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吳持生:我的祖國萬歲!——童少年記憶二、三事(中)
點擊:  作者:吳持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19-10-02 10:18:43

 

1.webp (2).jpg

1.webp (3).jpg

吳德峰(1896-1976年)     戚元德(1905-1974年)

 

【編者按】吳德峰、戚元德同志都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老紅軍,長期從事隱蔽戰線工作。人民日報訃告中稱他們:“幾十年來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立場堅定,愛憎分明,忠于黨,忠于人民,對敵斗爭堅決、機智、勇敢,認真執行了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的光榮任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被中央領導和戰友譽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名英雄”。

本文為吳德峰、戚元德同志的女兒吳持生(80歲),為紀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締造的新中國70華誕,以親身經歷撰寫的戰爭年代跟隨父母度過童少年時期的回憶文章。因文字較長,分三篇編發,此為中篇。
   
1.webp (4).jpg
本文作者:吳持生(吳德峰戚元德之女)

  6我忘不了的張家口記憶
 

1.webp (5).jpg

在張家口第一完小的吳持生

1945年11月,我和弟弟年幼坐著馬背上的搖籃(即電影《??!搖籃》行軍中馬背上馱著的裝載小孩用的柳條筐)隨父母親從延安渡黃河經張家口到東北地區去。一路風餐露宿到達張家口時,正逢馬歇爾出面調停國共軍事談判,父親受周恩來副主席命令到北平葉劍英領導的軍調處工作,母親也暫留晉察冀中央局幫助工作。我們住在東山坡中央局大院內宿舍。

一天,突然父親的副官孟憲如叔叔帶回家一個大姑娘和一個小伙子。一見面,我習慣禮貌的與他們打招呼開口便叫叔叔阿姨。孟叔叔笑了說,他們不是叔叔阿姨是你的哥哥和表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除弟弟外我還有這么大的哥哥、表姐,興奮不已,成天圍著他們轉,逢人就自豪地向人介紹這是我剛回來的愛生哥哥和柏林姐姐。后來才知道父母因長期搞秘密工作,為了工作、為了我哥哥、姐姐們的安全,從來不對外講還有兒女養在白區,所以從未告訴過我還有哥哥姐姐等家人。父親軍調時負責武漢地區的工作,巧了遇在武漢上學的我哥哥和我姑媽的女兒,他們被國民黨特務盯上跟了蹤,為了他們的安全,只好由孟憲如叔叔帶他們隨李先念夫人尚小平阿姨送回張家口。
 
1.webp (6).jpg
左起前排持生、曙生,后排愛生、戚元德、柏林

1946年6月全面內戰即將開始,父親撤回張家口后,我們去東北的交通因戰事中斷暫不能走,聶榮臻叔叔挽留我父親任晉察冀中央局聯絡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母親也留中央局工作。沒想,這期間我們生活與共的弟弟小胖子突然去世。小胖子從小聰明伶俐聽話,非常受父母和叔叔阿姨們喜歡。我在張家口第一完小上學回家背書,我剛念一兩遍他就背下來了,如果他還在,一定比我強,是個有用之材。              
       

1.webp (7).jpg

     小胖子曙生在張家口

他的去世,對我父母打擊很大。若干年后,在他們面前,我們都不敢提弟弟的名字。叔叔阿姨們也很愛他,黃火青叔叔喜稱他為干兒子。在黃叔叔九十歲高齡我去看他,他還說他現在還在想他的干兒子,向我要了一張曙生的照片。

