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王志剛:《在太行山上》——經久不衰的烽火戰歌
點擊:  作者:王志剛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0-10-18 09:42:15

 

1.webp (17).jpg 

在太行山上中央樂團合唱團 - 穿過硝煙的歌聲男女聲合唱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鐵壁銅墻!
抗日的烽火,
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
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
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里進攻,
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敵人從哪里進攻,
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

1.webp (18).jpg

這首雄壯有力的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是抗日戰爭時期廣大抗日軍民尤其是游擊隊員最喜歡的一首歌,它誕生于1938年,其詞作者是青年愛國詩人桂濤聲,曲作者則是在武漢組織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作曲家冼星海。這首歌曲是為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軍民而創作的,它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專業性與群眾性相結合的歌曲特色,給人們留下了美好永久的記憶。在此探究這首歌的來龍去脈時,則又把我們帶回到那血與火的難忘歲月。

桂濤聲:親歷太行抗戰寫出震撼人心的歌詞


歌詞是歌曲的基礎。一首讓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歌詞。而能寫出震撼人心歌詞的人,一定是與時代精神共鳴的人。桂濤聲就是這樣的人。

桂濤聲,回族,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縣菱角鄉卡郎村。他兩歲喪父,與母相依為命,在本村讀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將他帶到縣城讀高小。15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學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師范公費學校讀書。由于他學習刻苦,又有音體美方面的特長,在該校僅讀了4年,就被云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破格錄取。在昆明讀書期間,桂濤聲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籍,并積極投入學潮,被校方告發為“赤化分子”,遭下令緝拿未遂后被開除學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員,創作劇本《鐘國魂》并公開演出,因其思想進步為當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大革命爆發后,桂濤聲參加了廣東韶關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任參謀處書記員。1928年5月,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做兵運工作。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他在上海工作。后因宿舍里被搜出幾本馬列著作而被捕,并被判刑5年。

1937年,盧溝橋事變和上海八一三淞滬事變相繼爆發,剛出獄不久的桂濤聲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和柳亞子一同前往武漢。

當時漢口文化界正在發起為平型關大捷的八路軍募捐棉衣的活動。通過兩個多月的前線勞軍,桂濤聲親自體驗到了前方抗日將士們的英勇與艱辛。這次非同尋常的募捐活動,當即啟發他以民歌的形式,寫下了一首情感深厚的制作棉衣的歌詞,隨后又請冼星海譜了曲,很快在武漢群眾中傳唱起來。

1.webp (19).jpg
【桂濤聲早期照片】

桂濤聲在武漢停留了3個月以后,于1937年12月,又奔赴位處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陵川縣,入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師司令部工作。

桂濤聲來到陵川,既為太行山的壯觀景色所驚嘆,更為抗日軍民的救亡熱情而感動。當時,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剛剛開始,八路軍整編后初次出征就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迅即樹起了八路軍的威信,振奮了全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和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迎來了聯合抗戰的高潮。尤其在山西一帶,國共兩黨部隊共同抗日,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桂濤聲到達陵川時,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即一一五師、一二0師、一二九師正在深入太行、呂梁、五臺山諸山脈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桂濤聲忙著參加國共合作團體的各種活動,到街頭演說,宣傳發動群眾,講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傳“游擊戰爭”、“統一戰線”,一時間,陵川到處是義憤填膺的人群控訴日本侵略者,到處是爭相參加八路軍的熱血青年。陵川自衛隊由300多人迅速擴編為1000多人,出現了不少“母送兒,妻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

1938年4月初,日軍調集3萬余兵力、分九路進攻八路軍總部和圍攻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企圖摧毀太行山根據地。八路軍貫徹毛澤東的游擊戰思想,英勇作戰,至4月下旬,粉碎了敵人的九路圍攻。在一個月的反圍攻作戰中,八路軍殲敵4000余人,收復縣城18座,打消了敵軍的囂張氣焰,進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為中心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基礎,譜寫了“浴血太行”的不朽篇章。

