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因為想看看《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體展覽》,來到位于天安門廣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1-3號展廳的“真理的力量”展覽非常好,圖文并茂,還有從德國、荷蘭租來的馬克思珍貴手跡以及各種文字、各種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令人印象深刻。
但我今天要說的不是看“真理的力量”的觀感,而是在國家博物館其他展廳的“奇遇”以及引發的感想——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5周年。
毛主席既是中國的馬克思,又是中國的列寧,當然,他更是中國的毛澤東!
希望屆時能夠在國家博物館看到足以同“真理的力量”相媲美的關于毛澤東生平的展覽。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名“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后來又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我覺得“中國革命博物館”這個名字非常貼切。
因為博物館的最終功能,是要增進參觀者的文化、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
新中國是革命建國,共和國不是“自然延續”出來的,而通過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摧毀舊世界,廓清了場地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革命的正當性決定了共和國的正當性。
所以,專設“中國革命博物館”以強化觀眾對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和革命領袖的認同,是完全正確的。
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同時取消,合并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世紀初,中國剛剛加入WTO,“與國際接軌”是主旋律,抑或主流精英的美麗幻想吧?那時候也沒有人預見到今天的貿易戰、美航母艦隊闖南海之類的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革命”不再是我們的驕傲,而似乎更像是一種“前科”,令主流精英們在西方人面前自慚形穢。更名“國家博物館”也是算是一種痛改前非的表示吧?
一件事物,最理想狀態是名實相符。如果不行,有實無名也可以,其次無名無實,有名無實是最不好的。
更名“國家博物館”,雖然不叫“革命博物館”了,但如果能夠正確地、充實地展示中國革命,倒也沒有大礙。
但一走進國家博物館前大廳,就感到有幾分失望。
下面這一組群雕,擺放在大廳顯著位置,標題為“紅軍長征中的將領們”。
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毛澤東主席,僅僅是“將領”之一?
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嗎?這是對革命歷史的正確表述嗎?
如果毛澤東主席僅僅是“將領”之一,怎么解釋遵義會議后黨和紅軍從勝利走向勝利?又怎么解釋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這樣一組群雕,向那些對中國革命一無所知的參觀者,講述什么歷史呢?
迎門的展覽大廳里正在進行“領袖·人民——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展覽。
在進入展覽大廳最醒目的左手第一的位置,看到這樣一幅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
我對中山先生是敬重的。但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是“國民革命”,他聞名遐邇的“總理遺囑”,劈頭便是“余致力于國民革命凡四十年……”
“國民”和“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國民”的概念內涵含混,外延也龐雜;“人民”的概念,內涵外延都很清晰。
“人民”這一政治詞匯盡管并非毛主席的發明,但“中國人民”從自在的狀態轉為自為的狀態,最后凝聚成磅礴的力量,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靠的卻是毛主席的“人民革命”,靠的是毛主席、共產黨對人民的動員、教育、組織。
展覽的名稱既然叫“領袖·人民”,為什么不把這個位置留給毛澤東主席?
“領袖·人民——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展出的作品不少,優秀作品也很多,不一一品評。
總的印象是,如那組“將領”群雕一樣,作者們的心態是曖昧的。
毛澤東主席在革命歷史上的地位過于重要,所以無法回避,但又實在不想讓他突出,于是就讓他淹沒在眾人中吧!
但我還是過于善良了。
作為全部展覽,帶有結束語性質的,是這幅畫——
這幅畫標題為“世紀智者”,畫中全部是“百余年來160余位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智者”,梅蘭芳在其中,齊白石在其中,毛澤東主席不在其中!
他們什么都沒說,他們什么都說了。
毛澤東主席不僅締造了人民共和國,也締造了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精神——為人民服務!【點擊閱讀】
這段時間,很有一些朋友為范冰冰獲得“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獎而感到困惑。
其實,有什么好困惑的呢?真正“國家精神造就者”被弱化、被屏蔽、被剔除了,范冰冰就過來補位了,不是嗎?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