事情的經過是,父親在北平,遇到了長征時的警衛員曾光梅叔叔正在北平附近帶兵打仗,他托我父親,為他在張家口鐵路醫院當院長的未婚妻的父親帶了一些醫書回來。老院長是張家口著名的小兒科專家,收到書后親自登門拜謝。時逢曙生出麻疹,高燒數天剛剛退燒想吃稀飯,母親正在爐子上為他熬粥。老先生進門聽說孩子在出麻疹,就非常熱忱地讓陪同來的醫務助理打開他隨身帶醫用皮包(據講老院長醫德非常好,幾十年如一日醫用皮包從不離身),拿出聽診器為曙生撿查。檢查完后,高興地對我母親說,孩子的麻疹出的狀況良好,麻疹正在退,就是肺部聽起來有啰音,為了防止孩子轉肺炎,最好打幾針預防消炎針。正好他包內帶著一盒最新出的消炎新藥潘尼西林,便開了處方,并當即叫助理打了一針。弟弟非常聽話,自己主動把褲子退下,露出小屁股趴在床上,對老院長說,老爺爺我不怕痛,你讓阿姨打吧!誰知一針打下去后,弟弟就停止了呼吸。在場的人都嚇呆了,老院長驚得一句話也講不出來,老淚縱橫地攤在椅子上。幾十年行醫生涯,在他的手中救治過無數孩童,從未遇到過這種現象。藥、注射器全拿去化驗、檢查,沒有任何問題。老院長回醫院后怎么也想不通,把自己關在房內自責反省,幾天不出房門、不見任何人,誓不再行醫。

我父母聽到后,當即忍住失子之痛,帶著我同去醫院探望,安慰老院長。經我父母再三勸說、懇請,老先生才開門見人,并答應繼續為患兒看病。父母作為共產黨人,識大體顧大局,堅強地抑制住自己的失子巨痛,正確地處理了同志和醫患關系。老院長出事后極度的痛心自責,也表現出他高尚的醫德、醫術、責任心。雖然那時我還年紀小,但在我的心靈和人生軌跡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醫藥醫學發展若干年后,我們才明白,曙生死于潘尼西林過敏癥。此后,醫院才規定使用潘尼西林必須先做過敏試驗,杜絕了此類醫療事故的再度發生。

據母親講,1946年夏秋張家口戰事已緊張,大人保密,我們孩子天真無邪一點無所感覺。時我正在張家口緊挨鐵道邊的第一完小上學,那天上午課間,我和同學們正在操場上跑跳玩耍,對天空突然出現低飛的飛機(可清楚地看見機艙內坐的駕駛員)毫無戒心,有些同學還好奇地用手指著飛機跟著跑,哪知飛機突然掃射又升高扔炸彈。我親眼看有小朋友倒在血泊中。我雖然從小跟隨父母長輩鉆山溝、進防空洞,對日寇飛機的掃射、轟炸聲早已習慣,但這次毫無精神準備且親眼目睹朝夕相伴的小伙伴被國民黨反動派飛機打死、炸傷,我嚇傻啦,也不知怎么隨大家從學校逃出來的。到了街上,下意識地向父親機關跑,因我每天中午放學都到父親機關吃中午飯,進了院子靜悄悄地一個人也沒有。我站在院中大聲哭喊著叫爸爸,父親從院內防空洞里出來,只見我一手拖著書包、一手提著一只鞋,穿著紫花布(所謂紫花布就是用膠泥紅土染的布)滾邊的大紅色中式大襟衣褲沾滿了泥土。父親安慰著,把驚恐的我抱進了防空洞。這是我永生難忘的,第一次在戰火現場目睹自己的小朋友倒在血泊中,很長一段時間驚恐不安常在睡夢中驚醒,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難能可貴,只有我們強國、強軍,堅決打擊打敗一切戰爭販子、侵略者,才能保家衛國,徹底消滅戰爭,爭取世界永久的和平與安寧。 
 

1.webp (8).jpg

陳  賡

母親講,隨著戰事的發展,晉察冀軍區決定戰略轉移撤出張家口。母親是帶著中央局部分干部和家屬先遣撤退走的,父親與副部長康健生叔叔帶著聯絡部堅持到最后,撤出時與敵先遣部隊擦肩而過。我和柏林姐姐隨母親先遣撤退,途中遇到陳賡叔叔。他看到我母親他們這批毫無戰斗力拖兒帶女老弱病殘的撤退隊伍,就主動從他部隊派了一個班戰士護送我們撤退??次夷赣H身邊只有一個小勤務員,還專門派了個打仗勇敢會使雙槍的王如亮叔叔給她當警衛員。臨別,還送了我們繳獲的美國空投的幾聽(罐,墨綠色的鐵桶)軍用奶粉給我們路上吃。媽媽告訴我,陳賡叔叔在上海就與她和我父親同在中央軍委工作,是她和我父親生死與共的老同志和親密戰友。
 
