數據資源等高質量生產要素發揮主導作用,會推動生產力要素結構和技術結構高級化,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3.生產力諸要素的內在矛盾和解決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處于對立統一關系的矛盾運動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生產力諸要素的內在矛盾及其解決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生產力諸要素的內在矛盾主要包括主體之間的矛盾、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具體可以細分為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勞動者與生產工具之間的矛盾、勞動者與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等。
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矛盾變化和運動共同推動的結果。矛盾是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矛盾也體現在各種對立統一的關系范疇中。
其一,勞動者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個體勞動與集體勞動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勞動者之所以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源于勞動者可以運用體力和腦力作用于生產過程,結合生產資料一起創造出新的社會財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科學和技術等腦力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新質生產力匯集的戰略性新興行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是更需要科學技術發揮主導作用的領域。這些領域需要更大規模和更高質量的腦力勞動者。隨著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者向腦力勞動者轉化達到質的飛躍,兩者實現有機融合以后,這些領域的高質量勞動者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有個體勞動者和集體勞動者之分。隨著分工和協作的發展,社會再生產主要依賴于有組織的集體勞動來進行。一個社會的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由分工和協作所決定的集體勞動規模就會越大,工序上的銜接就會越多。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拓展集體勞動的分工和協作范圍,充分發揮科技含量高、知識密度厚的集體勞動的作用,大力提高勞動力再生產的質量,持續優化勞動力在產業和地區之間的空間布局,以此來更好統籌協調個體勞動和集體勞動之間的矛盾。
其二,勞動者與生產工具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兩者總是互相依從和彼此促進的。首先,勞動者的素質決定了生產工具的使用水平。有目的地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征,也是人類社會創造社會財富的獨有特征。社會生產力越發達,生產工具的水平越高,勞動者的素質越高,可以使用的生產工具的范圍越廣,利用效率越高。同時蘊含在勞動者集體之中的勞動力結構決定了生產工具體系的結構。在集體勞動中,高水平的勞動力占比越多,使用先進生產工具的范圍就越大。其次,生產工具的水平制約著勞動者勞動生產率水平的發揮。在其他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一樣的情況下,使用先進生產工具的勞動者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例如,在現代工廠中,與勞動者操作傳統機器設備相比,勞動者操作智能機器人進行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更高。生產工具越先進,人類利用其改造世界和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就越強。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既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也需要先進的生產工具。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科學家、擁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和懷揣高超技能的技術工人,他們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深空探測器、深海探測器、地心探測器、智能機器人、超級計算機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主要的生產工具,只有這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實現了更大的技術突破,增加了應用場景以后,高素質的勞動者使用這些先進的生產工具才能創造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
其三,勞動者與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兩者之間改造與被改造的辯證關系中。勞動對象是使用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切物質材料和非物質元素等,包括未經加工的自然物、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和非物質元素等。馬克思根據其所處的工業大機器時代提出的勞動對象主要是物質材料,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對象還包括信息和數據等非物質材料。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等加工勞動對象,創造了各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這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和生產工具的先進性決定了可以改造的勞動對象的范圍和深度等;同時勞動對象的復雜程度又會制約勞動者改造勞動對象的程度。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勞動者與勞動對象改造與被改造的辯證統一過程。勞動者利用先進科技和智能設備等可以改造的勞動對象范圍更加廣泛了,包括太空、深海、地心、細胞、新材料、網絡空間等。同時,由于勞動對象越來越復雜,需要勞動者具備更高的科技水平和知識能力等。
其四,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兩者之間的相互適應和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產工具是居于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主要起傳導勞動的重要作用,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不同時代,代表不同生產力水平的生產工具可以改造的勞動對象是不一樣的。在原始社會,人類利用石器和棍棒等在大自然中獲取生產生活的資料;在農業經濟時代,人類利用鐵器和種養殖設備等來改造土地來獲取農業財富;在工業經濟時代,人類創造了各類機械設備來創造工業財富;數字經濟時代,人類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機器、設備和工具等來創造數字財富。可見,生產工具的每一次巨大進步使得人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和改造未知世界,創造新的財富形態。數字經濟時代,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開發和使用以人工智能設備等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工具,同時必然要求利用先進生產工具去認識和探索新領域,創造新業態、發展新產業。只有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之間不斷適應,并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下,形成質的提升,才能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大規模進步。
三、生產關系的局部變革與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形成的利益關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來充分釋放其發展潛能。
1.構建數據要素所有制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范疇,其直接決定和影響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其他環節的具體關系。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三位一體”結構中重要的一個層次,保障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征和適應了市場經濟要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有制結構基本上是穩定的,但也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內涵的新變化。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國所有制的基本框架沒有變化,但是具體內涵在發生新的拓展。例如,數據要素作為創造數字財富的關鍵生產資料開始大規模出現,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數據要素的所有制和產權問題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
數字經濟時代的數據,在表現層面是可以被人類直接認知的聲音、圖片、文字和視頻等,在物理設備層面則是可以被計算機等職能機器讀取的二進制代碼。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是直接或間接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資源,也是參與社會財富或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據。相比于土地、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數據要素的產生是比較復雜的,原因是產生數據的主體是多元的。數據既包括個人、企業等行為主體產生的生產、交易、消費等數據,也包括智能設備等自動產生的各類次生數據。產生數據的主體的復雜性和產生過程的復雜性,使得界定數據的產權是困難的。在實踐中,不同主體產生的數據,不同類型的數據,其產權到底歸誰所有,目前仍然存在數據權屬及其分配規則不清等問題。產權界定不清楚,權屬內涵不明確,導致數據要素的市場交易受到阻礙,也影響了數據要素市場的健康發展。
