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圖源:資料圖
1950年10月 , 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 , 全國掀起了“抗美援朝 , 保家衛國”的群眾運動。據《支援抗美援朝紀實》記載,一方面,多民眾對美國侵略朝鮮的行徑表達出無比憤慨,要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另一方面,當時國內民眾對抗美援朝的態度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人明顯存在著對美國的恐懼心理。
文 | 東老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東方周刊”(ID:lwdflwdf),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5日,原標題為《美國兵打過來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恐美癥”“親美癥”是怎么治好的?》。
1
三種“恐美”心理
1949~1950年蘇聯攝影師弗拉迪斯拉夫·米克沙Vladislav Mikosha拍攝的解放初期的上海舊影。圖源:資料圖
以上海為例,根據社會學者王小莉等的研究,1950年1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發出開展時事宣傳的指示后 , 全市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運動,但是一部分上海市民存在三種心理:
首先是“恐美”心理。美國擁有用先進軍事技術裝備的陸軍、海軍和空軍,還有讓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市慘遭毀滅的原子彈。一些上海市民對美國的力量估計很高 , 說“原子彈究竟是可怕的” “ 美帝終究不是紙老虎,而是鐵老虎”等等。因此認為, 中國不應去“理”美國的侵朝戰爭 , 因為“理”后一定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一定會大舉打來,認為志愿軍援朝是引火燒身 。
其次是茍且心理。在舊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下,人們終日戰戰兢兢過日子 , 這使得一些上海市民養成了膽小怕事 , “各人自掃門前雪 ,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思維習慣。當美國侵略朝鮮的時候 , 有些上海市民聲稱,“我們還是聽其自然為妙 , 因為‘出頭的椽子先爛’,只要美國不來打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報紙上拼命罵美國人,說老實話我就有點反感 , 我想美國人不來惹我們就罷了 , 我們還要去尋他的事 , 這豈不是‘惹火上身’。”
還有一部分上海市民對美國存有嚴重的幻想 , 認為我們現在正需要和平的環境從事建設 , 應該保持“中立” , 不必管閑事。在他們心目中 , “美國是個很文明、民主的國家,中國應該向美國學習”;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戰,要不是美國原子彈的“威力”, 哪能把敵人打跑 ? 以為中美這種 “友誼”真難找到。
《文匯報》資料圖
據《文匯報》記載,這種“崇美”和“親美”心理主要是在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和部分學生中比較普遍。而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正是這部分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活躍的地方。
“一部分教授、資本家、教徒和教會學校中仍存在著濃厚的親美思想,需要用極大的努力來肅清” ;“在教授和工商界中,很多人還有崇美、恐美心理或對抗美援朝的軍事行動口是心非”。
學生觀看美國電影,“一見到美國旗就鼓掌,并高呼說‘美國太棒了!’”
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在南京金陵大學作報告,批評“美國沒有文化”,一些教授甚至當場退席,以示不滿。
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不少普通上海市民對美國的感情也普遍傾向于“仇恨不起來”。上海市婦聯就承認:一般上海的家庭婦女,通常都“不關心時事,怕戰爭,對美國仇恨不起來,甚至某些群眾‘親美、崇美、恐美’等思想很嚴重。”
2
甚至到了出賣國家利益的程度
中國各界群眾舉行聲討美國侵略罪行、支持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圖源:寧檢黨建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 ,更有現實的因素。
從歷史的角度講,一方面是長期受美國電影、刊物等宣傳影響。美國長期的宣傳使部分上海市民認為美國是一個理想的國家,特別是在抗戰后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四五年內 , 美國支持的蔣介石集團大力宣揚美國是如何富強,這樣 , 就在人們的意識中留下美國強大無比的印象。
在解放前 , 美國影片公司幾乎控制了上海全市的電影院 , 當時在上海的美國八大影片公司 , 曾和蔣介石集團勾結 , 利用侵華特權非法組織“影業理事會” , 控制 大光明、國泰、美琪等影院,排擠國產影片的上映。根據當時的統計 , 上海解 放前 , 美國每季度輸入40~50部的影片拷貝。
當時報紙指出: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 有一部分人在心理上首先做了美國的侵略者的俘虜,美國電影起了相當的作用。
另一方面 , 美國在當時的中國有很大勢力。在上海 , 美國兵在馬路上橫行不法 ,美國的吉普車在街上橫沖直撞,甚至壓死人后,蔣介石政府不但不懲辦他們,相反還替他們撐腰,助長了美軍橫暴的氣焰,使上海人民見了美兵望而生畏。
