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在哪里?主席講過三個轉折,每個都是含金量十足
點擊:19602  作者:山河有記憶    來源:今日頭條  發布時間:2023-07-22 10:07:02

 

劉伯承司令員在194812月南征勝利總結會上講話

 

解放戰爭的轉折點,黨史、軍史上沒有明確而統一的說法。關于這個問題的眾說紛紜,基本上是對“轉折點”的不同理解所致。

 

解放戰爭的轉折點究竟發生在哪一時期、哪個戰場?我們先從軍戰史上解放戰爭的四個階段來看,戰爭分為過渡階段、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追擊階段。由此可見,轉折點不會發生在前兩個階段,因為我軍當時處于守勢;也不會在戰略追擊階段,當時我軍已經占據絕對優勢,開始秋風掃落葉。

 

因此,轉折點發生在戰略進攻階段,即從19477月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始,到三大戰役勝利結束這一時期。

 

在這一年多中,戰爭的轉折點究竟在哪里?比較主流的觀點有三個,按時間順序為:千里躍進大別山、豫東戰役、遼沈戰役。這三個節點,恰好覆蓋了戰略進攻的整個時期。

 

對此,領導了全國解放戰爭的毛主席,是最有發言權和權威性的,他對這三個節點,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歷史的轉折點,偉大的事變

 

19471225日,毛主席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會議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報告說:

 

“而從戰爭第二年的第一季,即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破壞了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現在,戰爭主要地已經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了,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里去了。”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

 

19477~9月間,最具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就是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以此為標志,三路大軍品字型在南京政權控制的中原地區展開。山東、陜北隨后轉入反攻,蔣軍自這年春天發動的“啞鈴型”重點進攻部署,已被完全打亂。

 

在戰爭的第一年,蔣軍倚仗其軍事優勢,奪取了大片解放區土地。我軍則通過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殲敵一路的打法,共殲敵112萬,嚴重削弱了蔣軍的軍事力量。

 

 

《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

 

但是,由于戰爭在解放區進行,面積、人口減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削弱了我軍的戰爭潛力。

 

戰爭開始時,解放區面積為239.1萬平方公里,人口1.49億。蔣軍在第一年侵占了所有中心城市及部分鄉村,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兩三千萬。

 

解放區的經濟本來就不發達,土地、人口減少,加上蔣軍的破壞與自然災害,如陜甘寧邊區,糧食減產一半,山東魯中14個縣就有128萬畝土地荒蕪。同時,關內各個解放區從1946年春開始的嚴重災荒。如華中解放區,僅19463月,災民即達400多萬。

 

自古至今,戰爭打的就是后勤。如解放戰爭這種規模,打的更是長期的戰爭潛力。

 

對此,毛主席看得很清楚,正如他后來在十二月會議上講的,這是“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

 

打出去,把戰火引向蔣管區,在第一年我軍削弱了蔣軍力量的情況下,是完全可能的;恢復和發展老解放區的生產和戰爭潛力,又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僅以劉鄧孤軍深入蔣軍腹地,勢必遭其重兵圍攻,難保不會有西路軍失敗的風險。于是,陳謝、陳粟相繼挺進中原,形成品字型戰略配合。

 

 

軍迷圈中,有人對挺進大別山戰略有所質疑,有人說對東北沒什么影響,有人還說是彭總打的宜瓦大捷挽救了劉鄧。

 

怎么說呢?隨便你怎么認識都行,只要你高興就好。

 

對這一戰略,感受最深的無疑是兩位對局者:毛主席和蔣介石。畢竟主席的尖刀捅的是凱申,有多疼凱申最懂。

 

1947111日的凱申年譜,記錄了他的判斷:

 

“認為最近共軍詭計,意在:()建立大別山巢穴,以牽制我兵力,威脅我長江航行,并擾亂我后方政治與經濟。()牽制我進剿膠東。()阻礙我進兵華北與增援東北。()目前陳毅與陳賡“匪”股之蠢動,當在掩護劉“匪”(伯承),但其次一目的仍必歸還黃河北岸,以控制華北平原與晉南老巢,并決不放棄其割據華北與東北之根本計劃。”

 

劉鄧大軍作為箭頭頂在最前面,成為蔣政權的心腹大患。

 

蔣介石指示白崇禧設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統一指揮“圍剿”;蔣軍除以兩個整編師擔任江防外,又從各地抽調部隊,以33個旅80個團的總兵力,于1127日開始對大別山展開全面圍攻。

 

 

《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

 

從圍攻大別山的兵力中,我們看到了重點進攻山東的整11師及整74825師這樣的骨干部隊,以及整920&5師等番號。其中整259師還參加了膠東“九月攻勢”。

 

5師、整75師等老對手也調到陳粟當面。

 

194837日,毛主席親自為為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起草的《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中指出:

 