針對數據要素產權的界定和權能內涵明晰問題,國家在政策方面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了要建立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分類分級確權授權制度,同時要構建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的“三權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在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前提下,以數據產權的“三權分置”為核心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淡化了數據所有權,聚焦了數據的使用權,目的就是要在合法合規前提下,鼓勵和支持數據要素的市場化交易和合理利用,提升數據要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建立數據要素產權基本框架基礎上,仍然需要對數據要素的具體權能,如占有權、使用權、分配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進行研究和界定。在研究數據要素的具體權能基礎上,考慮到數據資源的豐富性、廣泛存在性和價值的巨大性等,需要建立國有制、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包括個人、企業和平臺等所有)等混合型的數據要素所有制體制。除此之外,要發揮數據要素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關鍵作用,就必須以數據所有制為基礎,以“三權分置”為核心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為重要內涵,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和相應的收入分配體系。具體包括確定和明晰數據要素產權、形成價格交易體系、完成市場交易制度、形成數據要素報酬分配機制和健全數據安全和治理體系等。
2.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直接生產關系
從直接生產角度來看,科技進步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變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從調整具體生產關系的視角來看,需要改革科技創新制度,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和潛力。
目前,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躍升到了世界前列,但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支持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體系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制約中國科技進步既有資源保障、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因素,也有體制機制等制度性問題。要進一步以科技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有政府、企業、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創新制度體系。大規模和高效的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科研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政府主導的“曼哈頓工程”和“雷達工程”等大規??蒲许椖?,以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過程中,美國國防部等主導的大型計算機和網絡工程項目等,形成了政府主導重大科研項目的新模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國的“兩彈一星”“北斗導航”“國家空間站”等重大科研項目都是通過政府主導來完成的。因此,在新時代,面對一些重大性、基礎性、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變革等重大項目,需要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任務牽引”“集體攻關”“揭榜掛帥”“科技大專項”“產業大基金”等方式,將全國的科技力量組織起來,發揮新興舉國體制優勢。
科技研發、運用和市場化領域,企業是現代科技創新的主體。因此,一是需要不斷構建支持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重點在研發投入、產品創新、技術更新、設備改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性支持,讓更多的企業敢于創新和樂于創新。二是需要加快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力度,重點打擊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行為,通過立法和執法環節的良性互動來保護知識產權,激發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原始動力。三是打造新型的數字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科技園區,通過新創新園區的建設,形成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科技、新產業和新行業等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進一步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潮流。
科技創新需要依靠高素質居民的參與。一方面需要通過高素質的勞動力培養,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高積累的科技知識。尤其是注重科學家、工程師和社會學者等的培養,將中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讓更多的居民成為未來的創新創業人才。二是需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形成龐大的科技產品的消費市場。有強大的消費需求才能支持可持續的科技創新。因此,必須重視科技消費市場的培養,通過擴大市場需求來推動科技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創新。
構建推動科技生產力發展的協同創新制度體系,不是政府、企業和居民分別發力,而是通過構建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在重大和基礎性科技前沿領域、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核心領域,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大科學”“大產業”組織來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在重大科技的原始創新、應用創新等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推動優質資源流向創新效率高的企業。在高素質科技勞動者供給和科技產品的消費領域要充分發揮居民的作用,讓“人才紅利”優勢進一步充分釋放。政府、企業與居民是有機結合的協同創新主體,因此需要通過科學教育、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組織保證等,真正建立健全促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創新制度體系,以科技創新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而推動先進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
3.形成突出數據要素和科技要素貢獻的分配關系
馬克思指出:“分配關系本質上和這些生產關系是同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所以二者共有同樣的歷史的暫時的性質。”因此,要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尤其是分配關系。分配方式是體現一個社會分配關系的具體形式。在既定的所有制制度下,考察一個社會的分配關系需要重點研究其分配方式。一般來講,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分配方式,同時分配方式又會影響生產力的發展。當前,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分配方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數據要素收益的分配、科技勞動的分配、復雜勞動的分配等。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參與社會創造的重要生產資料。一方面,數據要素作為滲透性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一起參與生產,可以提升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數據要素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在與其他要素的結合中,直接創造出新的數字財富,例如視頻、音頻、文案和圖片等數字產品等。數據作為關鍵的生產資料,其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必然會適應市場經濟的分配規則,數據要素的所有者等權利主體必然要求獲得相應的收益。但是,數據要素的分散性、易復制性等特征,使得數據要素的產權確認面臨著權利主體界定、權能劃分和收益分配等多重挑戰,這就需要在構建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基礎上,通過“三權分置”產權框架為數據確權和收益分配形成產權制度基礎。同時,數據要素既有要素屬性,又具有商品屬性。例如,一張圖片屬于圖片數據要素,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可以與其他圖片數據一起合成一張新圖片。這張新圖片在市場交換中成為商品,同時又成為圖片數據中的新數據。數據的這種雙重屬性,必然要求對由數據要素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的分配,既要考慮數據要素所有權,又要考慮商品所有權。另外,在網絡空間等中的產消型勞動過程中,消費者既是消費者也是數據要素或數據商品的生產者,這就要求建立基于普通勞動者可以共享數據要素收益的新型分配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進步是關鍵,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科技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激勵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從事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產出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形成高品質的科技產品,關鍵是要建立健全能夠激發科技勞動者創新動力和活力的收入分配制度。當前在科技勞動者的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一是除一些頭部研發企業,一般類型科技企業中科技勞動者的收入未能體現其價值貢獻,科研院所等的科技勞動者的收入受行政管制較多,市場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專利轉讓的收入分配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由于我國的科研院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工作的勞動者所產生的發明專利等一般屬于單位所有,在專利轉讓過程中收入分配中體現單位收入的比重大,體現科學家和發明人貢獻的收入分配相對較低,這影響了科技勞動者的創新積極性,也影響了科技專利市場化轉化的規模和速度,因此需要改革國有和集體所有的專利轉讓的收入分配制度,統籌協調好單位和個人的收入分配比例,收入分配要更多向科學家等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傾斜。