7. 我在海沿村的家
 
從張家口戰略轉移撤出,一路艱辛幾經周折迂回晉綏等地區,最后到達河北省阜平縣棗園村。母親調阜平縣委到城南莊工作時,父親照顧母親是女同志到基層工作不方便,就接我去他聯絡部工作的駐地海沿村同住。開始我和父親住在村頭的李叔、李嬸家,后來我隨高春才阿姨住在王道和大姐姐家,父親住到一區干部李逢祿大爺家。

跟隨父母的戰旅生活,我早就習慣他們為了工作和戰事需要,隨時把我寄養在老鄉家的生活。王道和大姐姐家只有母女兩人,家里沒有男勞動力,靠賣點豆腐為生。她做的鹵水豆腐,吃時雖沒加香油,但放點鹽用蔥花一拌,別提多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還流口水。在我父母從小潛移默化的教導下,我跟大人學,經常一大早起來,幫大娘推磨磨豆腐。燒開豆漿點鹵前,大娘總是要盛一碗給我喝,偶而鹵點輕了,還能吃到一碗豆腐腦。但做出的老豆腐,父親說,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吃了要高春才阿姨一定代他付錢,決不準白吃白拿。

1.webp (9).jpg

老年的持生與桃子姐在冠城園合影

后來父親兼阜平縣委書記,糾偏土改“左”的錯誤,也去了陳南莊,我們就搬到李逢祿大爺家住。大爺長年工作在外,家中只有80多歲的老奶奶、大娘和三個姐姐。大姐李英蕓是村婦救會主任,二姐李英國是宣傳隊積極分子,比我大一歲的叫李英忠,大人叫她小桃子,我叫她桃子姐,是我在這個家里最要好的玩伴。全家把我這個部隊上的孩子當親人,我也沒有把自己當外人,跟著桃子姐奶奶、大爺、大娘、姐姐我認準叫的親。大娘上灶往大鍋里添水,向灶膛內添柴點火,我就搶著幫助大娘拉風箱。菜疙瘩炒熟啦不用大人叫,我自己就主動拿碗盛著吃。如再盛鍋里沒有啦,大娘或姐姐就把她們碗里還有的撥給我吃,寧肯自己少吃,決不讓我餓著。燒灶柴沒啦,我和桃子姐背上簍子或抬上筐,拿上扒子,到村外樹林去摟落在地上的干樹葉。大娘和姐姐去磨面,我和小桃姐就幫著推碾子或用籮篩面。缸里沒水啦,我就爭著要跟大娘或姐姐們去井邊抬水。每當讓我跟她們抬水時,她們都照顧我,緊緊用雙手把著水桶把,將水桶從杠上拉靠近她們身體的一邊,減輕我抬的重量。大娘納鞋底,我就學著將劈好的麻在腿上,幫大娘遞撮納鞋底的麻繩,有時大娘還教我用錐子納兩針。麥收后,姐姐們編草帽,我就和桃子跟在她們屁股后面,幫她們掐選浸泡又白又光好看的麥桿尖,并學著用掐剩的黃老麥尖編草帽辮……。奶奶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兒孫孝順,每天早上都給她做一碗自產的山藥或洋芋粉糊糊吃。在當時,我和桃子姐認為那是最好吃的東西。老奶奶吃完的糊糊碗,便由我和桃子姐輪流分享著用舌舔食干凈。

在父親聯絡部的戰友李英儒叔叔(寫《野火春風斗古城》一書的著名作家)寫的《我所認識的吳德峰》紀念文章中,還有趣地寫道:“1947年我們在阜平山溝時,吃的可算是粗茶淡飯。清明,他的小女兒跟著女房東去上墳,等人家祭祀完,分一塊摻上蕎麥面攤的雞蛋餅……。”當時很困難,平時連一個雞蛋都舍不得吃,要拿去換針頭線腦,連上墳祭祀用完的一點蕎麥面雞蛋餅,大娘也要分給我和小桃子吃,實際上已把我當成他們的最小女兒與小桃子一般對待。至今我們見了面,英國姐、桃子姐的孩子還親切地叫我小姨,孫輩則稱我姨姥姥,親如一家,這就是戰爭年代沿襲下來的永遠割不斷的軍民魚水一家親的關系。

