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摘要:當全球芯片戰聚焦于光刻機與3納米制程時,中國卻在第四代半導體材料領域完成“靜默超車”——2023年,一塊直徑15厘米的氧化鎵(Ga?O?)單晶在中電科46所下線,這項突破不僅讓中國首次實現氧化鎵晶圓量產,更在軍工與民用領域掀起核爆級技術變革。
一架服役60年的轟6掛滿PL-17導彈,在500公里外鎖定了兩架五代機!這兩架高速突防的F-22突然警報炸響——400公里外,24枚PL17導彈正以6馬赫撲來!這不是好萊塢劇本,而是氧化鎵雷達帶來的死亡方程式!
各位老鐵,系好安全帶,我們馬上起飛。
前一段時間大家都在研究咱們成飛和沈飛的兩架六代機,我們也專門做了一期視頻,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六代機的核心戰斗力是什么呢?A.速度B.隱身C.武器D.雷達沒錯,就是雷達。因為隱身也好,武器也好,就是為了先敵發現,先敵開火。也就是說,我們費這么大勁造六代機,目的就是為了在敵人還看不見我們,夠不著我們的時候,把敵人消滅,而實現以上目的,必須依靠非常先進的雷達才行。
沒有先進的雷達,飛機性能再強橫,也是沒頭的蒼蠅,在態勢感知上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大家都知道,雷達的原理就是發射電磁波,接收反射波,而所謂先進的雷達,就是能發射更強更遠的電磁波,接受更偏更弱的反射波。目前,各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普遍使用鎵元素。
早期,相控陣雷達主要采用砷化鎵,它的優點是高頻段的性能優異,能夠實現高精度的探測和跟蹤。
缺點是砷化鎵的導熱性較差,導致在高功率條件下容易產生過熱問題,從而影響其性能和可靠性。
簡單說,就是能夠承受的電壓有限,受到干擾容易被擊穿,輸出功率的上限也不高。
后來,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雷神公司又搞出了氮化鎵雷達。
氮化鎵具有極高的熱導率和電子遷移率,可以在高功率和高溫環境下穩定工作。這使得氮化鎵雷達在高功率輸出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實現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高的精度。
而且氮化鎵器件的工作頻帶很寬,可以覆蓋從 L 波段到 Ku 波段等多個頻段,這使得氮化鎵雷達在多功能性,分辨率等方面都顯著優于砷化鎵。
同時,氮化鎵具有較強的抗輻照能力和抗高溫能力,能夠在 2000℃ 高溫下連續運行。這使得氮化鎵雷達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總之,與砷化鎵相比,氮化鎵雷達的功率密度高,能夠在相同體積下實現更高的功率輸出,在探測距離、精度、電子對抗中各項指標都顯著高于砷化鎵雷達。
目前,各國主流高端雷達基本上都是使用氮化鎵。
特別是東大,幾乎已經把氮化鎵的技術開發到了極致,比如殲-20戰斗機配備的氮化鎵雷達,其對典型戰斗機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 440 公里,對預警機類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 600 公里,對 F-22 等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也能達到 146 公里,這些指標與美國F22等先進戰斗機雷達的性能差不多。
再比如055 型萬噸大驅上的 346B 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其T/R組件數量增至 10000 個以上,天線尺寸更大,對目標的探測距離至少 500 公里,能同時搜索 400 個空中目標,并跟蹤其中的 100 個,與美國伯克級驅逐艦上最新型的SPY6型雷達比起來,很多性能已經有了明顯優勢。
但是,這些優勢都不足以實現碾壓式的降維打擊,畢竟大家都是氮化鎵,工藝再強,上限就在那里。
于是,大家開始研究新一代半導體材料,氧化鎵!