胡宗南集團23個旅中,“陜豫邊境和洛陽、潼關線有九個旅,對付我陳、謝野戰軍”;

 

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路野戰大軍,從去年夏秋起渡河南進,縱橫馳騁于江淮河漢之間,殲滅大量敵人,調動和吸引蔣軍南線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個旅中約九十個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圍,迫使蔣軍處于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獲得全國人民的稱贊。

 

二、解放戰爭過了山坳子

 

中原是我軍開辟的新區,糧彈藥品等補給匱乏,大別山斗爭異常殘酷、激烈。

 

在中原野戰軍這支部隊身上,有一種悲壯的英雄氣質。無論是原中原突圍部隊,還是劉鄧大軍,都以其犧牲為全局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別山斗爭,是毛主席和軍委高度重視的南線樞紐。194812日,軍委在致三路大軍首長等人的電報中指出“大別山根據地之確立,則是整個南線勝利的重要環節。”

 

由于蔣軍有兵力和裝備優勢,并掌握著交通線,能迅速機動增援,我軍曾多次創造殲滅戰的機會,而不得不放棄。

 

為了破局,毛主席和周恩來、任弼時、陳毅研究決定,由粟裕率葉王陶三個縱隊過江,吸引部分蔣軍主力回防江南。

 

 

《毛澤東軍事年譜》

 

隨后,粟裕將軍便開啟了堪稱他一生最為高光的時刻。

 

早在122日“子養電”中,他就提出了今后作戰的設想:“建議三軍在今后一個時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能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路,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鉗制援敵遲進,殲敵一路是很可能的。”

 

 

主席傳閱其他領導人后,并沒有采納。之后,粟裕又委婉地提過,同樣未被采納。

 

平心而論,當時中原戰局之復雜,僅憑“忽集忽分”戰法的設想,沒有足夠份量的干貨是不夠的。

 

經過反復思考,1948418日,粟裕交上了一份優秀的可行性報告書,由此打動了主席。其中,要點概括如下:

 

1、代價與收益:過江后會因無后方依托而大量減員,“如以兜圈子中付出之巨大減員,作為有后方依托打殲滅戰的傷亡,則每一萬人減員至少可殲滅敵人一個主力師”(即整編師)。

 

2、原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調動蔣軍回防江南,但五大主力之整5師、整11師,以及桂系整7師、整48師很難被調回。

 

3、解決方案以三線配置兵力:主力依托根據地供給,打較大的殲滅戰;江淮間敵之近后方,以旅、團規模的多路游擊兵團,占領多數中小城市;江南敵之深遠后方,派千人規模的遠征游擊隊,摧毀其地方政權。

 

5月初,粟裕在城南莊會議上,通過了面試答辯,中央改變了既定部署,做出“暫不渡江”決策。

 

 

豫東戰役是粟裕指揮藝術的杰作,同時展現了華東野戰軍強大的戰斗力。概括來說,就是始終保持主動,在敵占區虎口奪食后全身而退,使蔣軍徒有兵力優勢而處處被動挨打。

 

戰役結束后,毛主席在713日的電報中說:“粟兵團應在現地區作戰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殲滅五軍、十八軍等部,開辟南進道路,然后南進(不殲滅五軍、十八軍不走)。”

 

 

《毛澤東年譜》下冊

 

客觀地看,渡江的主要目的是以我之分散來扯散蔣軍,這仍然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奠定的北攻南守的基本格局。

 

豫東戰役成功地證明,我軍是可以集中兵力在江北與敵決戰的,以此為標志,將“北攻南守”演進為“兩頭開花”。

 

粟裕的不渡江建議與豫東戰役,個人認為是他軍事生涯的天花板,“二讓司令”傳為美談。這是他的光榮,也是主席領導的中共團隊的光榮。

 

主席以他每每在歷史關鍵時刻的高瞻遠矚而建立的巨大威望,對前線將領的建議能認真聽取并采納;陳毅作為渡江計劃的制定者之一,支持粟裕向中央提出建議。在他們身上,是革命家的胸懷與坦蕩。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打贏,推翻蔣家王朝。

 

同年8月,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與華北軍區炮兵旅旅長高存信赴西柏坡,陳將軍在回憶錄《走過百年》中寫道:

 

毛主席以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向我們談了解放戰爭的形勢。他伸出一只左手,握成拳頭,拳心向下,放在桌子上,然后說:“解放戰爭好像爬這座山。”他邊說邊用右手食指沿著左手拳起的中食指之間由下向上慢慢移動。當右手食指越過突出的鞍部時,他說:‘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如果看國共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我軍實際上還略占下風。而從這個“過了山坳子”的描述,主席分明已經勝券在握。

 

豫東戰役勝利后,南線決戰已經開啟。由此,主席于723日把山東兵團指揮權交還粟裕,濟南戰役主席提出了“既攻城,又打援”的方針,可惜蔣軍不配合,逼得粟總只能找上門去打。

 

7月下旬,林羅劉電告中央準備主力南下。

 

這時,我軍在南北兩線同時尋求戰略決戰,已經表明雙方的信心士氣、政治經濟形勢等綜合對比,我軍已經穩居上風。

 

 

三、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

 

遼沈戰役,毫無疑問在解放戰爭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場朋友們熟得不能再熟的大決戰,我只談一點:決策過程為什么這么長?