海沿村當時只有初小(一到三年級),高小設在外村(四到六年級)。因當時全國各地春、秋季招生不統一,村小學沒有下學期班,所以我只得重讀一年級上學期。初小三個年級,只有一個老師輪番給學生上課。教室開始設在地主家的羊圈內(四面土墻沒有屋頂) ,晚上圈羊,白天羊放出去我們上課。沒有課桌、板凳,孩子每天上學,自帶一個麥草或玉米葉編的蒲墩(幾寸至半市尺高),坐下來腿當桌子,用化石筆在石扳上寫字。沒有黑板,老師講課就把一個年級的孩子圈在一堆用小石板教課。晴天上課,下雨、下雪就放假,除了寒暑假外還有芒種、夏收、秋收等農忙假。夏天天熱,老師就帶著學生追著墻根和樹陰下上課;冬天,就躲在避風、有太陽的墻根和草垛旁,追著太陽取暖上課。最冷天,學生就捧著用紅膠泥自制的手爐生上炭火取暖。一個冬天下來,我的手腳都生凍瘡,紅腫得像爛茄子一樣,滿是裂口、傷疤的手粗糙得像銼一樣。

土改時,原來的老師打成了地主,區里派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干部家屬女老師來上課,村政府騰出了一間較大房屋做了教室,長條木板搭在泥墩上做課桌,用粗樹干鋸成的一段木墩做凳子。有了黑板,老師仍是三個年級輪番教學生上課。冬天墻角生了一個土爐子,煤炭是由老師帶著我們學生秋天割毛草、拾柴火、拾麥穗谷物等搞小秋收賺來的錢買的。記得一次我隨老師同學去山上割毛草,正好國民黨反動派的敵機來轟炸,我只顧抬頭望頭上盤旋的飛機,不小心鐮刀砍在自己左手的食指上血流不止,旁邊的大同學情急抓了一把土按上止血,并拉我趴下。飛機走啦,老師又按土法急忙從樹上捅了一個空馬蜂窩燒成灰,給我重新包敷上。結果還是感染化了膿,爛了很久,連指甲蓋都脫落了。直到母親帶我到陳南莊看病上藥才治好,留下一道很深疤痕,至今還隱約可見。那時我頭發留的是娃娃頭,因衛生條件差,我的頭發被桃子姐染上了黃水瘡,至今我還留有一張為了治黃水瘡剪發后的農村娃照片。
                     

1.webp (10).jpg

      海沿村時的吳持生

阜平縣是個老區,曾譽為“華北的延安”??箲饡r期,全縣平均每四戶人家就有三戶是抗屬,抗戰中有5000多優秀兒女在戰場上為國捐驅,是抗日根地的模范縣。但這個縣位于山區土地貧瘠,老百姓日子很苦,聽老人說,遇上荒年野菜樹皮吃盡,吃了觀音土拉不出屎來就有人漲肚而死。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針對平山、阜平兩縣,有這么一句順口溜,即“平山不平,阜平不富”。我住在海沿村時,幾乎家家都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所謂的菜實際是樹葉子,春天里把柳樹芽、楊樹芽摘下來,放在柳條筐內用石頭壓著,放在河水中浸泡拔澀,然后放在大缸中漬成所謂的“酸菜”。我和小桃子就隨姐姐們春天摘過柳樹芽、楊樹芽漬“酸菜”,吃的時候先在大鍋內煮樹葉,再把玉米面撒上悶熟,炒成疙瘩當飯吃。那時只有農忙下地干活出大力的人,才能吃上黃橙橙的純玉米面貼餅子,就著一塊蔓莖或芥菜疙瘩咸菜吃。在我記憶中,最好吃的就是來客人時才有的西葫蘆熬豆角。老百姓家境生活好壞,只要看碗中炒的疙瘩顏色就可區分,貧苦人家玉米面加的少,樹葉子放得多,疙瘩自然是呈樹葉色。就這樣,老百姓還一兩不少的省下最好的糧食交公糧支援前線。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在海沿村上學打霸王鞭唱的支前歌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公糧要簸三邊,沒有沙子沒有糠;作揖來打霸王鞭,我送哥哥上前線,騎紅馬戴紅花,打敗了日本鬼子(或打敗了蔣匪幫)保家鄉。”