和氮化鎵相比,氧化鎵各種特性都更上一層樓。
抗干擾能力更強,即使在潮濕條件下也能保持精準的偵測能力。
1、更高的耐高壓和耐高溫特性: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以更高的功率工作,可靠性更強。
2、更大的功率支持:能夠承受更大的電流電壓,雷達可以發射更強的信號,提高探測距離和分辨率;
3、更低的功耗:在相同功率輸出條件下,氧化鎵的功耗更低,有助于提高雷達的效率和續航能力;
4、更強的電子戰能力:氧化鎵的高抗輻射特性,使雷達系統在復雜電磁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
目前,全球主要的氧化鎵玩家只有三個,中、美、日,競爭格局頗有點三國鼎立的味道。
日本的精密刀具能切出完美晶圓,卻切不斷我們的全產業鏈;美國的實驗室能造出頂級芯片,但他們的熔爐燒不出4英寸單晶!而我們在做什么?中電科46所的實驗室里,氧化鎵晶體正以每分鐘0.2微米的速度生長——這速度慢得令人發指,卻快得讓五角大樓徹夜難眠!
日本主要是精加工和產業鏈方面優勢明顯,比如,日本NCT公司領跑全球氧化鎵產業,供應全球近100%的氧化鎵襯底。
國際上只有日本形成量產并開始產業化的應用,主要應用領域為工業電源、工業電機控制等,產業方以安川電機、佐鳥電機為主要代表。
美國主要在應用開發端具備優勢,他們的器件研究成果最突出,各種創新的結構和工藝極大地推動了氧化鎵器件的進步,但是美國的氧化鎵產業發展進展緩慢。美國目前僅Kyma公司有1寸襯底產品,單晶尺寸上落后于中國,產業鏈也較為空白。
而中國更全面一些,中電科46所在2018年創造了國內的氧化鎵4寸襯底記錄,山東大學于2022年也報道了4寸襯底的成果。隨著襯底和外延的進步,器件研發也達到了國際水平。
最重要的是,中國以占比8成以上的全球鎵儲量,是全球金屬鎵的最大生產國,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氧化鎵產業鏈。
在相關專利方面,中國以2368項專利領跑(美國1834項,日本972項)。
和民用領域相比,軍工產業的應用只能會更早,2020年中電14所參與研制的某“過于先進,不便展示”重大項目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個人推測可能就是氧化鎵雷達。
如果是真的,那么不僅我們的六代機會徹底碾壓其他所有五代、四代戰斗機,而且,將會使整個戰場形態發生巨大變化。
比如,搭載了氧化鎵雷達的轟20,可以變身戰斗卡車,甚至專門研發轟戰機專用的大尺寸、長射程空空導彈,這樣幾架轟20編隊,甚至都不需要戰斗機護航。
再比如,將老式的轟-6改造為“空中武庫機”,可攜帶24枚霹靂-17超遠程空空導彈,配合搭載大功率氧化鎵雷達的空中預警機,實現“A射B導”協同作戰,根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和美國蘭德公司《中國軍力報告》中的對比分析法測算,如果雷達探測范圍提升一倍,整個空中打擊鏈的反應時間將縮短70%。
更可怕的是,當美國航母戰斗群還在用SPY-6雷達掃描海平面時,我們的衛星星座已用氧化鎵相控陣給整片海域做了“全身CT!”
比敵人看的遠,比敵人打的遠,比敵人打的快,這就是降維打擊。
除了軍事層面,在民用市場,氧化鎵產品所帶來的同樣也是巨大的碾壓優勢。
比如新能源汽車,氧化鎵逆變器使電能轉換效率突破99%,800V高壓平臺充電時間縮短至12分鐘。
比如5G/6G通信,氧化鎵基站體積縮小60%,但信號穿透力翻倍——地下三層停車場也有滿格5G!
最瘋狂的是國家電網實驗:氧化鎵變電站讓電能損耗從6%→0.7%,僅這一項每年省出的電夠臺灣省用2年!
雖然相較于軍用,民用市場仍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難關,比如,氧化鎵制備非常困難,單晶生長速度僅5mm/小時(硅晶體可達200mm/小時),高端氧化鎵襯底仍依賴日本Novel Crystal公司的進口,6英寸量產良率僅35%(行業盈利門檻為65%)等等。
但是我們相信,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當氧化鎵遇上中國制造,一場改寫全球半導體格局的史詩正在上演。從實驗室的微觀晶體到改變世界的宏觀產業,這場材料革命的終局,或許就藏在今天每一個技術突破的瞬間。
各位老鐵,別忘了點贊分享,我們拆解的不是技術,是霸權脊梁!
作者: 鋼筋俠 ;來源:實學派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