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孔慶東:“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
點擊:  作者:孔慶東    來源:馬上就吃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05-19 11:37:06

 

【“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

 

印度現在很多學界的人認為

希臘歷史完全是偽造的。

那埃及、巴比倫、印度是沒有質疑的,

歷史是真的。

但是,

它們的歷史,

第一是中斷了,

而且中斷了不止一次;

第二是不可靠的。

 

首先,我談談歷史。

 

一說印度,歷史悠久,是了不起的一個文明古國。這個誰都知道,一說世界幾大文明,肯定有印度。我想,世界要說兩大文明的話,恐怕是沒有中國的。咱們中國人特別喜歡說“四大文明”,為什么?只有說到“四”才有中國。因為按著時間順序排,中國排第四。而且前面那幾個都比中國早得很。你到埃及看看,真的比中國早。埃及、巴比倫、印度,都比中國要早,所以說“四大文明”才有中國。那肯定有印度。

 

但是,我們中國人自豪的是,你四大文明也好,八大文明也好,不管你算多少大文明,總的算N大文明,全都中斷了!不論你往上倒多少年,你愛倒多少年倒多少年。一脈相承下來,延續五千年以上的——我們現在搞夏商周斷代工程,如果這個工程完成,我們能夠有明確連續記載的歷史應該是七千年以上。如果這個工程沒有完成,我們按今天算五千年,我們這五千年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在座的大家,不管你姓什么,你往上倒,一般都能倒到炎黃那去。當然,少數民族不算。少數民族也能倒到什么“蚩尤”那里去,也是一樣,反正都是跟炎黃打過仗的,最后都是哥們。大家一算,原來咱都是“皇親國戚”,都是“大宅門”出身。所以說,我們這個歷史沒有中斷過,中間不管風風雨雨多少回,是一脈相承的。

 

而印度、埃及、巴比倫,包括后來的希臘,現在很多學界的人認為希臘歷史完全是偽造的。這個當然還不能說是定論,只是受到了強烈的質疑。那埃及、巴比倫、印度是沒有質疑的,歷史是真的。但是,它們的歷史,第一是中斷了,而且中斷了不止一次;第二是不可靠的。

 

它的歷史是怎么弄出來的呢?是逆推塑造出來的。比如說我們有過秦始皇,對吧,有秦始皇這事,漢朝人知道,漢朝人認為有秦始皇,唐朝人認為有秦始皇,宋朝、明朝、清朝的人他們都知道有個秦始皇。有秦始皇這事,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書上都記載的清清楚楚,我們也知道有秦始皇,我們還評價過秦始皇,我們跟秦始皇的關系是這樣的。而其他的文明是怎么回事呢?假如他們當年有過秦始皇,到漢朝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人,宋朝的時候也沒人知道,清朝的時候都沒有人知道有個秦始皇,到今天突然發現:哎,歷史上有個秦始皇。他們的歷史是今天才造出來的。我這個比喻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印度的歷史是經過學術研究之后復原的,而不是傳承下來的。

 

就好像我們怎么知道地球上有過恐龍呀?漢朝人是不知道的。是科技發展之后我們挖出很多化石,根據我們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證明若干若干年前地球上有過那么一種動物,我們給它起名叫恐龍。這是我們復原的歷史。那些N大文明的歷史全都是復原的,因為他們沒有當年的文獻流傳下來。

 

比如說誰看見過亞歷士多德寫的書?柏拉圖寫的書?這么著名的東西,你怎么證明它有?他的書,你給我拿過來給我看看是什么樣的,寫在什么材料上,我們中國人清清楚楚的知道孔夫子是用什么寫書的。央視青歌賽的文化題就是我出的,有一道題我出的就是:孔夫子當年寫字寫在什么東西上?拿什么工具寫的?四個選項讓歌手猜,猜得不亦樂乎。

 

