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近日,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360數字安全集團發布報告,揭露了美國對華發起的一場名為“伏特臺風”的虛假信息行動。
這場行動,由美國政府部門、企業以及其他國家網絡安全主管部門共同參與。
這些機構編造了一個具有中國政府支持背景的“伏特臺風”黑客組織,宣稱該組織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絡攻擊。憑借這樣的虛假敘事,美國政府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
以往的這種計劃,和“伏特臺風”也都類似——美國情報部門策劃、美國政府部門參與、美國公司配合。這三個主體,炮制了一個個抹黑中國的虛假敘事。
但這一次,“公司”這個環節正在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這個變化,要從一個人說起。
這個人叫中曾根,他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兼網絡司令部司令,也是這場“伏特臺風”虛假信息行動的主要負責人。
今年6月,剛剛退休沒多久的中曾根入職OpenAI公司,成為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盡管在美國政壇“旋轉門”的背景下,退休的美國高官去知名企業任職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中曾根不一樣。
除了他特殊的職業屬性之外,中曾根的職業生涯還和一項法案——“無證監視法案”息息相關。這部《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ISA)中的702條款明確提到:
允許司法部長和國家情報局局長聯合授權對位于美國境外的外國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監視,以獲取外國情報信息。
在此條款下,包括谷歌、微軟、蘋果、臉書等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必須交出公司運營中采集到的全部非美國公民個人數據。
也就是說,中曾根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美國公司配合,并從這些公司獲取數據。
那么,中曾根入職OpenAI公司,是否是美國情報部門,想要OpenAI公司的數據呢?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披露,早在2012年,美國情報部門就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當時,CIA利用人工智能做一些翻譯、轉錄的工作。
2021年,美國前眾議員威爾·赫德加入OpenAI董事會,他曾經擔任CIA特工。在總結自己的特工生涯時,威爾·赫德曾表示,自己的工作是為了“阻止中國間諜竊取我們的機密”。離開CIA后,威爾·赫德入職了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稱自己關注到“中國是如何利用網絡‘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
去年,威爾·赫德還曾參與美國總統競選,他標榜自己是唯一一個如此關注中國在網絡上的威脅并有能力應對這種威脅的參選人。
將這樣有美國情報機構工作背景的人安插進人工智能公司,只是美國情報機構布局的第一步。
隨后,美國情報機構又通過間接的方式,將自己與這些人工智能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2022年,OpenAI公司與In-Q-Tel公司共同投資了另一家公司。而這家名為In-Q-Tel的公司,原本是CIA的投資部門。后來,它單獨成立了一家公司。
In-Q-Tel受CIA約束,使用CIA的資金,負責物色和投資那些開發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尖端技術的公司。它的客戶,也多是美國的情報部門。
這項投資由OpenAI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牽頭,In-Q-Tel藏在身后。
在完成這種利益捆綁后,美國政府開始從官方層面,同人工智能公司進行接觸。
不久前,美媒報道稱,微軟基于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GPT-4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專門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等情報機構服務。
報道稱,該機器人用于在斷網的情況下分析絕密信息。普通用戶無法使用這一定制版機器人。
此前,CIA官員表示,CIA自己也在研究人工智能模型,這一模型會給美國18個情報機構共同使用。他表示,CIA還沒有確定用哪家公司的模型作為基礎。
CIA自己開發的模型,學習的數據從哪來?
一方面,根據《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ISA)的702條款,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海量數據,包括手機位置信息,都可以被視為“開源信息”。
另一方面,美國這些人工智能公司,可能也要向美國情報機構提供數據。
2023年,美國總統、副總統先后會見OpenAI、微軟等人工智能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要求其確保自己的人工智能產品安全可靠。會見后,這些人工智能公司同意了八項建議措施,其中有一項是:
與其他公司和政府共享信任和安全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哪些內容,我們不得而知。
最終的結果就是,中曾根,這位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網絡司令部司令和中央安全局(CSS)局長,入職了OpenAI。
6月中旬的時候,OpenAI官宣任命退役美國陸軍將軍保羅·中曾根(Paul Nakasone)加入公司董事會。聲明還提到,中曾根將加入不久前剛成立的“安全與保障委員會”。
新聞稿稱,中曾根的經驗將幫助OpenAI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快速檢測和應對網絡安全威脅。“我們相信,AI有可能在這一領域為醫院、學校、金融機構等許多經常受到網絡攻擊的機構帶來顯著效益。”
對此,斯諾登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稱,“他們已經完全摘掉了面具,永遠不要信任OpenAI公司及其產品。任命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的原因只有一個,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對地球上每個人權利的背叛。”
“勿謂言之不預”,這位“棱鏡門”揭秘者補充稱,“AI與過去二十年積累起來的海量監控數據相結合,將會把可怕的權力交給到不負責任的少數人手中。”
2013年6月,NSA承包商博思艾倫(Booz Allen)的雇員斯諾登通過媒體披露了關于NSA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監聽的“棱鏡”計劃,監聽范圍不僅覆蓋美國國內,還包括多國政要和民眾,德國、法國等美國盟友也不例外。隨后美國政府對斯諾登發出通緝,但斯諾登當月已經抵達俄羅斯莫斯科,后來成功在俄羅斯申請了庇護。
近期,斯諾登多次批評OpenAI。去年4月,他在一場活動中公開指責OpenAI在訓練模型時所依據的數據“不透明”。“這是個拙劣的笑話,對吧?他們拒絕公開他們的訓練數據、模型、權重等等,但他們卻是這個領域的領導者。”
當時斯諾登表示,OpenAI已經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希望OpenAI等科技公司“為了公眾”而不是“針對公眾”進行間諜活動。
來源:微信公眾號“玉淵潭天”、財聯社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