1938年5月,桂濤聲離開太行山,輾轉回到武漢。令他欣慰的是,通過黃洛峰的證明,他因1932年被捕而失去的黨組織關系得到了恢復,從而使他能夠更輕松愉悅、精神抖擻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這時的他忙得不亦樂乎:要出席救亡團體會議,應邀到一些單位演講“游擊戰爭”,支持冼星海組辦的“星海歌詠隊”…… 觸景生情,而最使他心潮起伏和久久難以忘懷的還是他在太行山抗日前線將近半年親眼目睹的抗日場面與深切感受,他的心中情不自禁地一次次強烈地被其震撼著:他鮮活地見到了敵騎耀武揚威屠殺無辜的惡劣行徑,見到了“母送子、妻送郎”那有志青年踴躍參軍的火熱感人場面,還見到了八路軍在敵后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抗戰情景……這一切使他深受教育,獲得了力量。于是,在他心中醞釀多時的極富鼓動性、戰斗性的抗日詩篇《在太行山上》,充滿激情地一下子從心底迸發了出來,隨即,桂濤聲順手將歌詞洋洋灑灑寫在了一張香煙包裝紙上,滿懷激情和信心地帶著歌詞去拜見冼星海。

桂濤聲謄抄這首歌詞將要寄給冼星海時,桂濤聲的親密戰友、當年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里的青年骨干劉大明正好就在他旁邊。后來,桂濤聲又介紹劉大明參加了“星海歌詠隊”。據劉大明晚年回憶說:“我又有幸在冼星海親自指揮下學唱救亡歌曲。自然,這個歌詠隊水平較高,這對我來說,為了要跟上,讓我費盡力氣。大概半個月后,桂濤聲突然把冼星海譜好了曲的《在太行山上》歌譜給了我,并說‘給你,唱吧!’當時范用也在場,于是我們兩個就腦袋靠著腦袋,唱著歌譜哼哼起來了,都異常興奮。后來,這首歌在大后方、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都廣泛地傳開了,直到今天!”

冼星海:救國之志撞擊靈感譜出激情旋律


冼星海,原籍廣東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門,幼年隨母僑居馬來西亞,13歲回國,先后入嶺南大學附中和嶺南大學、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他24歲去巴黎,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兩年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留法期間,他創作了《風》等10余首作品。1935年冼星海回國,在上海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的10月,冼星海隨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來到被人們稱之為“抗戰中心”的武漢。這年底應邀進入由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為音樂科主任,主持抗戰音樂工作。他一邊參加演劇二隊的演出,一邊忙于組織歌詠隊,深入學校、農村、廠礦,教唱救亡歌曲。在冼星海等人的努力下,武漢出現了上百個歌詠隊。冼星海成為著名的抗日救亡音樂家。

1.webp (20).jpg
【冼星海】

抗戰期間,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日益蓬勃發展,許多抗戰歌曲噴涌而出。尤其是冼星海,以更廣闊的題材、更多樣的體裁和更豐富的藝術手段,譜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人民革命的現實。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是一位音樂工作者,我愿意擔起音樂在抗戰中的偉大任務,希望把洪亮的歌聲震動那被壓迫的民族,慰藉那負傷的戰士,團結起那一切苦難的人們。他又說:我們要利用救亡音樂,像一件銳利的武器一樣地在斗爭中完成民族解放的偉大任務。于是,他滿腔熱忱地投入到抗戰宣傳中,創作上出現了新的高潮。

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是冼星海在武漢時期創作的重要作品,其巨大影響在他的歌曲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在為《在太行山上》譜曲前,冼星海已為桂濤聲的《送棉衣》譜過曲,時過半年以后,冼星海與桂濤聲這對熟悉的革命同志和音樂朋友,又要有機會再一次合作,精心打造《在太行山上》這一抗日歌曲了。

1938年6月的一天晚上,冼星海剛剛回到音樂科所在地武昌曇華林,桂濤聲就急匆匆地趕來了,對接待者說:“我是從山西來的桂濤聲,想請星海同志為太行山的戰友們譜一支隊歌。”

冼星海趕忙出來迎接。他一邊接過桂濤聲寫在煙盒上的歌詞,一邊讓桂濤聲給大家講述山西抗日游擊隊反九路圍攻的戰況,大家聽完這振奮人心的經過后,一道為勝利歡呼雀躍!