從現實的角度上講,有兩點原因。
首先,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和動亂時期,民眾都希望維持和平的生活狀態,排斥、厭惡戰爭的情緒廣泛存在;普通民眾很難全面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嚴峻態勢和復雜特點,對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缺乏清晰的認識。
不少民眾認為,美國侵略朝鮮并不是針對中國,與中國無關;再加上當時的中美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差懸殊,長期以來的“恐美、崇美、親美”心態也是國內民眾的精神束縛。
其次,美蔣特務的造謠煽動。上海解放前,政府 、軍隊 、洋人 、教會 、 逃犯等等, 明爭暗斗 。國民黨幾大特務系統把上海作為重要基地 , 它們撤出上海前留下了許多潛伏的特務。抗美援朝開始以后 , 特務活動頻繁 , 它們散布謠言 , 蠱惑人心 , 說 “ 第三次世界大戰要打起來了 ” “ 國民黨要回來了 ” 等等 ,甚至還對上海水電廠等要害單位進行破壞 , 使得上海人心惶惶。
張東蓀 圖源:補壹刀
最有代表性的高級知識分子民主黨派張東蓀叛國事件。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的張東蓀,被公安部門發現串通間諜,向美國輸送情報。張東蓀將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具體日期連同財政預算一道,轉道香港傳遞給美國。
在張東蓀看來,新中國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美國如此強大,中國失敗是必然的,主動向美國提供情報來換取美國的理解、支持、不敵對。這一“恐美癥”居然到了出賣國家利益的程度。
3
最有效的醫治辦法
1951年出版的這本《抗美援朝時事問答》,用對話回答民眾的“疑問”,特點是語言平易近人,比喻通俗易懂,容易讓人接受。圖源:革新村第二生產隊
國內大后方的穩定團結是保證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恐美”心理和種種錯誤認識的存在卻引起了人們思想的混亂,損害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清除“恐美”心理勢在必行。
為了清除“恐美”心理,中共中央指出: “為了使全體人民正確地認識當前形勢,確立勝利信心 , 消滅恐美心理,各地應即開展關于目前時事的宣傳運動 ”。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于1950年1月2日發出《關于開展時事宣傳的指示》,18 日 ,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上海分會成立 , 各區相應地成立分會,統一領導全市的抗美援朝運動。開展時事宣傳的指示發出后,上海的各基層單位便開展了時事宣傳的教育運動。
《上海解放一年間》劇照
當然 , 對美國侵略軍以沉重打擊 , 是醫治部分市民心中恐美病最有效的辦法。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 , 連續進行三次大的戰役 , 把美國為首的侵略軍從鴨綠江打回到清川江, 從清川江打回到三八線 , 又從三八線 打回到三七線附近地區,取得了戰爭的重大勝利。
圖源:央視紀錄頻道《鐵在燒——志愿軍第63軍鐵原戰記》截圖
手持上刺刀伽蘭德M1步槍的美軍步兵。圖源:瞭望智庫
特別入朝作戰的第二次戰役更是振奮人心。此戰共殲滅“聯合國軍”3.6萬余人, 其中美軍2.4萬余人, 不但解決了站穩腳跟的問題,而且收復了朝鮮人民共和國三八線以北的全部土地 , 粉碎了麥克·阿瑟的“總攻勢”和迅速占領全朝鮮的企圖 , 迫使其由進攻轉入防御 , 扭轉了朝鮮戰局 , 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蘇合拍上海彩色歷史影像(1949-1950)
消息傳來 , 人民無不鼓舞。這次戰役的勝利 , 極大地消除了一部分市民的恐美心理 , 堅定了必勝的信心。當時的《文匯報》及時反映了市民心理的這種變化 , “ 美軍最近在北朝鮮的總潰敗 , 使許多患恐美病的人 , 也開始認識到美帝沒有什么可怕 , 曾經一度被人提出的 : ‘美帝不是紙老虎 , 也許是鐵老虎’的論調 , 已經無形中消散了”。一些上海市民也反映 : “這幾天朝鮮戰爭的大勝利,連原來認識不清楚的人也變得不同了。”
根據《社會價值觀的變革與重塑: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時事宣傳教育”運動再認識》一文分析:在最深層次的哲學觀念下,作為群體活動的人類不斷形成了價值觀,也就是關于什么是“值得的”的評判標準和主觀傾向,它是一定社會制度、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思潮背后隱藏著的最深層的意識內核,代表了一定社會中的人們看待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等問題時所持的態度、觀點和傾向性。
工人們開展愛國主義生產競賽。圖源:寧檢黨建
那么,從這樣的視角審視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就全社會動員進行的“時事宣傳教育” ,就無法回避價值觀的問題 。
當時的“恐美”情形,清晰揭示和呈現了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前中國社會的眾生相,也反映出在價值觀方面的混亂情景。
從價值觀形成的規律來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時事宣傳教育”運動,就絕不僅僅是一次社會動員、政治動員這么簡單,實際上,它是為新中國的價值觀建設做了探索與實踐 。
