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踐行好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陳云是全黨公認的善于調查研究的楷模。毛澤東曾稱贊陳云的工作方法就是調查研究,他不清楚就不講話,并且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講話中對陳云有過評價:“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問題很尖銳,能抓住要點。”
由陳云紀念館主辦的《陳云與調查研究》專題展,近日在青浦練塘陳云故里開展。對于調查研究,陳云曾總結了著名的十五字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他的調查研究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性,上觀新聞梳理了一些陳云在調查研究中的重要實踐,對當前黨員干部做好調研工作很有借鑒意義。
1955年3月21日,陳云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蹲點要蹲得住,一竿子插到底
新中國建立之后,1955年1月到1961年7月期間,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陳云,曾四次來到家鄉青浦,深入基層,深入農村,體察實情,了解民生。
在實踐中,陳云善于使用蹲點調查法。1961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他在上海市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進行農村調查。作為主管財經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陳云可謂日理萬機,但他清楚這次農村調研的意義和分量,仍舊“一竿子插到底”,輕車簡從,在小蒸這個地方扎扎實實搞調研,而且一蹲就是15天。
陳云在青浦農村調查期間與公社干部的合影。
他謝絕了縣里做的生活安排,給縣里同志提出“不請不到”的要求,盡量不給地方同志添麻煩,不給地方正常工作帶來影響。他在小蒸公社能夠深入基層干部群眾中去,看他們吃公共食堂、養豬、種地等,真正和調研對象打成了一片,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沒有“坐著車子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的虛招。從小蒸鎮到各個自然村,來回要步行六七里路,有時還要跨越水溝,他多次到農民家中觀察他們養豬、種自留地、住房和吃飯等情況,真正做到聽真話、察實情、辦實事。
蹲點也要蹲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地方。陳云之所以到小蒸公社調研,不僅在于“大躍進”以來這個地方問題突出,還在于這個地方是他生長、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后一直關注的地方,和這里的干部群眾相互熟悉、感情深厚。在困難時期,陳云相信到家鄉去,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基層實情。正如他所言:“掌握實際情況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向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去了解。”“農民知道我們,所以敢于講話。”
1961年陳云第四次回鄉調查時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一覽表。
要講真理,不講面子
搞調查研究,陳云說過:“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應該怎樣就怎樣。”
在青浦蹲點調查后,陳云調研形成了《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三篇報告,后來他以《青浦農村調查》為題,給中央相關領導寫信,并附上了這三個報告,以求為中央決策服務。
毛澤東看過陳云的調研報告后,給予充分肯定,說道:做調查研究,就應該向陳云同志學習,用數據說話,讓人心服口服。中央采納了報告意見,做出相應工作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八屆九中全會通過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
廬山會議前,中共中央與毛澤東逐漸覺察到“大躍進”中高指標帶來的一系列混亂和大量浪費現象。為減少損失,毛澤東計劃把1959年的鋼產量降到2000萬噸,并征求陳云意見。陳云回答說,生產2000萬噸也很難完成。于是毛澤東委托陳云進一步落實鋼鐵指標。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陳云提出1959年鋼鐵生產的指標為1300萬噸,并被黨中央所接受。毛澤東稱贊陳云:是很勇敢的。犯錯誤勇敢,堅持真理也很勇敢……他的話很有一些同志抵觸,我就賞識。
陳云關于匯報青浦調查情況給毛澤東的信。
可見,只要是于人民群眾有益的,對國家經濟建設有益的,陳云就敢堅持,真正做到在實際工作中“求真”。
領導干部要注意聽反面的話
陳云曾說,領導干部聽話要特別注意聽反面的話,因為不同的意見,常常由于領導人不虛心,人家不敢講,不容易聽到。
他的一條方法是交換意見。既聽肯定意見,也聽尖銳批評意見,同時做自我批評,勇于承擔責任。他在青浦小蒸公社調查時,老百姓對困難時期的生活、對基層干部的作風問題有意見:比如基層干部不顧實際,瞎吹高指標,參加勞動少,生活特殊化;干部沒有把集體生產組織好,群眾的積極性差等。陳云聽到這些意見后,說國家遇到了困難,讓群眾受苦了,他是中央副主席,有責任,應該檢討和道歉。其坦蕩的胸懷,為民的情懷,真誠的品格,著實讓基層干部群眾感動。
陳云在青浦調查結束后撰寫的《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等三份調查報告。
他的另一條方法是比較分析。搞清實際情況,作出相關研判。陳云調研善用比較分析法,彰顯著比較分析的特點,什么事情能辦什么事情不能為,往往會用權衡利弊方式進行,利大于弊,可為;弊大于利,慎重。
搞調查研究,他認為需要反復驗證。情況分析完畢,不急于做結論,而是反復核實,最終確立解決方法。比如,在青浦15天調研后,陳云形成了對農作物種植、養豬、自留地等問題的研判意見,但他沒有急于下結論或者將調研成果上報中央,而是按照毛澤東所講的,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際檢驗推翻了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他又到杭州、蘇州,找了和青浦情況相仿的幾個縣的縣委書記和若干個大隊支部書記,研究了種雙季稻和種小麥的問題,也順便問了養豬和自留地的情況。另外,又找了與青浦土地、人口、氣候條件不同的蕭山和無錫兩縣縣委的同志,調查了種植情況,研究了農作物種植安排上的有關問題。經過進一步的求證,當發現了小蒸調研得到的結論能夠經得起檢驗后,陳云才將撰寫的報告上報。這些做法都充分體現了他慎重穩當的工作風格。
(文內資料來源:陳云紀念館、《學習時報》,題圖為:1979年6月陳云在上海調查解決寶鋼建設中的問題。文內所有圖片均由陳云紀念館提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這位國家領導人做調研有一套!毛澤東曾評價他平和得很,但看問題很尖銳
2018-11-12李慎明:青蒿素發明是毛澤東關于中醫藥思想與屠呦呦及其大團隊實踐的結果
2018-10-2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