桂濤聲擬寫的歌詞,把太行山中游擊健兒緊張的戰斗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冼星海拿在手中一遍遍看著歌詞,炯炯有神的眼眸一陣陣發亮,心潮澎湃,興奮不已,心馳神往,他仿佛真的置身于抗日勇士之中,置身于火熱的游擊戰場上,看到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的感人場面,仿佛看到了軍民浴血奮戰的身影,隨即音樂靈感來了:由舒展寬廣明朗向上的小調主旋律,引出戰斗性的進行曲旋律,既充滿青春朝氣,又具有豪邁精壯的氣勢……

冼星海趕忙用筆把這份亢奮流暢如泉涌般的思路記了下來。送走客人,冼星海依然被游擊健兒們的事跡深深感動著,他坐在鋼琴前,反復琢磨、構思,怎么才能把歌詞原意表達得更為準確無誤、把如火如荼的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呢?激情撞擊著思想的火花,他終于連夜將這一串串美麗詞句譜寫成了一首二部合唱曲。在這首歌曲中,冼星海將充滿朝氣的抒情性旋律同堅定有力的進行曲旋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滿戰斗性、現實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描繪了太行山里的游擊健兒的戰斗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就這樣,一首為在山西境內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軍民而創作的合唱曲就這樣誕生了!

同當時單聲部的抗戰歌曲相比,這首歌曲所采用的二聲部合唱形式,增加了藝術魅力,更為準確、形象表現出了太行山上的抗日斗爭情景。

這首歌曲在發表時,還特意注明了:這是一首“獻給太行山游擊隊的歌”。

后來,冼星海在《創作札記》里有一段話對此作了具體描述:“我的一個詩人朋友,冒險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見了朱總司令領導的八路軍,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當兵的感人場面,寫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詞,請我給他譜成曲。”

周恩來:在特殊場合排練時親自試唱第二聲部


1938年7月,周恩來和郭沫若正在武漢做組織紀念抗戰一周年群眾歌詠大會的準備工作。一日,周恩來和郭沫若徜徉在武漢東湖岸邊,認真地交談著。得知桂濤聲和冼星海創作了一首新的抗戰歌曲,他們便前往武昌曇華林冼星海的住所先聽為快。

斗室內,冼星海正全神貫注地坐在鋼琴前,一邊在自彈自吟地哼唱,一邊還時不時地拿筆在紙上修改著《在太行山上》的曲譜,根本沒有發覺有人登門到訪。

周恩來、郭沫若便站在一旁聚精會神地看著、聽著。一曲終了,郭沫若才捅了捅冼星海的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來了。”

冼星海連忙站了起來。

周恩來問:“你又在創作什么抗戰歌曲?”

冼星海簡潔明了地將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訴了周恩來和郭沫若。

周恩來說:“我知道這件事,他還答應把這首《在太行山上》送給朱總司令,送給太行山上的軍民!”

郭沫若說:“星海,你先試唱一遍,我和周公當你的第一個聽眾。”

冼星海說:“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個人和我配合。”

周恩來便熱情主動地請纓說:“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聲部,如何?”

冼星海驚奇而又興奮地說:“好!”

隨即,琴鍵上流瀉出《在太行山上》的前奏……

冼星海深情地唱道:“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周恩來也神情投入地和唱:“……照遍了東方……縱情歌唱……”

渾厚而激昂的歌聲在小屋里回蕩。聽完兩人的動情合唱,郭沫若連聲贊道:“好!好!我毫不夸張地說,當年,張子房用簫吹奏項羽家鄉的楚音,吹散了楚霸王的8000子弟兵;今天,這首《在太行山上》,一定會激勵我國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打日本,形成‘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的局面!”周恩來、郭沫若當場拍板,確定《在太行山上》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演唱。此后,冼星海首先將作品拿到“星海歌詠隊”試唱,又對個別曲譜進行了修改。

1938年7月,武漢歌詠大會盛況空前。對于這一段往事,冼星海在《創作札記》中同樣有細節性的回憶:“《在太行山上》寫成后,在漢口抗戰紀念宣傳周歌詠大會上,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唱出,聽眾大聲喝彩,要再唱,此后又傳遍了全國。現在太行山的游擊隊以它為隊歌,老百姓、小孩子都會唱,到處聽到‘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的句子!”