北京市委在1951年1月的報告中,清楚反映了運動的成效:“ 歷時3個多月,發展的規模極大,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極為高漲,收獲極大,親美思想一般已被摧毀,崇美心理有極大掃除,恐美心理基本上已被打破。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愛國心” 與運動開展之前、抗美援朝開展之時相比 , 當時社會價值觀混亂、扭曲的局面得到糾正和改變,顯然,這是新中國價值觀重塑與建設的巨大成就。
參考資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委員會編:《 支援抗美援朝紀實》
2.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王小莉:《試論抗美援朝初期上海市民 “ 恐美 ” 心理及其肅清》
3.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威:《抗美援朝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影響與啟示》
4.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石建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革與重塑: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時事宣傳教育”運動再認識》
延伸閱讀:
有些中國人怎么就得了“恐美癥”“跪美癥”?
日前,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首份《國土安全威脅評估報告》(Homeland Threat Assessment),報告長達26頁,相當篇幅列舉了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所構成的包括網絡安全、外國影響力等在內的一些所謂主要威脅,美國在炒作“中國威脅論”方面再次翻新花樣。
這些年來,美國在國際上帶頭炒作“中國威脅論”,諸如“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人種威脅論”“中國文明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等等,不一而足,現在又拋出所謂“中國本土威脅論”。
從美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摩擦至今,全世界都看到,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對疫情淡然處理,導致美國疫情無法控制,但是美國政府認為這是中國的責任,不斷對中國進行抹黑。特朗普甚至還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把中美關系推到了風口浪尖。
對此,甚至美國前貿易代表、前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日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也指出,美國政府發動對華“新冷戰”只會導致兩敗俱傷。
對中國而言,舉國上下同心的“軟實力”,中國經濟、科技的“硬家底”,讓我們有底氣不怕鬼不信邪。然而,也有極少數崇美、媚美、恐美的“花式”言論時不時冒出來,蠱惑人心。
這些雜音中,有的厲色恐嚇,認為美國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錢多拳頭硬,中國選擇“對抗”肯定會遭殃;有的“苦口婆心”,說中國力量還太弱,趁早“認慫”才能保全自己;還有的煞有介事地“算賬”,以所謂現實“利益”試圖渙散我們斗志,背后打的卻是自己的小算盤。
漫畫:曹一 圖源:新華每日電訊
無論是恐懼型、認慫型,還是私利型,他們都擅長選擇性舉例子列數據,像模像樣。雖然他們舉的是“歪例”,列的是“異數”。對此,新華社曾經評論稱:對于這些“手榴彈向后扔”的人,必須對這些錯誤思想加以揭露,堅決抵制。歷史教訓無數次深刻地告訴我們,面對霸凌主義,無原則的隱忍退讓都是自我發展機會的喪失,委曲求全換來的都是“得寸進尺”,最終只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欺凌。
文 | 東老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東方周刊”(ID:lwdflwdf),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4日,原標題為《有些中國人怎么就得了“恐美癥”“跪美癥”?》。
1
主要存在于部分所謂“公知精英”中
準確評估中美實力差距以及這種差距的國際政治含義是不容易的。當中美關系呈現出戰略性緊張苗頭時,容易出現兩種思想傾向,一種是過度自信,一種是恐美的不安。
后一種奇怪的病癥叫做:“恐美癥”。根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分析: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都高度擁護國家對美國霸凌主義行徑的反制政策,當下的恐美情緒主要存在于部分社會精英層中。這種“恐美”心態,視美國的一切做法都是“為了本國利益怎么做都是對的”,而當中國做出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時,他們往往扣上“狹隘”“偏激”“非理性”的帽子。
據《人民網》報道,此前國內有人吹噓:美國有10艘醫療船,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疫情會被輕松擊垮!然而事實上,美國只有2艘醫療船,一艘是“仁慈號”(USNS Mercy),另一艘是“舒適號”(USNS Comfort)。圖源:央視新聞
雖然事實上,這些言論沒有一次說中的,但是由于一些人在中國社交平臺的網絡話語權和“妙筆生花”,總能不斷吸引一批又一批對此篤信不疑的聽眾。
崇美恐美媚美心態必須抵制,也需要明辨,其表現是什么?
