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國防部擴大部務會議上發言,除了總結2018年俄軍成果和進步外,普京還特別針對《中導條約》指出:
美國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將破壞現有的世界安全架構,導致國際安全體系崩潰。
對于《中導條約》本身,普京直接了當地說:直到今天,他也不清楚蘇聯為什么要與美國達成協議?條約事實上是蘇聯單方面解除武裝,天知道戈爾巴喬夫為什么會這樣做?
同一天,戈爾巴喬夫卻對媒體表示:堅持保留《中導條約》是正確之舉,廢除條約或同時危及歐洲和世界的安全。
《中導條約》變成了美俄矛盾新焦點,相對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徹底放飛,普京則顯得相當糾結。
作為一份無限期的國際契約,俄羅斯愿意繼續履行責任,目前美強俄弱,如果廢止條約,開展軍備競賽,俄羅斯經濟上負擔太重,是主要因素之一。
但普京對《中導條約》形成過程非常不滿,天知道戈爾巴喬夫為什么會這樣做?換種表達方式就是:只有傻子才會這樣做。
美國方面,國務卿蓬佩奧12月4日表示,如果俄羅斯不恢復遵守《中導條約》,美國將在60天后暫停履行條約義務。
特朗普執意撕毀條約決心還沒有改變,不過,自己耍賴,鍋卻先甩給俄羅斯。
《中導條約》可謂是里根忽悠戰略的重大成果,所以今天,任何一個正常的俄羅斯領導人,都會覺得難以置信。
根本原因是:是殘酷的事實讓普京不再相信美國,并公開質問戈爾巴喬夫的做法。
《賣拐》
羅納德.里根和撒徹爾夫人簡直就是政治舞臺上的趙本山和高秀敏。
戈爾巴喬夫就是告別自行車的范偉。
1985之前,蘇聯和美國都不愿意為了兩國關系恢復正常而放棄原則,在核裁軍問題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美蘇關系緊張,雙方都被置于核戰爭陰影之下,美蘇處境有微妙差異:
國內輿論壓力,蘇聯比美國要小。
國際輿論壓力,美國比蘇聯要小。
雙方都有緩和壓力的意愿,關鍵是如何達成一個對等的協議?這注定是一場馬拉松式艱苦談判。
1984年2月9日,蘇共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去世,美國進行了外交試探,12日,里根親自前往蘇聯駐美大使館吊唁。
同時,副總統布什率美國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葬禮。一來想第一時間與蘇共新領導人接觸,二來捕捉蘇聯對美政策的變化信號。
13日,蘇聯新領導人契爾年科會見布什一行,契爾年科表示,美蘇不是天生的敵人。布什回應,里根總統愿意與他展開真誠對話。
契爾年科是蘇聯歷史上最弱勢領導人,72歲,患有嚴重的肺氣腫病,身體非常虛弱,他也知道自己是過渡性人物。因此,外交政策由外長葛羅米柯負責。
葛羅米柯是美國長年的強硬對手,被西方稱為“NO”先生。雖然領導人換了,但蘇聯沒有打算向美國行屈膝禮。
1984年4月26日,里根從另一個方向對蘇聯施壓,這一天他訪問了中國,在北京里根發表公開聲明反對蘇聯,聲稱絕不會同蘇聯達成歐洲核裁軍協議,除非蘇聯承諾不會將核武器轉移到亞洲。
5月,蘇聯等國拒絕派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而中國派團參加奧運會,受到了美國官方和民間的熱烈歡迎。
蘇聯國際空間回旋余地越來越小,但它也準備對里根投放輿論炸彈,因為美國大選正在拉開,里根極端害怕莫斯科放出不可預測的輿論炸彈,讓大選形式變得對民主黨的蒙代爾有利。
6月,白宮邀請葛羅米柯秋天訪問美國,討論從外太空到歐洲導彈基地等一系列裁軍問題。
蘇共政治局在反復討論之后,覺得不能放棄這扇機會之窗,于是,9月26日,葛羅米柯來到了華盛頓。
談判時,白宮所有重要人物全部出席,坐在里根邊上的有國家安全顧問麥克法倫,副總統布什,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伯格,財政部長里甘。
葛羅米柯這邊只有副外長科爾尼柯和大使多勃雷寧稱得上是重要人物。
里根向蘇聯解釋了美國人民為什么反感蘇聯的原因?因為蘇聯在全世界搞革命輸出,目的是消滅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以美國必須武裝自己,否則只有投降和滅亡兩條路可走。
里根為軍備競賽政策找到了托詞。
葛羅米柯反駁說,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進程,這不是軍備競賽的理由。蘇聯本身沒有改變美制度的計劃,永遠也不會這樣做,但蘇聯絕不接受任何軍事威脅。
午餐前私人交流中, 里根“真誠”地告訴葛羅米柯,他的夢想是“無核世界”,葛羅米柯提議那就一起銷毀所有核武器。與其談夢想,不如先行動。
這次會晤,毫無結果,但對里根的大選創造了有利條件。
葛羅米柯臨行前對美國的周到款待表示感謝,但提醒身邊人員,“里根的教條主義無可救藥”。
這樣,歐洲核裁軍變成了一個球,美蘇不斷將球踢向對方。
