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時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上,文藝領域的進一步改革聚焦在文化體制機制上,應牢牢把握文化建設中的人民主體地位,在創作生產服務、組織工作機制、健全市場體系、促進科技與文藝的融合、深化文娛領域的綜合治理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通過深化改革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為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以及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涵
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這也是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標志。我國簽署和批準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并在實踐中對之予以了落實,文化權利的中國內涵也在實踐中日益清晰。
通過文化建設實踐來保障文化權利,促進文化權利體系的完善,這在我國已經有了豐富的實踐。一方面,國家主動關注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主動提供文化權利實現的社會環境條件,確立了人民在文化權利實現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人民群眾能夠主動參與和推進文化生活的發展,讓文化生活的內容和形式體現自己的意愿。比如,人民參與非遺活動積極性高漲、圖書館建設與博物館建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鄉村振興與文旅活動緊密結合,等等。還有更為具體鮮活的例子,比如龍舟賽在城鄉到處開花、“村超”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城市書香節人流如潮等。
正是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動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人們對保障文化權利的愿望才變得更為強烈。這就需要我們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文化環境和文化監管機制。比如,進一步做好公共文化設施,讓殘障者能夠更便利地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作為輔助讓聽障者走進博物館,走進音樂廳,平等地與健聽者一起欣賞藝術。在文化數字化條件下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權利,也需要在機制上加以考慮。
激發人民主體意識是把握文化建設中人民主體性的中心環節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匯聚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在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刻具有特殊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偉大社會變革必然要求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具有推進社會變革的主體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得緊緊依靠人民,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量,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對群眾的創造活力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在文化建設中,群眾的創造力同樣是充滿著無窮活力的。廣場舞是群眾自發跳起來的,并成為群體文藝活動的最好載體;抖音一經被群眾掌握,就鋪天蓋地地發展起來;無人機表演創造了群眾藝術活動的絢麗色彩。只要有挑戰,人民就會有應戰;只要有需要,人民就會有尋找滿足需要的機會。像藝術鄉建,許多都是藝術工作者自發自覺的行為,他們將自己的知識和本領運用到鄉村建設的藝術實踐之中,不僅普及了文化藝術知識,更帶動了鄉村振興,在個體和群體的融合中既獲得了發展機會,也贏得了經濟利益。
尊重人民的主體創造,就是要鼓勵人民創造更優的發展空間和創新空間,在文化建設領域尤其要以科技創新去引領文化變革。文化體制的改革正朝著文化賦能的方向快速發展,呈現出科技引領多元化創新的趨勢。如何預測和催發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如何判定新型的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如何完善對人才創新能力和成果的評價機制,如何推動文化經紀人才、策展人才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建立跨文化交流和跨語際傳播的最優機制,都應該在尊重人民主體創造的范圍內加以探索。
在尊重人民的主體創造上,還要重點激發文化工作者的主體意識,在文化創造領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以文化精品推動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了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克服浮躁之氣,“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以“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文化文藝工作者面對社會實踐,最了解人民群眾的文化意愿,他們總是能在文化自信中找到突破的方式以創造新的文化業態。文化中的“破圈”現象經常由基層文化文藝工作者首創,像“唐宮夜宴”“水下洛神”以及“國潮”現象都是從藝術圈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推向全社會的。“考古熱”從博物館走向電視和網絡,繼而形成考古文旅活動,也是人民群眾所積極參與推動的。“網文出海”離不開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作品的精心打磨和翻譯工作者的譯介。國家對文化與文學獎勵機制的調整與完善,就是要極大地解放藝術生產力,激發文化文藝工作者的主體意識,成為推動文化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堅持文化建設中人民主體性的核心任務
文化生產和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人,除了滿足人民對精神產品的需要之外,就是要培養和造就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現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在描述共產主義愿景時說過,等到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候,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進行藝術創造。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自由時間也隨之增多,對物質生活之外的價值和精神的追求也變得更為急迫。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文化建設中落實人民主體性的核心任務。
實現人的解放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不僅僅限于保障文化權利,而是要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加以落實。在公共文化領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很大空間。由于社會分工的精細,文化價值領域被劃分成了不同的專門學科,如科學、道德、法律、哲學、藝術等。文化部門應該通過各種活動推廣專家與公眾的交往和對話,在全社會形成氛圍。個人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公共群體活動的塑造,馬克思所說的“環境塑造人”落實到現實就是文化體制機制對公共文化環境創造的重視。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好,對身體健康和美的價值追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文化志愿者組織機制的建立,是政府與個人達成的社會默契,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動中提升自己,政府通過志愿者推動文化活動的普及與提升,文化工作者包括專家加入文化志愿者隊伍中,將會促進文化在社會環境中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這恰恰是中國式現代化對現代新人的素質要求。
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主體性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在推進共同富裕的同時,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培育現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精神支撐。
作者蔣述卓,系暨南大學原黨委書記;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10月15日 第1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