據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沈逸分析:譬如有人盲目崇拜美國。崇美者,篤信歷史終結論的判定,結合美國曾經享有的壓倒性實力優勢,將美國想象為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進而予以某種近似拜物教的膜拜。典型表現為:漠視歷史,偷換概念,無條件吹捧美方對中國的貿易霸凌政策以及強權政治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
譬如有人媚美。媚美者,接過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糟粕,將西方設定為先進,將中國默認為野蠻,并以“清醒認識”“理性認識”“客觀認識”“國際視野”“開放心態”等辭藻,包裝其本質上是阿諛奉承的諂媚之舉。當中國社會出現了某種形式的“同仇敵愾”之舉,且明確形成了良好的反擊效果時,媚美者會迫不及待地跳出來,進行道德綁架,上綱上線指責中國搞“民族主義”,并拿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省吾身”“兼聽則明”等來包裝其奴顏婢膝之舉。
還有恐美者,糾結于頭腦中基于各種間接知識以及美方軟實力傳播所形成的錯誤認知,仍然停留在舊有時空,認為今天的美國是一個中方無法力敵的龐然大物。“不能打,打不起,打起來中國必然要輸”“解決之道只能是妥協”“投降了還有可能生存,抵抗可能導致中國滅亡”。諸如此類,是被恐懼支配之后的常見想法。
圖源:人民網截圖
《人民日報》刊文分析:“恐美”心態,脫胎于過度“崇美”,是心理上的兩個極端。“恐美癥”與“崇美癥”,都根源于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根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心理。舊中國,看到上海灘堂而皇之豎立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時,有骨氣的中國人會憋一肚子氣,沒骨氣的就可能頓生自慚形穢之感,低下頭悄悄躲開。
比如,在微信、微博、新媒體及坊間、飯局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言論、段子、漫畫、數據甚至一些傳言、謠言,論證中國反擊措施的無理,歪曲中國斗而不破的立場,描述中國正在惡化的現狀,勾勒中國終將失敗的未來。還有一些人片面采用一些數據與事例,夸大美國經濟增長的強勁,美化美國資本市場的穩健,虛構美國與國際盟友們的團結,編造美國社會精英的友善,讓聽者不由地對中美經貿的未來產生悲觀情緒。
2
心理上自我矮化
《環球時報》發表社評:中國部分人患“恐美癥”,就讓他們通過這場貿易戰練練膽!圖源:環球網
有些人討論現代文明言必稱美國,而對中國的一切不屑一顧,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態?
從整體上來看,這種恐美心理,源自于客觀歷史經驗留下的錯誤記憶,直接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矮化,以及在面對美方戰略壓力時處于心理本能的恐懼;在認知層面,則表現為對中美戰略態勢的扭曲認識——無限放大美方的優勢,無視美方的弱點與短板;無限放大中方的劣勢,無視中方的強項與成長。
一位美國新冠康復患者曬出了自己的醫療賬單,上面的費用是34392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4萬。圖源:人民網
沈逸分析:崇美恐美媚美心態,本質上是一種認同混亂。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精神上,都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自動將自己放在“美國利益捍衛者”“美國政策代言人”的位置上。在這種錯誤的思維認知中,現實是可以被隨心所欲裁剪的材料,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什么話都敢說,什么故事都敢編。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本能地不信任中國能夠走一條不同于美國的發展道路,實現一套不同于美國的體制。他們寧愿用某種“高等華人”心態,去批評指責中方正當的反制行為,并通過對同胞的指責,獲得自己在精神上蛻變為“美國公民”的快感。
這種心態的產生,有何歷史原因、社會土壤?