正如當時父母常講的,前方有我們英勇奮戰的子弟兵,后方有我堅強后盾的老百姓,所以我們的革命戰爭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這是因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戰爭是為正義而戰的,是解放勞苦大眾,使耕者有其田,勞者有飯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所以得到廣大勞苦大眾、邊區和根據地老百姓的擁護和大力支持。我那時雖只是個小學生,但在大人們潛移默化地啟發引導下,親歷其境地確實感到土改后農民有了土地,當家做了主人,喜氣洋洋,覺悟提高很快,不忘感謝共產黨、毛主席的恩情,不忘敵占區勞苦大眾還在受苦受壓迫,為了解放敵占區受壓迫的人民,為了保衛取得的勝利果實,阜平全縣掀起了踴躍參軍、支援前線的高潮。當時縣里、區里,村村、莊莊,處處都是歌舞升平,排演了“血淚仇”(演的是王春花一家被地主、保長、遭秧軍、特務逼迫的家破人亡的血淚故事)、“別上當”(演的是貧農的妻子受地主威迫恐嚇、上當,當了地主隱藏財物的“防空洞”的故事)、“寶山參軍”(演的是貧農王寶山一家土改翻身后,一家人喜洋洋支前參軍的喜劇故事)、“來順放哨”(兒童團查路條的故事)、“劉常青趕集”(翻身農民喜氣洋洋趕集的故事)等歌舞劇,以及開展打霸王鞭、踩高蹺、扭秧歌等群眾集體娛樂活動,呈現出翻身農民當家做主的一派興興向榮的歡樂情景。
 

1.webp (11).jpg 

1.webp (12).jpg

 回憶過去窮人的生活,在年節翻身的農民演出的“貧女淚”     

1.webp (13).jpg

翻身的農民敲鑼打鼓高高興興扭秧歌

1.webp (14).jpg

  吳持生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演唱當年的擁軍支前歌
    
當時我在的海沿村基本每天晚上大人、孩子們都聚在村中打曬(糧食)場地圍著大樹根火堆,鑼鼓喧天、歡樂無比地唱著、扭著秧歌、踩著高蹺。我從小就愛唱歌,學了不少的歌曲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如《寶山參軍》歌劇中王寶山的妻子和妹妹唱的歌詞:“菜子油兒點燈,燈光兒亮,莊戶人有了地臉上發光,一針針那么一行行,吱兒、吱兒地把鞋绱(夸張地形象形容绱鞋抽麻繩聲和绱鞋動作的麻利),哎嗨哎嗨喲!我把它送到前線上” ;“提起俺男人王寶山,不由俺心中,好喜歡,他今年二十三,文的武的兩雙全哪,文的武的兩雙全!南溝里的土雷戰炸的鬼子翻了天,……” , “……慰問袋繡上五個字,‘為人民立功’要記清,有了功勞別驕傲,功勞上邊加功勞,嘿!為國家哪、為民族奮勇殺敵哪么咿呀嘿!” 充分體現了解放區土改后,翻身農民當家做主踴躍支前,送子送郎參軍的高度思想境界和動人情景。

在父母的安排和老鄉、師長們的教導培養下,我在阜平海沿村不但體驗了窮山僻野的農村艱苦生活,鍛煉了從小吃苦耐勞的良好習慣和學會了不少勞動、生活常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我愛黨、愛國、愛中華民族和努力奮進、學習傳承父輩優良傳統作風及大無畏革命奉獻精神的扎實基礎,使我步入社會茁壯成長,長大后也成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阜平縣土改、建國七十年的變遷照片
 
 1.webp (15).jpg

1.webp (16).jpg

土地法大綱寫在墻上,窮人看了記在心上!