11月23日,美蘇宣布1985年1月初將在日內瓦舉行軍備控制談判,范圍包括星球大戰計劃,歐洲中遠程導彈部署,戰略核武器等。
即將成為蘇共新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正在倫敦拜訪撒徹爾夫人。撒徹爾夫人在唐寧街10號門口向記者公開贊美戈爾巴喬夫是位開明的,可以打交道的,一位擁有迷人魅力的,前所未有的蘇聯官員。
12月前美國大選結束,里根再次獲勝,蘇聯對美國直接施壓的窗口關閉。1985年1月7日,日內瓦外長級會談,美國再也不肯讓步,雙方不歡而散。
3月10日,契爾年科去世改變了一切。
11日,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最高領導人,年僅54歲。沉迷于西方贊美的他,想取代葛羅米柯在國際舞臺角色,說白了,就是虛榮心作怪。
按蘇聯政治規則,戈爾巴喬夫不是元首(最高蘇維埃主席),不是總理(部長會議主席),不是外交負責人,無需過多參加外事活動,一般只是到了一錘定音的時候才會出面。
副總統布什又率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吊唁,同時,向戈爾巴喬夫轉交里根親筆信,邀請他訪問美國。
3月13日,戈爾巴喬夫與布什會談,本來是一次禮節的寒暄,卻談了一個半小時。
布什回去向里根匯報時,給戈爾巴喬夫打了“高分”,基本認可撒徹爾夫人對他的評價。
在克里姆林宮內部,戈爾巴喬夫與葛羅米柯關于美蘇峰會爆發了爭執,戈爾巴喬夫反對與峰會必須達成協議才能算成功的觀點。
他認為,如果最高領導人與美國總統會談,一定要有協議,那么五年之內也舉行不了會談。所以,葛羅米柯思路是錯的。
曾經清晰的外交原則,被弄得方向不明,戈爾巴喬夫的外交思路:
一,帝國主義不是怕蘇聯的核武器,而是怕蘇聯走向“民主”。
二,國內經濟問題,是由于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造成。
三,蘇聯先撤出歐洲軍事力量,美國就不得不跟著這樣做。對蘇聯來說,離歐洲不過幾百公里,威懾力仍然存在,而美國將在大西洋之外。達成協議,對蘇聯來說顯然更劃算。
尤其是看上去很精明的第三點,讓《中導條約》變成了可能。
從個人關系上來說,戈爾巴喬夫去倫敦時,葛羅米柯還算是他的前輩,至少是同一級,通過批評駐英大使,間接批評過他的“愛出風頭”行為。
七月份,葛羅米柯被解除外長職務,成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元首),換上了格魯吉亞干部謝瓦爾德納澤,不是謝瓦爾德納澤在外交方面有多少能力,而是因為他一竅不通和聽話。
這樣,戈爾巴喬夫才能頻繁曝光于國際舞臺,陶醉在西方輿論的吹捧聲中。
執掌蘇聯外交近30年的葛羅米柯一走,一個時代結束了。戈爾巴喬夫高興,美國也高興,推進外交“新思維”沒有障礙了。
1986年,又拿掉了負責蘇共國際關系的波諾馬列夫。因為在起草二十七大報告時,他說“什么是新思維?我們是正確的思想,讓美國去改變思維吧!戈爾巴喬夫在國外的講話,完全是替西方說話。”
戈,謝二人完全將蘇聯外交變成了個人事務,連政治局集體討論傳統也不再尊重。
1985年11月18日中午11點45分,戈爾巴喬夫抵達日內瓦,這里自斯大林,羅斯福德黑蘭會晤之后,第十四次美蘇峰會。54歲的國際政治舞臺新手與74歲的政壇老手在水之花賓館相談甚歡。
在全球媒體采用的照片中,民眾們根本感覺不出兩人相差20歲。
里根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但全力滿足戈爾巴喬夫的表演欲,讓他在“蘇聯歷史最有魅力領導人”的架子上下不來。
第一次會面,里根團隊就制定了“以無換有”策略,把“星球大戰”計劃當成美國最看重的東西,而戈爾巴喬夫相信了這一點,并打算用蘇聯讓步來換取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
戈爾巴喬夫上套后,之后幾次會晤總把“星球大戰”當成談判重點。
為什么說戈爾巴喬夫上套了?
一,如果“星球大戰”計劃有具體項目在全面實施,美國怎么可能放棄?
二,如果“星球大戰”是空殼,蘇軍又何必做出讓步?
在總參謀長阿赫羅梅夫和國防部長索洛科夫共同反對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一而再,再而三作出了無原則讓步。1987年12月8日,《中導條約》在華盛頓簽署。
《中導條約》明年何去何從?目前并不樂觀,對歐洲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美國想通過這種方式增加歐洲壓力,讓北約能更牢固控制歐洲盟友,但也可能進一步刺激歐洲自組歐洲軍。
對于中國來說,《中導條約》存或廢,都跟我們沒有關系,所謂多邊化,中國沒興趣。
普京肯定想不通當年戈爾巴喬夫的邏輯,美國所謂的讓步換來的是蘇軍在歐洲軍事部署的全面撤退。
僅僅十年之后,北約就東擴到了俄羅斯邊境,現在導彈直接部署在波蘭等國,還不夠,特朗普連契約也不想遵守了。
美國靠得住,二師兄能上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