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柏露會議舊址。
“毛委員主張固守井岡山?朱軍長主張放棄井岡山?真的這么簡單?”
“朱、毛分歧的起因,是由柏露會議開始。當時,會議的議題就是‘井岡山守不守、留不留’的問題,毛澤東堅持固守井岡山,朱德認為紅軍應出遠道打游擊。實踐證明,朱德的主張更合理一些。”
“斗爭的起因,由柏露會議開始。當時,會議的議題就是‘井岡山守不守、留不留’的問題,究竟是鞏固井岡山根據地還是出擊贛、閩,朱、毛在會議上就爭起來了。當時的大背景是:1929年1月,蔣介石對井岡山地區進行第三次‘圍剿’,調集了8個旅約3萬多兵力,給井岡山帶來了巨大壓力。這時候,雙方發生了分歧。毛澤東堅持固守井岡山,認為井岡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敵來則集中對付敵人,敵去則分兵發動群眾,根據地的擴大應采取“波浪式”發展,但一定不要放棄它;朱德則認為不行,要跳到外線打游擊,放棄井岡山。朱德認為,井岡山東、西被湘江、贛江夾住,無法徒涉,南、北也難以發展,缺乏足夠的回旋余地,紅軍應出遠道打游擊,光守井岡山守不住。
當時還有一個現實情況,兩軍會師后井岡山兵力陡然大增。到過井岡山的人都知道,井岡山地區山多人少,供養如此規模的一支紅軍隊伍,經濟上很困難,再加上敵人的外線封鎖,雙方產生意見分歧在所難免。毛澤東認為,朱德要放棄井岡山去打游擊是‘游擊主義’;朱德認為,毛澤東守住井岡山不放是‘保守主義’。今天,當我們客觀地分析這一爭論,也不能說毛澤東當時的意見都是對的。 后來,毛澤東被迫同意出擊贛南。出擊贛南后,他發現贛南、閩西空間非常大,最后就在贛南、閩西建立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
第一,毛委員當時是總前委書記,紅四軍最高領導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又是他親自創立的,感情極深,1965年他已年逾古稀還重返井岡山。既然他決定固守,為什么沒有據理力爭?為什么他的意志沒有被貫徹到底?
第二,毛主席深諳軍事辯證法,他一向反對消極防御,主張積極防御。比如在第五次“圍剿”開始后,面對蔣介石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毛主席曾經向“最高三人團”(李德、博古、周恩來)建議,紅軍主力向湖南中部進軍,“調動江西敵人到湖南而消滅其一路或幾路,以便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但被“最高三人團”否決,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解放戰爭時期,在蔣介石仍然處于戰略進攻態勢的1947年,毛主席就命令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跳到外線作戰,迅速奪取了戰略主動權。 在參與“會剿”的敵軍兵力五、六倍于井岡山上的紅軍,并且享有后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以消極防御的方式“固守井岡山”,這完全是一種被動挨打,坐以待斃的態勢,也許李德、博古會提出這樣的主張,但一向強調靈活機動戰略戰術的毛澤東,會提出這樣的主張嗎? 第三,朱德也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創建者之一,對井岡山同樣有深厚感情,1962年以76歲高齡重返井岡山。現在,一聽到敵人要來“會剿”,未經一戰就主張“放棄井岡山”,把根據地和人民群眾丟給白軍去任意蹂躪,這符合朱老總的性格嗎?
“針對井岡山根據地面臨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困難情況,著重研究了粉碎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第三次“會剿”的策略和部署。會議既否定了主張據險死守而不能解決經濟困難的消極防御觀點,又反對了主張全部轉移而不要根據地的逃跑主義,贊同毛澤東提出的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的策略。會議認為紅軍應當采取“攻勢的防御”方針,將反“會剿”和反經濟封鎖結合起來。”(《毛澤東年譜》第388頁)
“在討論如何迎擊敵人的“會剿”時,與會人員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主要分歧意見有:有的主張憑險死守,有的主張到湘粵贛去,有的主張到湘南去,有的主張到贛南去。 毛澤東在會上發了言。他冷靜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在當前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憑險死守不利于我,且敵來勢洶洶,表現出下了極大的決心,加上寒冬季節已到,我軍物資菲薄,雖有群眾援助,但難以取勝。但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又不能放棄。要保住經營年余的井岡山根據地這塊紅色政權,不能死守,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鉆敵人的空子。敵人從這邊打來,我們就從那邊打出去,迂回敵后,使敵人窮于應付,求得在外線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打破敵人的‘會剿’;實行‘圍魏救趙’的策略計劃,影響邊界,以解井岡山之危。 毛澤東的主張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成。會議既否定了據險死守而不能解決經濟困難的消極防御觀點,又反對了主張全部轉移而不要根據地的逃跑主義,一致贊同毛澤東提出的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的策略方針。”
1、《滕代遠同志向湖南省委的報告》,1929年1月12日(即“柏露會議”結束5天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 2、何長工:《難忘的歲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訪問陳伯鈞記錄”,1962年4月28日,內部館藏資料; 4、陳正人:《毛主席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偉大實踐》。
會上,毛澤東同志說到:“‘三月失敗’,‘八月失敗’的沉痛教訓還在眼前,紅軍游擊戰不能沒有后方基地,所以這塊紅色土地不能丟。至于“一部下山”目的何在?過去普遍都認為是為了“圍魏救趙”。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毛澤東在會上發言中還說:“如果全部留下來死守,萬一五大哨口被敵人攻破,就會沒有退路”, 而且“時令已是嚴冬,我們的紅四軍還是草鞋單衣,冬服沒有解決,部隊沒有鹽吃,每天三分錢的伙食費都難以保障”,“這么多部隊集中在井岡山上,吃穿都是大問題”。
“在此期中紅軍官兵單衣御寒,日食紅米南瓜,二月沒有一文零用錢。”
“出發(紅四軍主力下山進軍贛南) 的原因:第一個是經濟問題的解決,再則為應付敵第三次的‘會剿’。”
“出發贛南,解決經濟問題,牽制敵人第三次‘會剿’。”
“我們十四日離開井岡山,主因是經濟出路。”
“經濟的困難,物資的缺乏,有刻不容緩的須向外游擊。”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