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的聲音是:2014年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為什么?為什么在中國糧食產量十連豐之年,中國糧食產量一百年當中最長的一個連續豐年周期之后,中國府庫盈滿,完全沒有饑饉之憂的時候,中國會把國家“糧食安全”放在2014年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的位置上?
當中國大規模地拆除城鄉二元化的藩籬,當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當農地展開大規模的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農戶莊園,超級大農場。從一家一戶的“包產到戶”的小農業,正在轉向現代化的大農業之際,國家不能不對糧食安全高度關注。
而我們認為,中國農業必須完成這一次蟬蛻,不如此則不能化蛹為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也許兩三年,也許三五年,但一定要走。2014年將會是等待發令槍響的一年。
中國的糧食缺口在不斷加大
2003年,中國糧食生產“十連增”的起始年,當年產糧4.3億噸,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34公斤。中國生產的糧食勉強夠吃。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
2009年,中國生產糧食4.84億噸,這一年是中國糧食連續豐收的第6個年頭,可這一年中國消費糧食4.97億噸。中國的糧食消費增長更快,從勉強夠吃到不夠吃了。這是因為中國人吃得好了,中國人食譜中的肉奶蛋比重加大了。2009年糧食消費的缺口高達1300萬噸。這種入不敷出的差距,還在繼續拉大,豐年尚且不夠吃。
2010年8月,中國的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2%。漲幅高達兩位數。中國的糧食價格已經大大高于國際糧食市場的糧食價格,本來中國的糧食在豐年都難以糊口,可現在,即便有點盈余,也沒法出口了。
2013年,國產糧食達到歷史最高峰的6.01億噸,與2003年相比,整整增加了1.4億噸。增幅可謂不小。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25公斤,卻更加不夠吃了。2012年,中國凈進口糧食7000多萬噸。不過兩年,中國凈進口糧食增加了490%!目前,中國三大主糧的凈進口(進口數大于出口數)已常態化。
在過去三年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中國的玉米進口在2012年達到520.7萬噸,小麥進口達368.9萬噸,大米則達到231.6萬噸。此前的兩年,中國玉米的進口分別為157萬噸和175萬噸,翻了好幾番。
據農業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缺口將加大到1億噸以上。這表明中國既不是農業生產的大國,也不是農業生產的強國。中國正在成為農產品的純進口國。
與此同時,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影響,中國的耕地面積在以每年4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雖然中國不甘心淪為糧食純進口國,但農業部官員認為,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結束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這種局面。
中國過去一直努力要把糧食進口控制在5%以下,現在看來,沒能做到。政府轉而加大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業內認為,農產品也會像石油一樣出現問題,成為農產品的純進口國。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證糧食供應的安全。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3年世界糧食安全指數報告》,西方國家占領了全球糧食安全系數排行榜第一梯隊,中國則位列第42位,大大領先于中國的,包括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18位)和韓國(24位)。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
中國糧食需求將推高全球糧價
說到此處,讓我們再讀一條新聞。2013年10月4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文《中國糧食需求將推高全球糧價》。該文稱,中國正在成為糧食進口國。這并非是因為中國農業生產落后,中國的糧食安全政策使這項任務更加艱巨。這項政策堅持農業生產自給自足,限制糧食進口。
報道稱,雖然中國的肉類生產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但糧食,特別是作為家畜飼料的大豆,還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在過去15年里,中國的大豆產量下滑,國內消費需求已經達到產量的5倍。外國大豆如今已經普遍存在于中國的農業價值鏈中。
今天,中國大陸與日本及中國臺灣地區越來越像,隨著城市占用了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城市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田。中國正在成為糧食進口國。
這些趨勢將給世界造成巨大影響。以大米為例,盡管中國的大米產量在20世紀迅速增長,但2012年,中國不得不進口260萬噸大米。中國在過去50年里一直是大米凈出口國,該國購買大米可能導致全球價格出現歷史新高。
現在就斷言中國國產大米供應會出現大豆生產那樣的瓶頸,導致中國成為進口大國還為時過早。但最近在中國中部發現的鎘超標大米,以及此前的一系列食品丑聞,顯然是無助于緩解壓力的。焦慮的中國消費者將放棄國內大米,選擇國外生產的大米。
今后,中國可能會被迫增加糧食進口,這對美國等主要糧食出口國有利。但就像中國過去10年的工業和房地產繁榮推高了石油、煤和鐵礦石的價格一樣,未來1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長,可能導致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糧價上漲。中國已經消費了全世界60%的大豆出口量。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糧食供需關系。
為什么236個中國農民不抵1個美國農民?