我國的基本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體現按勞分配為主體,關系到基本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學性問題,也關系到居民的收入獲得感問題。因此,需要區分“按勞分配”中的勞動者和勞動的概念和邊界。“按勞分配”中的“勞”應該是“勞動”,在數字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要突出復雜勞動的作用和價值。結合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變革中勞動內涵的擴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勞動主要是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應該是高質量的勞動,包括知識勞動、管理勞動、科技勞動和數據勞動等。復雜勞動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按照市場經濟的激勵原則,收入分配的重點應該是向從事復雜勞動的知識勞動者、管理勞動者、科技勞動者和數據勞動者等傾斜。
4.完善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交換關系
市場是交換場所和制度結構的集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來推動交換關系的高級化發展。首先,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主要的微觀主體,只有企業有動力、有活力和有創造力,才能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因此,需要“放、管、服”等制度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通過財政、稅收、產業和收入政策等,給予創新型企業更多的政策性支持,鼓勵創新型企業建立“利潤導向性”的發展模式等。其次,通過完善產權制度、市場準入制度、要素市場制度、公平競爭制度、市場開放制度等,大力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通過建設高標準市場制度來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的交換制度支持,促進雙循環,不斷加快資本循環的速度。再次,加快數據和科技要素市場等的高質量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高質量的勞動力、各類創業和投資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以外,需要發揮數據要素和科技要素等的關鍵核心作用,這就需要大力構建多元化、分類別的高標準要素市場。通過價格機制、配置方式和服務創新改革等,一方面形成全國統一的要素大市場,另一方面激發各類要素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性作用。最后,建設高水平和國際化的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現代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閉門造車,而是需要主動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空間,統籌利用國際國內的自然資源、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等,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來擴張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空間,以市場需求的優化升級推動相關產業的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等。
5.融合“三個方面”的消費關系
消費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時代,要大力發展數字生產力,需要不斷變革消費關系,來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消費關系涉及三個方面:自然消費關系、社會消費關系和自然社會消費關系。從自然消費關系層次來看,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尤其是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關系,關鍵是要處理好人對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消費關系。新能源、新材料等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在保護自然和生態的資源約束下,調整自然消費關系,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在綠色發展視閾下,必須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將自然消費關系由單純的利用轉變到保護、開發和替代并重的新發展路徑上來。
社會消費關系涉及消費中的各類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包括個人與集體消費的關系、消費者個體與消費對象之間關系、當前與未來之間的消費關系,以及不同職業群體和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消費關系等。當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需要解決好生產與消費的關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生產力的躍升,通過需求側改革推動消費力的擴張。
就提升消費力和擴大消費規模來講,需要制度創新來解決好四對消費關系范疇內和范疇之間的矛盾。一是合理分配社會積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增加集體消費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更好解決好住房、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降低居民的公共服務支出,更好釋放個人消費。二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科技醫療、高質量教育、高品質休閑旅游、高保障養老服務等行業,不斷培育數字消費力,讓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成為消費的主流,更好滿足消費者個人的多元化、個性化和綠色化等的消費心理和需求。三是通過收入倍增計劃等,不斷夯實消費擴張的購買力基礎。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和金融創新手段等,適當擴大跨期消費,重點培養青年人和老年人等新消費群體等。四是通過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不斷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不斷規制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通過建立健全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相互協調的基礎性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解決不同行業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自然社會消費關系涉及消費的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互動關系。這里的互動包括消費者的自然消費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消費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消費自然的認識和影響等。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需要我們人類通過科技創新來創造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等取代對傳統自然界的過度攫取,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先進的發展理念來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人與技術、人與消費的關系,進一步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是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保障。因此,在實踐層面上需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1.以高新技術創新為牽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而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5G、人工智能、石墨烯、量子通信、可控核聚變等新技術正在加速演進,我們必須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高新技術創新為牽引力量,加快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首先,打好科研鏈條的地基,強化基礎研究布局。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力量,但科技創新結果是科研鏈條的尾端,科技事業的大廈高度依賴于基礎研究這一地基。