我們的文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阿育王也好,什么什么東西也好,印度三千年以前的歷史,印度兩千年以前的人、一千年以前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一次一次的改朝換代,這個改朝換代不是中國的改朝換代,是連根斷的改朝換代。比如我們改朝換代,老張家把老李家趕下去了,不許他當皇上了,然后下面的人當皇上了,可是前面的那一家還在呀,我們是這個性質的改朝換代。

 

這個情況有點類似于中國漢朝以后的人沒有見過甲骨文。所以并不是越古代的人他對古代越了解。比如我說郭沫若是偉大的歷史學家,我們知道很多漢奸天天污蔑郭沫若,只要誰跟毛主席關系好一點,他們就要污蔑。我說郭沫若的學問為什么大呢?只是靠天才嗎?不!因為郭沫若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見到甲骨文了。老祖宗們沒見過甲骨文,只能蒙。他能夠讀懂甲骨文,就好像有了新式武器一樣,他的歷史研究,就比古人的視野豐富得多,膽氣壯得多。甲骨文這些文獻加上新的社會學理論,使他成為歷史大師。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我們了解甲骨文了,我們就什么都比古人強,只是我們獲得了一件新式武器而已。

 

而印度這個民族很有意思,如果跟中國比的話,它很古。它雖然有文字,但它不如中國人重視文字。中國人對文字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奉若神明。過去老百姓家,有一句話叫做敬惜字紙,寫了字的紙就有神靈,就不能隨便扔。我現在給我家老人燒紙,那別人就說:你燒紙得去買那個黃裱紙,我發現你怎么還燒《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呢?怎么還燒有字的紙呢?老人們認為這是不對的,上面有字的紙不能燒。我說你不知道,我老娘生前最愛看《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我就是燒給她老人家看的。老人一直到她最后的歲月都喜歡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我這個報紙是單位給我定的,我從來不看,我都是拿回家給老人看,所以在天堂里,我繼續給他們送報紙。我是不在乎上面有沒有字,其實正因為我把文字這東西看穿了,但是我們整個民族是尊敬文字的。

 

可是別的民族和我們不一樣,當然,他們也沒有漢字,他們是另外的一種文字。就印度來說,他們不太重視文字,他們重視什么呢,他們重視聲音。我們知道語文語文,就是口頭的語言,是寫下來的文字。印度非常重視吟誦這件事,所以印度這個民族它的發音非常美,非常妙。你隨便聽一個印度人說話,很好聽。你就聽聽我們導游太陽說話,他還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的語言、他的發聲,那種優美,天然的帶有音樂性。

 

印度電影里邊為什么那么多歌曲?一言不合便唱歌,這是人家電影的一個特點。一個電影里,一般來說有六首歌曲、三段舞蹈、兩個三角戀,就說明唱歌在他們這里是一個傳統。

 

印度的吟誦(我們都知道印度兩大史詩,就不用說了,《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季羨林老先生翻譯過)特別喜歡反復同樣的語句。大家在座的如果有讀過佛經的,會發現佛經里面有很多重復的內容。比如今天在座的,來的有廣東的、云南的、四川的、遼寧的、山東的、山西的等……就完了。我們一般列個五六個,下邊就省略號,你就明白我說的意思了。印度不是這樣,它省略號前面得列一百個,省略號前面得寫一百來個人,恨不得把在座的都寫上,一個不落。而且如果給你們加定語,定語也是不變的:在座的有光輝燦爛的偉銘同志、光輝燦爛的桂枝同志、光輝燦爛的藝萍同志,前面定語是不變的。

 

一開始看特別煩,怎么就不變呢?但就這種堅持不變、反復重復的發言方式,就給了你一種強力的洗腦,你就永遠忘不了,它那個東西就刻進你的腦海。反復重復一樣的語句。有學者統計過,它的一首史詩二十多萬行,里面有五六千行是重復的。所以它雖然沒有手抄的文件傳下來,它是靠一代一代的吟誦傳下來,它為了讓這個吟誦少走樣,所以就要重復。那么我反復介紹它這個特點是要說什么呢,也就是說不重視文字,重視吟誦這樣一種文明,導致它的時間是停滯的,它生活在靜止的時間中,它不在乎時間的推進。