1.webp (17).jpg

戚元德在中貧農聯合會上講解我們的土改政策。            
 

1.webp (18).jpg

1.webp (19).jpg
毛主席叫我們翻身和毛主席照個像給賣掉的他姐姐捎去看看吧。這是易家莊貧農團主席趙富生他老娘講的話。 

1.webp (20).jpg

1.webp (21).jpg

 貧農團、村、區代表,區委委員焦樹芝收軍鞋回來。

 

1.webp (22).jpg

2014年在阜平晉察冀邊區革命紀館前合影。    

1.webp (23).jpg

我們兒童團查路條 曾抓住過逃亡地主。  

1.webp (24).jpg

海沿村舊貌換新顏與桃子姐侄媳及村干部合影。       

1.webp (25).jpg

解放后興修的水庫青山綠水景色盎然。

 
8. 我在晉察冀榮臻小學的戰旅生活
 
二年級上學期,父母親將我送進了晉察冀軍區榮臻小學(解放后改北京八一小學,現名八一中學)繼續讀二年級,開始接受隨軍子弟學校戰旅生活的歷練。
 

1.webp (26).jpg

榮臻小學時的吳持生
 
榮臻小學是1947年在聶榮臻元帥的關懷下,晉察冀軍區黨委決定,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負責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溝槽村(現向陽莊)組建的。1947年3月1日學校正式開學。

1947年暑假開學,父親把我從海沿村接出送到在易家莊的榮臻小學。去易家莊,我記不得是李來順叔叔,還是陳如亮叔叔送我去的。到了學校,我插班讀二年級,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短發徹底剃成了光頭。戰爭年代子弟學校都是跟著部隊跑的,怕孩子頭發長不衛生長虱子,也怕敵人炮彈、子彈不長眼,打傷孩子的頭不好處理,所以學校規定男孩和二年級以下(包括二年級)小女孩都必須剃光頭,二年級以上的女孩也只允許留小分頭,只有個別歲數大的女孩子才允許留娃娃頭或者剪發頭。我前面的一個女孩子好像叫燕燕的,開始哭著鬧著怎也不肯剃光頭。老師叫了我的名字,將我換上。我什么話都沒說,就乖乖的坐上去,讓理發的老師給我剃頭。因臨來前,父母事先已了解到學校的規矩,給我打了預防針,告訴我學校要求低年級女孩剃光頭的原因和道理,并告訴我進了這個學校就是真正的小戰士啦,要服從命令聽老師的話。剃完了光頭,老師模著我的頭,夸我聽話,并說我從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了英俊的小伙子啦。我也儼如一個小戰士,自豪地晃了晃腦袋,說了聲很舒服,剃得一點都不疼!驢唇不對馬嘴的話和神氣,把理發的老師和旁邊的大人都逗樂了。接著老師笑著問,下一個誰來!只見幾個男孩、女孩搶著舉著手報名要先理,燕燕最后也乖乖地剃了光頭。

班主任張老師是個解放腳(原來是小腳后來放成了半大腳)的慈祥中年女老師,她把我領進二年級孩子住的院子里,向二年級的同學介紹了我這個新來的同學,同學們都熱烈鼓掌歡迎我。全班同學除個別年級大的頭發是分頭外,其余的全是光頭,分不清誰是男、誰是女。院子里有兩間住房,男、女生各住一間,老師叫過女生班長帶我到女生住屋,一進屋里,就面對著一條頂兩頭墻的大坑,坑上靠墻整齊地放著一排褥子卷著被子的十來個鋪蓋卷,我的放在正中間對著門。坑上一領炕蓆,蓆子上鋪著平整的幾塊粉紅的花棉毯。地下靠著兩邊墻根,整齊地排著放有洗漱用具的臉盆。女班長遞給了我半快肥皂(即我們五、六十年代洗衣常用的兩塊連成一條肥皂的四分之一大),囑咐我省著點用,一學期只發這半塊,要我跟大家一樣涼在門外屋檐下的窗臺上,並教我自己做個記號,防止拿錯找不回來啦。在海沿村小桃子家時,我們常用的是用豬胰臟和火堿制成的肥皂叫豬胰子,把市面上正規買來的肥皂叫做洋胰子。洋胰子是稀罕物當然怕丟,我就把隨身帶著玩的一個麻錢塞進半快肥皂內作為記號。

從這開始,在榮臻小學度過了我一年多的軍旅生活。每天早上起床號一響,我和同學們立即起床,迅速穿好衣帽,卷好被褥放整齊,集合跑步出操。宿舍輪流留兩名值日生,打掃衛生和鋪平整床上的棉毯。出完了操,回來洗臉刷牙。吃飯的號響了,我們立即挎上了書包,提著碗袋集合去吃早飯。飯前在院子里按班級列隊,唱完歌后吃飯。菜定量約一大勺,飯管飽,不夠還可以添。白天上課、做功課,晚上沒燈不上晚自習,大家經常站成一圈在院子里練習唱歌,學習打拍子。熄燈號一響,就趕快回屋上床睡覺。作息時間紀律嚴格,一般不變。