面對科技革命的新機遇和中國在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困境,我國需要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不斷推進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建設,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其次,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我國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能夠使“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引導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發力,同時,要加快建設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對高新技術創新的支持和引導,為高新技術創新提供政策、資金的支持,從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力量。最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應用研究是高水平科技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服務機構等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和中介服務,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多方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多方合力清除科技成果轉化之路上的困難和梗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和效率。
2.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塑造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路徑之一,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應加強對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的支持,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在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外,要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另外,我國需要重點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以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為基礎,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加強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為著力點,通過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推進產業數字化、規范平臺經濟發展等路徑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并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以加強對國際供應鏈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3.以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為紐帶,大力釋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潛力
科技創新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體制機制創新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外在推力。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必然要求與之適應的新的體制機制。
首先,完善各類產權制度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保障。需要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完善各類產權制度,同時,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有效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產權制度和技術市場的完善,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穩定、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其次,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所在。制度、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起到重要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要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補齊體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優化組織管理、決策指揮、市場環境等多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主動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變的新趨勢,不斷釋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潛力。最后,科技創新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茖W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能夠進行客觀、準確的評估,同時要建立健全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機制體制,以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國內環境之外,不斷完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機制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應有之義,通過建設科技園區、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促進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化發展,同時也推動科技創新的全球化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資源。
4.以高質量人力資源積累為基礎,不斷以復雜勞動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更需要發揮高質量人才的支撐作用。以高質量人力資源積累和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各層次教育體系,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大力培養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萍紕撔碌哪芰退脚c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技能水平直接掛鉤,需要加快推進一流高校和學科群的建設,圍繞“高精尖缺”領域培養拔尖人才、創新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庫”。并且,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優化人才激勵和報酬機制,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二是要以復雜勞動推動高質量創新。復雜勞動需要勞動者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合理運用知識、技術、管理推動高質量創新。在以復雜勞動推動高質量創新的實現路徑上,需要協同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保障,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和教育,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素養、技能水平、創新能力,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市場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為從事復雜勞動的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促進復雜勞動的勞動成果轉化,從而為高質量創新注入強大動力。三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高素質、專業化、全球化的人才隊伍是推進高新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既要邁開腳步“走出去”,通過參加國際科技會議、訪問科研機構、合作科研項目等方式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更要敞開大門“引進來”,通過提供優厚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等方式吸引更多優秀科技人才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治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2]辛向陽:《從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認識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3]張新寶:《論作為新型財產權的數據財產權》,《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
[4]程恩富、陳?。骸洞罅Πl展新質生產力 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當代經濟研究》2023年第12期。
[5]張建云:《大數據技術體系與當代生產力革命》,《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簡介:韓文龍(1984-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 611130)。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年第3期,注釋從略。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