 

遼沈戰役的最初設想是194827日主席提出的,“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阜、義、興、綏、榆、昌、灤地帶,對于應付蔣軍撤退是否更為有利。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

 

冬季攻勢結束后,東北局高層經過認真研究,向中央提出攻打長春,“其他意見亦曾加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羅榮桓年譜》記載了電報主要內容,近2000字。

 

 

 

 

電報令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幾點:

 

首先是第三條提到的剛升級的三個縱隊(第51112縱),在第五條的計劃中沒有承擔主要作戰任務。在后來的大決戰中,攻錦州和兩大阻擊戰唱主角的,還是七個老縱隊。

 

可見在東北局首長心目中,紙面實力不等于實際戰斗力。順便鄙視一下某些人編造數據數人頭的游戲。

 

然后就是第九條中“我們擬以四萬人的傷亡”。

 

4萬人傷亡是什么概念?我們按19471225日東野上報的縱隊編制算一下:一個縱隊37801人,一個師11221人,一個步兵連187人。4萬人折合為214個步兵連,約為8個師下轄的全部步兵連人數。

 

如果按每個步兵連傷亡一半算,那就是428個連,約為五個縱隊下轄步兵連數量。

 

這個估計,恐怕就是東北局首長們堅持打長春,而不主張主力揮師南下的主要原因,第九條有詳細說明。

 

這個估計的傷亡我們已無法驗證,但參考后來的打錦州,無論守軍精銳程度還是城防工事,長春都強于錦州,那么我軍傷亡高于錦州的2.4萬人應該是大概率。

 

從第九條,我們可以理解韓先楚將軍執筆為《遼沈決戰》寫的綜述中,對三打四平有這樣的考語:“甚至到了遼沈戰役前夕,在林彪頭腦中,以及在一部分指揮員心理上,就產生了對大城市攻堅仍有顧慮的想法。”

 

這篇綜述,征求了包括李天佑在內的許多原東北老同志的意見,算是集體創作。

 

如果僅此一點就片面了,咱們再說說“前所未有之大殲滅戰”。

 

這種大兵團作戰,指揮員面對的不是數字,而是在戰場上鋪開的一支支部隊,他要在錯綜復雜的信息中迅速作出判斷,找出那條正確的路徑,調動部隊進退有據,他還要計算部隊的糧彈補給,傷員轉運……總之,能揮灑自如地指揮數十萬大軍,是戰爭藝術的天花板。

 

 

另外,東北蔣軍從軍級番號數量不算多,但戰斗力比較齊整。除新1、新6軍這樣的五大主力外,第7152535413軍都有相當的戰斗力,滇軍6093軍實力也不弱,最菜的也就是大半重建的49軍。

 

東野發展初期碰的就是這種對手,隨著雙方戰斗力此消彼長,殲滅軍一級蔣軍到冬季攻勢方得以實現。然后,難度就驟升為“前所未有之大殲滅戰”。

 

再之后,5月下旬,試打長春因配合失誤打得不順,又改為圍城打援;沈錦之敵龜縮不出,打援不成,林羅劉電告軍委決心南下,表示:

 

“十萬人的守城部隊,只要不受大的增援威脅,我們亦有殲滅他的相當把握。”

 

910日,大軍南下。至928日,確立了先打錦州的方針。

 

 

需要特別提一下,我軍攻克錦州之后,將原定改打錦西、葫蘆島之敵,轉向遼西會戰,是林羅劉于101921時提出的。由此,原來的錦榆唐戰役轉為我們看到的遼沈戰役。

 

 

《羅榮桓年譜》第611

 

綜上,從表面看,五個月的決策過程長了一些,但這是對第一個“前所未有之大殲滅戰”不斷演進的認識過程。其底色是我軍出關后,一面建設,一面迭克強敵的三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19481114日,毛主席為新華社寫的題為《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評論中指出:

 

“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這是由于四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英勇作戰的結果,而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錦州、長春、遼西、沈陽諸戰役的結果。”

 

在上述諸戰役中,遼沈戰役起著決定性作用。

 

四、結語

 

概括一下我對主席講話的理解:

 

千里躍進大別山,逆風翻盤立首功;

 

城南莊決策與豫東戰役,確立了南線決戰戰略;

 

遼沈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軍事力量對比。

 

需要說明的是,轉折點并不意味著“一戰定江山”,而是應該看作一個標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全黨和全國軍民共同奮斗、流血犧牲取得的。

 

來源:山河有記憶今日頭條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