崇美媚美恐美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空穴來風。近代以來中美交往的多樣性、美國對華戰略的復雜性、中國自身經歷的特殊性,為這種思想和現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盡管經過了歷史的滌蕩,但因為當前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中國面臨的特殊環境,以及美國對軟實力的重視和運用,這一思想在當下并未絕跡,并時不時興風作浪。
對中國來說,消除這類錯誤思想的影響,也是中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道路上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當下中美經貿摩擦以及戰略博弈所具有的特殊意涵。
3
還有人心存幻想
圖源:新華網
盡管美對華轉向強硬已為人們普遍了解,但其對華政策的毫不妥協性還沒被所有人透徹認識。2017年底以來,美國對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無底線打壓、對中國一輪輪的無理性強征關稅、不斷抬升與臺灣聯系等關鍵舉措證明,美國不會滿足于中國在經貿等議題上的任何妥協,而會專注于破壞有利于中國快速發展的內外環境,改變中國經濟與政治制度并強行打斷中國實力穩步增長的進程。
在錯誤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會高估美國,強調中國的“脆弱性”。例如某些特殊行業,某些經濟學家的悲觀論調就可能影響投資行為體的投資策略,進而引發金融和經濟市場的波動,影響國家金融和經濟的穩定。
LHTC公司在當地的技術總監博妮·邦德展示一款華為通信設備。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美國運營商使用的華為設備。“我們每拿掉一條線,就會有32個家庭斷網。”在華為面臨美國禁令的當下,一家使用華為設備的美國運營商憂心忡忡地告訴新華社記者。圖源:新華網
當前,在中方遭遇美方壓力面臨局部困難,如極少數國際組織因為美國將華為等列入“實體清單”而暫時終止華為會員資格時,基于相關錯誤思想的行為體,會推出大量自媒體文章,迅速營造出中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假象。當美方遭遇中方反制措施并付出相應代價時,錯誤思想支配下的行為體自覺幫助轉移視線,如不惜采取對中方研究機構研究報告“斷章取義”的方式,摘錄出最能體現抵抗美方壓力不利于中方的局部段落,予以放大解讀。有些人直接大扣“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帽子,打擊中國民眾的愛國行為。
客觀而言,當今中國與美國相比,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差距,有的差距還不小。不過也應該看到,這樣的差距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盡管這種差距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完全抹平,但從中美兩國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的高速發展來看,必須承認中美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不愿正視中美之間的差距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在美國看來中方要發展,必然挑戰美國的全球利益。這對一貫要求絕對領先、絕對優勢、絕對安全的山姆大叔而言,很不習慣,不可接受。美國確實提及希望中國實現繁榮、開放、穩定,但是這種繁榮,是確保美國從中國持續獲利的繁榮,是確保美國可以單方面從中國獲益的開放,是確保美國可以持續穩定獲得收益且不受威脅和挑戰的穩定。
當前中美關系良性健康發展面臨的最主要的威脅,還不是經常被人提及的中美實力的變化,而是以部分美國政客和國防、外交、安全部門官僚的陳舊心態。面對新來的競爭者,美國一些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良性競爭,不是如何用外部刺激實現有效的自我創新與變革,而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把外部挑戰和威脅消除掉。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美國,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態?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美國曾經是積極的建設者,1945年之后,美國確實一度成為世界最具實力的超級大國。但也不需要對這個國家過度“神化”。1945年以來,美國的實力份額和真實影響力,毋庸置疑地表現出了穩定的相對下降態勢。如果它要繼續充當歷史需要它扮演的角色,就必須認清和順應歷史的趨勢,而不是一味眼光向內、固步自封、無所顧忌。
從美國近期的一系列作為來看,其追求的自我中心的絕對安全,以及本屆美國政府所偏好的所謂理想化的經濟秩序,本質上與這個時代的要求存在巨大的鴻溝。它所對抗的并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而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
從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始,歷史已經證明,沒有所謂的永久“霸主”,霸權終有走下“神壇”的一天,這是歷史的必然。能否想清楚這一點,關乎國運,關乎未來。奉勸“恐美”“跪美”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參考資料:
1.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李崢:《“崇美”“恐美”?切莫掉入一些人設計的“思維陷阱”》
2.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沈逸:《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態》
3.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王文:《高度警惕國內恐美情緒,客觀審視美國優劣短長》
4.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恐美派和崇美派錯在哪》
5.人民日報:《談“恐美”情緒: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志氣》
6.新華每日電訊:《中美經貿摩擦中,要警惕“花式”媚美恐美之人》
7.人民網:《那些年中國公知炮制的關于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兵打過來了,部分上海市民的“恐美癥”“親美癥”是怎么治好的?
2020-10-1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