 

中國人為什么要把一個東西寫下來,因為中國人明確地感到寫下來和聽下來是兩種東西。說話,當你說第二個字的時候,第一個字已經消失在空氣里了,你說第二句的時候,第一句已經沒了。所以中國人對生命的這種感悟,覺得我們要克服這種對時間的恐懼,怎么辦?寫下來。寫下來之后,第一句我忘了,我們可以往前翻嘛,重新回到剛才的那個時間里,我重新回去。所以中國人的時間感、歷史性特別強,順序特別強。而印度不是這樣的,前面的時間沒了不要緊,因為它后面不斷的有重復啊。第二十章和第二章可能有一半都是重復的,你怕什么?

 

不斷的回環、往復。印度的聲音是這樣的,印度的音樂也是這樣的,印度的舞蹈也是這樣的,不斷的回到前面的一個時刻。我說到這里,可能大家腦海里已經蹦出一個詞來:輪回。人類的思想它是這樣產生的。也就是說,五十歲和二十歲差不多,可是中國人不是啊,中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想起自己二十歲來非常難受——我二十歲永遠沒了,所以老想自己初戀嘛,這是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感受。我記得我當初看一個話劇,演呂后的,劉邦的夫人呂后,呂后都嫁給劉邦很多年了,她要幫劉邦創業,她想自己青春都不在了,那個呂后突然用山東話說了一句:俺都三十八咧。她一想她都三十八啦,三十八歲要幫著老公創業。這樣一句調侃的話,可以感到中國人對青春流逝的無限悵惘。

 

我說這些大家都應該產生很多很多聯想,我們中國為什么會這么發展,包括我們中國人潛藏的那種民族性,有關系。我們這么重視今年和去年的差別,我們這么重視今年和十年后的差別。比如此時此刻,我的大學同學,在北大正在進行畢業三十周年的聚會,我剛才來之前還看了一段他們的直播。那我們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喜歡同學聚會呀?到了四五十歲就開始喜歡同學聚會,這里面都包含著中國人的時間感。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說印度就不好,印度就落后,我只是強調兩者不同。我們中國人這么重視時間,也是不是有點活得累了,容易傷感。你看印度,它這個時間相對停滯,它覺得老了就老了唄,老了也挺好,甚至他沒覺得老,他五十歲時唱的歌跟十八歲時的一樣,他老什么,所以他挺樂呵,他過得挺快活。有時候我們外人不能理解他為什么挺快樂,而他真的快樂。

 

我上一次沒有到印度,但我去了尼泊爾,尼泊爾的文化跟它是相通的,我看尼泊爾那些社會底層的中老年婦女,我看她們真的很快樂。那個快樂和中國大媽的快樂是不一樣的,中國大媽是衣食無憂了,兜里有好多錢,到處去玩,到處去購物,晚上跳廣場舞,那樂的,那是那種生活滿足了之后的快樂。而尼泊爾的大媽不是這樣的,一看就知道她生活沒什么,跟我們比差得太多了,但她臉上是那種非常真誠的快樂——不需要比較的快樂。

 

就文字來說,由于它重視吟誦,所以印度很早對音韻就研究的非常深入。這一點還幸虧我們兩個國家是鄰國,本來中國這方面不如印度,但是后來我們向它學習了。大家知道我們為了學佛經,動用了我們國家文化界的主力,一代又一代的人跋山涉水前來取經,那可不像我們坐一個飛機就來了,那古人的取經相當于兩萬五千里長征那樣令人敬佩。我前不久在一次和巴基斯坦學者對話研討會上,我還專門講了玄奘取經的事跡,當然我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的。

 