朱德:抄錄歌詞帶在身上隨時隨地讓歌聲響徹共鳴于太行

 

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演出《在太行山上》后,受到熱烈歡迎,被廣泛傳唱。這首二部合唱曲為復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兩個樂段構成。前段抒情寬廣,小調色彩,但不乏明朗朝氣。后段回聲式的短句,營造出歌聲在山谷中回蕩,此起彼伏,一呼百應的氣勢。隨后轉入平行大調,豪邁中融入深情,表達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第二部分為進行曲風格,鏗鏘有力的旋律、鮮明而富于彈性的節奏,生動地刻畫了游擊隊員出沒高山密林、誓死消滅敵人的英雄形象;樂段高音區的切分節奏果敢有力,給人以緊迫感,隨著調向上推進,逐漸形成高潮;歌曲最后結束在小調上,使作品前后呼應、完整統一,不但適用于演唱,而且適用于作隊列歌曲。

《在太行山上》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特別是在太行山區影響最大,隨即成了游擊隊隊歌,根據地內掀起了新的參軍熱潮、殺敵熱潮。朱德總司令聽到這首歌曲后,十分喜歡,大加贊賞。他不但要求八路軍總部機關人人會唱《在太行山上》,還親自把《在太行山上》歌詞抄錄下來,隨身攜帶,不僅自己學唱,還要求全軍學唱。標桿一樹,爭相傳唱,《在太行山上》很快風靡了太行山區。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這鏗鏘有力的歌聲在太行、呂梁、五臺飛揚,在晉察冀邊區飛揚,在大江南北的19塊敵后根據地四處飛揚……這首膾炙人口的抗日經典歌曲,熱情謳歌了我軍將士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充分表達出了抗日軍民的必勝信心,體現了太行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是太行山區軍民向天而歌的戰斗號角,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洪鐘大呂,是民族抗戰的英雄史詩,表達了全中國抗日軍民的心聲和億萬華夏兒女的報國熱情,成為鼓舞全國廣大抗日軍民英勇殺敵,奮力消滅日本侵略者的巨大推動力。

電視劇:藉此流傳永久的戰歌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


2005年,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央電視臺、八一電影制片廠及山西省委宣傳部聯合拍攝電視連續劇《八路軍》,《在太行山上》入選為主題歌。之所以把這首歌確定為該劇的主題歌,不僅是因為這首歌既符合時代的特點又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八路軍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讓人聽后豪情油然而生,找不到、寫不出比它更合適的主題歌了。

1.webp (21).jpg

 

拍攝之前,導演董亞春帶領劇組到太行山區采風、體驗生活,并來到八路軍總部舊址。他們一處一處地拍外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在太行山上》的頑強生命力。董亞春深有感觸地說:“你想象不出來,在大山深處,在偏僻的山村,人們對《在太行山上》是多么熟悉。不但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會唱,而且年輕人,甚至孩子都會唱上幾句。《在太行山上》已經化作民族的血脈。‘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所體現出的中華魂魄,永遠不會過時!”正是緣于此,一首老歌才會有如此長久而雋永的藝術魅力。

2009年10月3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環球廣播的《中國之窗》節目中,以《跨越歷史的音符》為題,向全世界介紹了桂濤聲創作的《在太行山上》。節目中國家二級作曲家王學軍評價說:“這首歌,為什么我們唱得那么舒服、那么好過呢?因為我們覺得情緒在這個歌里得到了釋放,我們唱完以后覺得很振奮,再唱幾遍也可以,這就是它詞曲上的成功。這首歌詞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你看這句‘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每次唱到這里,心里總會涌出一陣熱浪來。”

冼星海早已于1945年在蘇聯病逝,桂濤聲也于1982年在上海病逝,但《在太行山上》這首于1938年在太行山吹響的戰斗號角、勝利之歌,卻穿越了歷史的時空,源遠流長、久唱不衰!

1.webp (22).jpg
【作者原文發表于2010年9月3日《解放軍報》】

(作者:王志剛,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黨史博采”,原載2010年9月3日《解放軍報》,原標題“《在太行山上》:飄過72載的不朽戰歌——對一首著名抗戰歌曲的歷史追溯”)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