說“236個中國農民不抵1個美國農民”,這話讓我們很有些挫敗感,讓我們有點兒氣餒。可這是事實,是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的事實,一個能讓我們知恥而后勇,能讓我們奮起直追的事實。
世界銀行2008年報告顯示,2000~2004年,中國農業人口的勞動力比例占總就業人口44.1%,而同期美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僅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的0.58%~2%。準確的數字為2846389農業人口。也就是說,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僅為不到300萬人。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11月19日在京發布《社會藍皮書: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超過50%,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化水平首次超過50%。
藍皮書中說,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9.68%。
據2011年4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的人口總數為13.39724852億人。那么中國的農村人口應為6.7億人。也就是說,中國的農業人口為6.7億人,而美國的農業人口僅為284萬人。中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之比超過了236:1。
美國以不到300萬人農業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農業。美國用不到0.58%的農業人口所生產的糧食,使美國人均占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而中國人均占有的糧食僅為美國人均占有的糧食的1/3),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出口第一大國,其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美國的玉米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占65%,居世界第一。美國玉米單產在8.5噸/公頃,而我國的玉米主產區,東北地區單產只有6噸/公頃。
美國的小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占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產量占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占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產量占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產量占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占24%,居世界第一。
這些享盡輝煌的數字,都是因為有了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
看罷了美國農業,我們再看中國農業。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和大米消費國,第二大玉米消費國,開始對世界糧食市場構成壓力。為什么?為什么6.7億人種糧拼不過300萬人種糧?我們該不該仔細地想想?中國的土地制度不改革成嗎?
為什么美國的食品價格這么便宜?
四大原因:美國的高速公路幾乎不收費,收費的高速公路僅占高速公路總里程比重微不足道;美國所有食品環節均免稅;美國的超市食品沒有入場費;美國的農業是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建筑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制上的小農業。
美國的農業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一家一戶的自耕農業。就中國農業來說,沒法和美國的大農場競爭,在知識、市場、土壤、機械化程度等條件上,中國農產品明顯地處于劣勢。
這是“為什么美國的食品價格這么便宜?”的答案。
糧食戰爭:這樣的警告能不能讓中國猛省?
2012年12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中國成全球糧食市場大買家》。文中說:
“中國2012年1~11月份的谷物進口,已達到1340萬噸,較上年同期的450萬噸增長了兩倍。這種大肆進口已經讓北京成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麥的進口國,而且位居玉米的前10大進口國和小麥的前20大進口國。”
這并不是一種常態的變化。多年以來,中國的糧食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糧食進出口大體相抵。直到前幾年,中國還只是進口很少量的優質大米和少量的小麥,幾乎不進口玉米,堅持自給自足。但是,這種現象正在發生轉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現在又開始把玉米、小麥、大麥和大米等谷物,納入其大宗進口產品名單。
英國《金融時報》接著說,處于美國內陸的內布拉斯加州,從未感覺像現在這樣跟中國關系密切。過去5年來,該州對中國的谷物出口翻了一番。內布拉斯加州的最高農業官員格雷格·伊巴赫最近訪問北京時說:“中國代表著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和一個日益擴大的出口目的地。”
他的講話在驗證中國的糧食缺口越來越大。那么,中國的糧食進口對全球糧食供應的影響有多大?
荷蘭合作銀行為農業綜合企業提供貸款的最大銀行之一,該行說:“對于中國來說,即使中國僅進口5%的玉米,那也將相當于全球玉米交易的1/3或者將近一半。” 影響竟大到如此程度。
早在30多年前,開始進入高速經濟增長階段時,中國就一直面臨一種可怕的預言式警告:中國對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可能導致全世界的糧食短缺。
外媒是這樣解讀中國的農業前景的:中國農業領域的高級官員陳錫文最近承認,增加谷物和含油種子的進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說:“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已經變得非常必要。中國的農業產量一直在增加,但需求增加得更快。”
外媒對中國農業發展的評論客觀而中肯,確切的定量分析,很有說服力,我不知道這一切能不能讓中國猛省?盡管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而現代的工業,相對較為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但農業依然弱小而落后,弱小而落后的不是中國的農業科技,而是中國的土地制度。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然很低很低,甚至在快步走向農產品進口第一大國。
那么,強大的工業與強大的農業不可皆得嗎?否。
美國便既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又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國家。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第一大國,美國的糧食出口支撐著世界糧食出口市場的半邊天。我們真不知道,如果沒有美國的糧食出口,這個世界會怎么樣。
美國用不到300萬農業人口,準確的數字為2846389農業人口,制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制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國家;而中國用6億人種糧,用比美國多出200多倍的人種田,仍不能解決中國自己的吃糧問題。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尚不到美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一半,僅為0.45噸左右,而美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1.1噸。這就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與一家一戶的小農業的差距。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現代化強國是一個跛足的現代化強國,如果沒有強大的農業,中國始終在用一條腿在現代化跑道上蹦跶的國家。
如果我們仍在農業的改革開放上謹小慎微,小修小補,保守如斯,如果我們始終視中國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雷區,那么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便會不斷下行,就像2012年已經發生的這樣。中國的農業便會依舊弱小,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第三個黃金十年之后,不會再有第四個黃金十年。
面對這樣的現狀,能不能讓中國猛省?能不能讓中國在土地制度的改革開放上,有所作為?我們在等待答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