我們今天所講的佛教很多重要的地點,其實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內。我們說的印度首先是一個地理名詞,這個地理上的印度是一直包括到阿富汗甚至更北邊,包括阿富汗、伊朗的一部分,經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到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還包括緬甸的一個地兒,這是印度在地理上的概念。

 

我們用了一千年的時間來消化佛教文化,終于把佛教完整地吃進來了,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部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副產品,這個副產品就是中國人對音韻的研究登峰造極。你看路上,太陽舉了一個例子很好玩,他說他學中文很難,他說中文分聲調:巴拔把爸,他覺得中文這么難,他很真誠地說中文高級。其實他不知道,這東西是咱們跟印度學的,在印度已經沒人知道了,它中斷了,它失傳了,它其實研究這玩意兒是小菜。

 

我們在秦漢的時候還不懂這些東西,我們那時候還亂說呢。這東西一直到了魏晉六朝,經過唐朝,也就是李白杜甫那個時候,盛唐的時候有沒有把這東西玩熟練,都不見得。反正到了中晚唐,我們把這一套都玩熟練了。每一個字它是什么音什么韻,平仄,平上去入,開口閉口等等等等,研究到無微不至。

 

所以今天我們不但有偉大的全息漢字,就從發音上來講,不用講中國各地方言,就講一個普通話,普通話能發出的動靜是現存世界上所有語言中最多的。雖然我們普通話里面沒有這些帶嘟嚕的音,不會發der~,我們不用那個,因為我們每一個不同的音調都是有效聲音:āáǎà,巴拔把爸,都是有效的,都是可區分意義的。所以,說漢語的人能夠用最短的時間考慮最多的信息,還能傳遞最多的信息,這是我們天然的一個優勢武器。

 

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中,講漢語的優勢的時候我舉過一個例子,當初抗美援朝的時候,蘇聯來培訓我們空軍報雷達的雷達員,因為要準確地根據雷達觀測報出飛機所在的位置,結果我們這些都是征來的只會識數的小姑娘,培訓不到一個月,這些小姑娘比老師都強了,已經把他們淘汰了。并不是這些小姑娘多么聰明,是因為我們漢語太簡練了,我們報一個數字只需要一個音節,一個數字對應一個音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秒鐘說完10個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你想想,大家沒學過俄語,你們想想英語就知道有多麻煩:ONE TWO THREE  FOUR  SIX……就比漢語慢了很多。再用俄語說:ПервыйДваТриЧетыреПятьШестьСемьВосемьДевятьДесят,我的天吶,飛機過去了,啥事都耽誤了。

 

通過這個細節你就知道漢語的偉大,而且我們不光是一個音節對應一個數字,我們要使這個數字聽得更清楚,我們還有特殊的叫法,比如說“7”不叫“柒”,叫“拐”;“1”不叫“壹”,叫“幺”;“0”叫“洞”,所以漢字這個美妙。但是說到底,我們還要感謝印度,很多文明是從印度傳出去的,包括我們今天叫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叫錯了,那是印度發明的數字,被阿拉伯人傳播出去,歐洲人無知,把它叫阿拉伯數字。

 

我們中國下的象棋也是起源于印度。因為印度古代作戰用大象,大象是非常重要的兵種,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主要體現在有多少頭大象,有多少個象兵。所以,大家看印度象棋傳到歐洲和傳到中國之后發展就不一樣。傳到中國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增加了一個重要的兵種,叫“炮”,因為中國發明了火藥和火炮,最早在象棋里加入了炮是中國,而且這個炮是隔著一個子才能打,國際象棋里就沒有這個。國際象棋最沒文化的一點是王后可以到處瞎跑,王后戰斗力最強。在我們中國人看,這成何體統?這爺們在家干什么?這是開玩笑。(本文由月刊編輯部根據視頻整理,未經孔慶東老師本人審閱。)

 

轉自 “馬上就吃”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