學校里除兩套單衣、一套棉衣、鞋帽、學習用品統一發外,其余被褥、飯碗、臉盆洗漱等用品都是自帶的。因當時軍隊、地方干部生活待遇實行的都是供給制,隨行的家屬子女不管干部職位高低,一律按部隊普通戰士水平供給,被褥等生活用品公家已供給配有,所以入學時隨身帶到學校不再重發。

幼兒園和一年級配有老師和阿姨照顧,我們二年級的同學只有一個班主任照管,沒有阿姨,因此生活起居一切事務都是在班主任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自己干。平時洗頭多用草木灰水,洗衣服、被子也多用草木灰水或灰灰草。老師定期領我們到河邊,指導我們在石頭上搓洗或用棒槌拍打衣物,然后在河水中沖洗干凈,鋪在沙灘上涼干,洗衣物基本不使用肥皂。學校沒有澡堂,天氣不冷時,由老師帶領我們直接到河里去泡洗,男女孩子隔開,男孩子在上游,女孩子在下游,同學們相互幫助擦洗除去污泥。

1948年春,學校遷到平山縣的古賢村,離開了阜平縣。1948年秋的一天早上,我們剛打完飯,忽然聽到哨聲緊急集合,叫大家停止吃飯,說傅作義軍隊進攻石家莊,距我們學校駐地只有幾十里了(我記憶好像是四十多里)。飯來不及吃了,連碗帶飯裝進了碗袋帶著走。立即回到宿舍收拾行裝,限定每人只許帶棉衣、單衣各一套,鞋子一雙,打成小背包揹在背上,書放在書包內,碗袋栓在書包帶上,書包斜挎在肩膀上輕裝轉移。其他東西概不準帶,由專人負責堅壁清野保管。當時中央住得近的軍隊和機關得到消息后,為了減輕學校轉移負擔,立即派人將自己的孩子接了回去。當時我父母遠在阜平,任弼時叔叔離得近,立即派人接遠征姐姐和我幾個孩子,但當時我們已經出發,只追上了遠征姐等孩子,因為我們班出發的早且走的是小路,所以沒找到我。

學校接到轉移通知緊急突然,來不急準備轉移交通工具,僅征集到有數的幾輛馬車,孩子多,因此不得不強行規定,只有幼兒和一年級的小孩能乘車轉移,二年級和二年級以上的孩子必須全部由各班班主任帶領分頭日夜兼程徒步快速轉移到指定的目的地。

我們的張老師雖是年紀大的女老師,但做事干練麻利、責任心強。她知道自己年紀大、又是解放腳,所以笨鳥先飛,以最快的速度組織,領著我們二年級同學抄小路先行了,并征得領導同意,要她在榮臻小學上高年級的十幾歲兒子同行,協助她帶領我們轉移,以日夜兼程行七、八十里的行軍速度到達指定的宿營目的地。到宿營地時已是深更半夜,畢竟我們還是8、9歲左右的孩子,大家擠在一間屋內,不少孩子累得睏得連飯也沒吃,就趴在床上、桌子邊,或靠著墻根,東倒西歪地睡著了。因炕擠不下,老師把我安放在一個大箱子上睡。第二天醒來,我卻擠在老師旁邊睡了。原來我睡覺不老實,滾到了地上,老師把我抱起,擠在了她身邊睡的。后來我們搭乘裝媒的火車到了山西娘子關,下了火車,我們手臉渾身都是媒黑,老師又按慣例帶我們全體到河里沖洗干凈。不幾天,傅作義軍隊撤了,我們才又回平山縣的古賢村原駐地,回來時順利,基本上是坐馬車沒有走路。

1948年底,解放戰爭的勝利勢如破竹。父母南下前夕接我同行,我才念念不舍地離開敬愛的老師和同學們,離開了養育我童年、讓我親身經歷過戰爭洗禮鍛煉的榮臻子弟學校。

(未完待續;作者系老紅軍吳德峰戚元德之女;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